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盛魁【创刊号】

内咸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打造北疆文化 提升云中品味</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话说大盛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编委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主任:宋治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副主任:陈义 、张仲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委员:贾晓燕 、赵正伟 、祁娟</p> <p class="ql-block"><b>【创刊词】</b></p><p class="ql-block"> 爱上托克托,因为这里有十三座古城的厚重,因为这里有双河交汇的涛声;眷恋托克托,因为这片土地给了我们生命,因为这里有我们的父老乡亲。</p><p class="ql-block"> 趁着2023年最后的余温,我们来了,铿锵虔诚。随着《大盛魁》电视连续剧的热播,所有的文化积淀,正在发酵一场感情,因为托克托就有大盛魁的传人。一幕商业传奇,与我们的微信平台一见钟情。拨开迷雾,拂去沙尘。南去烟酒茶,古道悠悠;北来牛羊马,驼铃声声。北疆三百年雄踞,欧亚九百里纵横。我们将以敬畏的诚意,展示茶马文化,弘扬大盛魁精神。以史为鉴,古为今用。</p><p class="ql-block"> 文字,是过往的生命;文字,带着热爱和感恩。犹如一棵大树,深植故土,笑傲苍穹。当文字与机遇碰撞,文采就会绽放灿烂的笑容。拿起您的笔,迸发自己的感动;拿起您的笔,触摸读者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我们似乎听到了,听到了2024年的钟声。让我们的平台与您携手共进,张开有力的臂膀,拥抱新一年太阳的火红!</p> <p class="ql-block"><b>【大盛魁简介】</b></p><p class="ql-block"> 大盛魁商号,是清代山西人开办的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总号设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城)。极盛时有员工六七千人,商队骆驼近二万头。活动地区包括喀尔喀四大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库伦(今乌兰巴托)、恰克图、内蒙各盟旗、新疆乌鲁木齐、库车、伊犁和俄国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其资本十分雄厚,声称可用五十两重的银元宝,铺一条从库伦到北京的道路。曾有“南有胡雪岩,北有大盛魁”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b>【大盛魁号规】</b></p><p class="ql-block">号内人员一律不准携带家眷</p><p class="ql-block">号内人员不得长支短欠</p><p class="ql-block">号内财物不得挪用</p><p class="ql-block">号章不得用于作保</p><p class="ql-block">号内人员不得兼营任何其它业务</p><p class="ql-block">禁止嫖赌和吸食鸦片</p><p class="ql-block">不接待个人亲属朋友</p><p class="ql-block">号内人员非因号事不得到小号串门</p><p class="ql-block">号内人员在回家休假期间不得到掌柜家里闲坐</p><p class="ql-block">号内人员不得向财东和掌柜送礼</p><p class="ql-block">号内人员如遇婚丧嫁娶和其他喜庆由号内统一送礼</p><p class="ql-block">职员不得相互送礼</p><p class="ql-block">号内人员不得互相借钱</p><p class="ql-block">不得在外惹是生非打架斗殴</p><p class="ql-block">人员如有过失不得互相推诿</p><p class="ql-block">不许欺瞒包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号内人员有以下情况之一立即开除</p><p class="ql-block">1、打架斗殴结伙营私者</p><p class="ql-block">2、不听从指挥调动者</p> <p class="ql-block"><b>《失传的五彩龙凤古瓷瓶》</b></p><p class="ql-block"><b> 文 / 陈忠</b></p><p class="ql-block"> 1946年,在瑟瑟寒风中,我父亲陈严甫回头望了最后一眼坐落在归绥城玉泉区大盛魁总柜,带着满腔悲凉与遗憾,为一个"雄踞塞外三百年,横跨欧亚九千里”的商业传奇画上句号。