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了无数智慧和创造力,民族弓弦乐器,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看似简单的几根弦,它产生的振动频率和振幅,能激发音箱共振,弹拨出令人陶醉的音乐。从两根弦的二胡、马头琴,到三、四根弦的弦子、琵琶,再到二十一根弦的古筝等,它们各自拥有悦耳动听的音色,演绎出一首首流芳百世的隹作。当然也包括广西京族独弦琴,尽管仅有一根弦,依然能弹拨出美妙的声音来。说到一根弦,自然想起了弓箭。它虽然形似弓弦乐器,而功能却截然不同。它是利用弦和弓的弹性力,将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使扣在弦上的箭,弹射向远处目标。中国还有一种一根弓弦的器具,可以说它们是“同族兄弟”,然而功能也是完全不同于前二者。那就是专用于民间弹棉花的工具——弹花弓。</p><p class="ql-block">弹棉花,这一传统手工艺在我国流传已久。新收获的棉去籽后要成为棉絮,或结板陈旧的老棉套重复翻新,都由它来完成。一个弹花弓,一个木槌,一个磨盘,一条牵纱篾是全部家当,其中拉了一根弦的弹花弓是最为重要的工具。工作时木槌敲击这根弦,弦线发生弹射和振动,拉扯着棉花纤维进行重新排列,使棉絮变得蓬松柔软,具有更好的透气性和舒适性。为人们提供衣被等纺织品,在冬季用来御寒保暖。</p><p class="ql-block">记得少年时期,我家附近巷子内有一间夫妻开的棉胎坊,孩子们路过经常上前围观凑热闹。只见师付先把旧棉花在钉板上撕碎扯散,然后在腰间系一条布带,后面绑扎一根弹性良好的竹片,竹片另一端垂下一条绳,吊住弹花弓。他左手握弓,右手拿槌,上下敲打着牛筋弦。槌起槌落间,棉絮在弓弦颤抖中如雪花似芦花,轻姿慢舞起来,直到把棉花弹松弹透弹均匀。有时弓弦上没有挂到棉絮,被击后就发出宛如吉他弹奏的单弦音,清脆而洁净。在旁边玩耍的孩子和师付一样,衣服头发脸上粘满许多小棉絮,互相取笑,互相拍打。清代有诗人描述,“棉花街里白漫漫,谁把弧弦竟日弹,弹到落花流水处,满身风雪不知寒”。这是弹棉花的真实写照,让人无法忘怀。</p><p class="ql-block">后来在下乡插队的村里,有见到挑着担子走村串户的师付,一声“弹棉花嘞...”悠扬的吆喝声传遍乡野。有村民需要便停下来,找一块空地,用条凳支起门板。把棉花放上铺平,不一会儿就声声弦响,片片花飞,有时还边弹边聊,调侃着生活中趣事。尤其是有女儿出嫁,每家都要弹几床崭新的棉被做嫁妆。被子被誉为“一辈子”,所以师付每次拉弓都小心翼翼,生怕嘣断会冲了新人喜气。在初步成型的棉胎上,象织蛛网一样牵纱压棉时,手巧的师付还会用红纱绿线加一些吉祥喜庆的图案和字形,如“喜”、“花好月园”、“百年好合”,或“鸳鸯戏水”、“喜鹊登枝”等等。村里有孩子上大学,也必须弹床新棉被,预示着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寄托父母对孩子未来生活美好祝愿。那“嘣嚓嚓...”有节奏的单弦音就是真真切切的乡音,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如诗所述,“白雪纷飞,伯乐操琴,问是何调,人人知音”。</p><p class="ql-block">以前还不知道非遗一说是什么,只晓得弹棉花有温暖的感觉,有家的味道。后来随时代的发展,很多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老手艺越来越罕见,弹棉花也不例外。等我们彻悟过来,却又要费时费力游走偏远乡村,才能偶遇一二。最近去了皖南大洲源,在深山小村见到这门老手艺。大家争先恐后的用相机记录熟悉而久违的场景。本该选几个角度拍几张就可以了,但冲动的手还是疯狂地按了几百次快门,发泄一下回到小时候开心快乐时光的心情。飘飞的棉絮很友好,频频过来亲切地粘挂在衣服眉毛胡子上,使我们重现当年稚气相。</p><p class="ql-block">大清乾隆爷曾见此景提笔赋诗,“木弓曲引蜡弦绷,开结扬茸白㲲成,村舍比邻闻相杵,铮铮唱答合斯声”。他的诗,笔法苍劲,挥洒传神,收藏在河北省博物馆。我也斗胆为此景胡编几句: 手击单弦流岁月,絮棉起舞雪飞花,名葩异卉千百种,惟有此花暖万家。如今,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份温暖的记忆,让弹花弓的声音象弦乐器演奏的经典乐曲一样,永远回荡在时光的长河里,让弹花弓如丘比特弓箭,象它传递爱情一样传递着温暖,把温暖传递到千户万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