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怀念(母亲十年祭)

小雨沙沙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谨以此篇献给天堂里的母亲!</b></p> <p class="ql-block">  2023年农历十月初八是母亲去世十周年祭日。十年来,母亲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十年来,我和母亲在梦中时常见面,每当分手时,呼喊娘的声音常常把身旁的妻子惊醒,泪水早已打湿枕巾,妻子知道,我又见到了娘亲。 母亲虽已去世十年,但我总觉得她没有离开我们,母亲只不过出了趟远门,总幻想着哪天母亲又会回到我们身边,我们又都可以围绕在母亲身边无拘无束谈笑聊天。</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个崇德向善、重视亲情、勤俭持家、温柔善良、为人忠厚、心眼极好的人,她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让人依赖,受人尊敬。在我的眼里,一切美好字眼用在母亲的身上都不为过。十年来,每当我们姐弟几人聚在一起,就会谈起母亲的好,就会谈起母亲崇高的美德,也会想起母亲一生的不容易以及养育我们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  母亲身材瘦弱矮小,缠着小脚,走起路来痛得一歪一扭,十分费力,体重从未超过百斤,但在我们心目中,母亲是那样的高大,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p><p class="ql-block"> 父亲去世那年,我才12岁,弟弟妹妹尚在年幼,奶奶年事已高。父亲年轻离世,对于我们姐弟来说,虽是痛苦的,但最悲伤最无法接受现实的还是母亲,她的苦楚是孩子们无法感受到的。从此以后,一家七口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了母亲一人肩上。寒来暑往,冬去春来,面对生活的艰辛,母亲从未低头,从未退缩,反而坚强地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以她特有的温柔和宽容,强大的内心,含辛茹苦培育儿女健康成长,且人人养成了宽厚待人,与人为善的优良品格。</p> <p class="ql-block">  母亲虽身材矮小,但十分要强。母亲一生养育了我们姐弟6人,我小时候家里生活拮据,但母亲在困难面前,从不低过头,遇到挫折从不服输。她常常告诫我们,越是生活艰难,自己越要争气,才能让别人看得起。她带领姐姐们一天到晚,忙前忙后,累死累活,就为家里多挣点工分,多打点粮食,生活得到改善。家里没有男劳力,自家地里犁耙耕耘一些重活,就找邻村的舅舅和表哥们来帮忙,即便是左邻右舍主动伸出援手,母亲也总是想方设法去偿还别人的情谊。</p><p class="ql-block"> 为了填补家用,母亲在家养了猪和羊,春夏有青草野菜还好,到了秋冬,庄稼秸秆有的要打成饲料喂猪,还有部分要做为柴火来做饭,羊吃的东西就很少了。记得那时,一到深秋,母亲天不亮就起床,到庄前的树林或路边河边树下扫树叶,凡是有树叶的地方都被母亲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把一堆堆树叶装进筐,背回家时,天还没有亮,这时母亲的衣服已被露水打湿,有时头发上还沾有一层白霜。有一次,一大早我眯着眼睛去帮母亲背树叶,漫天大雾,就像下着毛毛雨一样,根本看不清母亲在哪里,也没有手电,但我知道只要顺着扫树叶的声音就能找到母亲,因为别人家扫树叶是不会在这样的天气里来的。在我的记忆里,那些年母亲年年如此,每年家里都要堆起一个小山似的树叶垛,这个树叶垛不知浸透了母亲多少的辛劳,寄托了多少对家庭无私的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从我懂事起,我就明白母亲是一个勤劳的人。白天下地干活劳动,晚上还要为孩子们缝衣补鞋。我印象深刻的是,每天晚上睡醒后,总能看到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纳鞋底、补衣服做家务的情形,第二天醒来,天还没亮,就看见母亲早已起床干活了。