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人都很喜欢肖邦,除了音乐本身的无国界,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也就是中国文化与肖邦音乐的相似之处。</p><p class="ql-block">我听音乐的历史很长,并不比我绘画的历史短,不论西方音乐还是民族音乐,不论欧美爵士还是日韩组合,都集于帐下。这里专门谈肖邦音乐,也是因为与中央音乐学院一位朋友讨论后引起的思考,我们在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上的观点一致,但在肖邦音乐上有一点分歧。</p><p class="ql-block">肖邦音乐中的抒情、散淡、隽永、赤诚也是中国文化美学所崇尚的,中国文化崇尚如水如诗,而肖邦音乐正是这样的特点,肖邦本身性格上的阴柔特质与诗意内涵是中国人能够理解的,所以肖邦音乐在全世界有很多知音,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人。</p><p class="ql-block">肖邦对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进行深入学习,在巴赫音乐的赋格中,肖邦学到了自己的对位法,以及旋律的多声部融洽,造成华丽而流美的音乐表现,用钢琴的独立表现力来达到丰富的效果,就是他音乐的秘诀。这与中国的美学观也类似,中国艺术也讲究用单纯的形式表达最广大的效果,比如一把琵琶就展示千军万马,从某种角度看,琵琶曲《十面埋伏》与唢呐曲《百鸟朝凤》的方法都与肖邦音乐的方法近似。一直有人认为肖邦只创作钢琴曲,是否太单调,比如他的叙事曲和谐谑曲也几乎都是以钢琴为主,交响的成分较少,其实没必要太计较这个问题,只要他能充分发挥钢琴的深度和广度,也可以成功,比如中国宋代的李公麟只画白描,把白描画到很高的境界,最终成为白描圣手,可见表现形式不重要,关键是“人”的能动性。</p><p class="ql-block">中国的美学观还有一个倾向,即“赞美柔弱”,比如对西施与林黛玉的赞赏,而这种理念则来自老子的思想,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流水胜岩石,软舌胜利齿,在中国文化中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而农耕社会也会让人民对大自然有一种五体投地的臣服感,认为柔弱易生存,刚强易折断,比如小草的柔与大树的刚就有不同结果,这与病弱的肖邦能够创造出那么多伟大音乐也很相像,病弱反而成了他的优势。</p><p class="ql-block">在情感方面,肖邦的音乐往往柔情似水、华美旖旎,而这也是中国式情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过,中国文化中也有很多矛盾之处和对立之处,比如既崇尚重情也崇尚无情,重情是因为在农耕社会里要用感情联络和团结他人,以达到生存的目的,而无情则是因为专制社会的原因,中国的专制社会文化造成一种冰冷的人际观,使人们认为无情就是一种自我保护,肖邦音乐的情感表达往往会触动中国人多情的一面,所以,肖邦音乐与中国人有一种内心的共鸣。</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范笑歌,我国美学思想家、画家、书法家、作家、中国少儿先心病基金爱心大使,毕业于北京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专业,我国史上最大书法体系的建造者,被称为“百体书王”,完成十部书法字库,出版图书二十五部,获一项国家专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