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过西掖门,便来到了沈阳故宫西路古建筑群,西路建筑群为大清入关后续建的,建于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是乾隆皇帝为在盛京宫阙储藏《四库全书》而专旨建造的。但并非只是一座藏书楼,按使用功能可以分为嘉荫堂和文溯阁两个建筑群。竣工之后,便成为现在的西路建筑群也是最后奠定了三路并列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在西掖门北面是琉璃影壁,上面的图案是一对仙鹤,琉璃雕花与红墙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从影璧墙两侧小门进入小院,里面是值房,但第一进院的值房门上面写着“刻石馆”三个字。从南至北这四座“值房”的大门紧锁,都没有对外开放,具体做什么的,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这是值房最北面的一座琉璃影璧,影璧上的图案与南面的影璧墙上的图案完全一样,也是两只仙鹤。影璧北面就是御花园,影璧右边是往通中路西所的“小门”,影璧左边是通往西路主要建筑群的小门。</p> <p class="ql-block">从这个门进入是西路最北边的九间殿。</p> <p class="ql-block">九间殿历史悠久且规模宏大的皇家建筑群之一,它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体量最大的木质结构宫殿(三进院)。</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九间殿的布局是按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风格设计的,整体呈现出一种宏伟而庄重的气势。其主要建筑包括丹墀、乾清、壁卫、御道、华庑、副阿、次殿、正殿及内殿,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九间殿最初是在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开始修建的,但它的主体部分则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完成的,即大约在1625年至1644年之间。</p><p class="ql-block">文化内涵。九间殿曾见证了清朝的前几位皇帝在这里生活和处理政务的日子,其中包括康熙皇帝。这个宫殿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还拥有许多珍贵的传统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这是九间殿的东配房。整个院落花园中的花草树木(芍药园)都做了防寒保护,高高的防护设施遮挡住了人们的视线。</p> <p class="ql-block">这是九间殿的西配房。冬天院中花园(梧桐院)没啥可看的,可九间殿中的展品可是值得一看的。</p> <p class="ql-block">九间殿是乾隆时期修建的御书房之一。它的功能主要是收藏各种书籍,同时也收藏各种瓷器。</p><p class="ql-block">这是一进展馆的屏风,上面是清帝东巡时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进入展馆看到墙上写的前言:"朕想家了,朕想回盛京祭祖!"当年,顺治帝看似不合情理的执念,成为后来皇帝东巡的主要目的。从康熙帝开启东巡之举,160年间先后有四位皇帝十次回到盛京谒陵。清帝东巡较之于"南巡""北巡"有着特殊意义,对于巩固民族团结,稳定东北边疆局势,提升盛京政治和文化地位均起到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翠旗迎风,鸣銮入途。让我们跟随皇帝的车驾,体验一次不同寻常的旅行,看看东巡途中发生的大事小情,领略一下盛京鸿仪的皇家气象。</p><p class="ql-block">康熙像</p> <p class="ql-block">康熙 乾隆 嘉庆 道光</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帝御用桦皮弓</p> <p class="ql-block">清皇帝行围鈊箭</p> <p class="ql-block">清嘉庆帝行围櫜鞬</p> <p class="ql-block">清金元宝,清银元宝。按古代规制,皇陵殿内要放置金元宝,铜钱,清铜元宝,清天下太平铜钱等,这些元宝分别以金、银、铜、锡制成,乾隆时期这些元宝放置于昭陵(北陵)隆思殿内。</p> <p class="ql-block">清看守昭陵山河关防铜印</p> <p class="ql-block">清素面小银盘</p> <p class="ql-block">清刻花银爵</p> <p class="ql-block">清掐丝珐琅高足盘</p> <p class="ql-block">通过影像再现了当年皇帝东巡时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清刻葡萄纹银高足杯 清银勺</p><p class="ql-block">清镀金银盘 清镀金银碗</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款斗彩云芝小酒杯 清嘉庆款黄釉碗 清槟榔木鞘骨著解食刀</p><p class="ql-block">清道光款黄釉凸花碗 清乾隆款粉彩勾莲纹盘</p> <p class="ql-block">中和韶乐源于中国古代雅乐,是国家礼乐制度的重要象征。