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陶行知是安徽歙县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在现代教育领域有着泰斗之美誉。</p><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陶行知先生,全国很多城市都设有陶行知纪念馆。先生家乡歙县的纪念馆地处徽州古城中和街正中心位置,西邻许国石坊,始建于1984年。</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出生于清朝末年的1891年,卒于1946年,对我国近现代教育领域的贡献非常深远,堪称近代教育领域的鼻祖!</p> <p class="ql-block">厅堂上枋是宋庆龄题写的“万世师表”匾额。两边是著名遗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p> <p class="ql-block">2.6米高的陶行知雕像屹立厅堂中央,塑像后面是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大字。</p> <p class="ql-block">瞻仰厅两边各有两幅画,反映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p> <p class="ql-block">求知立志</p> <p class="ql-block">爱满天下</p> <p class="ql-block">因材施教</p> <p class="ql-block">小先生制</p> <p class="ql-block">展厅在二楼,展示陶行知光辉的一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青少年时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891年——1917年</b></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青少年时期往来于歙县与休宁之间,新安文化的两位大师朱熹和戴震对他教育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陶家巷。陶行知故居五柳堂在此巷内。</p> <p class="ql-block">“吾母治家,最为勤俭,连剃头都是她一人包办。这把剃刀现在是成了我们最可纪念的传家宝了。它剃过父亲的头,剃过我的头,剃过桃红、小桃、三桃、蜜桃的胎头。”</p> <p class="ql-block">休宁县万安镇吴尔宽经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方庶咸先生为六岁的陶行知破蒙。</span></p><p class="ql-block">吴尔宽先生面授经书。</p> <p class="ql-block">1906年,陶行知入英国人唐进贤创办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p> <p class="ql-block">1910年陶行知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1914年以全校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p> <p class="ql-block">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对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作了深刻研究,深得中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的赏识。</p> <p class="ql-block">1914年秋,陶行知赴美留学。初入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学,获政治硕士学位。1915年秋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教育史学家孟禄。1917年夏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怀着“我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的大志,谢绝留美,毅然回国。</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由陶行知自己剪贴,并亲笔写上“留学前后”四个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提倡教育改造与平民教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17-1926</b></p> <p class="ql-block">1917年陶行知学成回国,积极提倡教育改造,反对“沿袭陈法”的传统教育和“仪型他国”的洋化教育,成为新教育运动的旗手。</p> <p class="ql-block">1917年秋,陶行知应聘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次年3月代理教务主任。1921年夏,南京高等师范并入东南大学,陶行知任教育科主任。他提倡“教学合一”,改“教授法”为“教学法”,并促成学校首次招收女生。</p> <p class="ql-block">声援“五四”运动。</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主张以“教育上的革命”来配合“政治上的革命”。 1921年底,陶行知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教育学术团体——中华教育改进社,积极推进教育革新运动。</p> <p class="ql-block">1923年5月,陶行知与黄炎培、朱其慧、袁观澜、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运动,九个月推行到20个省区,读《平民千字课》的有五十万人。</p> <p class="ql-block">惟妙惟肖的雕塑也是歙县陶行知纪念馆一大特色与亮点。</p> <p class="ql-block">1923年秋,陶行知与姚文采在南京创办安徽公学。陶任校长,姚任副校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乡村教育与晓庄师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26-1930</b></p> <p class="ql-block">1928 年春,为发展苏北乡村教育,陶行知派晓庄学生李友梅、吴辅仁、蓝九盛到淮安创办新安小学。陶行知兼任校长。后由汪达之接任校长。</p> <p class="ql-block">晓庄师范时期的陶行知。</p> <p class="ql-block">晓庄师范培养目标</p><p class="ql-block">健康的体魄</p><p class="ql-block">农夫的身手</p><p class="ql-block">科学的头脑</p><p class="ql-block">艺术的兴趣</p><p class="ql-block">改造社会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1928年3月,陶行知在晓庄师范一周年纪念会上讲话,指出“乡村教育之能否改造,最要紧的是问我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儿童”。</p> <p class="ql-block">晓庄师范诞生后,他又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一批中心小学和民众学校。形成了活的乡村教育的大连环,敲响了向旧教育宣战的晨钟,迎来了中国教育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为了全面推行普及教育,陶行知号召“全国小学生总动员做小先生”,提倡“小先生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普及教育与工学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31-1935</b></p> <p class="ql-block">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教育立国”、“科学兴国”,从日本回国的陶行知隐居上海,从事抗日救亡和“科学下嫁”运动。