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游(一)金山寺与西津渡

徐徐

<p class="ql-block">十一月十五日上午十点,离开苏州,乘坐高铁去149公里外的镇江,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于中午到达镇江,去市中心的酒店,入住以后,我们就去了金山公园,开启镇江之旅。</p> <p class="ql-block">金山位于市区西北,距市中心三公里。古代金山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与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势,为南北来往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而闻名,被称为“江心一朵芙蓉”。直至清代道光年间,才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于是“骑驴上金山”曾盛行一时。金山形胜天然,风景幽绝,自古为我国优美游览胜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进入寺庙前,先去一个景点,天下第一泉</p> <p class="ql-block">一路曲曲弯弯,在这里能看到金山寺上的慈寿塔</p> <p class="ql-block">过一座亭子桥,上面“花洲冷泉”字样</p> <p class="ql-block">池塘里残荷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一处镇江水位的监测点</p> <p class="ql-block">沿着塔影湖栈道,再一路向前</p> <p class="ql-block">水面上有水鸡出没</p> <p class="ql-block">塔影湖,由于风大,倒影有点模糊</p> <p class="ql-block">终于见到了天下第一泉,天下第一泉又名中泠泉,南泠泉,在金山以西一里之遥。唐代时就已闻名天下。第一泉原与金山同在江中,清咸丰、同治年间,遂随金山登陆。据记载,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来自西方,受到石簿山和鹘山的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泠(冷是水曲的意思,三泠为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间一个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称“南泠泉”。中泠泉上岸后曾一度迷失,后来于清朝同治八年被候补道薛书常等人发现,遂命石工在泉眼四同迭石为池,并由常镇通海道观察使沈秉成,于同治十年春写记立碑,建亭覆亡。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栏,池旁筑庭榭。并拓地四十亩,开塘种植荷菱,又筑土堤,种柳万株,抵挡江流冲击,柳荷相映,十分秀丽。方池南面石壁上刻有“天下第一泉”五个遒劲大字,为王仁堪所书。</p><p class="ql-block">池旁盖楼建亭,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双层立柱,直径七米,十分宽敞,取名“鉴亭”,是以水为镜,以泉为鉴之意。亭中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十分风凉幽雅。</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泉边,不远,有芙蓉楼。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而使芙蓉楼天下闻名,芙蓉楼因此而成为名胜古迹。</p><p class="ql-block">芙蓉楼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滨,其原建于古镇江城内三山(日精山、月华山、寿丘山)中的月华山上。为东晋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犹存。</p><p class="ql-block">《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故芙蓉楼名扬天下,蜚声古今。</p><p class="ql-block">现在的芙蓉楼为1992年重建。“芙蓉楼”匾额为江泽民在镇江视察时题写。</p> <p class="ql-block">十一月中旬的镇江,秋色已经在公园里出现。</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金山寺,它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金山路62号,唐时赐名“泽心寺”,北宋真宗时期赐名“龙游寺”,清康熙时期赐名“江天禅寺”。始建于东晋时期,是中国佛教禅宗名寺,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金山寺即指此,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寺。</p><p class="ql-block">金山寺打破寺院坐北朝南的习惯,分三路的布局,依山就势,大门西开,正对江流,各色建筑散布其上,风格奇特。</p> <p class="ql-block">抬头仰望“江天禅寺”匾额,这是清代康熙皇帝随太后来金山祈祷时亲笔题写的。江天寺即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闻名中外的禅宗古刹,始建于东晋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初名泽心寺,南朝、唐朝初称为金山寺。寺宇规模宏大,全盛时有和尚三千多人,僧侣数以万计。</p> <p class="ql-block">有关金山寺门朝西开的传说,据传很久以前,金山寺的大门也是坐从朝南,而金山寺屡遭火焚,山门口也经常会发出一阵阵惊天动地的轰鸣声。当时金山的当家和尚深感不安,觉得此事有点蹊跷,便请来一位云游和尚卜算。云游和尚在山寺前后转了一圈,对方丈说:“师傅,您这山门朝南直对天上的南天门,得罪了玉皇大帝,必须改向。”方丈听后,连连合掌曰:“罪过!”于是命人将山门改成现朝西的门向。而据史料分析,当时的建筑师建筑朝西山门是有用意的。因古代金山屹立在扬子江心,游人透过朝西山门放眼望去,便见浩渺大江奔腾而下,正合“大江东去,群山西来”之诗意。这正可谓建筑师的独具匠心所在吧。</p> <p class="ql-block">度一切苦厄。