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婺源清华彩虹桥

邓庭军

<p class="ql-block">婺源彩虹桥,建于南宋(1127-1279年),桥身宛若一道跨越时空的彩虹,全长一百四十米(桥身105米),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设计最为科学的一座古廊桥,不仅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廊桥史上的绝版”,“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是国务院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座清华彩虹桥,因袭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而得名。此桥全长140米,其桥身长105米,宛若一道跨越时空的彩虹,为长廊式人行桥。由六亭、五廊构成长廊式人行桥。彩虹桥两岸,群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坐在这里稍作休憩,浏览四周风光,让人十分惬意。</p> <p class="ql-block">彩虹桥横卧于星江河之上,是古代徽商南往赣闽粤琼的主要通道;斑驳的桥面,坑洼的桥阶,不知浸透了多少代徽商的辛劳汗水。</p> <p class="ql-block">桥墩尾部这些阁亭,是盛夏纳凉的好去处。亭中这些“石桌”、“石凳”,都是清华最大的胡姓宗祠的柱磉,你想这柱磉这么大,可以想见它的柱子有多粗,祠堂有多大。清华老街过去有八九个祠堂,现在都随着时代的变迁消失了,这些柱磉搬到桥亭供过路人歇脚,也算得上是“古为今用”吧。盛暑时节,河风习习,坐在这里乘凉看廊桥夜景,用当地人形容的一句话叫做“快活似神仙”。</p> <p class="ql-block">彩虹桥民间典故:据了解,婺源彩虹桥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也是婺源的标志性建筑。彩虹桥位于婺源县清华镇,初建于宋,因袭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而名。传说,桥落成之日、有彩虹悬于蓝天,双景媲美。她的寓意:凡过往的行人、商旅踏上此桥,如同登上吉祥、美丽的彩虹,终身有个好运气,寄托了古人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古人对彩虹桥桥墩的设计很有特色:一是它的前端形状像个船头,呈锋锐尖斧状,当地人称为“燕嘴”。燕嘴的主要功能利于分水,能减少洪水的冲击,后座平整,以增加稳定性;二是桥墩的跨度有讲究,桥墩之间均为木梁横架,但桥墩之间的距离是按“桥洞券定法”建造的,跨度最大的12.8米,最短的9.8米,河水流速最快的地方,桥墩间距就大,河水流速缓慢的地方,桥墩间距就小;三是,桥墩的建筑都要是由青石叠砌,大小长短不一,相互嵌叠在一起,间隙小,结合紧密,牢固,所有的建筑没有用水泥浇筑,木质桥身没有使用一根钢钉,体现出古人的聪颖!</p> <p class="ql-block">阁亭的神龛内,设有三个神像,中间这位是大家熟悉的中国古代治水有功的夏禹,又称治水禹王,当地人把禹王看作是镇水的神仙。供奉禹王,是希望禹王能镇住洪水,保护这座古桥。左右这两位,是这座桥的建造者胡永班与胡济祥。原来这里是一座木板桥,因为多次被山洪冲毁,过往行人与劳作的村民很不方便。胡永班的家就住在桥头,他在街上做点小贩生意,早出晚归,一到冬天木桥上有霜有雪,路人过桥非常危险,胡永班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清扫桥面,消除霜雪,一直坚持了26年。他发誓要筹集资金建一座石桥。胡济祥原名胡宏鸿,也是清华人,出家当了和尚,法号济祥。他四处化缘,历尽艰辛,用3年多的时间,筹集到建桥的资金,终于建造了一座牢固永久的廊桥。胡永班为了协助建桥,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拉着同事的手说:“我的心愿总算完成了。”说着闭上了眼睛。后人为了世代铭记他们的功德,设神龛树神像以志纪念。</p> <p class="ql-block">【在第三个桥墩处】在下面这个桥墩的石缝中,有一只铁制的水牛头像,如果下去坐竹排,近距离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只伸出石缝的牛头。