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了,带着一丝凉意,在无声无息中悄悄替代了夏风的热烈和不甘。海陵湖水也在跃跃欲试地等待着收获时间的馈赠,阳光安静地躺在水面,调皮地闪烁着鳞鳞波光。肥美的鱼虾在清澈的湖水下观赏天空的湛蓝,白云的变幻。大坝的一边水天一色,不知是湖水晕染了天空,还是天空洒下了尉蓝;另一边绿意融融,草木丛生,俨然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公园,一条细流穿绿而过,因着湖水的滋养,还停留在春花夏叶的回忆里,似乎还未感受到秋的凛冽。湖水安澜,似乎是对下游万倾良田的丰收胸有成竹。自行车赛道上驰行,贪婪地呼吸着森林氧吧,迎着来自掠过湖面的微风,惬意悠然。<br> 如此风光旖旎的海陵湖,却原来就是水泽万民的石梁河水库。说起石梁河水库,就像听到久未谋面的老朋友,有久闻大名少有谋面的熟识感。不知从何时起,石梁河有了海陵湖这个好听的别名。<br> 最早听说石梁河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有段时间二舅经常顺路来我家,从他和母亲说话的极快语速和琐碎的絮叨中,我似懂非懂地听出了几个关键词,好像他是坐拖拉机来挖河的,挖的是附近的哪段河。我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要挖河,只觉得用人工挖河应该是一项类似愚公移山一样的伟大工程。<br> 姥爷住在我家,听他们谈起挖河的事,姥爷似乎更有发言权。二舅的话题让他渐渐陷入了深远的回忆里,浑浊的眼眸里闪出时而痛苦,时而又有一丝兴奋的光来。岁月的刻刀在他脸上随意地刻画,沧桑的风霜染白了他的山羊胡子,家庭的重担压弯了他曾经挺拔的后背。<br> 那是1958年的冬天,当时正是最困难的时期,一项战天斗地的利民工程正在轰轰烈烈进行中。那时我母亲才8岁,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两个弟弟。大舅在外上大学,二舅也上学,母亲小学上了两年就只好辍学回家帮忙。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已经压得姥爷喘不过气来。冬天农闲了,农民才有大把的时间去挖河。那时的姥爷还是身姿挺拔、腰杆笔直的壮年人,他义无反顾地投进了浩浩荡荡的挖河队伍里。<br> 对于长年干农活的壮劳力来说,那些出大力的活他们早已习以为常。在那个没有挖掘机、推土机、装载车的年代,挖河工程全靠挖河大军的肩扛手抬。铁掀一铲一铲的挖土,装进木制的独轮小推车,车上的带子往脖子一挂,推起来就跑。还有的是一个人用篮子挎着,两个人用筐子抬着,几个人一起用两轮的平板车推着运输的。总之,自家能用的上工具都用起来。<br> 挖河是个体力活,但劳动人民舍得下力气。姥爷说工地上的人们都是你追我赶地赛着干,人多力量大,你一掀我一铲,你一筐我一车的,大冬天里也干得热火朝天。人多的地方故事也多,那种热闹的场面,是如今人手一部手机的“低头族”们无法想象的。他们一起干活,一起吃饭,有说有笑,有吵有闹。那些爱说笑话的人就像开心果,几句话就让大家的疲惫随着笑声消散。他们卖力拉车的队伍里也夹杂着号子声,汗流浃背里也充满了欢声笑语。那种苦中作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国人抵抗疲惫的有效法宝,用现在的话说叫累并快乐着。<br> 小时候的方位感往往与现实存在很大差距。姥爷的老家叫石桥村,他挖的河叫石梁河。所以在我年少时的印象里,一直以为石梁河就在石桥的附近,方位在我们北边。长大后才知道,石梁河原来跟石桥隔了一整个赣榆县的距离,这中间要克服多少困难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中国人何曾惧怕过困难呢,抗日战争如此艰难我们都挺过来了。抗美援朝那样以弱抗强的不可思议,我们又胜利了。从跨父追日、愚公移山到抵抗侵略、神舟飞天,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br> 在中国最困难的时期,纯手工打造的石梁河水库,历时四年就完成建设。这里凝聚着成千上万劳动人民的血汗,让赣榆、东海和临沭三县人民共捧一湖清水,5.31亿立方米的库容量泽被着万倾良田。水库建成后,库区举村搬迁,然而离土难离乡情。曾经有个同事,是某镇人,说话口音却与本镇相差甚远,一问之下才得知,他们是库区搬迁的移民村。当年5千多户2万多人的库区人民抛家舍业,分散安置到其他乡镇,成为当地的移民村。村民们大多乡音无改,他们至今还保留原来的村名,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乡愁吧。乡愁是一抹挥不去的明月光,时不时地透出一缕淡淡的忧伤,只有离开家乡的人才最惦念那片故土。<br> 故人思故土,新火试新茶。石梁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早已不是姥爷他们挖河时的那个模样了。同事受邀回石梁河坐客,那里的水美鱼肥,土沃稻香,葡萄赛过吐鲁蕃,同事回了一趟故土心生无限自豪。回来用炫耀的口吻说他们上桌的那条石梁河红烧大鱼有八百多斤,那味道绝了。我们开玩笑问他吃的是鲸鱼吗。他两条手臂比划了一下,用十分夸张的表情结结巴巴地说是真的。我们知道鱼是真的,八百多斤用的是夸张手法,十几斤二十斤或许还是有的。我们理解他的意思,他其实想表达却无法用言语形容出来的激动,老家那里的人如何如何热情,故乡的鱼虾如何如何肥美。<br>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从有了石梁河水库这一汪碧水,防洪、蓄水、灌溉、发电、养殖、旅游等等越来越多的功能被开发出来。如今的石梁河水库已成为一方多功能的宝库,源源不断地造福着周边的百姓。海陵湖美食街、渔人码头在这里,文化旅游节龙舟赛、音乐节、马拉松比赛等等在这里,一颗三地共享的璀璨明珠已冉冉升起。<br> 可惜姥爷已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了,他若看到当年他曾参与奋斗过的那个石梁河,变成了一个“晏河安澜渔舟稳,鸟语花香满径芳”的人水和谐、生态文明的海陵湖旅游胜地,估计不用喝酒就会醉在那幅如画的美景里。<br>文字:王冬梅<br><div>图片:来自网络</div><div>感谢:所有遇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