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博物馆(四):庆阳皮影展

云中良寄锦书来

<p class="ql-block">庆阳地处陕、甘、宁交界,是农耕文明的发样地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独特的庆阳皮影艺术。庆阳皮影是与陇东道情并蒂绽放的“姊妹花”,是庆阳民间文化的主要形式。</p><p class="ql-block">庆阳皮影是中国影戏中重要的一支,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汲取了本地民歌、小曲和宗教音乐元素,融合了周边地区民乐,说唱等艺术形式,形成了以悠扬激越的道情为演唱曲调,以精雕细刻的皮影为表演形式,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乡土风情、宗教民俗等剧目为表演内容,借鉴戏曲的叙述方式与演出方法,成为庆阳人民倾诉感情、丰富文化生活和承担祭神、婚丧、还愿等民俗活动的综合性民间艺术。</p><p class="ql-block">庆阳皮影戏班在明、清、民国及建国后至六十年代有数百家之多,全市各县(区)均有戏班,从艺人员数千,常活动于庆阳村社。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庆阳南部各县皮影渐入衰弱,但环县道情皮人影仍以环县为中心,延伸到周边的华池、庆城及宁夏盐池、陕西定边等县,发展至今已成为黄土高原上一棵原生态艺术奇范。</p><p class="ql-block">庆阳皮影戏班以家族式和地域式组合为主。每个班社一般5-6人,俗称“四紧五忙六消停”。皮影人物、动物、鬼怪、车马、山石、树木均以戏曲化、舞台化造型形式表现,人物多为正侧面,头大身小、上窄下宽、手臂过膝。脸谱造型与传统戏曲脸谱近似,并通过“阳刻”和“阴刻”手法表现人物个性特征。显示出庆阳民间艺术的夸张、写意的特征。</p><p class="ql-block">庆阳皮影制作以家族为单位,明清至民国时期各县均有作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环县存留多处皮影作坊,其他各县逐渐消失。我市民间现存和使用的数万件皮影,多为当地雕刻艺人刻制。</p><p class="ql-block">庆阳皮影音乐分为南北两系,南部各县以秦腔、眉户、弦板腔为主,北部以环县为主心,以道情音乐为主,有“伤音”和“花音”两种声腔体系,音调高亢圆润,悠扬激越,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庆阳皮影剧目繁多,现存剧本2000多余本(折),不同剧目180余部。绝大多数是建国前后老艺人口传记录。主要有历史故事、道德伦理、爱情婚姻、神戏及现代题材等。</p><p class="ql-block">庆阳皮影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文化的典型艺术形态,是庆阳人民心灵的歌唱和记忆的永恒画面。</p><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道教、佛教的繁荣使影戏逐渐完备,北宋出现“绘革社”,为影戏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范本,创作了丰富的皮影造型。早期素纸雕刻发展为刻皮设色,皮影戏在中国城市中逐渐发展、壮大普及,元明以后,影戏亦盛行不衰。</p><p class="ql-block">皮影在甘肃分为两路传入,一路是由陕西经宝鸡而入甘肃的天水、陇西、兰州而入河西走廊,沿旧凉,肃二州直到敦煌。另一路是经咸阳、乾县而入甘肃在陇东一带扎根,在清中叶引进陕西同州(今大荔县)的皮影工艺,以及来自于同州的演出班子。其造型工艺、音乐声调和表演形式,都深受陕西东路皮影的影响。这一路主要流传于庆阳南部的宁县、正宁、合水、镇原等县,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淡出人们的视野。</p><p class="ql-block">道情源于古代道教音乐,开始为宣扬道教教义和募捐化缘的说唱形式,以后吸收了当地民歌小曲的形式发展而来。“俗曲道情”诞生于唐,兴盛于宋,早在北宋前期便以歌曲和说唱形式在社会上应为流传。环县道情皮影于宋元时代产生,明清至民国初兴盛。经历了自1936年环县解放至文革前的转折期,文革期间的沉寂,改革开放的抢救保护期,清末环县的皮影艺人解长春(1841-1915),对陇东道情的艺术改革曾有过突出贡献。他和弟子们不懈努力,使环县道情戏的影人(件)设计制作及剧本创作、表演程式得到全面改革与发展。道情皮影在甘肃流传大约有二百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环县道情皮影于上世纪50年代曾三次进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称赞,并通过“道情皮影”发展为“陇剧”;1987年出访意大利,2002年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中国皮影之乡”,并成功举办了“皮影艺术节”,赴北京、广州、兰州等地进行交流,并于2003年10月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10个试点之一。2011年包括环县道情皮影戏在内的“中国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 class="ql-block">庆阳皮影概述</p><p class="ql-block">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的交会处,系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沟壑区。