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的梅干菜情节:它是美食更是种精神

薇薇星雨

<p class="ql-block"> “梅干菜”也称“霉干菜”,老家人直接叫它“干菜”,是当地人不可或缺的一种咸菜,可以做主菜,也可以成为很多美味小吃的辅料,味道很特别,鲜香可口。</p> <p class="ql-block">九头芥</p> <p class="ql-block"> 民间流传一句谚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 急剧下降的气温,加上干燥的天气,非常适合腌菜。用来腌制梅干菜的雪里蕻,我们一般叫“九头芥”,茎秆细长,细碎的网状叶子碧绿如玉,浓郁绵密,成片生长。九头芥好像生来就是为了变成咸菜的,如果直接入锅炒食的话,味苦且带有辛辣味儿,很难人口,可是腌渍后再食就变得清香鲜美,这就是我们古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在九头芥收获的那几天,一大早,男人们将新鲜的九头芥一筐一筐地从田里挑回来,女人们在池塘边不停地清洗,一大把一大把地晒满了房前屋后。一般来说,晒上个两三天就够了,把菜晒蔫晒瘪即可,晒太干口感就不脆了。然后一大盆一大盆地收回家,全部切碎,入缸腌制。一层芥菜一层盐,铺菜时尽量要塞实少缝隙,撒盐要均匀,在缸口压上几块大石头,靠重力挤出芥菜里的菜汁,再铺一层,再撒一层盐,继续压……直到装满菜缸。最后要再压一块重重的大石头,把缸口封严,放在通风处。</p><p class="ql-block"> 经过25天后,菜缸内大量菜汁被压出,芥菜变成深黄色,再拿出来平铺在席子上,放在太阳下晾晒,要晒到色泽黑亮为止。看起来黑泽泽的普通菜干,却散发着特有的香气,晒好后装入坛子里,吃的时候就抓出一大把,可以吃上一年,越蒸越黑,越蒸越软,越蒸越香。</p> <p class="ql-block">晒干菜</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农村生活不富裕,尤其是农忙的时候,回家也没什么东西吃,来不及做菜,一碗饭,配点干菜吃就对付过去了。干菜炒肉都是有些奢侈,一般肉少干菜多,只是在给孩子做的时候多增加点肉的比例。</p><p class="ql-block">记得妈妈每次做干菜肉时,左邻右舍全都能闻到扑鼻的香味。先把五花肉切小块放在热锅里煸炒,待里面的油脂煸炒出来后,放点姜蒜,喷点黄酒烧熟,最后抓一把干菜放入其中,乌黑的干菜在大锅中散开,五花肉的油脂渗入菜中,香味顿时四溢开来,干菜是咸的,不需要再加任何调料,翻炒几下便可出锅。盛在瓷盘子里,乌黑的干菜和白色的盘子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是我们最爱的“干菜肉”了。盛一碗热乎乎的米饭,盖上两勺干菜肉,先咬上一口肉,肉的油脂都被干菜吸收了,所以干爽咸香,有嚼劲,一点都不会腻。干菜和饭一起扒着吃吃,饭也会浸入油香,再加上干菜特有的香味,让人一口接一口停不下来。</p> <p class="ql-block"> 干菜肉</p> <p class="ql-block">炒好的干菜肉通常不会一次吃完,因为毕竟是咸菜,比较咸。而且这样做出来的肉不容易坏,一般会多做一些,下次再吃的时候,取出适量放入小碗里,在米饭中蒸一下就行。再次蒸过的干菜香味更浓,甚至比新做出来的还要好吃。余秋雨先生在《乡关何处》里写过有关梅干菜的一段话:“偶尔哪家吃白米饭了,饭镬里通常还蒸着一碗霉干菜,于是双重香味在还没有揭开镬盖时已经飘洒全村,而这双重香味直到今天我还认为是一种经典搭配。雪白晶莹的米饭顶戴着一撮乌黑发亮的霉干菜,色彩的组合也是既沉着又强烈。”</p> <p class="ql-block">梅干菜配米饭</p> <p class="ql-block">浙江人的“梅干菜肉”,和川菜、客家菜里的“梅菜扣肉”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川菜里的“梅菜扣肉”里梅菜滋味偏软烂、寡淡。选材上用的多是粗秆大叶的芥菜,腌制风干成梅菜后味道本身就不是很浓郁,而且蒸之前还要过水。浙江用来做梅干菜的九头芥叶子细碎,味道更浓郁,而且习惯把切成小块的肉埋在一堆干菜里,可以说里面的干菜比肉还好吃,它才是主角。干菜还可以制作出许多美味佳肴,比如干菜拌豆腐、干菜炒大肠、干菜鸭等。</p> <p class="ql-block"> 干菜肥肠</p> <p class="ql-block">在老家,梅干菜不仅是主菜,用梅干菜做出来的小吃也有很多。