近代历史风云中的安新城

东呱

<p class="ql-block">翻阅《安新县志》载“大事记”,其中近现代部分,多有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背影和足迹。如:捻军过境、义和团立坛、八国联军占城、清帝逊位、第一次直奉战争、国民会议促进会、北京政变、二次北伐等等重大近现代历史事件的安新经历。也有曹锟修路、李景林驻军、庞炳勋剿匪、宋哲元修桥等历任主政直隶(河北)的政治大咖的身影。这些深刻影响安新的历史风云,颠覆了先前志书所述安新为 “穷僻不堪”、“偏处一隅”的评述,也让人极大扭转安新如“化外之域”的印象。故此,借助史料对“大事记”所记述部分事件与近现代影响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串联,让我们换个角度看安新,重新认识家乡。同时对民国初期政治混乱、军阀混战的局面进一步加深了解。抚今追昔,盛赞当今国运昌盛,百姓安居,千年大计再绘民族崛起蓝图</p> <p class="ql-block">据《安新县志·大事记》载:</p><p class="ql-block">“穆宗同治六年(1867年),正月,捻军由南北进,新安城戒严达五个月之久。城绅武嘉谟、赵登甲办团壮丁、缮备兵械、昼夜防城。捻军南至曲堤北至张市,视新安四周水阻未入。七月,安州、高阳、容城等十四州县农民相继起义。”</p><p class="ql-block">捻军注:捻军(1853年-1868年)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皖北、苏、鲁、豫三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捻军起义从1853年至1868年,长达十五年,其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此后为后期捻军。</p><p class="ql-block">捻军兴起后,首领为沃王张洛行(张乐行)、奏王苗沛霖、孙葵心等。至捻军时代首领为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勇王龚得树、遵王赖文光、鲁王任柱、卫王李蕴泰等人,与太平军互有联络,行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捻军骑兵纵横驰骋于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十余年,极盛时期总兵力达二十万众。1865年,清朝大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歼之后,清朝倾全力对付捻军,1868年1月,东捻在山东胶莱河寿光战斗全军覆没,赖文光遭俘虏后被杀;西捻军为援救东捻军,一度逼近保定、天津。7月,在山东为淮军围困于鲁西北,恰逢连日大雨,捻骑不能奔驰,西捻溃败。8月在茌平全军覆没,张宗禹渡徒骇河不知所终,一说投河而死。至此,捻军起义失败。西捻为左宗棠所平定,东捻乃李鸿章所灭。&nbsp;</p> <p class="ql-block">据《安新县志·大事记》载:</p><p class="ql-block">“德宗光绪二十六(1900),义和团主力进入直隶省。五月,新安任姓子等起而响应,武生杨文义为首领,主坛关帝庙。义和团焚教堂、杀教民、盘查津保航运船只,曾查获英国女教士青季莲等男女四人,经邑绅杨振镛等极力调护,又闻京师失守,才免于受刃,后释放返天津。”</p><p class="ql-block">八月,八国联军由天津沿水路至新安,法军侵占东、南街;德军侵占西、北街,并强迫地方摊军费万余缗。”</p><p class="ql-block">义和团注:义和团运动是1900年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p><p class="ql-block">义和团运动首先爆发于山东。1899年迅速发展到直隶(今河北)、河南、山西、内蒙、东三省等地。尤以京津一带声势浩大。义和团是由分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梅花拳和大刀会等发展起来的,1899年下半年后逐渐形成统一的名称。义和团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组织和统一的领导机构,</p><p class="ql-block">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义和团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1900年6月,义和团在得到慈禧太后的招抚和默许后,大量涌入北京。他们在北京习拳练武,赶制武器,烧毁教堂,惩罚贪官污吏,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灭洋、反帝」活动。在直隶(河北),由于总督裕禄和臬司廷雍的支持,义和团遍及全省各县,</p><p class="ql-block">1900年6月11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2000多人强占火车由天津驶往北京。