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博物馆古代石刻艺术展

老陈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4日星期三,阴雨。</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古代石刻艺术展之前言。</p><p class="ql-block">洛阳历代石刻遗存数量众多,种类齐全,时代跨越汉唐直至明清。</p><p class="ql-block">洛阳古代石刻馆主要分为石刻造像与碑谒墓志两大部分。</p> <p class="ql-block">石刻造像。展览分为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建筑及其他石刻三个单元陈列。</p> 东汉石辟邪(右侧),1955年洛阳孙旗屯出土。左侧为隋石狮,出土自隋宫城内。 <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220年)石辟邪,1963年伊川县东高村出土。</p><p class="ql-block">高1.14米、长1.72米,保存较为完好。该石辟邪与洛阳孙旗屯出土的石辟邪外形基本相似,区别在于双角高竖,羽翼上翘,似欲飞前扑状,显得更加凶悍,艺术形象上更趋于完美,圆雕与浮雕技法相结合。<br></p> 唐代(公元618-907年)石墓门。 东汉黄肠石,洛阳出土。<div>黄肠石是东汉时期砌建陵墓时的一种石质建筑材料,石上多刻有尺寸、编号、纪念及工匠名字等内容。</div> <p class="ql-block">陵墓石刻。主要分为地上石刻和地下石刻两种。</p><p class="ql-block">地上石刻主要是陵墓前神道和墓门两侧的石阙、石碑和石雕群,以及象征帝王生前威仪的仪卫性石雕,如石牌楼、石柱、石象生(石人、石马、石虎、石狮、石独角兽)等。考古发掘情况表明,此类石雕源于西汉,到唐代开始形成系列,明、清两代最后完成了固定的制度和规范。其中汉代石刻气魄宏伟;北魏石刻健劲清峻;唐代石刻谦卑恭顺;宋代石刻注重细部刻划;明代则追求程式化,姿态整齐呆板严肃。</p><p class="ql-block">地下石刻主要是墓室内的石雕装饰作品,如墓门画像石棺、石椁石函等,大都刻有人物、青龙、白虎、异禽、怪兽、花卉等图案,寓意深刻。<br></p> 北魏(公元386-534年)石虎。洛阳邙山冢头村出土,蹲踞状,圆睁双目,须作三缕,弯曲下垂,为北魏孝庄帝静陵石刻,造型敦实,极为罕见。 宋代(公元960-1127年)石羊。洛阳出土。 宋代石羊。洛阳出土。 金代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石羊。1983年偃师程村出土。 <div>金代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石羊。1983年偃师程村出土。<br></div> 宋代石虎。洛阳出土。 金代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石虎。1983年偃师程村出土。 金代大定二年石狮。1983年偃师程村出土。 北魏升仙画像石棺。 <div>宋代二十四孝画像石棺。<br></div>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石虎。 镇宫之宝,东汉石辟邪。<div>汉魏六朝石刻中的精品,1992年出土于洛阳市孟津县老城乡油坊街村,重7.8吨,高1.9米,长2.97米,宽0.9米,青灰色,石质细密坚硬。辟邪呈奔走状,昂首怒目、张嘴吐舌、长尾曳地、头上有角、两侧生翼、浑身筋腱,十分威猛。1993年进入洛阳博物馆后就一直被作为“镇馆之宝”。</div> 金代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石翁仲。<br> 元代(公元1271-1368年)石翁仲。1983年洛阳邙山察罕帖木儿墓南出土。<br>翁仲头戴文冠,身着裹服,双手捧笏,衣着宽敞洒脱。<div>头戴莲花之束冠,身着圆领朝服,足踏云头履,造型古朴自然,是元代陵墓石刻中很少见的一例。<br></div> 东汉石辟邪。用一块完整的青石雕成。石辟邪呈奔走状,昂首怒目、张嘴吐舌、长尾曳地、头上有角、两侧生翼、浑身筋腱,十分威猛。 明代持剑石翁仲。洛阳出土。 <div><br><div>北魏石翁仲。为北魏孝庄帝元子攸(507-531)静陵神道石刻。 ​​​1976年洛阳邙山上寨村出土。<br>翁仲高3米,站立于石座之上,头戴冠,身穿交领广袖袍,下着裙,脚蹬云头履,双手握剑于胸前。<br></div></div> 宋代石翁仲。洛阳出土。 宋代石翁仲。洛阳出土。 唐代石雕牵马俑、天王俑、马夫俑。洛阳偃师出土。 唐代石螭吻。唐代洛阳富城出土。<br>螭吻乃中国古代神兽,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第九子,又名鸱尾、鸱吻,鱼形的龙。螭吻喜东张西望,常被安在中国宫殿建筑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并用一剑将之固定。