其中从小吃到大的是酥饼,小时候去街市赶集一定会叫妈妈买一个新鲜出炉的酥饼,解馋又饱腹。金华酥饼闻名遐迩,梅干菜是其中的灵魂,故又名干菜酥饼。酥饼的馅料,是用剁细的梅干菜末,混入猪肥肉丁制成的。面饼经木炭烘烤,余热烘焙,一个个油黄金亮,形如蟹壳的酥饼,散发出阵阵香气,离酥饼店百米之远都能闻到酥饼的咸香,那诱人的香味,让人直咽口水。尤其是刚出炉的,热乎乎的酥饼,定要双手捧着,一口咬开,整只酥饼便酥散开来。内馅的猪肥肉呈现半融化状态,粒粒晶莹, 梅干菜则被浸润得乌黑发亮,特有的干菜香扑面而来,两者完美搭,咸香适口。面皮分层薄如纸,油润而不腻,酥、香、脆,充盈着你的鼻腔和口腔。类似的还有梅干菜馅饼和烧饼,比酥饼薄一些大一些,里面同样装着剁细的梅干菜和晶莹的肥膘肉,我们一般就叫肉饼。咬上一口,鲜汁顺口流出,干菜肉香扑鼻,味道鲜美,别具风味,越吃越香。对我们来说,肥肉和梅干菜,浓烈的陈香和鲜咸碰撞出的独特香气,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金华酥饼</p> <p class="ql-block">“梅干菜精神”</p><p class="ql-block"> 在浙江人眼里,梅干菜不仅仅是种美食,更是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浙江人早年的生活是穷苦的,尤其是我们浙江中部地区,处于丘陵地带,山多平地少,当地的土地养不了所有人,不辛勤劳作就会饿肚子,并且逼着大部分人去走南闯北。而且浙江潮湿多雨,食物不宜储存,外出求学经商,数月不回家,梅干菜就是最好的干粮。虽然它黑不溜秋、粗糙难看,但身板坚韧、保存期长,最是下饭的佳品。</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义乌隔壁的东阳,梅干菜又被叫做 “博士菜”,当地有个“博士村”,村里一直就有勤勉好学、发奋上进的传统,老人爱劳动,小孩爱学习。资料显示,历史上东阳进士题名共有305人。早在1989年,《人民日报》赞誉东阳“百名博士汇一市、千位教授同故乡”。30多年后的今天,有东阳籍院士14人,高校校长、科研院所领导100多人,博士1300多人,教授和教授级高工10000多人。</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农家子弟们要去离家较远地方读初中高中,带上一袋粮食、一盆梅干菜,独自离乡寻求人生进阶,寒窗苦读,两个铝制饭盒,一个蒸饭,一个蒸菜,顿顿梅干菜,几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没有肉的搭配,梅干菜上的油水少之又少,暗沉乏味,令人厌烦,但他们别无选择。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所以都会勤奋苦读,最后考上了博士。所谓的“博士菜”,蕴含着东阳人学习勤奋、刻苦的精神,孩子们自己比较勤奋肯学,就算每天只吃梅干菜也能成才。</p><p class="ql-block"> “博士菜”绝非东阳特色,可以说整个浙江皆是如此。浙江的老一辈们,往往就带一个饭盒,饭上装着干瘪的梅干菜,蒸一蒸就当作午饭对付过去,然后继续埋头苦读。读书人是这样,最能吃苦的浙江商人更是如此。趁着日头好,家里人赶忙把雪里蕻晒成干菜,让经商的人揣在行囊里,梅干菜也随着浙商的脚步,走向了天下四方。</p><p class="ql-block"> 在我上学的九十年代,很多中学也是实行蒸饭买菜制,家里条件不好的孩子,甚至是一些老师,都舍不得买菜,也是带上一罐梅干菜,吃上一个星期,不过那时候多多少少里面会有点肉了。除了梅干菜,我们当时还带过各种咸菜,榨菜、萝卜干、霉豆腐、黄豆酱等,放一个星期也不会坏。虽然条件不好,吃得差,但是师生齐力,刻苦学习,谁也不会去比吃比穿,只比学习,大家始终保持勤俭朴素的作风。</p><p class="ql-block">浙江人生活富裕之后,梅干菜依然没有失去其地位,也从来没有改变过风味。如今梅干菜还是家家户户纯手工制作,只要阳光雨露常在,菜品的风味就不会改变,一如既往的朴实而厚重。“梅干菜精神”,其实就是吃苦耐劳、艰苦好学、奋发拼搏的精神!如今蔬菜四季鲜,学生也不用去学校单吃梅干菜了。梅干菜变成了我们当地的特色菜,这不再是一份贫苦菜。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梅干菜精神”,不能忘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古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