风雨飘摇中的大盛魁倒闭了,父亲成了最后一任大盛魁的大掌柜。</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决定带着一家老小回托县老家定居。父亲除了有精湛的“双手打算盘”技艺外,毛笔字也写得特别好,还酷爱收藏。所以父亲从归绥拉回来的家什中,除了大盛魁往来账目、古典书籍和古玩字画外,还带回三件不寻常的物件:一件是俄罗斯制造的悬垂挂钟,一件是一个精制的驼铃,还有一件是一对五彩龙凤古瓷瓶。前两件现收藏于托县博物馆,唯五彩龙凤古瓷瓶至今下落不明。</p><p class="ql-block"> 在我父亲任大盛魁大掌柜时,一位领房人带着一件五彩龙凤古瓷瓶找到大盛魁总柜,当时他知道我父亲有鉴赏古董的能力,想让我父亲鉴别一下。我父亲一看,此瓶约一尺二寸高,一个瓶上画着一条腾飞的龙,一个瓶上画着一只展翅的凤。颜色为红黄蓝绿橙五种颜色,色彩极其艳丽夺目,流光溢彩。瓶口的上沿上有一蓝色长方形框,内书“大明萬歴年製”的字样。我父亲仔细鉴赏后发现这对瓷瓶不同寻常:一是五彩龙是五个爪,这在国内极为罕见;再一就是瓶内放入火种,瓶外就透出火一样的亮光,说明瓶壁如纸。再看凤瓶,凤凰像是身披五彩的霞光,一身祥瑞之气像要冲瓶而出,美轮美奂的让人不舍。父亲问领房人此物是如何淘到的?他说在俄国古玩市场一个俄国人拍卖的。据拍卖人说是他父亲当兵时从中国带回的。于是我父亲推测可能是在八国联军之时抢掠走的国宝。我父亲问领房人,花费多少?领房人答道:“老龙头伍佰元。”领房人从大盛魁俄国分号暂借伍佰元购回此物。领房人见我父亲爱不释手,便说:“掌柜若喜欢就留下吧。”于是,我父亲给了领房人八百银元,留下了这对古瓷瓶。</p><p class="ql-block"> 回家后,我父亲交于我母亲保管,并叮嘱我母亲:“轻易不要让外人看!”母亲知道珍贵,所以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小时候在过年时,父亲曾在接完神后拿出来让我们见过一次。看完后,母亲又轻轻放回一个锦盒内,四周用棉花塞紧,打包好放回柜里,落了锁。我父亲再一次嘱咐我母亲,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此瓶绝不能出手。</p><p class="ql-block"> 文革前的1960年,托县来了一个收古货的外地人,每天走街串巷地问寻谁家有古董出售。父亲见我姐弟三人面黄肌瘦,就动摇了此前说的不到万不得已不出手的信念,萌生了用此瓶换些粮食的想法。于是让母亲把瓶子找出来,外地人一看便瞪直了眼睛,把瓶子往炕里轻轻地推了推,又故作镇静地拿起水杯,慢慢地喝了口水,才问我父亲此瓶来历。我父亲叙述后,外地人得知我父亲是原大盛魁大掌柜时,表现的极为恭敬。我父亲提出要换白面一百斤,外地人说:“陈掌柜,我给你三百斤白面的钱,你自己弄粮食去,我弄不来统购统销的白面。”父亲说:“我要钱没用,主要是要粮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当时国家对粮食统购统销,就是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外地人看到无望,就连声说“买卖不成仁义在,买卖不成仁义在。”他自我介绍是山西榆次人,姓游。还盛情邀请我父亲在托县东阁唯一的国营大食堂吃了一顿饭,然后恋恋不舍而去。</p><p class="ql-block"> 从此以后,游先生每年会来托县一次。每次来必去我家和我父亲谈古论今,讲述外面发生的故事,并将沿途收购的古玩和我父亲一块把玩品鉴。</p><p class="ql-block"> 1968年冬,游先生又来了托县去我家看我父亲。此时我父亲已过世,游先生悲伤地说:“不知陈掌柜过世,未能来送行,实是抱歉!”游先生问我母亲:“现在是文化大革命,全国都在破四旧。不知你家的旧货还有没有,如果有,必须尽快处理掉,免得招惹是非。”我母亲说:“古书古字画连同老爷爷两米高的巨幅画像,都已经烧毁,再无啥旧货可卖。”游先生又问:“那对五彩龙凤瓶可还在?”我母亲说:“就剩这一件了。夫君生前一再叮嘱,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出手。”游先生故作惊讶说:“哎呀,老嫂子,一定要藏好,万一让红卫兵知道了,没收毁坏不说还要治你的罪。”我母亲听他一说十分害怕,因我家是地主成分,万一红卫兵来造反搜出此瓶,那不是成了千古罪人了?我母亲一夜辗转反侧,没有入眠。</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游先生再上门时,主动提出代我母亲保管此瓶。“老嫂子放心,就是丢了性命也不能丢了古瓶。此物我可替老嫂子暂时保存一段时间,等风声过后,一定原物奉还。若老嫂子不相信我,我可留下押金。”我母亲一想:这几年和游先生交往过深,与其让红卫兵搜出来毁坏,不如让他暂作保存。于是,我母亲将五彩龙凤古瓶交于游先生。