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九年延安插队纪念(副本)

西城老兎子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插队是五零后们谈论生活的时候绕不过的一个坎, 忽然飘起了一个想法,我们的上山下乡不见得非要一个思路。上山下乡实际上是一个迫不得已的想法,不如此别无他途。</p><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也是一场运动,波及到所有的五零后。我是一个五零后,受运动影响,我去了延安县冯庄公社洛家河生产队插队。</p><p class="ql-block">有幸我带了一个120相机,记录了一些农村生活的片段。没有仔细考虑过,日子是随过随拍,作为日记,随笔都可以。现在看起来有一些纪念意义。所以把它拿出来分享一下。</p><p class="ql-block">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角度去看,可以出现不同的看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可不可以认为是一件有些意义的浪漫主义的活动呢?插队形成了更大的交流空间,促进了农村和城市更大的经济范围的交流,发展,……插队有很多人认为很苦,荒废了时间,……但在别的方面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也确实缓解了城市的很多的压力。在艰难的时候,有办法就有希望。有时候历史从来就不是讲道理讲过来的,太阳系和宇宙的形成好像也没有讲过什么道理。所以,还是要开阔一点好,心大一点,学一点历史,古人说过: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定其心应天下之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农村生活期间看到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给庄稼脱粒完全用牛踩场,把一群牛赶到场上,用牛踩。十分落后,凭着一时的热血,自己独立的设计了一台脚踏脱粒机。获得了好评。当时我还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十六岁的毛头小伙儿。自认为有些小骄傲,材料被收进延安知青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个山包是我们村的村头,这是冬天,下着大雪。景色也比较好看 。但是现在,这个景色已经不在了,村里打坝,这条沟已经被淹了。</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五零后的形象,有点瘦,一律蓝布衫,因为是参观革命历史旧居,一脸严肃。</p> <p class="ql-block">闵庆怡这孩子胆儿比较大,用六十年代的语言说就是比较“鲁”,且多才多艺,尤其会做叉烧鸡块,这在六十年代是一项先进的技术。我们都很佩服。当时和我关系比较好,所以我从沟里下来一定会去看看他。</p> <p class="ql-block">当时我们村的脱粒现场,照片里的老乡都是我们队的老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哥儿们”,别看破衣拉撒,一回到窑里,春风佛面,热情的招呼你吃喝,现在几乎找不到这样的人了。没有这样的人情了。</p> <p class="ql-block">在脱粒过程中,将十几头牛连起来,中间要有一个人吆喝,将牛一圈一圈赶着走,用牛蹄子把谷粒子踩下来。牛要走一上午很累,但是只能脱粒一担多粮食。还要十几个人工。</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本人在吆喝牛,家常活儿。</p> <p class="ql-block">有时候出去到公社办事情,走到丰富川里,照一张相,自嗨一下,也还是有一点朝气。我们队是在山沟沟里,没有大的地块,冯庄在川面上。走到这里会感觉很宽阔,自然而然就想抒发一下。</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我们班的三个男生在延安大桥留影,延安大桥是当时有名的打卡地。凡到延安来一定要打一张卡。</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九七零年我自己设计制作了一台脚踏脱粒机。当时看到村里的生产生活情况心里十分难过,太落后了,就自己想帮助一下。自己学着设计,画图,用积攒的零花钱买工具和零件。为此和父亲吵了一架,父亲是国家级别的高级工程师,总想指导我,当时我年轻气盛,青涩小子一个。不会协调。在北京做好滚筒,托运到延安。背到公社,队里派人来接我,村里做的架子。组装成型。机器做成了,提高了效率,4个劳动力一天可以脱粒三担四斗多,牛踩场十几个劳动力一天可以脱粒一担多。提高效率十几倍。在生产队里获得了好评,在整个公社,丰富川里都,获得了好评。我因此加入了共青团。</p> <p class="ql-block">因为做了一台脱粒机,接受了延安地区口授实录的采访,参与了抢救县志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参与了延安地区口授实录的采访</p> <p class="ql-block">参与了延安地区口授实录的采访</p> <p class="ql-block">延安知青博物馆展出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参观枣园毛主席故居。</p> <p class="ql-block">1970年送杜建英去延安的前一天晚上在补衣服,因为没有电,又要留影,只好用煤油灯,三个罩子灯,延长曝光时间完成的,也算是一个创造,自己洗,相片搞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条件艰苦,想看书但是没有书,只能找一些零散的旧书旧报纸看一看,这是在睡觉的窑洞里照的。</p> <p class="ql-block">窰洞里,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环境</p> <p class="ql-block">到延安办事,和北京干部老姚,朱新民一起照了一张</p> <p class="ql-block">秋收了,杜建英,周錦英和王燕云抱着谷子照了一张</p> <p class="ql-block">秋收以后,要种麦子,本人在秋翻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队的学生是先进集体,与新庄科合并了,这是送新庄科的秦金玉回村</p> <p class="ql-block">洛家河的三元大将,朱新民,凤杰,马丹柯</p> <h3>知识青年和生产队队长高登格</h3> <h3>队里的后生们</h3> <h3>凤杰在拦羊</h3> <h3>北京干部老尧</h3> <p class="ql-block">闲来无事</p> <p class="ql-block">七零年底要到延安办事,我们四个人冒着大雪到公社。</p> <p class="ql-block">和队长高登格铡草</p> <p class="ql-block">马丹柯和朱新民在全村的水源处。现在这个全村最好的泉水已经被深深的埋在地下了。因为打坝。</p> <h3>杜建英,王燕云和刘令娥,朱继红</h3> <h3>凤杰和朱新民</h3> <h3>延安大桥留念</h3> <p class="ql-block">凤杰在延安大桥</p> <h3>凤杰和马丹柯</h3> <p class="ql-block">前村</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洛家河</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洛家河</p> <p class="ql-block">山沟沟里有了水</p> <p class="ql-block">当年男生的窑洞</p> <h3>男生窑</h3> <h3>当年的黄土高原,如今也有这个景致</h3> <h3>有了潺潺流水</h3> <p class="ql-block">谢谢观看 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