清帝东巡盛京,在崇政殿庆典、大政殿筵宴时都配有中和韶乐。编钟、编磬为中和韶乐所配置的重要打击乐器,均为十六枚,应十二正律,另有四倍律,按制阳律八枚为一悬在上,阴律八枚为一悬在下。整套编钟、编磬以钟壁及磬体薄厚来调节音律高低。</p> <p class="ql-block">中和韶乐,是明清两朝用于祭祀、朝会、宴会的皇家音乐。</p> <p class="ql-block">结语:清帝东巡以祭祀盛京祖陵为目的,与其祭祀关内的清东陵、清西陵先帝陵寝有所不同。他们通过亲临发祥故里,追忆祖先功绩,告诫后世子孙勿忘开创之艰。</p><p class="ql-block">清帝的十次东巡,加速了沿途城镇建设、道路修筑与地方开发,使东北地区改变了原来荒芜、落后的状态。盛京皇宫作为皇帝在关外的行宫,有大批御用物品、皇家珍宝、秘籍贮藏于此,不仅提高了盛京的政治地位、文化品味,还使城市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这是仰熙斋位于文溯阁北侧(二进院),建于乾隆四十七年至乾隆四十八年(1782-1783),为七间卷棚硬山前后廊式建筑,建筑面积二百肆拾壹平米,东西各有一间耳房,两侧有抄手游廊与文溯阁后廊相连。形成一处封闭空间院落院落,因院内栽种芍药,又称芍药圃。斋内悬挂乾隆御笔匾联,东间设有皇帝宝床、几案等,从皇帝所题“日丽风和春蔼吉,周书鲁语义抽寻”等对联的内容,可以确定这里应与藏书配套的书斋,是皇帝休息读书的场所。(没开放)</p> <p class="ql-block">东抄手游廊 </p><p class="ql-block">院内栽种芍药,又称芍药圃。</p> <p class="ql-block">西抄手游廊</p> <p class="ql-block">这是文溯阁西边的值房</p> <p class="ql-block">这座楼就是沈阳故宫内的皇家图书馆——文溯阁。建于1782年,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而建,另有《古今图书集成》亦存于阁内。文溯阁是沈阳故宫西路的主体建筑,外观两层,实为三层,每层六间(取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重檐硬山式,前后出廊,所有的门窗柱是漆成绿色。它是仿浙江宁波天一阁样子建的。本院为一进院。</p> <p class="ql-block">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基本都是红墙绿瓦,金碧辉煌的,可是文溯阁的建筑却十分奇特,与故宫里其他建筑的风格不同,没有彩色的琉璃瓦,没有金灿灿的配饰,取而代之的是黑色的瓦片配合绿色的通体建筑,整体造型全无艳丽色彩。</p> <p class="ql-block">该匾额为满汉合壁的九龙阁牌,悬挂文溯阁下层檐内,为洋蓝底,木雕金字,文字为乾隆帝御笔,上部有“乾隆御笔之宝”朱文方玺印。</p> <p class="ql-block">在五行当中,黑是属水,藏书楼忌火,所以是水镇火的意思,也是祈求这个建筑能够平安传承下去的意思。</p><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各册封面按照春夏秋冬四季颜色,采用四色绢料以便于区分,以便于取还与阅读,《四库全书》所有书籍都被装在楠木书匣之中,既显得美观贵重,又能很好地保护图书。</p> <p class="ql-block">如今有着240年历史的文溯阁,就像一位深沉的老者,它虽然默默不语,但却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内涵故事,讲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有魅力。</p> <p class="ql-block">1772年,乾隆帝下诏书访求国内著名学者,博采天下藏书,开始编纂《四库全书》经过十年的努力编纂完成,将此书抄录七份,分藏全国。为了存放《四库全书》乾隆皇帝在全国范围内建了七座藏书楼(北京文渊阁、北京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杨州文汇阁、杭州西湖孤山文宗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1783年《四库全书》分五批入藏文溯阁。</p><p class="ql-block">阁里面的一幅楹联是乾隆题写的</p><p class="ql-block">上联:古今並入含茹万象沧溟探大本</p><p class="ql-block">下联:礼乐仰承基绪三江天汉导洪澜</p><p class="ql-block">横批:圣海沿回</p> <p class="ql-block">在文溯阁前这对双环如意耳大瓶(铜质),造型挺拔俊秀,形制规整,形体硕大,充分显现出古朴典雅的特色,在中国古代常以大瓶造型体现天下太平、岁岁平安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这是文溯阁碑亭,建于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内置满、汉文合璧石碑,碑阳为清高宗弘历御制《文溯阁记》,记述兴建文溯阁的缘由、北四阁的关系等;碑阴为清高宗御制《宋孝宗论》。