游先生当场给我母亲留下五十元人民币(相当于当时处级干部一个月工资)说:“老嫂子,不成敬意,请收下。此事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万万不可泄露,否则咱俩都吃罪不轻。”游先生将装有古瓶的锦盒小心翼翼地拿好后,拱手道一声“后会有期”就走了。此后游先生像从地球上蒸发了一样,再无下落。我家的五彩龙凤古瓷瓶就这样失传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起来,游先生和我父亲交朋友,并连续七年来托县看我父亲,全是做戏给我父亲看,目的要得此瓶。适逢非常时期,全家人也怕因此获罪,也就没有声张。自此从俄罗斯淘回来的国宝就这样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五彩龙凤古瓶你如今在哪里啊?我真想再一睹你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b>《大盛魁拾遗》(1)</b></p><p class="ql-block"><b> 文 / 贾晓燕</b></p><p class="ql-block"> 王相卿担着笼柜走出杀虎口之际,漠南地区正是缺粮少茶之时。</p><p class="ql-block"> 当时,朝廷出台了鼓励山西商人来北疆经商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又害怕大量汉人涌入后,双方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又颁发了《理藩院则例》。如:旅蒙商人不得在蒙地建筑房屋留居,不得携带家眷,不得和蒙古妇女结婚等。甚至还限定,除铸铁锅和日常生活用金属器皿外,严禁将武器、铁等金属输入蒙地。并严禁向蒙族人贷放白银,如有违反就会处置:罚款、没收货物、驱逐出蒙地、取消经销权,甚至打入监牢。但利润丰厚的北疆生意仍然强烈地吸引着旅蒙商人。</p><p class="ql-block"> 《清稗类钞》载:赴蒙商贩,皆以牛车载贷赴库伦,辄联数百辆为一行,昼则放牛,夜则始踏,一人可御十车,铎声琅琅,远闻数十里,御者皆蒙人,暇则唱歌。</p><p class="ql-block"> 旅蒙商的贸易往来,带动了一批游牧民族生活中的转型,逐渐由逐水而居转为定居农民。清政府看到这样有利于边疆稳定,于是就放宽了对旅蒙商的限制。这样的旅蒙贸易,促进了文化融合、民族融合,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所以,旅蒙商由漠南逐步深入蒙古各部,为“纵横欧亚九千里,雄踞北疆三百年”的大盛魁,提供了发展的土壤,也成就了爬冰卧雪、吃苦耐劳的晋商。</p><p class="ql-block"> 此后,众多的商号纷纷涌入归化城,他们在大召、席力图召、小召等附近占据有利地盘,开设各种商铺,逐渐形成商业区。于是饭庄、旅馆、茶园、戏楼等争相登场,使得这里热闹繁华犹如北京的天桥。清代诗人王循写的《归化城》为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北风雪连九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今形势重三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穹庐已绝单于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牧地犹称土默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部梨园同上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家闹市入丰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圣朝治化无中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万貔貅尚控弦。</p> <p class="ql-block"><b>《漫谈大盛魁文化》</b></p><p class="ql-block"><b> 文 / 李永安</b></p><p class="ql-block"> 大盛魁商号创始于清康熙年间,起初由山西人王相卿、张杰和史大学做小买卖起家,肩挑贸易在当时叫“八股绳担”。货郎在山西方言中叫“克郎子”。自古小买卖人本着“万价分上起”、“针尖尖上削铁”的原则来经营。个中困难,可谓是艰辛备至。</p><p class="ql-block"> 直到1698年,康熙亲征平息噶尔丹叛乱,王、张、史三人得以跟随费扬古大将军出征,提供军需粮秣物资。正是抓住了这个商机,赚得了宝贵的第一桶金。</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中国人崇尚桃园三结义中的刘关张。大盛魁的初始合股人也遵循了这种义结金兰的规矩,磕头盟誓,结拜为弟兄。只有股东之间义气诚信正直、一心为公,商号才能保持长久繁荣。