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p><p class="ql-block">朱启平</p><p class="ql-block">(原载1945年11月2日《大公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0, 0); background-color:rgb(255, 218, 169);"> 【导读】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朱启平作为战地记者被派往日本现场采访。9月2日,他目睹了中、英、法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仪式。其现场报道《落日》次日在《大公报》上发表,轰动一时,被公认为“状元之作”,后来还被列为大学新闻典范教材。</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上海籍原《大公报》记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朱启平(1915.11~1993),原名朱祥麟,祖籍浙江海盐,1915年11月生于上海,1933年南京金陵中学毕业,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医学预科。一二九运动爆发,为参加学生运动,他弃医改读新闻,七七事变后,他辍学南下,辗转到重庆,先后在《新蜀报》和《国民公报》工作,1940年秋加入重庆《大公报》。1945年9月2日,朱启平作为《大公报》驻太平洋战区随军记者,在“密苏里”号战舰上,目睹了中国和其他反法西斯盟国接受日本投降仪式的全过程。他当即写长篇通讯《落日》并发表,反响强烈,这是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仪式通讯类作品的“状元之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原载1945年11月2日《大公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卡叽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签字场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签字的地方在战舰右侧将领指挥室外的上层甲板上。签字用的桌子,原来准备向英舰「乔治五世」号借一张古色古香的木案,因为太小,临时换用本舰士官室一张吃饭用的长方桌子,上面铺着绿呢布。桌子横放在甲板中心偏右下角,每边放一把椅子,桌旁设有四五个扩音器,播音时可直通美国。将领指挥室外门的玻璃柜门,如同装饰着织绵画一般,装着一面有着十三花条、三十一颗星、长六十五英寸、阔六十二英寸的陈旧的美国国旗。这面旗还是九十二年前,首次来日通商的美将佩里携至日本,在日本上空飘扬过。现在,旗的位置正下视签字桌。桌子靠里的一面是联合国签字代表团站立的地方,靠外的留给日本代表排列。桌前左方将排列美国五十位高级海军将领,右方排列五十位高级陆军将领。桌后架起一个小平台,给拍电影和拍照片的摄影记者们专用。其余四周都是记者们的天下,大炮的炮座上、将领指挥室的上面和各枪炮的底座上,都被记者们占住了。我站在一座在二十厘米口径的机关枪上临时搭起的木台上,离开签字桌约两三丈远。在主甲板的右前方、紧靠舷梯出入口的地方,排列着水兵乐队和陆战队荣誉仪仗队,口上又排列着一小队精神饱满、体格强壮的水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代表到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八点半,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他们是乘驱逐舰从横滨动身来的。顷刻间,从主甲板大炮后走出一列衣着殊异的人。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哗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向在场迎接的美国军官举手还礼后,拾级登梯走至上层甲板上。随后,英国、苏联、澳洲、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的代表也陆续上来了。这时,记者大忙,上层甲板上成了一个热闹的外交应酬场所。一时间,中国话、英国话、发音语调略有不同的美国英语以及法国话、荷兰话、俄国话,起伏交流,笑声不绝。身移影动时,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英国代表穿全身白色的短袖、短裤制服,并穿着长袜;苏联代表中的陆军身穿淡绿棕色制服,裤管上还镶有长长的红条,海军则穿海蓝色制服;法国代表本来穿着雨衣,携一根手杖,这时也卸衣去杖,露出一身淡黄卡叽制服;澳洲代表的军帽上还围有红边……真是五光十色,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八时五十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他也是坐驱逐舰从横滨来的。尼米兹在舰面上迎接他,陪他进入位于上层甲板的将领指挥室休息。舰上升起他的五星将旗,和尼米兹的将旗并列。军舰的主桅杆上,这时飘起一面美国国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上层甲板上热闹的外交场面渐渐结束了。联合国代表团在签字桌靠里的一面列队静立。以徐永昌将军为首的五十位海军将领和五十位陆军将领,也分别排列在预先安排好的位置上。这时有人说,日本代表团将到。我急急翘首望去,只见一艘小艇正向军舰右舷铁梯驶来。不久,一位美国军官领先,日本人随后,陆续从出入口来到主甲板。入口处那一小队水兵向美国军官敬礼后,即放下手立正。乐队寂然。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跷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他头上戴着大礼帽,身穿大礼服,登上上层甲板就把帽子除了。梅津美治郎随后,一身军服,重步而行,他们一共十一个人,到上层甲板后,即在签字桌向外的一面,面对桌子列成三行,和联合国代表团隔桌而立。这时,全舰静悄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重光一腿失于淞沪战争后,一次在上海虹口阅兵时,被一位朝鲜志士尹奉告投掷<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18, 169);">一枚炸弹炸断。梅津是前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著名的《何梅协定》日方签订人。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重逢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仪式开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九时整,麦克阿瑟和尼米兹、海尔赛走出将领指挥室。麦克阿瑟走到扩音机前,尼米兹则站到徐永昌将军的右面,立于第一名代表的位置。海尔赛列入海军将领组,站在首位。麦克阿瑟执讲稿在手,极清晰、极庄严、一个字一个字对着扩音机宣读。日本代表团肃立静听。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我现在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政府的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指定的地方签字。」他说完后,一个日本人走到桌前,审视那两份像大书夹一样白纸黑字的投降书,证明无误,然后又折回入队。