帝国主义的征华战争,激起义和团坚决抵抗。11日下午,联军到达廊坊南10公里的落垡车站东大桥处,这时埋伏在道路两侧的义和团2000余人,在首领倪赞清的指挥下,手持大刀长矛向火车上的联军发起冲锋。这场战斗又称东大桥之战。</p><p class="ql-block">6月13日夜,联军到达廊坊车站,由于铁路被拆毁,加上增援而来的清军和义和团民,双方在廊坊形成数日的对峙。14日,八国联军到达廊坊火车站,前面的铁道被义和团拆掉。</p><p class="ql-block">6月18日下午2时许,义和团向廊坊火车站发起攻击,战鼓声、呐喊声、刀枪撞击声惊天动地,数千名义和团民如潮水般冲向车站。这一仗直到下午4时结束,共打死联军50多人,伤100多人。义和团阵亡500多人,清军阵亡200多人,伤300多人。在廊坊的多次战斗,义和团和清军共打死八国联军62人,打伤332人。廊坊一战后,联军只能选择向天津撤退,等待支援。</p><p class="ql-block">大沽之役</p><p class="ql-block">8月4日,八国联军2万人由天津向北京进攻,8月14日攻陷北京。到年底,八国联军出动十几万兵力,侵占了保定、正定、井陉,最后侵占了东三省。</p><p class="ql-block">但是,1900年8月以后,撤退至京、津郊区和广大直隶农村的义和团战士,坚持反帝斗争,仍以各种形式不断袭击侵略者,表现了中国人民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p><p class="ql-block">1900年9月7日,清廷发布上谕,称“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中外势力的联合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失败。</p> <p class="ql-block">据《安新县志·大事记》载:</p><p class="ql-block">德宗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一日,清政府下令停止掀起反帝斗争的56个城镇(包括新安)文武生科考试五年。</p><p class="ql-block">八月,“议和”后,德、法侵略军始撤离新安。</p><p class="ql-block">八国联军注:1894年之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大清帝国的热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日益高涨,终于引起了义和团运动。</p><p class="ql-block">1900年5月,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无法控制形势,便策划直接出兵平乱。1900年6月11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2000多人强占火车由天津驶往北京。帝国主义的征华战争,激起义和团坚决抵抗。11日下午,联军到达廊坊南10公里的落垡车站东大桥处,这时埋伏在道路两侧的义和团2000余人,在首领倪赞清的指挥下,手持大刀长矛向火车上的联军发起冲锋。这场战斗又称东大桥之战。</p><p class="ql-block">6月13日夜,联军到达廊坊车站,由于铁路被拆毁,加上增援而来的清军和义和团民,双方在廊坊形成数日的对峙。14日,八国联军到达廊坊火车站,前面的铁道被义和团拆掉。</p><p class="ql-block">6月18日下午2时许,义和团向廊坊火车站发起攻击,战鼓声、呐喊声、刀枪撞击声惊天动地,数千名义和团民如潮水般冲向车站。这一仗直到下午4时结束,共打死联军50多人,伤100多人。义和团阵亡500多人,清军阵亡200多人,伤300多人。在廊坊的多次战斗,义和团和清军共打死八国联军62人,打伤332人。廊坊一战后,联军只能选择向天津撤退,等待支援。</p><p class="ql-block">大沽之役</p><p class="ql-block">1900年6月中旬,侵华帝国主义海军在沙俄海军将领指挥下,联合进攻大沽口炮台,遭到守军坚决抵抗,清军共击伤击沉敌舰6艘,毙伤敌军200余名。正当战事激烈时,守将罗荣光中弹牺牲,清军失去指挥,大沽炮台失守。</p><p class="ql-block">​​ 1900年8月14日,北京失陷。8月15日晨,西太后和光绪皇帝仓惶出逃。联军入城后,解除了义和团对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的围攻。</p><p class="ql-block">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派兵四处攻城略地,扩大征伐。9月,俄军在攻占秦皇岛、山海关同时,集中庞大兵力,分五路对东北地区实行军事占领。</p><p class="ql-block">10月中旬,德军统帅瓦德西率兵3万来华,攻占保定、张家口等地。