</p><p class="ql-block">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p><p class="ql-block">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金山又有“神话山”之称,山上每一个古迹都有迷人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中国有名的古典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水漫金山寺”,就源出于此,民间流传甚广,为这座名城增添了十分迷人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妙高台,只是进不了</p> <p class="ql-block">看,金山寺巧妙地依山而建,富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殿宇后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山体与寺庙浑然一体,构成一组橼摩栋接,丹辉碧映的古建筑群,景色壮观,气势雄伟,形成“寺裹山”的独特风貌。宋休以来,京流传着“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的评语。</p> <p class="ql-block">终于登上金山最高处,这里是椤伽台,“楞伽”是印度语,意为“不可住”,或说是大海中远不可达,高不可攀的一座大山。楞伽台在金山的东南,傍山驳石而建造。相传苏东坡晚年受老朋友佛印和尚相托在此写《楞伽佛经》,故又称书经楼。登台顶长廊远眺,碧空万里,磅礴江流,尽收眼底,江天一色,气势十分壮观。由山下登楞伽台,需经三重楼阁,每进一层,疑无上处,洞门一开,豁然有级可登,迂回曲折,上下错落,往往令游客迷其所在。最高一层有清王文台撰写的一副对联:</p><p class="ql-block">窗前沧海凭开眼,台上楞伽可印心。</p> <p class="ql-block">慈寿塔,又名金山塔,创建于一千四百余年前的齐梁,塔高三十米,唐宋有双塔,宋朝叫“荐慈塔”、“荐寿塔”。1472年,日本画家雪舟等杨登游金山,曾绘《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上有南北相向的两座宝塔。双塔后毁于火,倒坍后,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寿塔。</p><p class="ql-block">到清代咸丰年间,此塔又毁。光绪二十年,金山寺住持僧隐儒誓建此塔,往京都向清廷呼吁,慈禧命他自行募捐修建。他奔走南北,沿门托钵,多方募化,并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约经五年,募银二万九千六百两建塔,仍名慈寿塔。现在的塔就是当时所建。此塔玲珑、秀丽、挺拔,矗立于金山之巅,和整个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处,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远眺。每层四面有门,走廊相连,面面有景,风光各异。游人登临塔顶。凭栏远眺:东望长江中的焦山和形势险固的北固山,南望城市风光行重重叠叠的山峦峻峰,西望波光粼粼的鱼池和浩浩荡荡的大江激流,北望烟波缥缈的古镇瓜州和古城扬州,令人大开眼界,心旷神怡。有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金山》诗为证:</p><p class="ql-block">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p><p class="ql-block">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p><p class="ql-block">慈寿塔外花墙上,刻有“天地同庚”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清代光绪年间湖南一位八岁儿童李远安所写。渊源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祝寿</p> <p class="ql-block">留云亭,金山最高处,有一石柱凉亭,名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览亭和吞海亭。亭中石碑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亲来到处于大江之中的金山寺游览时留下的古迹。康熙登高远眺,大江东去,水天相衔,诚雄观也。遂历奋笔手书“江天一览”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此图来自网络,我拍的是正面</p> <p class="ql-block">说真,当时一晃而过</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的制高点,远眺长江,周边风景</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的建筑层次分明,层层叠叠,又紧紧相互连接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大致游览完了金山寺,为这里的建筑而感叹!金山寺庙依山而造,殿宇厅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从山麓到山顶,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将金山密集地包裹起来,山与寺浑然一体。整个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构成一组橼摩栋接、丹辉碧映的古建筑群,形成了一种金碧辉煌“寺裹山”奇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从金山寺下来,往左走向江边,另一个角度,看慈寿塔。</p><p class="ql-block">这时已经是傍晚了,来这里的游客也开始少了,我们离开这里,准备去镇江的另一个景点,西津渡</p> <p class="ql-block">步行半个多小时,西津渡就在眼前了。</p><p class="ql-block">西津渡,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街区共有文物保护单位38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6处。</p> <p class="ql-block">走进西津渡,民国风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事有数百次之多。 </p><p class="ql-block">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小码头街又称西津古渡街,西津渡古街,全长约1000米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现在这里,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只是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p> <p class="ql-block">宋熙宁元年 (1068) 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舟次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p><p class="ql-block">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p><p class="ql-block">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古街的文化,内涵在于它的津渡文化、宗教文化和民居文化。</p><p class="ql-block">沿着古街一路往西走,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仿佛把我们带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油漆成朱红色,给人以“飞阁流丹”的感觉。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吉瑞里西街 · 1914 ” 、“德安里”等题额。</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从三国时期开始,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看到了一个写着镇江三怪的店铺,</p><p class="ql-block">1.香醋摆不坏,2.肴肉不当菜,3.面锅里面煮锅盖</p> <p class="ql-block">由于已经是傍晚,这里的游客并不多,或许白天会多一点,双休天一定更多</p> <p class="ql-block">走在青石板的路面上,左右看着店铺。</p><p class="ql-block">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车辙足以证明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那错落有致的两层小楼,那翘阁飞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驳的柜台,那杉木的十板门,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走在这条被车轮磨砺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耳边似乎传来了千年的历史回声,这一切使我们情不自禁地激发出无限的遐想,还有思古之幽情。</p> <p class="ql-block">古风就在身边,韵味慢慢体会</p> <p class="ql-block">层峦耸翠。</p><p class="ql-block">西津渡,宗教与世俗、人文与自然在这里和谐交融,它本身就是一部令人玩味无穷的历史长卷。</p><p class="ql-block">从这里上山,可以登上云台阁,还有半个小时,就要关门了,抓紧时间上去</p> <p class="ql-block">刚上一层,观景台,就能看到西津渡古街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再上一层,俯瞰整个街景</p> <p class="ql-block">终于登上云台阁,只是已经关门了,里面进不去,只能拍个照片留念</p><p class="ql-block">云台阁为仿古建筑风格楼阁,建筑形式具有宋、元古建特征,是镇江古建筑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建筑。</p><p class="ql-block">据介绍,云台阁内陈设的“镇江城市发展主题馆”,展现了3000多年城市发展和市井变迁的历史过程,将古代镇江城市的轮廓框架,一一展现给大家细致观摩。只是我们无缘浏览了。</p> <p class="ql-block">云台阁周边的建筑,也是富有古韵</p> <p class="ql-block">下山,可见西津渡古街已经灯光闪烁</p> <p class="ql-block">此图中见到的一个亭子,就是镇江的蒜山,</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智慧之山。相传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曹操率百万精兵强将南下,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总共不过五万人,形势十分危急。在蒜山顶上的亭子里,两位传奇人物从容地商量着对策。他们约定各自在自己的手心里写一个字,以决定对付曹操的策略。这是一场智者的交流,当他们亮开手掌时,掌心里不谋而合地都写着一个“火”字。于是,历史的长卷里就有了一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这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火烧赤壁”战役。这两位传奇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周瑜。因此,这座小山就叫“算山”,这座亭子就叫“算亭”。当时山上长满了泽蒜,所以习惯上称蒜山。</p><p class="ql-block">当时徐敬业还有骆宾王就在这里潜隐下来。</p> <p class="ql-block">飞阁流丹,古韵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共渡慈航,历史的风貌,宗教与习俗,在这里共融</p> <p class="ql-block">昭关石塔,因塔上刻有“昭关”两字,故名“昭关石塔”。因其正好立在街中上方,其形如瓶,又叫瓶塔、过街石塔。建成于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p><p class="ql-block">据介绍,昭关石塔塔的下半部用块石垒砌,成四根石柱,顶部铺满条石,筑成一个框架形的台座,石塔即建于这个台座上,下面可以通行人马。塔高4.69米。塔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昭关石塔是江南的喇嘛塔式过街塔。昭关石塔借助山水地形,渲染佛家教义,具有突出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观音洞,就在昭关石塔边上🙏🏻🙏🏻🙏🏻</p><p class="ql-block">历史上镇江的江面,非常开阔。老百姓有一句俗话说,“长江无风三尺浪”,一是说它的气势,二是指它潜藏的危险性。传说,有一天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脚踩祥云途经镇江,亲眼目睹了江面上船毁人亡的惨烈一幕,于是伸出援手,将挣扎在波涛中的遇难者救上了岸。人们感念于观世音菩萨的恩德,在昭关石塔旁的山体上凿成了观音洞,表达了人们祈祷平安的一种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观音洞始建于宋朝,清咸丰九年(1859)重新作了修葺。