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愿

希声

<p class="ql-block">  前些日,看了主持人大赛,其中有一题目:带着父亲上春晚的合影征集。参赛的选手有讲平时和妈妈距离更近些,在手机里跟父亲的合照少之又少。我当时马上拿出手机,搜寻自己与父亲的合照。</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7岁时远离家乡,跟着表叔去上海做学徒。辛酸孤独的学徒生涯造成了他沉默寡言的性格。退休后从上海回到到奉化生活,不善交际的父亲在这里,既无熟悉的生活语言环境,又无儿时的玩伴和成人后的同事朋友,虽然有女儿在一起,但终究我们也只是远距离生活三十几年的父女关系。在他每天无聊逛惠政街爬中山公园时,终显孤单寂寞。有时路上偶遇他,只见他无目的东瞧瞧西逛逛,我心中很伤感,哎,我的老父亲,你始终还是异乡客。</p> <p class="ql-block">  在他85岁那年,我们全家决定去上海多住几天,看看曾经生活过的法华镇路499弄和新华路448弄2号,还有工作了一辈子的淮海中路上的淮海服装工场,跟邻居和工友聚聚讲讲。可到了上海的第二天早上,母亲说父亲一早出去溜达,可没一会儿他回来了。父亲说他不敢走很远,怕迷路,找不到酒店。这里可是他工作一辈子的地儿,更何况淮海中路又没多大建设。见他站在如此熟悉的地方,眼睛里却流露着一丝茫然,焦虑的神情仿佛在寻找那熟悉而又陌生的记忆,知道父亲真的老了。后来他又说,明天就要回家。幼小的他远离宁波故乡,慢慢的在上海生活五十几年,逐渐地把他乡当成故乡。而经过了二十几年,故乡又成了他乡,想到这些我真的很心酸。如今在上海,父亲最终又成了匆匆观光客了。</p> <p class="ql-block">陪父亲重温上海大馄饨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父亲今年已是90岁高龄,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就是过年探亲假时带来的大白兔奶糖和牛奶饼干。到了少年时期的每年暑假,我们就去上海,同和我同岁的邻居女孩满长宁区游逛,父亲每天会放足够的零用钱,让我尝尝上海的各色零食。我们之间一直很少有热切的感情交流,我从不到父亲那边撒娇,他也从未打骂我一次。</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父女关系一直延续着,回到奉化,他开始转型为新农民。我一早开门,门口整齐的摆放着各种农产品,就知父亲来过了。他有我家的钥匙,但他从未用过。记得我们小时候最爱吃奶油蛋糕,他就会把蛋糕装在饭盒,然后从上海小心翼翼地护着带到我们手里,笑咪咪的默默的看看我们大口吃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着手机中我和父亲的合照,镜头记录的不只是岁月匆匆,更有我们互相未曾说出口的爱。父亲其实一直都是这样一个角色,不言不语,就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一样,看着父亲的背影,感觉难以读懂父亲。不过在今天,我已然感到父亲深藏在心底的温暖。父亲,在与你相遇的人生路上,爱你所爱的人间,愿你所愿的笑颜!</p> <p class="ql-block">华灯初上,父亲留在工作三十几年的淮海路上的模糊的身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