从而避免了“黄白之物,人人喜爱”的私心占有,也杜绝了“当家的搂体己,掌柜子下二柜”的昧心侵吞公款现象。同时大盛魁商号内部制定了严格的规程和用人等级制度。这些制度约束了内部商号成员,尊卑长幼有序,防止出现相互踢咬排挤。也约束了股东间的亲戚子女。防止出现“钱多了惯坏子孙,地多了好活众人”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大盛魁是股份制经营的鼻祖,合伙做生计买卖,起初只是称为“打伙计”。那些出资钱的叫财东,经理称为掌柜子,地方分号负责人称为驻地方的,学徒称为小小,一切长工短工勤杂人员统称为伙计。和商业客户朋友称呼久了,就形成了文化影响。直到现在,外蒙古在蒙语里称中国人为“胡扎”,就是伙计的变音。而那些上游供货商,下游批发商及挑零客者,统称为“相与”,意为相互业务往来。</p><p class="ql-block"> 大盛魁钱庄的建立等同于今天的银行。而票号的发行,类似今天的钱币。这就把经济资本的运作主动权掌握到了商号的手中。大盛魁龙票的发行,采用了龙形图案的皇帝印玺,代表了朝廷的信用。为商号的迅速崛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银票的便携功能,使得出门经商“腰缠万贯”成为了可能。</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龙票制做工艺精良,防伪功能通过纸张、印章、记号、密字等工艺来印刷完成。其中晋商发明的“密押”,更是在金融行业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密押”中用十二个文字代表十二个月,用五言诗三十个字代表三十天,用十个字代表大写壹至拾。这些字用语言来表达的暗语口令,叫做“出令子”。这些“密押”,在清代晋商中,更换了三百套之多。</p><p class="ql-block"> 而那些小宗生意交换的散碎银两,通过火锻烧来分辨成色。分别是“七红、八黑、九灰灰”。</p><p class="ql-block"> 在大盛魁的商队中,拉骆驼队伍中的领头人叫驼头。这些驼头是集中医、兽医、观天象识天气,又精通汉语、蒙语、俄语的智慧型人物,具有较强的野外生存能力。</p><p class="ql-block"> 出了大青山以北,称为后山。再往北的草原过去称后草地。商旅讲究“走胡地,随胡礼,到了后草地会翻达(翻译讲说)几句蒙古语”。尊重民族习俗,了解他们对商品的需求喜好。</p><p class="ql-block"> 而预测天气的变化,要做到“早看东南,晚看西北”。那些早霞、晚霞、日晕、月晕、星光、云彩,还有一些动物的鸣叫,都代表了风、雨、雹、雪等天气的变化。掌握了这些气象知识,人和畜群在旅途中才能做出规避。</p><p class="ql-block"> 大盛魁在商道沿途设置站点。打井,筑房,以备来往商号成员打尖(歇脚)食宿。羊倌赶羊找向阳避风处设“底窝”,也叫“粪盘子”。羊群卧在上面发热,不生杂病。时间久了,羊粪层层堆积,用平板锹裁下来的块叫羊砖,是生火的上好燃料。如果在沙漠戈壁中露营,驼头会让健壮小伙子围绕帐篷撒尿一圈,狼嗅见这种气味,便不敢靠近。据传驼头带虎骨一块防恶狼,一般不轻易拿出,防止畜群闻见气味儿骚动不安。</p><p class="ql-block"> 而所有随队出行人员,每次出行必备一块二尺宽、五尺长的地毯,家乡土一包。毯子白天搭在马身上,骑乘吸汗,休息时铺在地上隔寒隔潮湿,这块地毯叫搭毡。沿途中遇到苦咸水,饮用上会拉肚子,便捏一撮家乡土入水中烧开饮用,可以防治水土不服。有趣的是,走西口的山西人把这种习俗带入到丧葬文化中,给亡故人在胸脯上装土一包,叫做“装土鸡鸡”。</p><p class="ql-block"> 那些在商道中迁移的牛、马、骆驼等牲畜也会生杂病,叫做生灾。分为:鼓症、结症、出兆水。鼓症就是胀气,驼头会在牛的上牙床末端用长针扎入穿插来治疗。结症就是肠梗堵,驼头会用灌角插入牲口喉咙,灌入蓖麻油或獾子油来润通。出兆水就是牲口感冒发热出水,驼头会在牲口腿上找见大血管,用三棱针放血,同时在上眼皮上放血来治疗。</p><p class="ql-block"> 这些站点的设立,为商队成员提供了便利,也起到了传递书信、信息的驿站功能。</p><p class="ql-block"> 每年进入冬天大雪节令后,大盛魁商号把员工都动员起来包饺子冻起来,然后运到大圐圙(乌兰巴托)销售,蒙族人民过小年隆重,食用肉食和饺子,蒙语称为扁西。其实就是语言上的融合,汉语讲的匾食。</p><p class="ql-block"> 大盛魁的缸房酿酒更是名噪千里。酿酒选用上等红粮(高梁)为主要原料,配以麯种精细蒸馏。旧时代没有测量酒精度的仪器,人们使用三钱的小酒樽盛酒燃烧。用燃烧后剩余下的蒸馏水定等级。分为“三炜一”,“四炜一”和“五炜一”。这些烧酒运到草原地区,深受牧民的喜爱,蒙语称白酒为“爱日合”。味道醇香回甘,后劲十足的美酒,当然是人人爱喝了。</p><p class="ql-block"> 道光年间(1820年),清朝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到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将东北三将军辖区改为三省,全国共有二十二个省。