据说这是当地的一种风俗,建桥时在桥墩放个牛头,可以驱邪恶、保大桥千秋万代平安。</p> <p class="ql-block">【走上廊桥】这是一座民用桥,是婺源北部乡村百姓通往外界的必经通道。所以桥上结构简单,全部采用传统的榫卯构造,榫头之间用木楔固定,不用一枚铁钉。没有雕梁画栋,木板铺筑桥面,木椽青瓦结顶,桥廊两侧设置危栏、长凳供行人憩息。简朴、实用。这些红漆是后来廊桥维修时,好心的工匠涂上去的,他们原指望这些木料多一层保护,不容易腐烂,却没有想到彩虹桥几百年来从没有这种奢华。</p> <p class="ql-block">彩虹桥来历及地理环境:清华村一位乐施好善的胡宏鸿与一位能人胡永班,很想为清华人建一座永久性的桥。但首先,遇到的是资金与技术两大难题。胡宏鸿为筹集资金,削发为僧,到婺女庙出家当和尚,取法号济祥。然后,他云游四海,四处化缘,历尽艰辛,用五年多的时间,筹集到建桥的资金。胡永班为掌握建桥技术,在胡济祥云游化缘的同时,他背井离乡,出外学艺,建桥做苦工,历尽苦难,历时五年多,偷学到建桥技术——设计、施工、建造。</p> <p class="ql-block">彩虹廊桥与周边的古村落、青山、碧水、古驿道共同构成一幅绝美的水墨山水画,尤其是在晨雾、细雨、月色的衬托下更显诗情画意,因此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也是最美乡村——婺源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据村谱介绍,从化缘、建桥到竣工,历时十年完成······</p> <p class="ql-block">彩云寺是一座佛教寺院,建筑风格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上香祈福</p> <p class="ql-block">寺内有一些精美佛像和壁画</p> <p class="ql-block">与和尚谈人生:拜佛就是拜自己</p> <p class="ql-block">茶几不错</p> <p class="ql-block">银杏叶金黄</p> <p class="ql-block">过彩虹桥向左是徽饶(徽州-上饶)古驿道向右是水车磨房观赏区</p> <p class="ql-block">风车,小时候看妈妈用过</p> <p class="ql-block">独轮车</p> <p class="ql-block">【水碓】 从唐代开始,一直到30多年前,清华上街的村民世世代代都是靠这里的水碓舂米、磨粉。那时候,各家各户的稻谷晒干,便不分白天黑夜,轮流到这里来舂米。先将谷子倒进石臼,再到这边抬起闸门,水流冲动水车,水车木轴的转动扳起舂扒,一上一下,上下起落,将石臼里的谷壳与米粒逐渐分离。后边还要经过筛糠、筛米和扇米几道工序。风扇这活也有讲究,用力小了,米中的糠屑扇不干净;用力大了,又把小的米粒扇出去了。你来试试,虽然没有倒稻谷进去,但也可以体验一下。</p> <p class="ql-block">楼上的石磨,是用水车带动磨粉的地方。旁边这个框架,是用来筛粉的,当地人叫“打锣”。因为筛粉时,脚踩踏板朝这边筛三下,又往那边推一下,发出的声音是“踢踢哒——咣”、“踢踢哒——咣”,好像打锣鼓的声音。如今,这些劳动方式,都一去不复返了!</p> <p class="ql-block">古代婺源人,利用水力脱壳,磨粉,进行粮食加工。抬起闸门,水流冲击水车,水轴的转动,扳起舂杵上下起落,将石臼中的谷子壳与米分离。楼上的石磨,通过齿尺轮的转换,将卧式转动转换成竖式转动,进行磨粉。水车上安装的竹筒,用来取水,水流进木轴摩擦部位,起润滑降温的作用,整个设计巧妙科学。</p> <p class="ql-block">在彩虹桥水体内,有上千年的水碓作坊,依然在演绎着古人利用水能带动水车舂米、磨粉。一道简单不起眼的石坝,几百年来一直保护彩虹桥周边的生态环境。</p> <p class="ql-block">水车</p> <p class="ql-block">小小木船</p> <p class="ql-block">婺源县属丘陵地貌,地势大致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境内山峦重叠,溪涧纵横,森林覆盖率82%。</p> <p class="ql-block">彩虹桥上游的溪埠边,还有一处称为“小西湖”的美景。