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通义概况

傲雪

<p class="ql-block"><b>华夏张氏湖南省新邵县筱溪通义族系概况</b></p><p class="ql-block"><b> 筱溪通义族系开基始祖通义公于大宋建隆元年庚申(公元960年)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今之吉安市泰和县,谱载小地名是西乡村早禾塘梅子坡圳上庙王)迁居湖南省原新化县之大阳乡八都,地名筱溪登天光,即今之冷水江市金竹山镇杨源村。“登天光”原称“等天光”,因通义公偕妻行至此处时等了一段时间才天光。等天光形象生动,于追思始祖之来历,缅怀始祖之艰辛,极具意义。</b></p><p class="ql-block"><b> 当时的筱溪等天光,并没有行政建制,属“梅山蛮”地域。所谓梅山蛮,就是一块“上不服天管下不服朝廷管”的蛮人居住的地方。朝廷多次征战,皆以失败告终。直至宋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才平服了梅山蛮,建制为新化县(取“王化之新地”之意),</b></p><p class="ql-block"><b> 通义公落担的地方筱溪等天光就属于建制后的新化县大阳乡八都。通义公极具智慧和胆略,气宇轩昂,胸怀坦荡,心诚心正,善谋善为,因而赢得了蛮人(原住民)的强力支持,在这块生死难卜的土地上站稳了脚跟,披荆斩棘,变不毛之地为美丽田园,厥功至伟!</b></p><p class="ql-block"><b> 通义公在筱溪这块风水宝地上繁衍生息,至今已有1063年,繁衍了36代。其后裔分布情况大致如下:</b></p><p class="ql-block"><b> 通义公生子三,即洪轻、洪秀、洪良。良暂无考。秀近年有发现,但未联系入谱。</b></p><p class="ql-block"><b> 洪轻生子四,即金能、金印、金隆、金和。印、隆、和均暂无考。</b></p><p class="ql-block"><b> 金能生子三,即兴富、兴用、兴达。原谱载兴用无考,现已部分联系上并入谱。</b></p><p class="ql-block"><b> 兴富生子三,即添禄、添昇、添爵。原谱载添爵无考,现已部分联系上但未入谱。</b></p><p class="ql-block"><b> 兴达生子二,即宽甫、宽申。 </b></p><p class="ql-block"><b> 通、洪、金三代居住于通义公发祥地筱溪一带。至兴字辈及以下,添禄一支仍居住筱溪,其他各房开始迁徙各地。谱载:兴用徙湘乡;兴达徙涟源,子孙分徙邵阳、邵东;添昇徙新化白溪;添爵徙祈阳、安化。后来,各房均有分徙湖南各县市并播迁全国各省市者。迁徙洪流是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朝廷主导的“湖广填四川”运动,大批通义子孙“填入”四川,重庆。陕西、湖北、广西、贵州、云南、江西等省,都有大量通义子孙,少量遍及全国。谱言“星罗棋布”,毫不夸张。</b></p><p class="ql-block"><b> 此前,因年代久远,相距途遥,遍布全国各地的通义子孙大部分失联。感谢网络时代,许多支系纷纷认祖归宗。本族系正蕴酿篡修全国通谱,冀全族团结一心,共襄盛举,以偿夙愿本族系现有人丁尚无法准确统计。如果把已入谱人数加上暂未入谱人数,估约15万左右。</b></p> <p class="ql-block">  <b>本族系世系,曾被湖南另一张氏族系南轩族系纳入其族谱,以通义公为南轩公之孙,将通义公以下各代依次排列世系。我通义公乃公元960年徙湘,推估其出生年号大致为公元930年,而南轩公生于1133年,1133-930=203(年),即通义公比南轩公大203岁,通义公怎么可以是南轩公的孙子呢?为此,本族系多年抗争无果。至2008年,呈请湖南张氏统谱编辑委员会解决此一问题。该委员会接受了我们的请求,并由负责人崇华宗长主持在宁乡召开了有通义南轩两族系代表参加的协调会议,又邀华夏张氏统谱编辑委员会印普宗长监证了这次会议。经过开诚布公的讨论,在浓浓的兄弟亲情氛围中做出了如下决议:“通过本次会议以后,通义族谱中不可以有南轩世系,南轩族谱中不可以有通义世系。”