<br>在佛经中,螭吻是雨神麾下之物,能够灭火,故常被安装在建筑物屋脊两头。这个展出的螭吻应当是唐代洛阳富城排水装置。 唐代石蟾蜍。1980年洛阳西工区委出土。<br><div>蟾蜍乃避五类、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之神物。此蟾蜍应该是唐代洛阳上阳宫宫殿建筑或苑囿的排水装置。</div> 宋代石虎。洛阳博物馆藏。 北魏石望兽。洛阳金庸城出土。 北魏石童子牵羊。羊角与耳雕刻精细,羊身、孩童造像古朴拙稚。不过石童子残损严重,比较难辨认。 唐代观音菩萨造像。 菩萨头戴宝冠、上有坐佛、圆润丰腴,左手持净瓶下垂,右手执莲花上举。 北魏交脚弥勒石造像。 卢舍那大佛。 唐代密檐式佛塔。洛阳出土。 北齐造像碑。 唐代先天元年(公元712年)造像碑。洛阳出土。 唐代景云二年(公元711年)造像碑。<div>该造像碑阳龛内阿弥陀佛著通肩式袈裟,结跏跌坐于覆莲束腰须弥座上,通高1.2米。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胁侍,皆立于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观世音髻上刻化佛,手提净瓶,大势至髻上刻宝瓶,手持摩尼宝珠。阿弥陀为西方净土世界(极乐世界)主佛,与观音,大势至二菩萨统称“西方三圣”。</div> 唐代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造像碑。洛阳出土。 <div>北齐马黄头造像碑。洛阳出土。</div> 北齐(公元550-557年)造像碑。洛阳出土。 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造像碑。 北齐天宝五年(公元554年)赵庆祖造像碑。 <p class="ql-block">宗教石刻。</p> <p class="ql-block">碑谒石刻。</p> 东汉(公元172-178年)龟座石灯。洛阳机车工厂出土。 <p class="ql-block">建筑及其他石刻。</p> <p class="ql-block">碑谒。</p> 曹魏元帝景元二年(公元261年)东武侯王基断碑。 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高猛墓志。 北魏孝昌元年(公元525年)元怿墓志。 十六国成汉时期建元二年(公元316年)护国定远侯墓志。 <p class="ql-block">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展出的元怿墓志、元瑛墓志、高猛墓志乃魏碑书法精品。</p><p class="ql-block">古朴卓雅的魏碑体也是老陈美篇游记中最喜欢用的字体。</p> 西晋元康初年(公元291年)骠骑将军韩寿墓表。 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福州刺史菅元惠神道碑。 北魏神龟元年(公元518年)张澈墓志。 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高猛夫人元瑛墓志。 北魏遵义元年(公元528年)元巶墓志。 北魏遵义元年(公元528年)文昭皇太后元山陵志。 <p class="ql-block">石经。</p> 东汉灵帝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熹平石经残石。 北魏神龟二年(公元519年)元祐墓志。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昭仪胡明相墓志。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元晔墓志。 《有唐吴兴沈氏墓志铭并序》。 隋代大业八年(公元612年)萧瑒墓志。 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武周陆公夫人崔氏墓志。 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张说墓志并盖。 唐代显庆元年(公元656年)贾敦赜墓志。 明代墓志。 唐代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徐盼墓志。 唐代垂拱四年(公元688年)韦泰真墓志。 北宋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王汲墓志。 北宋端拱三年(公元990年)吴越国王钱俶墓志。 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祖无择墓志。元代元祐元年(公元1314年)圆融大师塔铭。 <p class="ql-block">唐代楼阁式石佛塔。洛阳市宜阳县柳泉乡东高美村出土。</p><p class="ql-block">佛塔又名宝塔、浮屠,用于供奉与安置舍利、经文及各种法物。唐代塔不做台基和基座。</p><p class="ql-block">洛阳石刻艺术既有强烈时代特征又有明显地方特色,在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