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4日,成都,早安!</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汉昭烈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评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成都武侯祠现占地15万平方米,由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以及锦里民俗区(锦里)三部分组成,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汉昭烈庙是硬山式屋顶,以中柱分隔成内外两间。大门中开,朱红大匾上刻有“汉昭烈庙”四个金色大字,大门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尊明代石狮,位于大门中轴线外有照壁一座,照壁两侧有榕树相映。</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位于四川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p> <p class="ql-block">三义庙,初名三义祠,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郑蛟麟始建。建筑和匾联主要是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的遗存。其建筑为混合结构,面积569平方米,四造五殿,规模宏大。后渐坍圮,仅存少量建筑尚完好,殿内刘关张塑像造型根据《三国演义》描写而作,形象较年轻。</p> <p class="ql-block">锦里古街,又名锦里一条街、锦里,是位於中國四川省成都市的一條古商業街, 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便已存在。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 锦里古街毗邻武侯祠, 頗有古蜀國民風。現在的锦里古街已經被開發成一條民俗商業步行街, 混合三國文化以及川西文化。</p><p class="ql-block">名称由来</p><p class="ql-block">锦里即锦官城。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宫也。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后即以锦里为成都之代称。</p><p class="ql-block">锦里特色</p><p class="ql-block">锦里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修建,作为武侯祠(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西区)的一部分,街道全长550米。现为成都市著名步行商业街,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古街布局严谨有序,酒吧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锦里于2004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其延伸段锦里二期(水岸锦里)于2009年1月开始迎客,成都文化名片之一的锦里古街完成升级,锦里依托武侯祠,“拜武侯 泡锦里”已成为成都旅游最具号召力的响亮口号之一。</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p><p class="ql-block">草堂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总面积近300亩。园林是非常独特的“混“少陵草堂”碑亭合式”中国古典园林。其中大廨、诗史堂、工部祠3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幽深宁静。</p><p class="ql-block">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名为"大雅堂"的古迹并不多,被大家所熟知的是成都杜甫草堂中的"大雅堂",但最早的大雅堂,成语"难登大雅之堂"所指的"大雅堂"是四川眉山市丹棱县的"大雅堂",丹棱大雅堂是全国唯一的名副其实的"大雅之堂",它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命名的,建于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系宋代丹棱名士杨素(南宋史学家李焘的岳祖父)为实现黄庭坚弘扬杜甫两川夔峡诗的心愿而建。当时堂内珍藏宋代著名书法家、诗人黄庭坚手书杜甫两川夔峡诗诗碑300余方,后大雅堂毁于明末兵燹,可惜堂内所藏碑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草堂书院的成立与诗圣杜甫以及杜甫草堂息息相关。公元759年冬,杜甫携家来到成都,次年便在西郊浣花溪畔修建起了茅屋,世称“成都草堂”。元代至正二年,元世祖施行文教,诏令全国兴建书院,发展教育。蜀地蒙古族官员纽怜,因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特别推崇杜甫,又以诗圣故居“成都草堂”为“先儒过化之地”,便用私财修建了草堂书院。为了充实书院藏书,纽怜带人四处走访,从成都出发,到过如今的天津、西安、杭州、惠州等地,遇到能买的刻本书籍就购买,遇到只有稿本的书籍则借来抄录,很是辛苦,但蜀中读书之人也因此得以在草堂书院学习到来自各地的经文典籍。</p><p class="ql-block">后来草堂书院越办越大,影响力愈广愈深。据记载,明清时期,“草堂书院”历经多次修葺与扩建,规模大至“收书三十万卷”。到明朝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时任四川巡按御史的姚祥将书院移建于草堂前,为屋三楹,规模与元时相当。在清乾隆末年,四川按察使顾晴沙主持修葺书院,并改名为少陵书院。不过,到晚清民国时期,因战乱频繁,草堂书院逐渐式微凋敝,草堂建筑也湮灭在了战火硝烟之中。</p> <p class="ql-block">25日清晨,13天自驾行圆满结束,返程回家。</p> <p class="ql-block">成都,再见!</p> <p class="ql-block">平安落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