本族系多年的“脱南”诉求得以尘埃落定。</b></p><p class="ql-block"><b> 当下,本族系还存在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就是兴富公次子添昇公后嗣的归属问题。</b></p><p class="ql-block"><b> 添昇公本是通义公五世孙,所以其归属问题根本不是问题,所据理由举例如下:</b></p><p class="ql-block"><b>一、本族系历届谱都明文记载:</b></p><p class="ql-block"><b> “添昇,通义公五世孙,至元真、元正徙居白溪(今之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白溪镇),今子孙繁盛。”</b></p><p class="ql-block"><b> “兴富次子添昇居白溪。”</b></p><p class="ql-block"><b>“兴富次子添昇居白溪,子孙繁衍。”</b></p><p class="ql-block"><b>“兴富次子添昇生终佚,葬渡头山,勒有大碑,四户合祭。”</b></p><p class="ql-block"><b>“添昇配王氏,生终佚,葬安化东坪纸钱弯乌形山足丑山未向。生三子:深伯、贤伯、元伯。”</b></p><p class="ql-block"><b>“添昇继王氏,生终佚,葬当正村筲箕箨。”谱卷俱在,墨迹犹存,是抹不掉假不了的。</b></p><p class="ql-block"><b> 二、添昇公娶了两个妻子皆姓王。</b></p><p class="ql-block"><b> 前妻王氏太婆,随徙白溪。后妻王氏太婆,在未徙白溪时就过世。过世后,历届谱载下葬“当正村筲箕箨”,立碑为记。当正村筲箕箨,即当今的张家冲筲箕箨。张家冲原属当正村,现属冷水江市金竹山镇坪塘居委会,通义公之四代孙兴富公就住在这里,生了添禄、添昇、添爵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长大以后,添禄公住父亲住处,添昇公分居跟兄长住处相距约五百米的地方。添爵公徙外。添昇公之继室王氏亡故后之葬地筲箕箨在添禄公、添昇公两住处之间。本族系历届谱载,“筲箕箨通义公坟山”。筲箕箨既是通义公坟山,理所当然只有通义公子孙及其配偶死后方可进葬,故添昇公为通义公子孙无疑。添昇公徙居白溪之后,其子孙清明常来挂扫,居住张家冲的添禄公子孙曾设宴款待,有时,添禄公子孙与添昇公子孙一起到王氏太婆坟前追思缅怀,同宗之谊,兄弟之情,神灵可鉴。前些年,居白溪的添昇公子孙又给葬于筲箕箨之王氏太婆墓加立了组合碑、捐款碑,同立于坟前,王氏太婆深受孝心感动而含笑安息于筲箕箨之灵寝。搬不走的筲箕箨,扛不动的王氏太婆墓,这才是真正的铁证如山,</b></p> <p class="ql-block">  <b>三、本族系历届谱载,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公元1685年)三月二十八日,添禄公三世孙元宰和添昇公长子深伯、三子元(原)伯在原新化县东门买了张步渭叔侄的官厅做地基建起了通义公总祠。有关总祠的管理、修缮、扩容等事宜,添禄、添昇两公子孙的代表都签有字据。祠堂虽因年深月久,疏于管理而倾颓毁坏,但仍有迹可循。至于上述之卖契、条约、字据,均刊诸历届谱牒,白纸黑字,历历在目,昭告万世,永垂不朽!</b></p><p class="ql-block"><b> 四、本族系一修谱里边有一篇序言,题目是《张氏族谱序》。这篇序言的主题是“张氏之门类多英俊”。围绕这个主题,作者热情洋溢地推介了一位名叫大孝的先贤,指明大孝是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乙丑科进士,“住本县(新化县)白溪,系添昇房后裔。”然后,描述了大孝公辉煌的从政佳绩。为了突显主题中的“多”字,紧接前文,亮出了添禄公子孙中的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乙卯科进士时洪及其子永隆(捐监捐选)精彩的政治生涯。添禄、添昇两公后裔中的“英俊”在此同框亮相,是通义血统的粘连,是兄弟亲情的承载。