但法、德联军在侵犯井陉、娘子关一带时,受到清军刘光才部的顽强阻击,付出重大伤亡后败退。</p><p class="ql-block">1900年12月22日,英、俄、德、美、法、日、意、奥以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等十一国公使联合向奕劻、李鸿章递交《议和大纲》十二条。</p><p class="ql-block">1901年5月11日,奕劻、李鸿章照会列强公使,接受四亿五千万两赔款总额的要求。5月23日,德皇威廉二世电召瓦德西回国,并转告各国政府取消他所担任的联军总司令职务。5月26日,清政府照准各国赔偿四百五十兆两,四厘息。1901年8月8日,八国联军从北京撤退完毕。</p><p class="ql-block">​​ 1901年9月7日,总理外务部事务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和文华殿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帝国主义签订了《辛丑条约》十二款及其十九个附件。清政府由此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p> <p class="ql-block">据《安新县志·大事记》载:</p><p class="ql-block">宣统元年(1909年),县设议(仪事)、参(参事),准备实行君主立宪。</p><p class="ql-block">君主立宪注:宣统元年,也就是1909年在中国政治历史上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前一年的时候,光绪和慈禧的相继去世,给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沉重的打击,使得原本就已经命不长久的清朝正式进入了倒计时。</p><p class="ql-block">当时清朝政府已经开始协商实行君主立宪,希望能够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清,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清朝政府首先派遣内阁大臣前往国外考察君主立宪制度的可行性,并且让各地都成立相应的咨议局。各地的立宪人士都非常激动,希望清朝政府能够快速完成整个制度的架构。之后的日子里,各省各地的咨议局经常有代表在京城,并且还一起组成了请愿国会代表团,集体向清王朝请愿,希望清王朝能够在一年之内完成改革,但是被清王朝以准备不够充分给拒绝了,其实这只不过是清王朝拖延时间的借口罢了。</p> <p class="ql-block">据《安新县志·大事记》载:</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1912年)正月十四日,保定乱兵溃散到安新,黎明越城闯入新安,枪声四起,抢劫商户数处2月12日,新安成立国民会议促成会,议员有:朱培之(端村人)、高文凯(新人)、张怀信(马村人、翰林)。”&nbsp;</p><p class="ql-block">清帝退位注:1912年2月2日,清廷举行御前会议,会上决定退位,以取得革命党人的优待条件。2月3日,隆裕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要求共和的第二电,专致“近支王公、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声言“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2月10日,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优待条件》和张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诏书》。优待条件第一部分即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1912年2月12日(农历正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携六岁皇帝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呈,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p><p class="ql-block">另:时任直隶总督。1912年2月2日,张镇芳奉命署理直隶总督,官居从一品,步入官场的巅峰。10天后,隆裕太后以末代皇帝溥仪的名义颁发《清帝逊位诏书》,宣布结束清朝近300年的统治。张镇芳于2月12日被赶下台,结束了短短10天的直隶总督任期。张镇芳由此成为清朝最后一位直隶总督,也是任期最短的一位直隶总督。张镇芳继子张伯驹——正是近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张伯驹先生。