当时的大盛魁经营商品种类丰富,有“上至绸缎,下至葱蒜”、“集二十二省奇货”之说法。也给后世流下了“不怕挣不了钱,就怕货不全”的经典。</p><p class="ql-block"> 大盛魁庞大的商业帝国,带动了酿造业、皮业、铁业、毡毯业、制锁业、木业、柳编业、铸造业、纺织业、制茶、中医、盐硝业、种植业、养殖业、运输、餐饮、旅店、粮油业、造纸业、陶瓷业、制车业、鞋帽服装业等各种行业的商品流通。真可谓是百业兴旺,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地区人民生活质量。</p><p class="ql-block"> 同时,口里的戏剧和北疆的长调融合,形成新剧种“二人台”、“漫瀚调”。武术、骑射、摔跤等技艺也互相交流。各种文化互相交融,增进了人民感情,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使边疆地区更加巩固稳定。</p> <p class="ql-block"><b>《大盛魁商业模式初探》</b></p><p class="ql-block"><b> 文 / 方远</b></p><p class="ql-block"> 大盛魁十位大掌柜经营延续将近300年,堪称商业奇迹。尤其最后一代掌门人陈严甫,还是咱们托克托县人,很是骄傲。我在创作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大河口》时,通过查找资料,对大盛魁的故事有所了解。几年前,电视连续剧大盛魁没有公演时,我就在豆瓣网上连夜追剧看,真是过瘾。</p><p class="ql-block"> 大盛魁的创始人,即清初山西太谷的王相卿和祁县的张杰、史大学三人。他们初为肩挑货郎,贩运杂货于蒙边地区,经营小本生意。康熙中叶,清军驻防杀虎口,王相卿等三人充当了该部的伙夫、杂役,经常往来于归化城,为部队来买食用的牛羊等货物。康熙三十五年(1698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圣祖玄烨亲征时,王、张、史结伙跟随西路抚远大将军费扬古出征部队一起随营贸易,由于他们承运粮饷等军需物品发迹,遂留驻于乌里雅苏台屯军城。其后,以王、张、史三人为主体,结合杀虎口几个人合伙组成“吉盛堂”,初具商号的雏形。在康熙末年又一起创立了大盛魁。大盛魁的三个创始人中的王相卿所起作用最大,是首任经理,人称“王二疤子”,身材高大,臂力过人。最初他同张、史二人合伙当商贩,由于营业不佳,生活艰苦,张、史二人心灰意冷返回原籍谋生,只有他独自留下。不久营业好转,他又把张、史二人邀来,组织通力合作,创立了大盛魁。</p><p class="ql-block"> 大盛魁成立的确切年代,众说不一。现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延寿寺)佛殿前有一横匾,正中写着:“阴山古刹”四个大字,右端第一行写着“大清雍正甲辰上春吉日”,第二行靠近下边写着“大盛魁敬献”。根据这一记载,大盛魁在雍正二年(1724年)应该说已是一家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商号了。</p><p class="ql-block"> 大盛魁的旅蒙贸易历史,大致与清王朝的盛衰兴亡相始终。它一直是一家“人力合伙”经营性质的商号。总号设于归化城,以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为中心,活动于外蒙古和内蒙古西部地区。它拥有清廷所发的“龙票”(即盖有皇帝印玺的经商信票),以放“印票”帐为主要业务,(“印票”是清代蒙古王公贵族需要贷款银两和赊购货物时,由蒙旗官府开据盖有官印的借契。并在借契上注明:“父贷子还,夫债妻还,死亡绝后,由旗公还。”它具有金融债券的性质)。经营日用百货、牲畜、皮毛、药材。到嘉庆初年,大盛魁已发展成为称雄于塞外蒙古市场的垄断性大商号。同治到光绪初年为其极盛时期,已积累了两千万两的巨额资本,每年贸易金额达九百至一千万两银子。大盛魁做出如此令人瞩目的业绩,靠的主要是它独具一格的经营模式。(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b>《大盛魁历任大掌柜纪略》</b></p><p class="ql-block"><b> 文 / 孟慧生</b></p><p class="ql-block"><b>一、王相卿、张杰、史大学</b></p><p class="ql-block"> 王相卿,山西太谷县武家堡人。大约出生于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他有三个姐姐,陆续出嫁,王相卿是家里唯一的男丁,因幼年时得过天花(麻疹),痊愈后在脸上留下了许多疤痕,因此人们常叫他“王二疤子。”</p><p class="ql-block"> 15岁时,父母双亡,给他留下的唯一的财产就是母亲的一支银簪子。同时家乡又遇洪涝灾害,衣食无着,年幼的王相卿只好跟着叔父生活。