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院校思政类“红色文化”选修课“5+”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张小慧的思政视界

<p class="ql-block">一、课程架构与实施</p><p class="ql-block">《东北抗联红色文化精神概论》是高职院校思政类选修课中关于革命文化的专项选修课。2020年12月18日,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重要声音。在《方案》中指出要完善思政课必修课选修课相互协调的课程体系,并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结合本校实际,统筹校内通识类课程,围绕”中国革命文化等核心议题“开设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思政课程建设工作具体要求。从顶层设计和宏观政策上为职业院校开设红色文化主题思政类选修课提供了方向和保障。在2021人才培养方案中,本门选修课共计10个专题,​其中理论专题12学时;实践专题20学时,共计32学时,于大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展。本门课程对标“三教改革”精准施策,严格按照吉林省高校工委要求,符合将地域红色文化与校本特色有机结合,致力于将吉林省红色文化重图底色。授课教师精选老中青进阶式教师梯队,开设小于30人的精品班授课,为厚植红色基因、突显思政价值双向助力。</p><p class="ql-block">二、课程价值与转化</p><p class="ql-block">(一)厚植红色基因,打造“红旗工匠”德育高地</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职教大会上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好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为党、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的鲜红底色和政治方向。“十四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迎来现代化和高质量进阶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锚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目标,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着力“双高”建设和本科层次试点建设契机,打造汽车类德技兼修的高质量工匠培育品牌——“红旗工匠”培育工程,将理想信念、文化传承和责任担当等多维度思想道德素养目标纳入“红旗工匠”素养模型,进一步明晰了我校未来德育工作的战略高度。传承红色基因,涵养红色情怀,对于提振青年匠人技能报国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培铸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大国工匠具有深远且重大的意义。</p><p class="ql-block">(二)深耕红色资源,赋能职教思政课改革争先</p><p class="ql-block">吉林省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东北抗联革命摇篮、领袖故里、辽沈战役后备战场,也是共和国汽车长子建功立业的源地,这片红色的吉林大地,不仅创化孕育了以“东北抗联精神”、“一汽精神”、“红旗精神”为核心的一系列弦歌相继、血脉相承的红色精神图谱,也积淀形成了包括红色遗迹、红色文物和红色故事等多元形态的红色教育资源。这些红色精神物质文化遗产是吉林省现代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独特优势,也是职业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着力职业院校思政课这一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建设,植根吉林红色沃土,开发红色文化主题思政类选修课,是丰富“红旗工匠”人文类、拓展类课程建设,完善“红旗工匠”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呼应思政课时代发展诉求,通过盘活存量、激活增量、提升质量强化红色教育资源供给,以资源优势带动职教思政课“三教改革”,师资供给突出多元协同,教材改革突出鲜活适配,教法创新突出先进精准,进而实现讲“活”、学“活”思政课,更好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思政教学优势,提升职业院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感染力和亲和力。</p><p class="ql-block">(三)塑新红色文化,创优思政课示范课堂建设</p><p class="ql-block">紧扣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中关于创新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遴选10000个左右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的工作要求和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关于思政课的“八个相统一”精神,充分激发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p><p class="ql-block">三、课程探索与成果</p><p class="ql-block">(一)筑牢“课堂+选修”课程教学堡垒,让思政选修课“红”起来</p><p class="ql-block">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是职业院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挖掘红色资源,继承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指示精神的主渠道。