山、川、塬兼有,梁、峁、谷相间。</p><p class="ql-block">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庆阳皮影不容易受到外来剧种的冲击,保持了自身的纯粹性和独特性。环县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曾是匈奴、羌、戎、狄等民族交往及古老秦陇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诞生了“环县道情皮影”这一民族民间艺术。并与当地人民的习俗信仰水乳交融,形成了以环县为中心,延伸至周边的华池、庆城及宁夏盐池、陕西定边等县在内的分布现状。</p><p class="ql-block">环县道情皮影是庆阳皮影戏的重要一支,是“借灯传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民间戏曲,故也称“影子戏”“灯影戏”。</p><p class="ql-block">环县道情皮影是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它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广采博纳,吸取了陕西皮影和本地民歌、小曲的营养,并融合了内蒙、宁夏、陕北等地的民歌、民乐、说书等艺术形式,最终形成了以悠扬激越的道情为曲调、精雕细刻的皮影为道具、曲折婉转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宗教民俗为剧目题材,具有惩恶扬善、高台教化作用的戏曲表演形式。它是当地人民群众祭神、娱神、过关、还愿、节庆等习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民间艺术。</p><p class="ql-block">庆阳皮影演出场所</p><p class="ql-block">庆阳地区是道教文化兴盛之地。大小寺庙有上千处之多。人们通过组织庙会等民俗活动,用皮影戏酬神、还愿、祈求四季平安,从而达到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理解与沟通。例如宁县湘乐乡宇村庙在庙院建筑戏台,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逢庙会多有皮影演出。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的环县兴隆山寺庙,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本庙主神无量祖师举行祭奠活动,信士涉及陕甘宁三省,构成较大庙会。白天为木偶、秦腔,夜晚是皮影道情。其他马戏、杂技也纷至胥来助兴。当地流传:“祖师爷不看大戏,只爱看道情皮影”。</p><p class="ql-block">庆阳皮影剧目</p><p class="ql-block">一、神佛鬼怪戏,如《天官赐福》、《白蛇传》、《黄洲降妖》等,同时,在皮影戏中,绝大部分剧目都兼有神佛鬼怪情节;</p><p class="ql-block">二、历史题材戏,如《青石岭》、《百官图》、《蛟龙驹》等;</p><p class="ql-block">三、反奸抗暴戏,如《乾坤镜》、《少华山》、《黑刀记》等;</p><p class="ql-block">四、平番定边戏,如《征金川》、《征北塔》、《高平关》等;</p><p class="ql-block">五、道德伦理戏;如《孝经图》、《忠孝图》、《忠义图》等;</p><p class="ql-block">六、爱情婚姻戏;如《龙凤帕》、《苦节图》、《月梅亭》、《合凤裙》等;</p><p class="ql-block">七、现代题材戏;如《刘贵做活》、《金扁担》、《老孟家的婚事》、《皮影情缘》等。</p><p class="ql-block">庆阳皮影戏班:</p><p class="ql-block">“一驴驮”。庆阳地处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交通极为不便。皮影戏班用的道具几乎可以全部装进两只木箱,用一条毛驴驮着,走乡串户,翻山越岭,巡回演出,简便易行,出入方便。因此皮影戏班就有了“一驴驮”的绰号。</p><p class="ql-block">庆阳皮影戏班以家族式和地域式组合为主,每个戏班一般由5-6人组成,俗称“四紧五忙六消停”。戏班内分工明确,忙而不乱。戏班的核心人物“前台”(大多数是班主)坐于“亮子”(屏幕)前,既包揽所有角色的道白和演唱,又操纵所有影人的表演。后台人员每人掌握两、三件乐器进行伴奏,同时兼顾“搭架”(次要角色道白、应声)、“喝场”(兵卒、武士等虎威)和“嘛簧”(帮腔)。</p><p class="ql-block">根据2004年对环县道情皮影的系统普查,全县现有47个戏班、280多名表演艺人和40名皮影雕刻着,遍布和活跃在全县20个乡镇。并形成以环县为中心,延伸至周边的华池、庆城县及宁夏盐池县、陕西定边县等在内的分布格局,成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一片罕见的皮影艺术原生态区域。</p><p class="ql-block">道情唱腔流派与传人:</p><p class="ql-block">唱派,即唱腔流派,是戏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环县道情皮影来说,则指它在数百年的艺术实践与传承过程中,先由某一名家所创造,再由后辈所弘扬,并形成一定风格的唱腔派别。