这种粘连和承载,是谁也不忍去割裂和倾覆的!</b></p><p class="ql-block"><b> 作者在序言中说:“张氏族谱告成,余偶诣谱馆,受其牒而披阅之,见其联本支、序昭穆、别长幼、辨亲疏,无不了如指掌。……张氏门类多英俊,……余固乐得而为之序。”可见作者是偶然来到通义一修谱谱局,翻阅了谱书,觉得谱修得好,并联想到通义族系各房有许多“英俊”,乃欣然命笔写了这篇序言,非“行或使之”,乃主动作为,故而凡读此序言者,无不感慨系之,或曰:“先祖灵气使然也!”有甚于是说者乎?</b></p><p class="ql-block"><b> 这篇序言的作者是谁?序言末尾是这样署名的:“辛卯科进士家年姻弟吴思树拜撰”。</b></p><p class="ql-block"><b> 作者是吴思树,跟大孝、时洪等公是家年(同是进士),是姻弟(是谁之姻弟待考)。经考证,吴思树确有其人,乃新化县维山乡四都村(俗称四都吴家)人。一位兄弟姓氏的先贤尚且明确无误、现实客观地肯定添禄公、添昇公同气连枝,同宗共祖,我们自己怎么可以反而去否定呢?这样做,我们的祖先(含吴公思树)怎能安息九泉呢?</b></p><p class="ql-block"><b> 五、政府主导编著的志书都充分肯定了添禄、添昇两公共一个开基始祖通义公的事实。因为白溪从宋熙宁建制开始到现在一直属新化管辖范围,且曾是新化县府所在地,所以,《新化县志》的表述是最直观最具说服力的。该县志在姓氏部分赫然刊载了八个大字——“白溪张氏始祖通义”!这八个大字言简意赅,明白如话,怎么可以读而不懂呢?这八个大字音韵铿锵,雷霆万钧,怎么可以听而不闻呢?这八个大字清如皓月,朗若明星,怎么可以视而不见呢?</b></p><p class="ql-block"><b> 证据还有。但以上几端,已足可证实添昇公裔的开基始祖是通义公。然则,当时添昇公后裔的当事人不承认这一事实的理由是什么呢?他们说:添昇公是公元1354年生的,通义公是960年来湘的,两人中间相隔394年,添昇公是通义公第四代孙,代差时间几近100年,“不符合常规”。乍一看去,确实“不符合常规”。不过,我们认为这个“不符合常规”的结论是个伪命题:</b></p><p class="ql-block"><b> 上面讲到过,我开基始祖通义公徙湘落担等天光时,是梅山蛮地,没有行政建制,也谈不上修谱,通义公又是一介布衣,朝廷自然不会为之记录生平。因此,本族系族谱直至通义公第七世孙元字辈(宋淳熙年间)才开始有生殁时间,一是因为宋熙宁年间已建制,户籍管理逐步落实,二是因为生子开始关注“长幼序”,长子要行使家庭权力,长孙有多一份遗产馈赠,也必须记下生时。家庭记载,社会档案,基本上都有出生时间可考。这就有力地说明,通义族谱关于通、洪、金、兴、添、珊这六代没有生年记载,以及至第七代元字辈有了生年记载,都是历史的真实。所以,添昇公生于1354年的说法是不成立的。论据不成立,结论也不成立。不成立的结论,就是个伪命题。</b></p> <p class="ql-block">  <b>上面讲到过,我开基始祖通义公徙湘落担等天光时,是梅山蛮地,没有行政建制,也谈不上修谱,通义公又是一介布衣,朝廷自然不会为之记录生平。因此,本族系族谱直至通义公第七世孙元字辈(宋淳熙年间)才开始有生殁时间,一是因为宋熙宁年间已建制,户籍管理逐步落实,二是因为生子开始关注“长幼序”,长子要行使家庭权力,长孙有多一份遗产馈赠,也必须记下生时。家庭记载,社会档案,基本上都有出生时间可考。这就有力地说明,通义族谱关于通、洪、金、兴、添、珊这六代没有生年记载,以及至第七代元字辈有了生年记载,都是历史的真实。所以,添昇公生于1354年的说法是不成立的。论据不成立,结论也不成立。不成立的结论,就是个伪命题。</b></p><p class="ql-block"><b> 那么添昇公后裔的当事人手中的添昇公的出生时间公元1354年是从哪里来的呢?上面也讲到过,我通义族系曾被《南轩通谱》(《官山通谱》)纳入。为了让比南轩公大203岁的通义公妥妥的作南轩公的孙子,让通义公以下各代妥妥的作南轩公的玄孙曾孙,《南轩通谱》的编辑人员给通义祖及以下10代都编造了生年,通义公被编造为公元1225年生,添昇公被编造为公元1354年生。