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清欢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诗与雅音

<b>■文/曹春华</b><div><br><div> <div> 在一朵花前,坐成一纸素影;在一片云中,放飞千里葭思,在一杯酒里,品尝一缕清欢。<br> 苏轼说:“人间有味是清欢。”到底是因为“有味”才收获“清欢”,还是因为“清欢”才觉得“有味”?忙忙碌碌的红尘,若无所爱,如何让流年告别苍白?若无欢喜,如何让心事摆脱寂寥?若无薄酒,又如何点燃岁月里的悲喜?因是清欢,才觉有味。<br></div></div></div><div><br></div> <div><br><div>  什么是“清欢”?《汉语大词典》解释:“清雅恬适之乐。”依词而解无非就是“清淡的欢愉”,清淡的欢愉与金钱无关,与物质无关,却与世间随遇的一切相关。当一个人在粗茶淡饭中品尝到比山珍海味更佳的美味,或是在路边一块石头中看出比钻石更耀眼的光芒,又或是听得山间溪响林中鸟鸣比金色维也纳的交响乐更动听,更甚是体会了喝一杯白水品一盏薄酒比在喧嚣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都是清欢。清欢的门槛很低,因为它与一切物质不相干,谁都可以拥有;清欢的境界又很高,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得到,又不是谁都可以拥有。</div><div><br></div></div> <div><br></div>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饱尝世事冷暖之后,有谁还记得年少时的初衷?有谁还没有放弃当初的梦想?又有谁会向内心发问:“我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波兰诗人米沃什的诗《礼物》:“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我们赤裸裸来到人间,又赤条条离开,任何东西都不属于我们,所占有的终将会失去,所向往的也都是云烟,唯独内心所收获的感受与清欢,才是属于自己的永恒。<div><br></div> <div><br></div> 《大品般若经》里说:“言说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这世间真正的好东西,好味道都是不可说的,它们有时候披着世俗的外套,躲在一些不世俗的地方。比如这酒,终究要在世间各种场景为各种情绪助兴,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恣意助兴,为“酒后高歌且放狂,门前闲事莫思量”的放逐助兴。与朋友聚会时,“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一人独处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备好了,向朋友发出邀请,“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离别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世俗以各种形态存在,有味的清欢尽在其中。<div><br></div> <div><br></div> 清醒时无法体会的妙趣,酒后也常以各种方式呈现。宋李清照喝完酒,“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一片荷香鹭影就成了她的清欢;元唐珙喝完酒,“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满天星辰一船清梦成就了他的清欢。<br> 一行光阴,一帘风影,一室静香,这世间繁华三千不易,终不如一盏清欢容易。 <br><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