</p> <p class="ql-block">据《安新县志·大事记》载:</p><p class="ql-block">“民国九年(1920年),直隶督军曹锟派兵驻新安练水军。”&nbsp;</p><p class="ql-block">“民国11年(1922年)7月,直隶督军曹锟以军务之急,令清苑县知事陈树楷雇工修筑保定至安州公路。此为安州公路之始。”</p><p class="ql-block">曹锟注:曹锟(1862-1938),字仲珊,中华民国大总统,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华民国初年直系军阀的首领。</p><p class="ql-block">曹锟出生于天津大沽口(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1890年,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毅军哨官;1919年,被拥为直系军阀首领;1923年6月,曹锟将黎元洪逐出;1923年,重金收买议员,贿选而被选举为中华民国大总统;1927年,移居天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日本出面组织新政府的要求;1938年因病逝世;1939年国民政府追封曹锟为陆军一级上将军衔。</p><p class="ql-block">在冯国璋死后,曹成为直系首领,相继取得了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胜利,成为主宰中央大权的实力派人物,自任直隶督军。到1923年他贿选为中华民国总统期间,曹锟主要驻在保定,保定成了直系军阀的大本营。直皖之战、第一次直奉战争及许多重大政治事件,都是在保定谋划决策的。以其在保定的一些所作所为,可以从侧面反映曹的面貌。曹锟驻保定后,就开始着手修建大本营。他先在保定东郊征购土地,修建飞机场,拆通西关新开路,拓宽南大街,又将原清代直隶按察使司衙署改建为宾馆。因他仰慕明朝蓟辽总督戚继光的英名,所以把宾馆命名为“光园”。曹锟平日在原直隶总督署办公,下榻在光园。曹锟此时已脱颖而出,拥有了武装力量。</p><p class="ql-block">第二次直奉战争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冯玉祥倒戈,使直军惨败,曹锟被赶下台,并遭到软禁。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北后,矛头指向华北,于1935年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日本人曾请他出来工作,但被拒绝。曹锟晚年不为金钱、地位所动,坚决不为日本侵略者做事,保持了民族气节。1938年5月的一天,曹锟因感冒转成肺炎,经医治无效在天津刘夫人寓所病故,终年76岁。</p> <p class="ql-block">曹锟</p> <p class="ql-block">据《安新县志·大事记》载:</p><p class="ql-block">民国11年(1922年)“直奉之战中,新安戒严,溃兵抵北门后被击退。”</p><p class="ql-block">第一次直奉战争注:此次战争的起止时间为1922年4月29日至5月4日。</p><p class="ql-block">1922年4月,奉军以张作霖、孙烈臣为镇威军正副司令,分兵三路入关讨直。直军以保定为大本营,以东、中、西三路迎战奉军。西路总指挥为吴佩孚兼,中路总指挥为王承斌,东路总指挥为彭寿莘。</p><p class="ql-block">东路战场主要在津浦线进行。双方军队于4月21日就已开始接火。29日,奉军张作相率卫队旅四营及第四混成旅一团向直军第二十六师发起进攻,直军退向任丘。30日,奉军万余人进而向任丘进攻。任丘直系守军在王承斌援军的协助下,大败奉军,并趁机占领大城白洋桥。5月1日,王承斌部迎战奉军,在姚马渡、白洋桥附近战胜奉军。次日,复克大城县。为夺回大城,奉军派张学良率步兵万余人、许兰洲骑兵一旅、炮兵一团配合,直军也调第三师之一部参战。经激烈鏖战,奉军再败,向杨柳青方向退却,直军遂于5月3日发起对马厂的进攻,奉军幸得驻静海、杨柳青奉军的支援,方改变不利局势。之后,双方在姚马渡、白洋桥一线曾僵持状态。此时传来直军在中路获胜的消息,直军士气大振,发动反击,奉军向静海方向撤退,直军占领马厂、青县。败退于静海的奉军曾力图反攻,不料5月4日传来西路奉军大败的消息,奉军顿时溃不成军,7000余人缴械投降,残部且战且退,退至军粮城后,于5月7日全部投降。</p> <p class="ql-block">据《安新县志·大事记》载:</p><p class="ql-block">“民国13年(1924年),10月,直奉战争中,直系将领冯玉祥倒戈国民军,称国民第一军,孙岳助之,称国民第三军。一、三军侦悉直军从水路运大批炮位经新安,即派兵于新安城角劫获入城。”</p><p class="ql-block">第二次直奉战争注:自1924年9月15日至11月3日的第二次直奉战争相比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规模要大得多。