2021年,中宣部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批精神谱系,“东北抗联精神”作为吉林省红色精神瑰宝位列其中。作为吉林省首批“双高”职业院校和职业本科试点的领航单位,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深耕吉林省抗联历史资源,厚培区域红色文化优势,从2020年春季学期起就率先力行,开设了《东北抗联红色文化精神概论》特色思政类选择性必修课。课程以“抗联红魂”为主线,搭建“精神丰碑”和“文化遗珠”理实一体的双元课程模块群,其中“精神丰碑”模块按照中共吉林省委对东北抗联精神六大标准表述为逻辑主线设计六个理论专题;“文化遗珠”模块甄选抗联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经典人物画像、成就图谱、历史故事、红色诗歌、影视戏剧等,形成“抗联纪录我品赏”、“抗联诗歌咏传唱”和“抗联故事我讲演”三大实践专题,打造政治立场上配方标准,专业学理上工艺精湛,本土特色上包装精美的高质量思政选修课。</p><p class="ql-block">1、优化时空环境,培优教学场域</p><p class="ql-block">思政选修课和必修课在课程性质上存在显著区别,具体表现在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授课形式和选课方式等多方面。从必选到自选,从强制到自愿,从被动到主动,学生在思政选修课堂上表现出学习诉求发展性、学习态度自主性和学习方式个性化等显在的学情特色。《东北抗联红色文化精神概论》课程兼顾思政课程的政治本性、学科属性和选修特性,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牵引的基本原则,积极打造班额不超过30人的陪伴式、精修式、师徒式小班精品教学模式,依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优化教学时间管理,活化学生学习内容、学习要点和学习进度,强化学生选修课程学习中的操控感和体验感,培育和塑新独特的思政选修课程文化氛围、教师育人气质和学生学习姿态。</p><p class="ql-block">2、原创一册一案,提高教学精度</p><p class="ql-block">思政选修课有着区别于人文通识类选修课较为突出的价值取向上的政治性,又具有鲜明的校本化、地域化特性,所以要依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和校本特色资源,丰富思政选修课资源调色板。编纂与课程体系配套相契的“一册一案”,即校本特色公选课教学材料,“一册”是《东北抗联红色文化精神概论教师教学手册》,“一案”是《东北抗联红色文化精神概论学生素养学案》:通过“一册”有力地保障思政选修课课程性质、架构、目标和内容的政治领航定向力;通过“一案”为每个学生订制包括基本情况、个性特点、爱好兴趣和特长优势等信息的选修身份档案,聚焦身份档案进而为学生订制个性化学案,强化学生在选修课学习中的主体角色认同,赋能教师教学策略与学生个性化、多维化需求精准对接,有效提升选修课堂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学有所盼,学有所乐,学有所获,成就高效课堂。</p><p class="ql-block">(二)依托“校企+选修”红色资源平台,让思政选修课“强”起来</p><p class="ql-block">职业教育有着面向、服务行业、产业,企业发展的鲜明的类型教育特点,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下,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走深走实的办学特色成为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路径。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有着悠久校企合作历史根基和经验的职教摇篮,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广域平台从辐射区域性的红色基因形态、红色文化遗产、红色地标景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多维角度为思政类红色文化课程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资源支撑。以校企圈为触角,吸附聚合职教圈、人才圈、市场圈和品牌圈等多焦点红色文化育人能量,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统揽展拓“校、企、政、社、家”协同育人的红色文化朋友圈,建构独具职教特色的思政红色文化选修课资源平台,进而优化红色文化育人资源,拓展育人半径,强化育人引力。</p><p class="ql-block">(三)打造“网络+选修”宣传阵地,让思政选修课“火”起来</p><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中强调,要组织好青年的“四史”学习教育活动,用好网络平台,发挥融媒体优势。基于网络基础设施、智慧教学平台和信息技术培训载体等网络资源,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以东北抗联历史和文化为切角的思政类红色文化主题选修课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高度融合。