其形制效仿北京故宫文渊阁碑亭,屋面采用盔顶形式,满铺黄琉璃瓦,内饰红夔龙天花。</p> <p class="ql-block">碑阳为清高宗弘历御制《文溯阁记》,记述兴建文溯阁的缘由、北四阁的关系等</p> <p class="ql-block">碑阴为清高宗御制《宋孝宗论》。</p> <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上世纪因备战,转存甘肃。</p> <p class="ql-block">从文溯阁出来经过这个“宫门”来到嘉荫堂。</p> <p class="ql-block">嘉荫堂为五间硬山卷棚顶,前后廊式建筑,室内原用雕花落地罩分隔成五个单元,东西稍间均有暖阁,正中间开门。是一所即与前后贯通又独立封闭的廊式四合院,是一座休闲典雅的风格布置。是皇帝吟诗挥毫,观画赏戏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这是嘉荫堂内东侧,展示的是清代皇帝礼舆,楠木质,是皇帝在大祈典礼时出宫乘坐的礼舆。如外出巡视时乘坐“轻布舆”。</p> <p class="ql-block">嘉荫堂内西侧展出的是一辆“太平车”又叫佛车、七宝车,是清代盛京实胜寺举行“跳布臣”仪式时,从北塔法轮寺接送“迈达里佛”的专乘。</p> <p class="ql-block">这是嘉荫堂堂前一对座狮一雄一雌,雄狮颈下悬铃,右前足踩一绣球;雌狮左足下抚摸一幼狮。两狮狮头饰鬃髦,双眼瞪视前方,肩上及后腿上都趴卧着几只幼狮,为古代传统的“太狮少狮”造型,寓意子嗣昌盛、顺意吉祥。</p> <p class="ql-block">戏台建于清代乾隆1781—1783年,是清帝东巡驻跸皇宫期间,赏戏和赐宴的场所。</p><p class="ql-block">戏台东西两侧各有长廊七楹,南北两端分别与嘉荫堂、扮戏房的山墙相接,构成一个围绕戏台的封闭空间。</p> <p class="ql-block">戏台建在二尺余高的台基上,台面约60平方米,四面有绿色檐柱12根,四面对称,三面敞开,有半米高的绿色栏杆,上为单檐歇山顶卷棚式青顶瓦,四角飞檐,檐下为双昂彩绘斗拱。</p> <p class="ql-block">动静叶清音智水仁山随所会</p><p class="ql-block">春秋富佳日凤歌鸾舞适其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沈阳故宫扮戏房,现为“清代宫廷钟表展”和“出风入雅——清宫戏曲文化展”,这两个展馆是相通的,都在扮戏房中展出。我们一起进去参观吧!</p> <p class="ql-block">前言:我国是发明计时工具最早的国家之一,三千多年前"日规"等计时器。东汉张衡制造的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已具备了钟表的功能。</p><p class="ql-block">利玛窦向明万历皇帝进贡了两座自宫廷中最早的机械钟表。清帝对钟表更是情有独钟,外国使团和传教士投其所好,进献精美的钟。</p><p class="ql-block">康熙年间,福州及南京、苏州等地逐渐兴起了钟表制造业,所产钟表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这里展出的清宫钟表,设计独特,装饰华丽,具有历史、科技及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金代定更钟</p><p class="ql-block">铸于金天德三年(1151年),重六千斤。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发现于盖州,清太祖努尔哈赤命人将其移至辽阳,后又运至沈阳,悬于城内钟楼,为报时之用。1930年钟楼拆除后送沈阳故宫保存</p> <p class="ql-block">英国钟表</p><p class="ql-block">英国钟表造型高雅,华丽高贵,多为尖顶或塔式的欧洲建筑式样,图案多为彩漆风景、珐琅人物、欧洲风情乃至中国传统祥瑞题材,一般都装有奏乐、水法、转花、跑人、禽嬉、鸟鸣等玩意系统以及模拟写字、宝塔升降、象拉战车等机械联动装置。英国钟表代表了近代西方钟表的最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清.鎏金塔式钟</p><p class="ql-block">英国制造</p> <p class="ql-block">清.鎏金塔式钟</p><p class="ql-block">英国制造</p> <p class="ql-block">清.铜镀金鸟音座钟法国制造</p> <p class="ql-block">清•K金镶钻石戒子表(英国)</p><p class="ql-block">清•镀金銀壳蓝表(瑞士)</p> <p class="ql-block">表套</p><p class="ql-block">表套用以盛装怀表,做工精美,造型精巧,美观实用。在清代,表套常与盛行一时的荷包、扇套、扳指套和眼镜袋等腰间饰物一同佩戴,颇为时尚。同时,表套所饰的"三多"图案寓意吉祥,寄托了当时人们对多福、多寿和多子孙的美好祈福。</p><p class="ql-block">农创用以盛装怀表,做工结美,造型精巧,美现实用,在清代,表督常与盛行一时的荷包,扇督,板贩套和服镜袋等腰问饰物一只佩戴,版为时尚,同时,表套所饰的"三多"图东寓意吉祥,寄托了当时人们对多福多寿和多子孙的美好祈福。</p> <p class="ql-block">清.鎏金半圆形钟(法国)</p> <p class="ql-block">清.