</p><p class="ql-block">·解派</p><p class="ql-block">解长春创立的“解派”传人,主要是虎洞、洪德西面和环城北面的戏班和艺人。代表艺人有杜明华、王全德、刘德、耿浩贤、许元璋、耿怀玉、闫明永、李建基、刘乃邦等。因虎洞刘解掌村和洪德玄城沟村是解长春及后人所居之地,两地及连接(环城北)的艺人又大多数在解家三个戏班搭班演出(即头班箱、二班箱和三班箱),杜明华又是解长春的大徒弟,所以他们演唱最大的特点是比较规范,也就是说基本承袭了解长春所创的演唱表演风格。</p><p class="ql-block">·魏派</p><p class="ql-block">“魏派”主要是洪德东部和中部、罗山等地的戏班、艺人。代表艺人有魏国成、魏元寿、梁世仓、魏宗富、魏小平、邓永斌和高清旺等。魏派创始人魏国成虽也为解长春弟子,但他属于半路投师,之前他还曾跟随其他艺人(牛家戏班)学艺,擅于演唱韩门道情戏(《韩湘子卖道袍》)等传统道情唱段。因此,魏的传人们便继承了解氏一派,也承袭了魏国成所独有的演唱风格,称“老道情”唱派。</p><p class="ql-block">·史派</p><p class="ql-block">“史派”主要是木钵、八珠、曲子及环城南部(韩洼子)等地的戏班、艺人,代表艺人有史占魁、韩德芳、史学杰、苟富生、苟红川等。史派创始人史占魁虽没有亲随解长春学艺,但他能博取各家所长,精心自学,并逐渐形成一派。其传人史学杰在县北从艺多年,后又在韩家戏班搭班,所以南北戏他都能演唱。</p><p class="ql-block">史学杰(1909-1984年)环县木钵镇关营村史家沟人。演唱生、旦戏最为得心应手,噪音脆、亮、高、嫩四种音色兼备。其行腔特点:一是抢板起唱,避板落腔、随意生华,不落旧巢:二是唱中兼说,说中有唱,以字夺声,极富激情;三是他的唱腔讲究旋律的华丽,结构的工整,可以说是出奇新于法度之中,寓巧绝于传统之中,让人听来总感到既富新意,又似传统;既有格律,又有变通,显然是受秦腔大戏唱秦腔的濡染所致。</p><p class="ql-block">·敬派</p><p class="ql-block">“敬派”主要是合道(包括何坪)、演武、天池等地的戏班、艺人。代表艺人有敬乃梁、敬乃栋、敬廷玺、马占川、席天昌、王有珍、赵连孝、敬廷孝、敬廷有、赵发、敬登岐、敬登坤等。敬派创始人虽为敬乃梁,但真正形成一派当属敬廷玺时代。敬廷玺从小受到其祖父的悉心教授,加之他聪慧过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又在专业剧团教学、演出,所以接受戏曲常识和新的东西多一些,这无形中使他对戏曲的理解更全面,也更透彻。人们评价敬派的演唱风格是:演唱的戏味浓,前、后台配合默契,演出节奏符合剧情要求,该缓时缓,该急时急,整体把握比较到位。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擅长创新、改革,尤其以敬登岐为首的四弦演奏已成为环县道情音乐的一个派别。</p><p class="ql-block">敬廷玺(1923-1986年),当地有名的花脸行“唱把式”,其声腔讲求气势雄浑,直露多于含蓄。其音域偏窄而干涩,唱c调能恰到好处。他无论演唱[大开板]、[大哭板]、还是[坦板]、[飞板],行腔总是真力弥漫,满碗满勺,给人一种“豁出老命”的感觉,似乎毫不顾及自己的噪音负荷,从中透发出一股别人很难达到的磅礴气势和激情。敬腔的特点:一是无论整板、散板,都能化散为聚,化平为奇;二是吐字讲究“喷口”,行腔追求气势,实有一股“声出压众”的气魄。</p><p class="ql-block">·赵派</p><p class="ql-block">“赵派”主要是西川(今环城)和小南沟所属的戏班、艺人。代表艺人有赵海成、赵建祥、赵建基、赵连武、赵连全、魏登第、赵兴林、徐向荣等。赵派创始人赵海成原为解长春戏班的后台,所以其传人最突出的演唱风格是戏班后台较强,大多数是“转一圈”艺人,而且水平都较高,当然很多后台艺人也走入前台,成为当地知名的唱家,例如:赵建祥、赵建基、赵连武等。</p><p class="ql-block">·罗派</p><p class="ql-block">陕北定边县的罗庞源紧靠耿湾、四合原、秦团庄和樊家川,当年解长春经常在那里演出,这也是环县道情皮影传入陕西定边一带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环县东北四乡镇的艺人差不多都跟定边县著名艺人罗占魁、罗正英学过艺或搭班演出过,受其影响很大,所以称“罗派”,代表艺人有王清安、梁永泰、蒋天海、张兆升、梁永安、梁永贤、都培信、都培智、耿兆璋、林茂成、李尚志、谷三贵、郝汉庭等,这一派的主要演唱风格是前台唱腔柔软、抒情,尤以送簧演唱曲调最为动听,与其他地方形成鲜明对比,后台乐器伴奏自然,和声突出。</p><p class="ql-block">·谢派</p><p class="ql-block">“谢派”主要是指环县车道、毛井两地及周边地区的戏班、艺人。代表艺人有谢德贵、谢正礼、尚德云、李秉聪等,此地与宁夏固原毗邻,曾受陕西秦腔艺人屈李刘和一名外号叫“破骡子”的影响,平时多唱秦腔,但又与何坪(现属合道乡)、小南沟等地接境,受环县道情的熏陶,所以此派既演秦腔又演道情。因此,毛井皮影戏班亦称“秦道艺术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庆阳皮影选用优质牛皮制作。巧妙地继承了以“镂空”为主的剪纸手法,先用铁笔将样稿刻画在处理好的牛皮上,然后用各种雕刻工具或刻或凿。刻凿时先繁后简,先内后外,舒展处,刀拉长线,一气呵成,线条流畅挺劲,一波三折,酷似中国画的工笔白描,皮影的着色,以黑、红、黄、绿为主,热冷色对比强烈,投影在亮幕上的皮影颜色纯正绚丽,层次分明。皮影着色后,还要过好最后一关——出水。