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 年 3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p> <p class="ql-block">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朱熹,史称“朱子”,南宋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理学思想集大成者。朱熹毕生致力著书立说,建院修舍,遍注群经,集理学大成。他将宋代以前的儒家学术臻于完善和系统,形成新儒学的理论体系,成为元、明、清三代思想的主流。朱子学说不仅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而且跨越国界,传播到了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对人类思想文化也产生很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福建书院的兴起最早源于南宋时期,主要以朱熹为代表的一批理学家倡导下开办成立,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朱熹一生与福州有着不解之缘,生前先后到过福州11次。早在宋代时期,以朱熹创办的“紫阳书院”为代表,福州汇集了十几所书院,成为全国理学中心。隆兴二年(1164 年)二月,朱熹到延平(今南平)吊祭老师李侗后赴榕向汪应宸问安。同年四月,汪应宸特地派兵丁到崇安(今武夷山)延请朱熹到福州商讨政事,滞留较长,朱熹得以在福州东门创办“紫阳书院”。因朱熹曾称“紫阳先生”,为纪念朱熹在该地办学,该地称为“紫阳村”。</p> <p class="ql-block">今紫阳社区服务中心斜对面一座规模不大庙宇状的古建筑物,大门正上方挂的漆黑色牌匾,醒目的鎏金四个大字“讲堂胜境”,底下一小行鎏金小字“紫阳朱熹讲学堂旧址”。门两边黑底金字对联:“紫气东来胜境,阳光普照讲堂”,首字嵌“紫阳”二字,似乎诉说着当年朱熹讲学的故事。可惜,今只留下“讲堂前”的的地名与“讲堂”。紫阳附近牛岗山落款“晦庵”的“凤丘”“鹤林”朱熹题刻今还在。“鹤林”村地名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黄榦(1152 年-1221 年),字直卿,号勉斋,福州闽县人。少师从朱熹,后成为其女婿,并被朱熹视为道统继承人。黄幹自幼聪颖好学,早先拜朱熹弟子刘清之为师求学。刘清之认为黄榦天资颖慧、才华出众,应该接受更好的教育,让他前往崇安从朱子授业。淳熙三年(1176 年)冬天,黄榦拜别母亲,冒着大雪跋山涉水,到达五夫。不巧朱熹早已外出讲学,为了等待朱熹,住在客栈的黄榦,晚上睡觉连衣服都不敢脱,随时等候朱熹回来。这样的日子一等就是三个月,到了第二年春暖花开朱熹才施然归来。黄榦“候师三月”堪比昔时“程门立雪”,朱熹十分感动,收之为徒。后以仲女朱兑许配黄榦。传说一天,朱熹来到浦上村女婿黄幹家中,适逢黄幹外出。女儿朱兑看到父亲来,又高兴又内疚。因家贫,她只能煮一碗葱汤麦饭来招待父亲,十分过意不去。朱熹看到女儿心里难过,就当场写了至今广为流传的《诗慰女儿贫》来安慰她:“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朱熹与黄榦二人毕生致力学术、心忧天下、安贫乐道、清廉自守,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赵汝愚(1140 年-1196 年),字子直,饶州余干(今江西余干西北)人,宋太宗赵光义八世孙。宋朝唯一考中状元的宗室子弟,曾任南宋宰相,宗室名臣,先后两次出知福州。朱熹与赵汝愚既是师生又是好友。1187年,因受谤而隐晦多年的朱熹,辞掉江西提刑的职务,匆匆来到福州拜访知州赵汝愚。不料,早此一年赵汝愚已调往四川任制置使去了。于是,朱熹率领学生王子合、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四人,登鼓山拜谒赵汝愚礼请来主持的元嗣方丈。朱熹在水云亭墙上看到赵汝愚离任前的题刻,睹物思人,十分感慨,于是留下思友行书题刻:“淳熙丁未,晦翁来谒鼓山嗣公,游灵原,遂登水云亭,有怀四川子直侍郎。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僧端友。”“晦翁”是朱熹的字号,“嗣公”是涌泉寺住持元嗣,“子直侍郎”便是赵汝愚。</p> <p class="ql-block">三年后,赵汝愚再次入闽任职。次年他又登上鼓山,看见朱熹留下的题刻,极为感动,想到远方的朱熹和已逝世的元嗣禅师,思绪万千,于是,在朱熹题刻侧再留题刻:“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堪叹人生祗如此,危栏独倚更婓回。”赵汝愚题刻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惆怅心情和对师友朱熹、鼓山住持元嗣等人的思念情怀。诗中的“故人”指的是朱熹,“禅客”则是已圆寂的元嗣禅师。</p> <p class="ql-block">然而不到一个月,赵汝愚又调离福州。后来,朱熹携黄榦再次登临鼓山。看到自己题刻旁边赵汝愚的诗作,心潮如海,就从“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的诗句中,节选“天风海涛”四字,镌刻在鼓山绝顶峰的山崖上,题款特别注明:“晦翁为子直书”。如今,朱熹《游西湖》:“湖光尽处天容阔,潮信来时海气通”作为尽显福州地理气势的绝佳对联,镌刻在镇海楼正楼之上。</p> <p class="ql-block">濂江书院是现今福州保存最好的宋代朱熹讲学的古书院,坐落于福州市仓山区林浦的平山,面对鼓山,北邻闽江,风光秀丽,环境幽静。《福州郊区教育志》载:“南宋时朱熹曾到书院讲学,并题‘文明气象’匾。后人于书院右侧建朱子祠,祀朱熹。清咸丰十年(1860 年),林春、江云初重修朱子祠。”关于濂江书院始建年代有称:始于唐代建中四年(783 年),原为鼓山涌泉寺廨院,后改为书院,宋代正名濂江书院。《福州市志书院》干脆利落地写道:“始建年间不详,现为清代建筑。书院坐南朝北,木结构,面阔、进深均三间,双层楼房,穿斗式构架,单檐歇山顶,占地 764 平方米。楼前有小庭院,相传朱熹曾在此讲学,并题有‘文明气象’四字。”</p> <p class="ql-block">濂江书院民国时曾更名为濂江高等小学堂、林森县城门第二中心小学,解放后改林浦小学。现在书院旁增建红砖、白砖两排教室,设施现代化的林浦小学与古老的濂江书院一墙相隔。书声琅琅,文墨溢香,千年相传。</p> <p class="ql-block">林浦村濂江书院与长柄村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龙津书院</span>隔江相对,龙津书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span>朱熹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跃龙津”</span>碑刻而得名,“津”为“门”或“池”的意思,这里应为“跃龙门”的意思。谢肇淛《渡马江》诗:“秋水净于拭,扁舟镜里行。月当山罅出,云近海门生。龙睡空江冷,潮归野渡横。棹歌中夜远,鱼火不分明。”故后来梁厝村梁汝霖、梁汝昌一门两进士不知是否受此原因。<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咸丰年间朝廷赐长柄村朱子祠“敦崇政学”匾,并将其列入闽县祀典的四座“朱子祠”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朱熹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他的理学思想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现今《四书》还被编入中小学教科书。“格物致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朱熹的思想体系和民族精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