直系军阀方面包括直隶、河南、山东、热河、察哈尔、绥远六个省的兵力在内,共计达25万人;奉系军阀包括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兵力约17万人。而且双方都是陆海空一起参战。这是1924年9月4日,张作霖向曹锟发出的一份“温柔”的宣战书,9月15日,张作霖以镇威军的名义,自任奉军总司令,并遣军六路进逼热河。第二次直奉战争就此爆发。正当双发胶着之时,10月22日冯玉祥部倒戈,冯军第二十二旅抵京郊北苑后,于当夜进入北京。冯玉祥倒戈的消息传至前线,直奉战局急转直下。吴佩孚首尾难顾,于25日亲率直军第三师和第二十六师自秦皇岛返抵天津,山海关之战以奉军胜利而告终。</p><p class="ql-block">10月31日,吴佩孚所部被奉、冯军围追堵截,在夹击之下走投无路,只好率领其嫡系第三师残部两千余人,退至塘沽,登上“华甲轮”南逃。其余参战直军均被奉、冯两军收降。第二次直奉战争至此宣告结束。</p><p class="ql-block">冯玉祥注:冯玉祥,民国时期军事家、爱国将领、民国军阀、著名民主人士,冯玉祥少时家贫,1896年投淮军当兵,1902年改投武卫右军,历任哨长、队官、管带等职,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参与发动滦州起义,失败后被革职,递解保定,1914年7月冯玉祥任陆军第7师第14旅旅长,率部在河南、陕西一带参加镇压白朗起义军,1927年4月冯玉祥所部被武汉国民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任总司令,1936年后冯玉祥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当选为常务委员和政治委员会主席,随即发起组织民革驻美总分会筹备会。1948年7月应中共中央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在苏联驻美大使潘友新的帮助下,自美国回国乘“胜利”轮途经黑海在向敖德萨港(今属乌克兰) 行进途中因轮船失火,于1948年9月1日与女儿冯晓达一起遇难,享年66岁, 冯玉祥有“基督将军”、“爱国将军”、“倒戈将军”称号。</p><p class="ql-block">孙岳注:孙岳,字禹行,河北高阳人,1878年生。毕业于保定武备学堂,1907年入陆军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参与谋划滦州起义,失败后避祸保定,后去南京,任江北革命军总参谋、苏松宁扬镇五路总司令,率军攻下徐州,被南京临时政府任命为第十九师师长。1913年二次革命时任黄兴部北伐军第一军司令,失败后避居上海。1918年应曹锟之召,去保定任军官教导团团长。1920年兼任直隶义勇军总司令,参加直皖战争,后任第十五混成旅旅长。1922年参加第一次直奉战争,任直系军队西路军司令。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任京师警备副司令兼北京戒严司令,留守北京。10月与冯玉祥一起发动北京政变。1925年8月任陕西督办,年底任直隶军务督办兼省长。1926年奉系李志林攻占天津,孙退居北京,任国民军高等顾问。1927年6月13日任河南省政府委员,10月19日特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28年寓居上海,同年5月27日病逝。</p> <p class="ql-block">冯玉祥</p> <p class="ql-block">据《安新县志·大事记》载:</p><p class="ql-block">“民国13年(1924年),“响应孙中山号召,县成立“国民会议促进会”。&nbsp;</p><p class="ql-block">国民会议促进会注:1924年10月,直系将领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突然倒戈,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权。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决定扶病北上。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提出要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与建设”。孙中山一行北上后,国共两党在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这一主张,北京、天津、济南、汉口、广州、上海、南京等全国各大中城市都纷纷发表通电和宣言,拥护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并分别成立了国民会议促进会。</p> <p class="ql-block">据《安新县志·大事记》载:</p><p class="ql-block">“民国14年(1925年),4月,奉系军阀李景林任督直隶,水路布防,派军队进驻新安。”</p><p class="ql-block">李景林注:李景林(1885-1931),字芳宸、芳苓,号“广古川”。