所谓“出水”,即熨平,皮影出水后刷上清胶或清漆,用以保色,然后装上操作环杆(通常有三根,分别装在胸部和手上),便可以在亮幕上表演了。</p><p class="ql-block">皮影结构设计也很巧妙,影人按活动部位可以分解为:头、颈至腰为一片,腰至双膝为一片,其下包括脚分为两片,胳膊又分为大胳膊、小胳膊,手分为两部分。腕、肘、肩、膝等关节处用线或环联接,形成整体,表演起来十分灵活,特别适合表演武打等高难度动作。另外腰至双膝为一片,人体二分之一处的大转子不会动,这样的分解用在古典服饰皮影人物的设计上十分科学,表演起来生动,人物一经落座,便自然翘起二郎腿来,潇洒活泼,庄重自然,神采十足。庆阳皮影在上世纪20年代就有皮影雕刻艺人,环县秦团庄的王秉荣,70年代,环县的郝宏贤、王勤政,宁县的杜金儒等。目前,环县皮影制作发展为公司化制作,题材除传统皮影样式外,有现代人物、吉祥图案等,制作代表人物有高清旺、杨登仪、高清峰、耿廷堂等。</p><p class="ql-block">制皮:</p><p class="ql-block">选皮:陇东地区崇牛贬驴,制作皮影一定用牛皮。相传牛是天神下凡,一生勤勤恳恳,为民谋福利,死后仍然造福于人类,它是神的化身。选皮很讲究,一般黑毛色、青槽期、宰杀出血、四六口齿的公牛皮最佳。其原因是:黑毛色的牛皮革青色透明;青槽期的牛皮革,润泽而柔软;宰杀的牛皮没有血斑、血丝;四六口齿公牛皮革质细、厚度均匀。</p><p class="ql-block">炮制皮料加工分为“硬刮”和“软刮”两种。硬刮法分为泡皮和刮制两个步骤:泡皮,将选好的牛皮泡进河水(环县境内水的碱性较大,不需添加任何成分),或放入清水池中浸泡。为了尽快清除污垢,使皮子透明、松软,在容器中浸泡时加入洗衣粉。根据气温的高低,决定泡皮的时间。一般夏季泡5-6天,春秋季泡10-15天,冬季可多泡几天。水温7-8摄氏度为宜。直到皮张上的毛用手轻抓即可脱离皮板时就算泡好。刮制,因牛皮外层有“毛梗”,内层有“肉俎(俗称大死肉)”,需要不同工具来处理。其方法是:将牛皮搭于“檩子”(即粗木椽),用“杠刀”将外层“毛梗”慢慢刮掉。杠刀刃比较钝,这样不会伤损皮革,刮时用力要猛、平、稳。外层毛梗刮掉后,再将牛皮反过来打小孔拉紧,绷在“城”(提前准备好的四方木框架)上,刮“肉俎”,用“钥匙”,边刮边淋水,直至将皮面的肉俎、毛梗刮尽。待皮革透明均匀后即算刮好。然后用洗衣粉水洗涤干净,再绷于“城”上,阴干后取下,置于大木板上,用枣木棍压平,再用木榔头磨光,即成为制作皮影的原料。</p><p class="ql-block">软刮法是在浸泡牛皮时用石灰(氧化钙)、臭火碱(硫化钠)、硫酸、硫酸铵等药剂配方,分次溶入水中,反复浸泡刮制而成。</p><p class="ql-block">裁皮:将刮好的皮料根据皮影的大小需要,用剪刀分解成一块块毛料(俗称白板)用浸过水的白布包好。待湿软后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磨,使牛皮平展光滑,以便于雕刻。</p><p class="ql-block">过稿落样</p><p class="ql-block">过稿的方法,将设计好的图谱稿样(线谱或图谱),放在加工好的皮料即白板下,用“针笔”(针钢)在皮上划出拷贝的纹样,为雕刻提供准确的图形。皮子有正、反面之分,正面不会出现毛痕。一般过稿都以正面为佳。</p><p class="ql-block">线谱</p><p class="ql-block">影人俗称“线子”,故称雕刻皮影的艺人为“线匠”。线匠都有传统雕刻皮影的样谱,即“线谱”。过去线匠上集市,需在脖子后面插一雕镂精美的老须影人为标记。</p><p class="ql-block">传统的“线谱”近似工笔白描线图。其造型结构主要是精确画出雕刻的刀路和要刻除、保留那些部位的线描图样,亦有用锅墨和清油作成涂料,有浸油白麻纸溻在传统皮影上,按照皮影部件,一件件拓成黑白拓片,汇集成皮影图谱。现在艺人也有用古旧皮影在复印机上复印后,留作图谱。这种方法简便、快捷、准确,是理想的留谱方式。</p><p class="ql-block">拓灰</p><p class="ql-block">雕刻艺人借用皮影的实物作为底谱,上面铺一张稍微潮湿的麻纸,在纸面上再垫几层麻纸,用肘部连续轻轻挤压,待皮影图形拓在软纸上面后,用香灰头或柳枝炭条描画清晰,称之为“灰稿”。再后把灰稿反拓在牛皮上。每一灰稿可以同时拓印四五个相同的图样。</p><p class="ql-block">雕刻</p><p class="ql-block">将画好稿样的皮子用干净潮湿的毛巾或白布包住,俗称“潮皮子”,视皮子薄厚潮5-10分钟,松软程度恰到好处。其目的是降低牛皮硬度,便于刻制。</p><p class="ql-block">环县皮影的雕刻工艺巧妙的继承了以“镂空”为主的剪纸手法。细小花纹先用凿刀凿好,然后再用刻刀刻出其它纹样。刻线、凿眼分别在软木刻板、凿墩上进行。刻凿时,斜刀、凿子等工具必须执稳拿正。刻凿的顺序:从上向下刻。刀法:一般有拉刀、定刀、推皮、回转、顿挫、明刀、暗刀、凿刀打眼等。用刀讲究准、快、稳,刀路明晰。</p><p class="ql-block">刻线条一般采用“定刀推皮法”,即用右手将锋利的角刀插入纹样线条起点,手心稳定刀把,刀锋固定在工作台上,用左手食指、中指压住牛皮,依照纹样走向推转。这样刻画出的线条圆润自然,而且出活较快。</p><p class="ql-block">刻制时忌用剪刀剪裁,这样易使纹样挤压变形,刻线呈斜面,而使皮影工艺粗糙,在亮幕上看到的是一道呈深色的图案轮廓边框线,十分呆滞。</p><p class="ql-block">雕刻毛发等细密线条称“拔丝”,一般要用拉刀。要求线条匀细、流畅,繁而不乱,密而不杂。线条有实线、虚线、虚实线、暗线、绘刻线等技法。实线用虚刻镂空,去皮留线刻成,即留形体线,其余部分镂空,多用于生、旦、须生、丑的脸谱以及部分装饰图案的雕镂;虚实线,是沿形体实线两侧顺线,突出形体实线,显示形象的富丽堂皇,多用于皇宫、贵族、姬妃、仕女的服饰及衬景、道具等;暗线,为实用线,只须将斜刀顺形体线划过即可,多用于影人的着力点,如脖颈、手腕、腰端等处;绘刻线,是以笔墨代替刀纹,多用于皮影的装饰,如衣物的飘带、小道具等。