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梅津美治郎随即也签了字。他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这时是九时十分,军舰上层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在又说又笑。但是,在全舰庄严肃穆的气氛下,他们很快也不出声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麦克阿瑟继续宣布:「盟国最高统帅现在代表和日本作战各国签字。」接着回身邀请魏锐德将军和潘西藩将军陪同签字。魏是菲律宾失守前最后抗拒日军的美军将领,潘是新加坡沦陷时英军的指挥官。两人步出行列,向麦克阿瑟敬礼后立在他身后。麦克阿瑟坐在椅子上,掏出笔签字。才写一点,便转身把笔送给魏锐德。魏锐德掏出第二支笔给他,写了一点又送给潘西藩。他一共享了六支笔签字。签完字后,回到扩音器前说:「美利坚合众国代表现在签字。」这时,尼米兹步出行列,他请海尔赛将军和西门将军陪同签字。这两人是他的左右手。海、西两人出列后,尼米兹入座签字,签完字,就各归原位。麦克阿瑟接着又宣布:「中华民国代表现在签字。」徐永昌步至桌前,由王之陪同签字。这时我转眼看看日本代表,他们像木头人一样站立在那里。之后,英、苏、澳、加、法、荷等国代表在麦克阿瑟宣布到自己时,先后出列向麦克阿瑟敬礼后,请人陪同签字。陪同的人澳洲最多,有四个,荷兰、新西兰最少,各一人。各国代表在签字时的态度以美国最安闲,中国最严肃,英国最欢愉,苏联最威武。荷兰代表在签字前,曾和麦克阿瑟商量过。全体签字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投降书脏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麦克阿瑟的参谋长苏赛兰将军本来是负责把那份投降书交给日方的,这时他却站在签字桌旁,板着脸和日本人说话,似乎在商量什么。大家都不知道出了什么事,记者们议论纷纷。后来看见苏赛兰在投降书上拿笔写了半晌,日本人才点头把那份投降书取去。事后得知,原来是加拿大代表在日本那份投降书上签字时签低了一格,占了法国签字的位置,法国代表顺着签错了地方,随后的各国代表跟着也都签错了,荷兰代表首先发现这错误,所以才和麦克阿瑟商量。苏赛兰后来用笔依着规定的签字地方予以更正,旁边附上自己的签字作为证明。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大公报记者朱启平1945年9月3日写于横须贺港中军舰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0, 0);">核心提示:1945年9月2日,日本在美舰“密苏里”号上签字投降。当天舰上仅有三位中国记者,就有两位来自大公报──朱启平和黎秀石。他们距签字桌不过三五丈远,亲身见证了昔日在中国趾高气扬的日本军阀俯首称降的重要时刻,稿件在大公报刊发后,举国欢腾。本文为大公报记者朱启平报道《落日》全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落日》的细节描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朱启平以其独到的新闻、历史眼光,现场采写的通讯《落日》记录了一个极有历史意义,值得“永志不忘”的瞬间,被公认为“状元之作”,并被列为大学新闻系教材。那么,这篇轰动一时,且影响深远的通讯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舰上,战胜国代表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仪式标志着二战真正意义上的结束,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因此,对此事的报道,本身就有重大意义。而朱启平报道的《落日》中传神的细节描写,可谓为其成功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作家李准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细节描写就是在记叙类、说明类文体中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通过生动细致的描绘,将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出来。在细节描写中,高明的作者能够用极精彩的笔墨将所写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表现出来,让读者欣赏、评价与思考。通讯报也是如此。但是,通讯的文体特征要求它不同于消息的简明扼要,而是要围绕主题,抓住矛盾,展开情节,注意细节的描写,做到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对一篇优秀的通讯来说,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落日》中传神的细节描写,绘形传神,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思。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该通讯细节描写的突出特点。</p> <p class="ql-block">另外,巧妙运用的修辞。从课文时间线索来看,日本的签字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题目却是“落日”。为什么呢?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一是,作者参加盟军的受降仪式后,完成这篇报道的时间是落日时分,交代了写作背景和时间;二是,“落日”中的“日”和日本国名暗合,作者用“落日”表明日本战败和其军国主义的失败。于是,曾经耀武扬威的日本已经是被打败的癞皮狗,这样一个已经奄奄一息的杀人魔王,既没有生气,也不再如绚烂的落日。于是,“落日”也象征着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最终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不得不接受签字投降。就题目“落日”而言,可以看出日本签署投降协议是大快人心的事情,这里也透出作者的嘲讽之意。可见,细节中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更突出表现了这篇通讯的强烈情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而《落日》中的多处细节描写,可以说决定了该通讯的深度和厚度。这些细节都是作者着力观察的结果,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我们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也要留意观察,要学会善于选取细节,对现实生活的焦点、热点问题不仅要关注还要思考、分析,学会通过铺张渲染、想象和联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来写感人细节,达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的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写作的道路上,让我们学会用细节之花使文章更加绚烂艳丽,用细节之美使文章更加生动鲜活,让细节来成就我们的“状元之作”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 [1]石卫平.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 [2]马红艳.精描细摹――谈池莉小说中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