清末直隶枣强(今河北省枣强县)人。近代武术大师、军事将领、武当剑术传人,景星学社社员,山东国术馆创始人。</p><p class="ql-block">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李景林任第一军军长。战后,出任直隶军务督办及奉军第一方面军团司令。1926年1月,李景林部队被冯玉祥的国民军赶出天津,退往山东;2月,李景林与张宗昌重组直鲁联军。李景林任副司令,共同对付冯玉祥。后被张作霖罢免所有职务,退出军旅,寓住天津、上海。1928年,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29年杭州国术游艺会后曾一度执教浙江国术馆。1930年,因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反蒋,引发中原大战,李景林奉国民政府之命,在济南策动反击并创建山东国术馆。1931年病逝于济南,终年47岁。</p> <p class="ql-block">李景林</p> <p class="ql-block">据《安新县志·大事记》载:</p><p class="ql-block">“民国15年(1926年),4月23日,军阀赵杰的溃兵数百人盘踞在郭里口、王家寨,绑架数十村的教员和学生80余名作人质勒索赎金。26日夜,溃兵又驾船到新安东关,城内告急,请求增兵剿除。旅长庞炳勋为剿匪司令,他带兵至端村并派兵驻新安后,溃兵闻讯挟“人票”乘船窜至邸庄苇塘隐蔽。剿匪军考虑“人票”安全未行炮击,便会同高阳驻军会剿,擒溃兵140余人,缴枪80余支。”</p><p class="ql-block">赵杰注:赵杰(1889~1930年),字毅武。汝南县人。民国初年河南督军赵倜的三弟。东北讲武堂毕业后编入北洋陆军。曾任连长、旅长,袁世凯总统府侍卫武官。1914年任河南宏威军总司令。后与樊钟秀结为把兄弟。1921年春,赵部在河南打垮成慎,赵杰出任河南陆军暂编第一师师长。</p><p class="ql-block">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4月28日,奉直双方在长辛店开始激战,赵倜公开与奉系联合,派赵杰率兵80营于5月袭击郑州、洛阳,在郑州东二里岗与直军激战。赵部瓦解,向开封溃退,随即溃散,宏威军解体。</p><p class="ql-block">1924年9月30日,孙中山誓师北伐。樊钟秀任北伐军先遣队总指挥,赵杰任建国豫军招抚使。北伐豫军进攻江西,各地军民纷起响应。10月赵杰率部在江西打了几次胜仗。后因孤军深入,遭陈炯明、赵恒惕等合力攻击,北伐豫军大部沿湘鄂边境渡长江,北归河南。1930年夏,赵受南京政府之命回豫主持军务,途经安徽砀山时遇刺身亡,葬于河南汝南县。</p><p class="ql-block">庞炳勋注:庞炳勋(1879年10月25日-1963年1月12日),河北新河人,字更臣。原在西北军任职。第二次直奉战争1924年9月17日,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庞炳勋随第十五混成旅被调进北京,参加了“北京政变”。尔后,第十五混成旅改编为国民军第三军,孙岳任国民军副总司令兼第三军军长,庞炳勋改任补充团团长,并奉命南下,会同徐永昌部解决盘踞在保定的曹世杰,阻止其北上。曹世杰见直系军阀大势已去,遂缴械投降,庞炳勋率部进驻保定。1925年2月,补充团扩编为第二混成旅,庞炳勋升任该旅旅长。以后他曾随国民三军赴豫参加胡、憨之战,进而转战陕西,驱逐陕督吴新田。同年秋季,孙岳率国民三军回师河北,庞炳勋所部第二混成旅又进驻保定, 1930年任国民党第六路军总指挥,随冯玉祥参加中原大战。失败后被蒋介石收编。历任国民党第四十军军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河北省党部主任委员,河北省政府主席,冀察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从而爆发了全面的抗日战争。8月,庞炳勋奉命开赴抗日前线。1943年5月10日,在山西陵川地区作战被俘,率所部七万人投降日军。后任汪伪军第五方面军总司令、开封绥靖主任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与蒋合流,被委任为国民党先遣军第一路总司令。全国解放前夕去台湾。</p> <p class="ql-block">据《安新县志·大事记》载:</p><p class="ql-block">民国15年(1926)“8月21日,晋军两个连进入新安城,其中一连谋变。晚7时两连发生枪战,士兵趁火打劫,抢走东街13家商户6000余元。”</p><p class="ql-block">1926年发生的大事注:一、1926年4月15日 (农历三月初四),冯玉祥退却张作霖入京。1926年4月15日冯玉祥国民军撤出京津一线,退守南口。3月20日冯携随员由绥远的平地泉启程赴苏联。但是直奉军并未因冯下野而放弃消灭国民军的计划。4月7日直奉军从南北夹击华北,从山东、河南、直隶三处向国民军进攻;张宗昌、李景林的直鲁联军和阎锡山的晋军从东西夹击北京,国民军处境危急,于4月15日,先后从天津、北京撤出,退守南口一线。