观音洞的洞门外有一个三层的铜鼎,洞口上方有一块石额,上面刻有“观音洞”三个字,为宜兴陈任旸所书。石额两侧悬挂着已故茗山法师题写的对联:</p><p class="ql-block">兴无缘慈随类化身紫竹林中观自在</p><p class="ql-block">运同体悲寻声救苦普陀岩上见如来</p><p class="ql-block">洞内迎面而立的是一座白石观音立像。只是晚上了,已经关闭。🙏🏻🙏🏻🙏🏻</p> <p class="ql-block">暮色降临,我们继续向前,这里是古街上的镇江救生会,与观音洞相对。</p><p class="ql-block">救生会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事实上,救生会的创设应追溯到宋代。救生会,顾名思义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p> <p class="ql-block">我们看到了一块牌子,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p><p class="ql-block">英国领事馆旧址是座19世纪后半叶的拱券廊式建筑,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在旧址前堆了好多建筑垃圾,估计在维修。</p><p class="ql-block">从建筑形制看,原英国领事馆系欧洲古典建筑的变形,也称“东印度式”建筑,是一组由五幢房子组成的建筑群。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主体二层,局部三层,墙壁用青砖夹红砖叠砌而成,勾白色灯草缝,钢质黑色瓦楞屋面。</p><p class="ql-block">这里只是其中的一幢</p> <p class="ql-block">英国领事馆旧址现属镇江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是西津渡古街在镇江博物馆边的另一个入口</p> <p class="ql-block">晚上拍摄的镇江博物馆,太模糊了,所以第三天,我们又来了……</p><p class="ql-block">英国领事馆旧址,现在为镇江博物馆。博物馆主楼前的雕塑叫“宜侯夨(ce)簋(gui)雕像”。两位古代荆蛮族妇女托举的就是代表镇江历史的最早的象征“宜侯夨簋”。镇江历史上曾先后称为朱方、谷阳、丹徒、京口、南徐、润州。而“宜”则是镇江一带最早使用过的地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晚上拍摄镇江博物馆,建筑富有异国情调</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博物馆一条街,伯先路上的镇江近代建筑群,晚上拍摄有点遗憾,所以在镇江第三天我们再次来了</p> <p class="ql-block">在离开镇江前,我们再一次到了伯先路,镇江近代建筑群,一直萦绕在我耳边,由于11月15日,傍晚后,天已经黑了,留下的遗憾,必须弥补。</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伯先公园,就在伯先路上。</p><p class="ql-block">伯先公园坐落在镇江城西云台山东南麓,为纪念民主革命先烈赵声而建立,是市内惟一的一座纪念性公园。由同盟会冷御秋倡议筹建,园林专家陈植教授设计。1926年开工,1931年6月建成开放。公园依山势而造,犹如一把巨型的太师椅,里面有各类古树名木28棵,树木繁盛,空气新鲜,环境幽雅。其中园内的“五卅”演讲厅古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赵伯先雕像</p> <p class="ql-block">公园风景</p> <p class="ql-block">这块石头,有点像一条狗</p> <p class="ql-block">五卅”演讲厅,省级文保单位。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在上海发生。6月5日镇江举行了规模宏大的游行示威,6月下旬,镇江各界掀起了抑制日货的活动,对藏有日货的奸商处以罚金数万元,经各界会商,为了纪念镇江人民的爱国壮举,用罚款建造“五卅”演讲厅,1926年落成,整个建筑全长28米,宽19米,共两层,建筑古朴卷土重来,幽雅大方,墙基南北两面各有白石题刻一方,题有相同字样“中华民国十四年八月镇江各界纪念五卅惨案建筑此厅永示不忘”。</p> <p class="ql-block">伯先路近代建筑群为1992 年由镇江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建筑有金山饭店旧址、江南饭店旧址、蒋怀仁诊所旧址、镇江商会旧址、广肇公所旧址、红万字会江苏省分会旧址、“英租界”工部局旧址等。</p> <p class="ql-block">蒋怀仁诊所旧址,位于伯先路 35 号。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 )建,为镇江最早的私人西医诊所。三层楼房,傍山而建,以红砖为主的砖、木、石混合结构,计 40 多间。楼中部突出门楼,皆雕有花柱头,显得富丽堂皇,室内颇重装饰,为仿欧洲古典建筑形式。据传,蒋介石、蒋经国父子来镇江时曾在此下榻。</p> <p class="ql-block">江南饭店旧址,位于伯先路 29 号,建于 1927 年。原为国民党政府苏、浙、皖邮政受理处处长屠家骅的公馆。四开间,中两间为四层,两侧三层,青砖叠砌,平瓦屋面,边门上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书“捷径”石门额一块。临街三楼设有挑式凉台,围以铁栏,为中西合璧建筑。楼后有花园。</p> <p class="ql-block">镇江商会旧址。位于伯先路 73 号,原为洋务局遗址,现建筑于 1929 年建成。一幢两进,有房屋 70 多间,占地面积 1891 平方米 ,有于右任书写的“镇江商会”石门额一块。整个建筑为中西结合形制。</p> <p class="ql-block">广肇公所旧址,位于伯先路 82 号,坐东朝西。有厅房、正房、偏房、厢房二十多间,占地近 600 平方米 ,围墙高筑,庭院深深。正面门楼的石横额上刻有“广肇公所”四个字,是前护川督陈 燏 书,大门设罩,雕琢精细,有福、禄、寿三星及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等习俗装饰,为传统的古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从上海至南京途径镇江,曾在公所住宿一夜,在此召见各界人士,发表演讲。</p> <p class="ql-block">镇江博物馆,英国领事馆的旧址,所以建筑带有西方情调</p> <p class="ql-block">这篇美篇记录的是镇江的金山公园金山寺与镇江的西津古渡,我尤其喜欢西津古渡的古韵味,只是时间关系,感觉没有让我尽心的游览与欣赏,每次旅游总是会留下遗憾,所以才有一次次的再出发,愿有机会再来镇江,再来西津渡古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