通过建构党委宣传部引领、思政部及各院系协同的思政选修课网络共享共建生态矩阵,提升红色文化的教育聚合力;通过打造微课、幕课等线上教学课程矩阵,强化红色文化的教育影响力;统合学校官网、官方公众号、“两微一端一抖”、易班、今日校园等高职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平台形成互动宣传推广矩阵,彰显红色文化的教育感染力。</p><p class="ql-block">据相关数据统计,《东北抗联红色文化精神概论》思政必选课从建设筹备、公开授课到稳步运行,在教学团队先锋引领下,师生共创共建包括网络微课、线上课程资源库、网络教学宣贯平台,网络思政新媒体创新文化作品等多元形式的成果10余项:其中,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职业院校爱国主义联盟直播精品课1部,吉林省职业院校网络优质微课二等奖1部、三等奖1部,吉林省高校“四史”网络文化作品征集评选获奖作品3部,全省“吉林大地”主题优秀教学案例二等奖1项,依托“超星学习通”一平三端线上教学平台建构的以《东北抗联红色文化精神概论》为主题的线上思政选修资源库1个,课程宣传平台“美篇”app账号1个,选修课网络思政建设成果颇丰,有效提升和强化了新时代“红旗工匠”德育实效性和成果的宣传推广力。</p><p class="ql-block">(四)构筑“社团+选修”探究场域,让思政选修课“美”起来</p><p class="ql-block">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愿接受校团委领导的学团组织,其在志趣爱好自主驱动性和组织管理自治自觉性上与思政类选修课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内容自选性等特性高度契合。思政类选修课的建设和实践中,我校马院在学校“百团大战”的社团建设战略引领下组建思想引领类社团即“红色文化学习社”,与抗联主题红色文化选修课相遇相得,相互补充:一方面,思政红色文化选修课在方向和立场上为红色文化社团举旗定向,助力红色文化社团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统领学生思想的精神园地,成为党的红色基因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扎根学生内心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学习社团是红色文化选修课在时空间性和受众间性上的拓展和延伸,成为学生针对选修课主旨内容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孵化地。</p><p class="ql-block">依托“社团+选修”教育模式 ,对标我校“红旗工匠”光谱式素养模型和能力标准,打造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辐射思辨思政、竞赛思政、音乐思政和劳动思政多维视阈的思政红色文化选修课育人品牌群,通过思辨思政,启发学生围绕东北抗联红色历史文化学习过程中梳理和生发的相关难点质疑、热点话题、学术问题和时代课题展开辩论、调研和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在共学、共思、共研的思辨实验和活动中提升智育水平和思维能力。</p><p class="ql-block">(五)创设“实践+选修”育人体系,让思政选修课“动”起来</p><p class="ql-block">通过统合吉林省本土化、特色化、多元化的东北抗联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基地、实践项目、实践载体等实践资源,汇聚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打造“东北抗联红色精神文化”选修课实践教学资源库,能够有效引领学生在体验式、沉浸式、翻转式的学习场境中强化学生红色文化学习的参与感、实操感和获得感。在具体实践中,由党委宣传部引领,以思政部为核心,协同校团委、学生处、各院部团委等多元实践育人主体,依托省内、省外,一校、多校,线上、线下等实践基地、文化场馆、网络资源,建构包括党团类活动、社团类活动、竞赛类活动、社会实践调研、考察类活动等立体化的思政类红色文化选修实践活动体系。打造“五学一体”即“导而学、讲后学、做中学、论促学、行践学”的实践教学流程和“观-讲-诵-唱-演”全观感式实践教学呈现,从而实现职教学子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理念引领下将教育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p><p class="ql-block">图:红色文化选修班走进吉林省科技馆开展社会调研实践活动</p><p class="ql-block">2021年,由本课程主讲教师带领的师生团队依托红色文化思政选修课实践体系共同原创的微电影作品《燃红音·乐思政》荣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比赛一等奖。该作品在创作构思中秉持“大思政”的格局视野,充分发挥学生在选修课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学生在党的重要红色革命文化形态——红色歌曲学习中,因对老一代红歌的历史渊源和精神内核难以理解,产生的不入脑、不入心的困惑,思政教师紧扣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承的新特点和学生新诉求,通过师生共同原创以百年党史为主题的说唱歌词,引导职教学子在实践中内化党的优秀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该作品是思政选修课实践教学流程和教学呈现的典型成果,充分印证了职业院校思政选修课突出实践性和针对性的价值意蕴,进一步提升了我校“知行合一”校训的文化引航力和“红旗工匠”笃志敏行的学风品格。</p>

红色

选修课

思政

文化

抗联

课程

教学

思政课

选修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