同日,奉直联军进入北京。月底国民军渐次放弃开封、郑州等地,主力后退至内蒙、甘肃一线。北京在张作霖的完全控制之下。</p><p class="ql-block">二、1926年5月15日,整理党务案事件发生。蒋介石策划中山舰事件后,1926年5月15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二届二中全会。蒋介石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整理党务案被通过,一些国民党右派分子取代共产党人充当国民党的部长,蒋介石也乘机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和军人部长等职。至此,蒋在掌握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以后,继而篡夺了党权、政权和军权。</p><p class="ql-block">三、1926年6月28日 (农历五月十九), 张作霖、吴佩孚在北京会晤,联合起来组建北京政府。组成直系和奉系势力控制的北京政府。但该政府实际是由奉系张作霖控制,由颜惠庆、杜锡圭、顾维钧相继代行政务形式的摄政内阁。</p><p class="ql-block">四、1926年7月9日 (农历五月三十),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7月4日,国民党中央临时全体会议通过《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7月9日,在广州东校场隆重举行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和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大会。党政军负责人和各界民众5万余人参加大会。国民政府代主席谭延恺授印,国民党中央党部代表吴稚晖授旗,蒋介石谨受宣誓毕,致答词,并举行阅兵式,由李济深任总指挥,张治中任司礼。蒋介石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名义,宣告北伐战争正式开始。</p> <p class="ql-block">据《安新县志·大事记》载:</p><p class="ql-block">“民国17年(1928),是年军阀混战。奉军联合晋军未成,反手攻晋,晋军败,投降国民军后再攻奉军。奉军以安新至徐水为第二防线,新安也被奉军布防。4月14日下午,奉军又以4个旅驻新安并让地方备午饭后,连夜开拔霸县。15日,国民军到新安让地方修复晋军为断后焚毁的刘庄桥。17日,晋军又返回新安,以安州为大本营,由地方供柴粮,仅新安摊军费即达9000余元。”</p><p class="ql-block">二期北伐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后,1928年2月,国民党召开二届四中全会,蒋、冯、阎、李四派新军阀获得了“统一”。同年4月,四大军事集团联合伐奉,迫使张作霖退回东北。“二期北伐”完成。</p><p class="ql-block">“二期北伐”结束以后,蒋介石担心冯势力发展过快,利用阎锡山与冯玉祥的矛盾,把河北、京津等地划给阎锡山。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司令,允许阎的第三集团军开进北京。而冯的第二集团军只允许留驻南苑,不准进入北京城。为此,冯玉祥对蒋介石极为不满,他命令所属撤兵,退回山东与河南,本人托病在河南新乡,不肯前往北京。&nbsp;</p> <p class="ql-block">据《安新县志·大事记》载:</p><p class="ql-block">“1936年宋哲元修大石桥,拆除此(永济桥)桥,运走桥石。”</p><p class="ql-block">“1936年宋哲元修大石桥运走其(义济桥)桥石。”</p><p class="ql-block">永济桥注:始建于崇祯年间,位于大石桥东南在三台南跨萍河为南乡一带必经地。1936年宋哲元修大石桥,拆除此桥,运走其桥石。</p><p class="ql-block">义济桥注:邑人刘某建清康熙间义民孙靖义重修。在永济桥东,跨芦草湾之水,为徐水、清苑、安州通要道。清末桥坍,1936年宋哲元修大石桥运走其桥石。</p><p class="ql-block">大石桥注:明正德间义民鉴建1936年重修大石桥。跨萍河为通徐水大道必经地。1961年至1966年根治府河中损其桥基而废止现存桥基。</p><p class="ql-block">宋哲元注:宋哲元(1885年10月30日-1940年4月5日),字明轩,山东省武定府乐陵县(今山东省乐陵市)人。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平津卫戍司令、冀察绥靖主任和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等职。去世后,国民党政府追授其为陆军一级上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