添昇公后裔的当事人就拿了添昇公这个虚假的生年公元1354年跟通义公真实的徙湘时间公元960年编制算题:(1354-960)÷4=394÷4=98.5(年),从而得出了这个代差时间近100年的“不符合常规”的结论,阴差阳错,令人啼笑皆非。</b></p><p class="ql-block"><b> 利用别人祖宗族谱里边的虚假信息来否定生身祖宗族谱里边的真实记载,就“符合常规”了吗?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想起都令人心寒,看到更令人心痛!</b></p><p class="ql-block"><b> 记得,南轩族谱编造通义公和添昇公等先祖的生年时,都算计了“符合常规”的代差时间,比如通义公与添昇公的代差时间为32年,即:通义公生于1225年,添昇公生于1354年,1354-1225=129(年),传4代,129÷4≈32(年)。但添昇公后嗣的当事人却不会去寻找真实的根据来证实通义公与添昇公真正的“符合常规”的代差时间。其实,只要扒开眼前那片叶子,便可找到算出通义公与添昇公的“符合常规”的代差时间的根据。这个根据,就在生身始祖的谱牒里边。通义谱载:始祖通义公徙湘时间是公元960年,元宰公生于宋淳熙三年丙申,即公元1176年,通义公传至元宰。公的代数为6。据此列出算式:(1176-960)÷6=36(年),即通义公与元宰公的代差时间为36年。因为添昇公也在这6代之内,所以也是通义公与添昇公的代差时间为36年,这应该“符合常规”了,是不是呢?可惜的是,添昇公后嗣的当事人没有这样做,老是双手紧紧攥着那个伪命题忽悠着自己。当然,这全是《南轩通谱》搅的局,既不能责怪今天的南轩公后裔,更不能责怪今天的添昇公后裔。</b></p><p class="ql-block"><b> 可喜的是,现在的添禄、添昇两公后嗣的当事人理智多了,良性互动大增了,感情也十分的融洽了:这是添昇公后嗣当事人来到筱溪通义总祠参拜先祖后与添禄公后嗣当事人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这是添禄公后嗣当事人前往白溪分祠参拜先祖后与添昇公后嗣当事人的合影:</b></p><p class="ql-block"><b>这是添禄、添昇公两公后嗣当事人在筲箕箨一起缅怀添昇公续配王氏太婆时墓前合影:</b></p><p class="ql-block"><b>还有,利用微信平台相互交流,在寻亲路上相互帮助寻找失联多年的亲人,等等,就不赘述。最近,添昇公的族尊传话,有意跟添禄公后嗣的当事人探讨始祖和共修家乘等问题。兄弟亲情,正在逐渐加深,兄弟共识,正在加速积累!通义公所有子孙深信:添昇公子孙绝对不会回避生身始祖的历史真实!通义族系大家庭大团圆的精彩一幕,总有一天会惊艳清河!情重如山千秋在,血浓于水万代亲!至于本族系之家乘,因支系分布地域广而形成分房独立篡修的局面,时间、届数都不尽相同,兹列表分别简介如下:</b></p><p class="ql-block"><b> 一、添禄房届次纂修时间主修卷数备清乾隆四十年乙未(公元1775年)玉瑛2清道光十一年辛卯(公元1831年)玉沣3只有班行派语余待考4民国五年丙辰(公元1916年)可诚5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干(次伦)6公元1889年岁次已巳学源与兴达合修,兴达为七修7公元2010年岁次庚寅前圣64</b></p><p class="ql-block"><b> 二、添昇房已修八届家谱。详情该房另行报备。</b></p><p class="ql-block"><b> 三、兴达房届次纂修时间主修卷数备注1清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公元1720年)仕伦2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公元1761年)舒翼3清道光十二年壬辰(公元1832年)希孟4清光绪六年庚辰(公元1880年)声远5民国丙辰(公元1916年)昌乐6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健深7公元1889年岁次已巳学源与添禄合修,添禄为六修8公元2001年岁次甲申昌建,</b></p><p class="ql-block"><b> 四、添禄祖德佑房公元1889年(已巳)单独修了一届房谱。