夏秋务农,春冬在私塾读书。无论务农还是读书,他都非常刻苦认真,读书赋予了他聪明的头脑,务农和寄人篱下的生活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性格。他暗暗发誓:要靠自己的努力干出一番事业,光宗耀祖。</p><p class="ql-block"> 康熙平叛的军事行动开始以后,就招募山西商人支援粮草物资。这时,八大皇商的后代已经迁出山西老家,早已到张家口、北京、天津一带享受去了,普通贫民在经历了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乱后,只想过平静安定的日子。他们更清楚塞外草原的恶劣环境是个什么样子,因此大部分人不愿意冒险。但是王相卿却以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运送粮草的同时,还另外挑一副担子,从山西的商号里贩上些茶叶、生烟、布匹等生活用品进行随军贸易。这些商品很受清朝军人的欢迎,也为他从事经商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王相卿给清军运粮草和做买卖的过程中,遇到了在清军中做伙夫的同乡张杰。张杰的老家是山西祁县城义井巷,张杰头脑聪明,善于交际,深得清军官兵的信任。遇到王相卿以后,极力帮助王相卿推销商品,说服清军官兵,让王相卿不再做杂役,而是专门来回做买卖。这需要随时弄清清军驻扎的营地,涉及军事机密。但是张杰通过和押运粮草的清军首领沟通,给了王相卿很大的便利。</p><p class="ql-block"> 王相卿通过张杰的联系、介绍,认识了张杰的同乡——山西祁县城史家巷的史大学。史大学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开始在清军中做杂役。在为清军服务的同时,他也做些买卖。他做买卖的对象是清军经过地方的蒙古人。</p><p class="ql-block"> 蒙古人把小商小贩叫做“丹门庆”,史大学用茶叶、烟叶、布匹、食盐、弓箭、枪刀等物品从蒙古牧民的手里换来马匹、骆驼等,又把马匹、骆驼卖给清军,作为军队战马消耗的补充和运输军需物品的脚力,极大地方便了清军的需要,又不必从内地长途贩运。同时王相卿贩运的货物更加不愁销路。这样,他们的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有军队来保证,自己又历练了做买卖的经验,取得了巨大利润,又得到军队的支持和帮助。他们的做法,康熙皇帝知道后,也表示了明确支持,后来的经营活动成了专业化和公开化。他们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但是由于清军的战线越拉越长,在路上往返的时间也相应地延长,因此资金周转十分缓慢,之前所获利润消耗殆尽,只是取得了经商的初步经验。(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b>【征稿启事】</b></p><p class="ql-block"><b>一、刊期</b></p><p class="ql-block">《话说大盛魁》美篇(文史钩沉)和《大盛魁文苑》公众号(文学作品),将于2023年12月创刊,2024年进入正规刊出程序,暂拟每月各一期。</p><p class="ql-block"><b>二、内容</b></p><p class="ql-block">经商理念,创业历程。</p><p class="ql-block">字号文化,西口精神。</p><p class="ql-block">茶马古道,北疆风情。</p><p class="ql-block">一带一路,蒙汉交融。</p><p class="ql-block">兴衰感悟,薪火相承。</p><p class="ql-block"><b>三、体裁</b></p><p class="ql-block">体裁不限,字数一万字以内,必须是原创作品。编辑有权对原作进行适当的修改。</p><p class="ql-block"><b>四、稿酬</b></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等,一经采用,均有稿酬,参照呼市地区报刊杂志标准。</p><p class="ql-block"><b>五、投稿</b></p><p class="ql-block">《话说大盛魁》(文史钩沉)</p><p class="ql-block">李先生14794815848(微信同号)</p><p class="ql-block">《大盛魁文苑》(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张女士13734715581(微信同号)</p> <p class="ql-block">【部分插图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视频由“一米阳光”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