他创办山海工学团,创立“小先生制”,大力推行普及教育。</p> <p class="ql-block">1932年,陶行知发起“科学下嫁”运动,向人民大众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创办了“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和“空中科学通讯学校”,与高士其、戴白韬、董纯才等编辑《儿童科学丛书》和《大众科学》。</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在抓农民教育的同时,又抓了工人教育。</p> <p class="ql-block">1932年10月1日,上海山海工学团在宝山县大场创立。取名“山海”,志在唤醒民众,收复东北失地,要日寇还我河山。</p> <p class="ql-block">1910年,陶行知信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改“陶文浚”为“陶知行”1928年,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934年正式改名为“陶行知”,以后又署名“行知行”,并相应创造了下图的置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国难教育与出国宣传抗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36-1938</b></p> <p class="ql-block">1935年“一二九”爱国运动爆发后,全国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陶行知成为全国救国会领袖之一,积极推行国难教育, 1936年7月陶行知受全国救国会的委托,以国民外交使节的身份出访了欧、美.亚、非28个国家和地区,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救国主张, 并为国际反法西斯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1936年初,陶行知发起组织国难教育社,起草《国难教育方案实施办法草案》,指出“国难教育方案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保卫中华民国领土完整,以争取中华民族之自由平等。</p> <p class="ql-block">1936年7月,陶行知受救国会委托,出国访问宣传抗日。</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在美国探访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并发表抗日演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战时教育与青才学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38-1945</b></p> <p class="ql-block">1937年“七·七”事变后,陶行知把教育当作“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积极推行战时教育和全面教育。</p> <p class="ql-block">抗战爆发后,陶行知为适应形势的需要,把“国难教育”转变为“战时教育”运动。</p> <p class="ql-block">1938年8月,陶行知从国外回到香港,发表回国三愿”:</p><p class="ql-block">一是创办晓庄学院,培养高级抗战人才;</p><p class="ql-block">二是创办难童学校,培养人才幼苗;</p><p class="ql-block">三是在香港创办中华业余补习学校,团结推动侨胞抗日救国。</p> <p class="ql-block">为配合全面抗战,培养抗战建国人才幼苗,1939年7月陶行知在当时的政治中心四川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p> <p class="ql-block">烈士李硕勋遗孤李远芃(李鹏),由周恩来、邓颖超送至育才学校读书,编入社会组,这是邓颖超与十二岁的李远芃合影。</p> <p class="ql-block">因材施教</p> <p class="ql-block">美国援华联合会赠送大批儿童读物给育才学生。</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p> <p class="ql-block">1940年9月23日,周恩来、邓颖超专程赴育才学校看望师生,看到一代创造型人才茁壮成长,欣然在学生笔记本上题词“一代胜似一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民主教育与社会大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45-1946</b></p> <p class="ql-block">1945年10月,陶行知参加组建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民盟中央常务委员,负责主编《民主教育》和《民主》星期刊。图为中国民主同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合影。三排右四为陶行知:二排右三为史良,右五为鲜特生,右六为张澜,右七为沈钧儒,前排右六为李公朴。</p> <p class="ql-block">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p><p class="ql-block"> 陶行知</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在重庆参加公祭昆明“一二·一”死难烈士追悼会前,作好了牺牲的准备。这是陶行知给夫人吴树琴的遗书。</p> <p class="ql-block">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等民主战士后,陶行知愤慨万分,他在给育才学校同学会的信中提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span style="font-size:18px;">“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与同学相勉励</span>。这封信写于1946年7月16日,是陶行知的最后一封信。</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在上海火车站欢送到南京请愿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巨星殒落 四海同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追悼纪实</b></p> <p class="ql-block">因劳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五日十二时三十分,陶行知因突发脑溢血在上海不幸逝世,享年55岁。</p><p class="ql-block">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灵柩葬入墓穴,一代伟人长眠地下。</p> <p class="ql-block">面模·手模专柜</p><p class="ql-block">1946年7月25日午时,周恩来夫妇在陶行知弥留之际,闻讯赶到,紧握着他尚未僵硬的手,对在场的人说,陶先生凭双手和大脑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如果把它(指手和脑)留下来多有意义。于是,歙籍著名艺术家许士骐深受启发,翻制成该套模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