兴富祖之添禄公房每届谱修辑之前都派人到白溪联系添昇公合修,然均遭拒未果。兴达祖房修谱时,常邀兴富祖房之名流参与,并为之作序。如清举人玉泮,民国时期毛主席之师张干,都曾受邀,共商修谱大计,闲时,携手相偕,察看兴达祖后裔住处之地貌风水,了解同胞兄弟生活环境之风土人情。兄弟之情,手足之爱,蕴于心而见于行,载于史而垂于后,启开谱卷,一股亲亲的暖流,便会涌进心田,久久潆洄。本族系历届谱所载名人甚多,今例举数名以志之。宽甫,元南京户部尚书,配王氏“钦赐诰命夫人”。文柱,明“钦赐驾前指挥”。时洪(洪),明正统六年丙辰科进士,配欧阳氏,“钦赐诰命夫人”。永隆(隆,时洪公长子),捐监进士,选任四川重庆府定远县知县,坐镇六年,政绩斐然,当地立祠纪念。声珑,清光绪己卯科考授进士。大孝,明万历己卯科进士,新迁舒城知县,继任北京顺德。</b></p><p class="ql-block"><b>府知府,四川巴东道副使,南京刑部员外郎,奸臣陷害,朝廷仍命为重臣,致仕终世。前广,中将。国初,中将,广州军区副政委、副司令员。拥军,少将。雪梅,大校,对越自卫还击战屡立战功,著作甚多。次伦(干),清举人,湖南一师教员、校长,湖南省立第六中学校长。毛主席的老师、校长。解放后,荣受毛主席接见,且有书信往来,荣获毛主席嘉奖。楚,中共地下党员,革命烈士。叛徒告密,被捕入狱,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敌人提起其双腿,倒浸水桶溺亡,被抛屍资江河中,时年仅二十五岁。写有《狱中诗》:匣中宝剑作龙吟,国难家仇深复深。热血满腔人不寐,春花红惜少年心。遗恨不能诛鼠贼,此身已分付虫沙。拼得一死酬吾党,碧血常开革命花。人傅,高级工程师,全国劳动模范,荣获湖南省“光辉业绩,无私奉献”奖牌,参加中央劳模会时,受周总理接见。清霖,白溪添昇公后裔,林彪女婿,林立衡丈夫。他爱情执着,经风历雨,不改初衷。思想纯洁, 富有才华和奉献精神。医学专家,曾任军医院院长。本族系班行派语,甚是繁复,待统一簒修通义族谱时,冀将班行派语统一。今择以前各房历届谱班行派语几个版本列表如下:</b></p><p class="ql-block"><b>本族祠宇有九处,总祠两处,分祠七处:原新化县城通义总祠(已毁弃)。原新化县筱溪通义总祠,现为邵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德佑公房古塘分祠(解放后拆建学校)。添禄公房宁乡炭河分祠,谱载示意图如下:</b></p><p class="ql-block"><b>德寿公房珠溪分祠,原为老屋冲分祠,后因国家在老屋冲兴建发电厂,乃由厂方迁建珠溪。</b></p><p class="ql-block"><b>德寿公房黄土岗分祠,后迁建虾蟆石,谱载示意图如下:</b></p><p class="ql-block"><b>德寿公房宁乡帝锡公分祠,谱载示意图如下:</b></p><p class="ql-block"><b>添昇公房新化白溪分祠。兴达公房渡头桥分祠。本族系开基始祖通义公以上世系,历届谱都没有通联过。至七修,有宗亲提供了一份挥公至通义公的直脉世系资料。这份资料,令我们感慨万分,感动不已,多亏先人的良苦用心,为我们研究发派源流提供了这么有价值的依据。当然,有缺陷也在所难免,比如夏商时期的世系,虚拟痕迹累累,秦汉时期宗仲、良者多之又多,不乏牵强附会。但正像我们无法理解这些时期的世系从何而来一样,也无法否定这些时期的世系的真实性。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本族系宗黄帝第五子挥,祖开基始祖通义,认祖源地清河,则是铁定的,矢志不渝。我们理性对待历史的真实。 </b></p><p class="ql-block"><b> 筱溪通义族系传统文化研究会通过 2023年9月 </b></p><p class="ql-block"><b>联系地址:湖南省新邵县坪上镇温泉村15组 </b></p><p class="ql-block"><b>联系电话:13574978623</b></p><p class="ql-block"><b>执笔:前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