明代吴派篆刻家文彭(文徵明的儿子)与皖派篆刻的创始人何震曾经游览清华,文彭发现河边景色幽雅,欣然命笔,在岩石上题写了“小西湖”三个篆体大字,400多年过去了,这三个大字仍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廊桥遗梦:站在桥上,往上游眺望,有五座连绵的山峰,形式笔架,称为笔架山。山脚下是碧波荡漾的文彭小西湖,明嘉靖年间,吴派篆刻祖师文彭,应他的学生何震之邀(婺源人,徽派篆刻的祖师。篆刻史上称为"文何"),乘竹筏逆流而上,见这一带碧波潋滟,风光旖旎,蜿蜒的古驿道在千年的古林中延伸,旁边的庙宇、村落、古桥、河道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文彭情不自禁地赞叹:"此乃小西湖也”!</p> <p class="ql-block">水草茂盛</p> <p class="ql-block">彩虹桥的奇妙之处在于它的桥墩,按照当地人的说法为半个船的形状,据说可以化解洪水对桥墩的冲击力。桥南不远,一块块大石墩排成半月形,通到对岸的水车磨坊,游客踩着大石墩一步一移 穿梭在水面上,有着裘千仞水上漂的功夫。</p> <p class="ql-block">彩虹桥成为众多电影电视剧拍摄取景地之一:近年来彩虹桥已成为婺源最吸引影视人的地方。她的婀娜身姿先后出现在电影《闪闪的红星》、《魂牵柳河镇》、《丁香》、《梦回青河》、《风调雨顺中国》… …于文华的《你的生命如此美丽》两部MTV主拍摄地。彩虹桥是摄影家、画家最有灵感的地方,是大师们创作的源泉。其中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在清华彩虹桥以及丛溪漂流这一片区域拍摄的,当年《闪闪红星》拍摄点之一,潘冬子撑着竹排穿过下流的竹林躲避敌人的追踪。</p> <p class="ql-block">萝卜丝晒干,真香</p> <p class="ql-block">回程路过瓷都北安村,当地碱水粑出名</p> <p class="ql-block">碱水粑的传说:春秋末年,战乱纷纷。吴楚交界处,有位叫韩婆的老孺。她的丈夫病故,三个儿子都充了军。思儿心切的她,每日登山望子。贫穷的韩婆,靠着乡邻接济的大米果腹。为节省,她把米磨成粉,掺水做成粑,一斤米能变成两斤粑。但放久后,粑会变酸变臭。她便试着用禾草灰水做粑,果然,可以存放多日。因禾草灰水有碱味,这种粑被韩婆称为碱水粑。</p><p class="ql-block">传说中,把粑发扬光大的是伍子胥。韩婆去世后,邻里在她的坟头,供上了碱水粑。恰巧,春秋名臣伍子胥为躲避楚王追杀,路过韩婆的坟,饥不择食的他拿起粑就吃。这一幕,刚好被前来祭奠韩婆的乡邻撞见。乡邻把粑的做法告诉了伍子胥。伍子胥到吴国后,担心吴国人民受战乱之苦,便把制粑方法传给民众,以备不时之需。</p><p class="ql-block">北宋景德年间,碱水粑成了窑工的点心。当时景德镇市浮梁县窑火鼎盛,瓷器作坊主们,为了留住窑工,除一日三餐外,还会奉上用碱水粑做成的点心。他们改良了碱水粑的工艺。它和瓷器一样,在一代又一代的景德镇人中传承着。</p> <p class="ql-block">碱水粑始于春秋末期,直到上世纪80年代,碱水粑也是稀罕物,普通百姓只能在过年时才吃。</p> <p class="ql-block">水质和煮稻杆的火候,直接决定了碱水粑口感。用甘甜的山泉来煮稻杆,煮两小时,碱水的味道就是不一般。</p><p class="ql-block">碱水粑蒸熟之后咬一口,可弹牙;再咬一口,碱味的异香在口中和鼻中铺陈开来。</p> <p class="ql-block">热气腾腾的碱水粑</p> <p class="ql-block">竹筷子晾晒</p> <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最美银杏树,500年历史,见证沧桑。</p> <p class="ql-block">看一眼北安村这棵500年的古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土鸡悠闲</p> <p class="ql-block">杏叶渐黄</p> <p class="ql-block">500年是考证过的</p> <p class="ql-block">玉田水库新景点</p> <p class="ql-block">树影婆娑,光影斑驳</p> <p class="ql-block">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p> <p class="ql-block">色彩斑斓,周未愉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