铜鎏金嵌珐琅灯塔式寒暑表座钟 (法国)</p> <p class="ql-block">这些展品都是来自万国之礼。</p> <p class="ql-block">从万国来朝图可以看出清朝当年的繁盛景象。</p> <p class="ql-block">《万国来朝图》局部</p><p class="ql-block">此画描绘的是乾隆时期藩属及外国使臣到紫禁城朝贺的场面。画幅右下角标有"鄂罗斯"(俄罗斯)字样的锦旗下,有位身穿赭色外袍的使臣,手里捧着一座意欲敬献的镀金时钟。钟表作为拥有着高科技水准的工艺品,备受清宫皇室的喜爱。因此,它也是历来西方国家向清宫敬献的重要礼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清.铜镀金漆楼转人圆式钟英国制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木楼嵌铜活二套二针钟英国制造</p> <p class="ql-block">清.铜鎏金花瓶盆景表英国制造</p> <p class="ql-block">清.象牙雕扇扇人 中国制造</p> <p class="ql-block">清.珐琅围屏式钟瑞士制造</p> <p class="ql-block">清.铜镀金画珐琅奖杯式寒暑表座钟瑞士制造</p> <p class="ql-block">清.木楼筒子钟 中国制造</p> <p class="ql-block">琴瑟不绝——中华戏曲。我国的戏曲艺术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萌芽于汉代的百戏和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发展于唐代的"参军戏"。唐玄宗成立专门训练俗乐乐工的机构"梨园",是为戏曲界称"梨园行"的由来。宋元时期,宋杂剧、元杂剧、南戏的创作和表演空前繁荣。</p> <p class="ql-block">粉色七星额子</p> <p class="ql-block">相貂</p> <p class="ql-block">黑三</p> <p class="ql-block">清宫戏曲的发展,与皇帝的喜爱、支持密不可分。每年要耗费巨资和占用很长的时间从事戏曲演出活动。为了满足此项需要,他们在宫廷苑围建有不同规模的各种类型戏台。</p><p class="ql-block">嘉荫堂戏台,始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是清帝东巡驻踏赏戏之所。嘉庆十年(1805),清仁宗顺琰东巡期间,曾在嘉荫堂戏台宴饮赏戏。《嘉庆东巡记事》载:"其处与热河大戏台一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板鼓</p> <p class="ql-block">竹笛</p> <p class="ql-block">大锣</p> <p class="ql-block">小锣</p> <p class="ql-block">厚底</p> <p class="ql-block">黄靠旗</p> <p class="ql-block">黄靠</p> <p class="ql-block">白色方锤</p> <p class="ql-block">马鞭</p> <p class="ql-block">车旗</p> <p class="ql-block">京胡</p> <p class="ql-block">除夕、新年、万寿节、节令、喜庆事(如册封嫔妃、皇子出生)等都会有戏剧演出以示庆贺。</p><p class="ql-block">参观有感,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精美钟表真是大开眼界,长知识了。</p><p class="ql-block">出风入雅——清宫戏曲文化展,通过参观戏曲、乐器、戏剧服装等用具,了解了清宫中戏曲文化,感受沈阳故宫中的梨园音韵……</p> <p class="ql-block">到此沈阳故宫全部游览结束。赏皇家大院,品帝王生活。</p><p class="ql-block">“ 沈阳很好!我在沈阳挺好”</p> <p class="ql-block">这是沈阳故宫西门旁“文化创意产品展示中心”</p> <p class="ql-block">走过“文创中心”就是沈阳故宫游客出口小门。这个门叫“斯文门”。但我们在《沈阳故宫全图》上却没有发现这个门的文字标明。据说,这道门在1929年之前并没有,它是后来专门为运送文溯阁所藏《四库全书》而开辟的。因为“斯文”是指文人或文化,所以才起了“斯文门”这个名字。</p> <p class="ql-block">出斯文门西侧有一座石碑,上面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清沈阳故宫”五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出门见福,五福临门!</p> <p class="ql-block">观后感:沈阳故宫从整体设计到局部建筑,从造型到结构,都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和独特风格,充分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p><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朱金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