</p><p class="ql-block">着色 封色</p><p class="ql-block">传统染色法,是用皮胶(熬好的牛皮胶)调制石色(硬色)涂染,这种调制的颜色附着力强,不褪色,而且起到给皮影定型的作用。用色以胭脂红、藤黄(桔黄)绿、蓝、黑(锅黑)等为主。</p><p class="ql-block">现在多选用透明色、普遍使用在市场上出售的“狗牌”瓶装颜料。皮影用色冷暖对比强烈,颜色相互不加调配,讲究“纯”用。多采用平涂手法,正反两面均上同样的颜色,使皮影投在“亮幕”上的影像颜色纯正绚丽。</p><p class="ql-block">着色分为多层着色法和单层着色法。皮影主要部位需多层着色,但也不宜过多,一般浑染三四次即可,第一层色要轻薄,逐层加重,适可而止。多层着色在效果上显得颜色均匀、柔和、厚重、透明。皮影色彩以黑和深色为主调,通过光的照射,形体清晰。人物的脸部设计一般是黑(代表忠)、红(代表烈)、花(代表勇)、白(代表奸)。</p><p class="ql-block">封色俗称上胶。着色完成后,用牛皮废料熬成胶水(浓度不能太大),用干净排笔刷在皮影上。这样既可以防止皮影颜色脱落,又使皮影更加透明光亮。传统的封色实用自制的铜油,调色直接染,其技艺濒临失传,很少有人会用。铜油是用中药“秃子”、“老底”以及铜钱等几种原料,放入麻油锅中熬制而成。其中“秃子”起速干作用,“老底”起上光作用。这种用铜油染色的皮影有厚度,时间长了,颜色会掉渣,形成深浅不同的斑纹,使皮影的颜色厚重耐看。</p><p class="ql-block">发汗 慰平</p><p class="ql-block">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一项关键性工艺。它的目的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脱水发汗的方法很多,有的用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压在热炕的席下;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铁或电熨斗烫;另一种很老的土办法就是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使脱水发汗。脱水发汗的成败关键在于掌握温度火候。过去艺人们掌握火候的土办法叫“弹指点水”,就是用手指蘸水或唾液弹滴在熨具上,观察水的变化,判断温度的高低。既看水点所起泡沫大小的变化,也看水分蒸发的速度快慢。所要求的温度一般在摄氏七十度上下。温度恰当,皮子脱水发汗顺利,皮内水分即可挥发,颜色即可吃入皮内,使皮影的色泽鲜美,且久不褪色,而胶质也可溶化封闭住皮子的毛孔,皮影永久不翘扭变形。如果温度过高则会使皮子搐缩一团,工艺全部报废;温度不足,则胶色不能溶化吃入肉皮,皮内的水分难排尽,造成皮影人物的色泽不亮,时间长了仍会变形。上述各法有优有劣。用烙铁、电熨斗脱水发汗的方法虽然便捷,但效果较差;压在热炕席下发汗的办法,主要用于皮影大型布景,也可以用在皮影人物;用土坯和砖块脱水发汗效果很好,这是因为土坯烘热后,温度平和吸水力强的缘故,但此法功效十分缓慢。</p><p class="ql-block">装订加杆</p><p class="ql-block">皮影出水后,各个部件用烫针钻好连接孔,再用丝弦或牛皮筋加以连接固定。皮影桩桩的装订(俗称拴链),主要是手腕、小臂与大臂、大臂与身子、小腿与大腿、大腿与腰部连接。方法是将两相联接的部位对在一起,用烫针打孔,并用丝弦或牛皮筋穿连挽结,剪去多余线头后,再用手锤锤平绳结即可。部件的连接孔钉缝。钉缝的位置一定要找准,上、下、左、右要适当;肩部两臂连接点不能太前或太后,否则影人会前倾后仰,失去平衡;两腿和腰部连接不适当,影人就会两腿不协调。脖领部位用订书针将一皮条围绕装订一插口(皮影戏演出时,头梢由此插入)。全身部件固定联结好,再加操纵杆,一般有3根,领部1根,称胸棍;两手腕处各1根,称手棍。在胸部脖子以下1厘米处订双皮圈装胸棍。在大拇指根凿1小孔,安上小铁丝环(手棍环),以便安装手棍。</p><p class="ql-block">皮影人物一般由头梢、胸、腹、腿、臂、手等11个部件组成。除头梢外,肩至腰1片,腰至双膝1片,膝下至脚2片,大、小臂和手共6片。这种分解方法用在古典服饰皮影人物的设计上十分科学,表演起来生动传神,人物一经落座,便自然翘起二郎腿,显得潇酒大方,庄重自然,气宇轩昂。民间艺人长期制作皮影的基本经验可用四句话来概括;“三点一线挺中挺,栩栩神采从中显。疏忽若差半分毫,有肉无骨影人残。”</p><p class="ql-block">当影件装订完成后,一件精美的牛皮影件就算完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台与演出乐器</p><p class="ql-block">后台由四、五个人员组成乐队伴奏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司鼓”、“二手”、“二胡”、“四弦”、“三吹”几个行当合伙操作十几种乐器,承担着唱腔、曲牌锣鼓的伴奏、演奏任务,由于人手少,每人都要兼操几件乐器。有的艺人吹、拉、打样样在行,俗称“转一围”艺人。</p><p class="ql-block">“司鼓”:承担干鼓、战鼓、小锣、渔鼓、简板的演奏任务,直接服务于前台,是整场戏的副指挥。他要密切注意前台的每一个动作、手势、眼神及口音,努力使自己的表演精彩、准确,还要指挥“二手”共同表演。有的戏班不带渔鼓、简板时,司鼓就兼奏二胡。</p><p class="ql-block">干鼓又叫边鼓,是用于演奏锣鼓点子的打击乐器,少数戏班也用爆鼓(板鼓)代替干鼓。干鼓与爆鼓相比,鼓心皮小,音高而亮,而爆鼓鼓心皮大,音低而沉。演奏干鼓的鼓槌由艺人用竹板或竹筷削成,坚实耐用且手感好。</p><p class="ql-block">战鼓(小皮鼓)在武场锣鼓点中较多使用,大多由艺人自制,即把泡制好的皮子绷紧蒙在正方形的木匣子两面,再用铁钉或木钉钉严。艺人专门用红柳条做成鼓架,干鼓在左,战鼓在右,既稳当又结实,且携带方便。</p><p class="ql-block">小锣也是演奏锣鼓点子的乐器,一般从乐器店购买。演奏小锣的锣槌是艺人用木头做成的条形小板(两头较圆),也可用来敲击干鼓边。为方便演奏,小锣就挂在司鼓眼前的勾城绳上。</p><p class="ql-block">渔鼓出自道观,是道家传法的象征性乐器,道情说唱也由此而承袭。因此“道情”与“渔鼓”便成为一对同义词。环县道情皮影戏中使用的渔鼓用空心圆竹筒制成,或将竹管破为若干个U形条片,而后用胶重新粘合,并缠以皮麻涂以大漆。其长约74厘米,筒口直径约7厘米,一端口蒙以羊护心皮,再用布圈套紧即成。渔鼓演奏时放于左臂弯处,以右手中指和无名指轻拍蒙皮,即发出“蹦、蹦、蹦”的音色,音色十分独特。</p><p class="ql-block">简板古称“简子”,与渔鼓同源,亦是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象征性乐器。简板由两个竹片制成,一端弯曲,长约75厘米,厚0.5厘米,宽约3厘米。演奏时左手执定,两根竹板的背面相对,弯曲端向上,且两个竹板又开,上面的竹板在大拇指的力量下去弹下面的竹板。</p><p class="ql-block">二手:俗称“催后台”,因专门配合司鼓演奏大锣、铙钹,乐点要随司鼓而定,所以称为“二手”。二手在文场中还要演奏甩梆。所以这个行当虽较简单,但却是最忙的,艺人学艺都从此开始。</p><p class="ql-block">大锣,又称“勾锣”,为圆形铜质打击乐,发音低沉宏厚,演奏时挂在自制的锣桩上,右手拿锣槌去奏锣中凸起的部分。</p><p class="ql-block">铙钹为圆形铜质打击乐器,状如草帽,中心鼓起,1副2只,两片相击作声。演奏时,一只平放于凳子的垫子上,左手拿另一只去碰击演奏。</p><p class="ql-block">甩梆是文场中由“二手”敲击的节奏乐器,由梆子和碰铃组合而成。椰子其实是木鱼的改造,在环县道情中起着击节定眼的作用。碰铃有2只,相撞发音。在早期分由两人敲击,解长春为节省人手将二者合在一起,使其更加协调统一。</p><p class="ql-block">人员较多的戏班还可以加入低胡、扬琴等乐器。</p><p class="ql-block">二胡是1953年在高士杰、陈志刚、石廷彦等甘肃省音乐工作者建议下用于道情皮影戏伴奏的。其音色纯正,演奏时以长弓为主,音乐简洁、抒情,与主旋律自觉形成复调和声,与四弦配合形成互补。</p><p class="ql-block">四弦:四弦演奏者紧靠司鼓近旁,文场时演奏四弦,武场时吹奏军号和唢呐。四弦又称四股弦,艺人行话称为“丝”,是环县道情皮影的领衔乐器,主要用于唱腔伴奏和丝竹曲牌演奏。其演奏方法与陕西四弦板腔中的硬二弦相似,左手戴铁指帽;形状又与内蒙等地的四胡相仿,共有四根弦,由艺人自制。四弦的音色宏亮、优美,不温不火。演奏时,左手二、三、四指要戴上铁皮卷成的指套,右手弓法传统以长弓为主,并辅以滑音。20世纪80年代后,新创了以短弓为主,左手音符围绕旋律加花的演奏方法,使音乐更加华丽和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四弦的结构主要有音筒、弦担子、弦轴、弦、音环、弦码、弓子、弓毛等。音筒一般用质地较清脆的椿木、桑木挖空而成,形状为圆柱形(或六棱柱形),直径12厘米,筒长18厘米,一端敞口传音,一端粘上用杨木或桐木做成的共鸣板;弦担子(主杆)和弦轴用质地较硬的椿木、杏木做成,弦担子长71厘米,所按的四个弦轴长17厘米;外弦(一、三弦)用丝弦,内弦(二、四弦)用羊肠弦(近年来,也有用摩托车刹车绳做的,虽然音色较明亮,但柔性不足且很费弓毛);音环类似“千斤”,大多用小铁环代替;弦码即琴码,用一般木质做成,高1.6厘米,长2.5厘米,音环与弦码之间的距离约23厘米;弓杆用竹片或红柳木弯曲而成,弓毛为马尾毛,分成两股,分别穿在一、二弦和三、四弦之间。</p><p class="ql-block">三吹:专门吹奏笛子、笛呐、大唢呐者称“三吹”,由1人承担。在实际运用中因笛呐比笛子调高,所以笛子用在前半场,笛呐用在后半场(俗称“折过腰”)。笛子是环县道情音乐的传统伴奏乐器,俗称“枚”,它不但承担着为乐队定调的任务,在乐队中更具有渲染气氛的重要作用。它在演奏时,常常离开主旋律即兴加花,并突出声腔特征音,形成丰富多彩的变奏,和声效果非常显明,演奏技巧有花舌音,颤音和超吹等。艺人们使用的笛子全为竹笛,且粗而长,类似于江南曲笛。其6孔距离相等,吹孔与指孔之间有笛膜孔。由于音孔距离相等,这与现在乐器店所卖6孔距离不等、有半音、全音之分的竹笛有很大区别,恐怕也是形成环县道情音乐调式特点的主要原因。现在艺人在买不到6孔等距离竹笛时,就用塑料管子仿照旧笛自制。</p><p class="ql-block">笛呐又名叽呐、海笛,是解长春在宁夏王爷府演出期间,由徒弟李儒贵从当地乐器中借鉴并运用在环县道情皮影戏中的。体积比民族管乐队中的小唢呐还小,音量也稍弱。笛呐演奏以主旋律为主。</p><p class="ql-block">唢呐属陇东中音唢呐,是专用于唢呐曲牌演奏之乐器,单杆(一个)、双杆(两个)均可。唢呐在演奏中,通过鼓腮等技巧快速换气,可使演奏持续不停,俗称“一口气”。</p><p class="ql-block">演出道具</p><p class="ql-block">一个皮影戏班的演出用物道具除皮影件、乐器外,还需有盛装皮影的木箱、表演用附件(如灯具、亮子)及册子等。</p><p class="ql-block">木箱:环县道情皮影戏道具简单,巡回演出简便易行,有“一驴驮”的说法。其所有演出道具全部用两只木箱来装,一只箱装影人,称线箱;一只箱装乐器、道具,称角箱。箱的大小约为长70厘米、宽45厘米、高30厘米。</p><p class="ql-block">亮子:影戏演出的屏幕,俗称亮子,由亮档子(长方形木框)和白纸(或白纱)做成,艺人称其为神的脸面。亮档(亮框的上下两个框条)接口可以活动,平时将亮框拆开用亮布卷裹之,演出时撑开。亮子尺寸大小无绝对规定,一般高约70~100厘米,宽约为180~200厘米。</p><p class="ql-block">灯具:环县道情皮影戏演出的灯具,由最初的清油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煤油灯、柴油灯、蜡灯、汽灯至现代的电灯,经历了一个不断改革发展的过程。演出时,灯具挂在亮台正中上方约30厘米处,一是光线正好适合线子影像;二是不影响前台挑线操作。</p><p class="ql-block">清油灯由灯挂(挂灯的链绳)、灯碗和灯芯三部分构成。</p><p class="ql-block">煤油灯、柴油灯由油筒、灯芯管、挡火罩板、挂钩、提手五部分构成。</p><p class="ql-block">蜡灯一般有两种:一是在木条上挖五个安放蜡烛的圆窝,即蜡台,演出时将蜡台搁于灯挂上即可;二是用细铁丝特制蜡烛灯架。</p><p class="ql-block">罩子灯,20世纪80年代初期,道情皮影艺人们对煤油、柴油灯具进行改革,即借鉴传统马灯的结构,在一半圆盘形的油箱上安装“青蛙嘴”形灯盏头,灯盏头上安玻璃罩,称“罩子灯”。</p><p class="ql-block">汽灯,20世纪80年代,环县农村和有些机关单位演出皮影时用此灯具。汽灯属充烷燃烧汽油的一种灯具,由油盒、气筒、输油管、泥头、灯罩、提手等部件组成。</p><p class="ql-block">电灯,皮影艺人起初只用150~200W的电灯泡,现在普遍使用组合灯架,还增加了彩色灯泡。</p><p class="ql-block">册子:装夹各类皮影件的硬纸夹子称册子,用纸褙外粘布料制作,形似文件夹,分为头册、线册、座堂册、底册四大类。</p><p class="ql-block">头册,装夹头梢的专用册,并分类装册。第一册的一边装各种神头,一边装王头;第二册的一边装各种披发头梢,另一边装各类旦角头梢;第三册的一边装将帅头梢,另一边装包巾、风帽头梢;第四册的一边装翎子头梢,另一边装杂头梢。</p><p class="ql-block">线册,专门用来装夹各类桩桩的册子。线册有男、女册之分。一个戏班一般有4~5个。在装夹时,将影人身朝下,两袖向上折起,使两手棍与胸棍并齐,压于影人身之上。因影人身部所附三根操作棍厚薄不同,放置时,影人相互参并,且互相颠倒其位置,脚对脚摆两行最佳。</p><p class="ql-block">座堂册,装夹座堂的专用册。一个戏班只有一个座堂册,形似书本,装夹顺序为:第一层装云朵子、龙案、龙椅;第二层装帅桌、帅椅;第三层装官桌、官椅;第四层装书桌、书椅;第五层装贫桌、贫椅;第六层装绣桌、绣墩;第七层装石桌(神案)、石椅(神座);第八层装其它。</p><p class="ql-block">底册,装夹殿帐、莲台、花草、树木等场景及动物、地狱、水兵等影件。一个戏箱一般有1~3个。底册装夹顺序为:第一层装夹花草、树木、莲台等大片景;第二册装夹各类坐骑;第三册装夹各类动物、地狱、水兵等。</p><p class="ql-block">各类影件册子装入线箱,顺序是从下到上:第一层装底册的第一册;第二层装底册的第二册;第三层装底册的第三册;第四层装线册的横册;第五、六层左右平排,装线册:第七层左右排列,分别为座堂册、头册,其中神头册放在最上面,其它随便装;第八层为把子袋。</p><p class="ql-block">绣座:为贵族妇女或大家闺秀使用的座堂。配以花瓶、茶几、花盆和镜子等梳妆用品。</p><p class="ql-block">帅座:是元帅专用座堂。桌面上雕有令箭、令旗、帅印、宝剑等物。椅上雕有虎皮铺垫,称虎皮宝座。</p><p class="ql-block">贫座:贫穷人家使用的座堂。多为黑色,雕刻工艺简单。</p><p class="ql-block">书座:是书生和文武官员读书的座堂,桌面上雕有书籍、文房四宝等。</p><p class="ql-block">龙座:桌子称龙桌或龙案,椅子称龙椅,总称龙座,是帝王专用座堂。</p><p class="ql-block">官座:文武官员使用的座堂。桌、椅子雕有围裙、菊花、荷花等。</p> <p class="ql-block">阎王出行</p> <p class="ql-block">官员出行</p> <p class="ql-block">帅帐</p> <p class="ql-block">夫人出行</p> <p class="ql-block">龙</p> <p class="ql-block">花草奇石</p> <p class="ql-block">龙宫大殿</p> <p class="ql-block">神兽</p> <p class="ql-block">贪兽</p><p class="ql-block">传说故事中的一种神兽,形似狮子,血盆大口,体形巨大,专门吞食贪官污吏。</p> <p class="ql-block">天官赐福</p> <p class="ql-block">神怪头梢</p><p class="ql-block">神怪头梢也称“死窍头”,皮影戏中使用的诸神有:天官、寿星、菩萨、阎王、王灵官、赵灵官、关公、杨二郎、杨任、佛祖、土地、无量祖师、姜子牙、雷震子、李天王、吕洞宾、大教、二教、三教、四季公曹、牛王、马王、护法、闻太师、王母娘娘、三霄娘娘、刘海、申公豹、闻太师、孙膑、四大天王、龙王、判官、牛头、马面、小鬼、奎木狼、周仓、达摩祖师、黎山老母、王宏、孟喜、红孩儿、牛魔王、唐僧、孙悟空、沙悟净、猪悟能、法海、白蛇、青蛇、童儿、音流神、风神、雨神等。</p> <p class="ql-block">王帽</p><p class="ql-block">属帝王头饰。为金色底,上雕龙、火焰、云等图案,帽前缀黄色绒球,帽后有两根朝天翅。王帽分为软帽和硬帽两种。硬帽是帝王上朝戴的一种头饰,软帽是下朝或在后宫戴的一种头饰。从人物的形象和年龄上可分为老王、三须王、小王、娃娃王、番王、丑王以及晋怀王(专用头梢)等。</p><p class="ql-block">相帽</p><p class="ql-block">属丞相戴的头饰。斗型,饰有绒球、祥云等图案,帽后有较长的帽翅(相帽翅)。相帽分为左班丞相、右班丞相、奸丞相以及包丞相(专用头梢)等。</p> <p class="ql-block">王爷</p> <p class="ql-block">纱帽</p><p class="ql-block">也称“纱帽翅”,是文武官员戴的一种头饰。它以帽翅形状区分不同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主要有方翅、圆翅,尖翅3种。忠正廉洁者用方翅,风趣幽默者(丑角)用圆翅,奸邪骄横者(花脸)用尖翅。官职高低者以绒球和雕刻工艺繁简区分,如龙纱、乌纱等等。</p> <p class="ql-block">男官衣</p><p class="ql-block">官衣,传统皮影戏中文武官员的服饰。圆领大襟,后有“摆”两块,腰束玉带,胸前及背后雕有飞禽、瑞兽等图案。服饰分为紫、红、蓝、黑等色,依次区分官职大小。官衣分为男官衣和旦官衣两种,旦官衣无后摆,且较男官衣短。</p> <p class="ql-block">旦官衣</p> <p class="ql-block">头梢</p><p class="ql-block">庆阳皮影人物头梢多数采用侧面刻镂五分脸,其造型是由头饰和脸谱两部分构成。头饰是区分人物阶层和官职高低的主要标志,有冠、帽、盔、巾和无头饰5类。冠类有凤冠、束发冠、佛冠等;帽类有王帽、相帽、绿帽、风帽、毡帽、道帽、东帽等;盔类有平顶盔、尖顶盔等;巾类有包巾、公子巾、将巾子、业子巾、扎巾子等,无头饰的头梢有披发、转脸(也称“变脸”)、血头、血脸、挽圈子及部分旦角头梢等。在帽顶上饰一至两根用鸡毛或牛皮做的翎子,叫翎子头,种类较多。</p> <p class="ql-block">旦氅</p> <p class="ql-block">挽圈子</p><p class="ql-block">将头发盘拢在头顶。此发型多为剧中战败将官丢盔弃甲的一种发型。</p> <p class="ql-block">马䂎</p><p class="ql-block">皮影戏中与武将桩桩相连接的战马叫马䂎,有不少品种和不同的颜色:如张飞乘坐的称黑豹花马,刘备乘坐的称黄骠马,关公乘坐的称赤兔马,还有一般将军乘坐的红色和殷红色等马䂎。</p> <p class="ql-block">步䂎</p><p class="ql-block">武将的服式,分男䂎和旦䂎两种。束袖(两袖一束一宽的俗称“衔”,是元帅坐帐时的服饰),饰有鱼鳞甲片、锁子连环等图案,作防御刀、枪、箭用,背上䂎旗饰有龙、虎、狮等图案。颜色有红、绿、黄、白、黑五种,以此区别剧中人物的年龄、身份及性格等。</p> <p class="ql-block">旦䂎</p> <p class="ql-block">灯角子</p><p class="ql-block">侍候皇帝观灯的角子。双手举灯,簇拥皇帝前后。灯的造型和种类较多,有龟蛇灯、状元灯、武士灯、龙虎灯、水鱼灯、猫鼠灯、天子圣哲灯等。</p><p class="ql-block">旗角子</p><p class="ql-block">角子一般4人1组,也有两人1组的,俗称“一堂”。有内侍官、黄马补、官角子、番角子、贼角子、堂角子、銮驾、马角子、旗角子等。角子大都着装统一,头帽雷同,但面部造型各异。在剧中用以烘托主要人物,出场和下场时吼堂威武,双方交战时摇旗呐喊,烘托气氛等。</p> <p class="ql-block">番角子</p><p class="ql-block">番王或番帅作战时率领的兵卒。头戴帽盔,身着鱼鳞战服。</p> <p class="ql-block">袍子</p><p class="ql-block">武生的一种服饰。腰跨大刀,有的腰束布带,两束袖一束腿。</p><p class="ql-block">裹身子</p><p class="ql-block">多为家丁、武生、侠士的服式。圆领、大襟、束袖。</p><p class="ql-block">背剑</p><p class="ql-block">武旦的一种服饰。身着武服,肩背宝剑,束袖束腿,如《白蛇传》中的青、白二蛇均穿此服饰。</p> <p class="ql-block">场景</p><p class="ql-block">场景在皮影戏中起着渲染环境烘托气氛的作用。皮影的场景有大片景和小片景之分。艺人把大片景称为“满亮子活”,多以四块、六块、八块用牛皮雕刻而成。上半部画面完整、精雕细刻,下半部除柱、帘、墙外,留有大面积空白,便于突出影人演出。大片景气势宏大雄伟,有金銮宝殿、军营帅帐、将相府第、茅庵草舍、花园庭院等。</p><p class="ql-block">小片景多一整块和两块牛皮雕刻而成,小巧玲珑,制作精细。种类有花草树木、驹马轿车、亭台绣阁、坐堂地狱、宝塔莲台、劳动工具、生活用具、室内陈设等。</p> <p class="ql-block">动物</p><p class="ql-block">动物在皮影戏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飞禽走兽、豹狼虎豹、狮子、大象、麒麟、仙鹤、龙、凤等。总之,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现实的、神怪的样样都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