我上初中时,需早起去学校上早读课,家里没钟表,母亲就像闹钟,每天总能按时叫我起床。我很少看到母亲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间起床,一年复一年,一天复一天,不知疲倦地劳作,整个家庭的生活被母亲打理得井井有条。好多次我看到她解开裹脚布,浸泡在热水里,待泡涨后,用剪子或针修剪小脚上的老茧老皮,用锅底烟灰涂抹渗血的一道道血口子,有时我摸着母亲的干裂粗糙手,看到手上露出血丝的一道道口子,我还会疑惑不解,直到长大后才明白其中的原因。生活条件艰苦,但整个家庭很温馨,因为有娘的庇护,娘的疼爱。有娘在,家就在,有娘在,我们永远可以做长不大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  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却知情达理。她孝敬老人,与人为善,村里尽人皆知,有口皆碑。在我的印象里,那时奶奶是极少下厨房做饭的,每天都是母亲把饭做好,再亲自把饭端放在奶奶跟前。当时虽然条件差,也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但母亲总要想办法给奶奶单独做些饭,如黑窝窝头外面裹一层薄薄的白面皮,做成花窝窝;大家都喝黑面条,给奶奶擀的面条里加点白面;姑姑或亲戚带来的点心水果等,母亲都要放在奶奶的床头,孩子们是不得随意动弹的。奶奶是个封建思想比较严重的人,在她的眼里,儿媳就要对婆婆言听计从,尽管母亲对奶奶的照顾无微不至,但奶奶时不时仍然对母亲的照顾加以指责,有时还要撂脸子。母亲是个心胸宽广的人,她对奶奶的做法从不顶嘴,甚至百依百顺,受了委屈只是自己在背地里流泪,表面上依然对奶奶笑脸相迎,关爱有加,这是绝大多数做儿媳的难以做到的。姑姑们总是对我母亲赞不绝口,个个念着母亲的好,感谢母亲对奶奶的迁就与照顾。</p>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宽厚仁慈是远近闻名的。她乐善好施,见不得比她苦的人,谁家有事情,她比主家还着急。尽管自家生活还不富裕,但母亲对待外人从不吝啬。谁家有困难,谁家有红事白事,母亲总是很慷慨,尽管手头紧巴,也总要亲自走到,从不落下。母亲待人热情,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也要拿出来招待别人,特别是周围的孩子们,没有谁不受到母亲的关爱照顾的,赶上家里吃饭,母亲和自家的孩子一样对待,从不分你我。因为这,周围的孩子们也就不分你姓朱,他姓张,早已融为了一个大家庭,也难怪周围不少娶进的媳妇,多年以后才知道唯有我家是姓朱的,和大家的张姓不是一个姓氏,不是一个家族,但他们对待母亲也是自家的大娘大婶,不分你我。</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个爱干净的人。早年虽然生活拮据,但家中屋里屋外,每天都被母亲打扫的干干净净,家中虽没有像样的家具,但摆放有序,井井有条。孩子们穿得虽然是粗布衣,有的还打上了补丁,但都洗得干干净净,脏了,破了,都及时清洗,缝补。除了下地干活,母亲的衣服上也很少长时间沾满污渍或泥土。以前,物质贫乏,没有洗发膏,甚至洗衣粉家里也很少有,专门洗头洗发也不是件易事,母亲和姐姐就把草木灰用水浸泡后,然后用过滤后的水来洗发。后来有了洗头膏,洗发水,母亲隔不多长时间就自己洗头洗发,从不需要别人帮助。母亲晚年保持最好的习惯就是每天早晨起来都要喝一碗温白开水,然后用牙刷刷牙,尽管她满口已没有几颗牙齿,剩余的也大多是牙渣子,但她能乐此不疲,特别是每天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脚,始终如一,有时我也会陪着母亲泡脚,母亲常常对我说:“泡脚要有耐心,要泡透,这样才舒服,才能解乏。”但我终究耐心不济,泡不多长时间就草草结束了。有时我也会边给母亲洗脚,边摸着母亲被裹断的脚趾,问她疼不疼,旧时小女孩为什么要裹脚,裹脚断趾的原因母亲不知道,但裹脚时钻心的疼痛令她终生难忘。每当讲到这些,我都会禁不住打个冷颤,也更加感受到母亲一辈子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  母亲从没有打骂过我们,她用心去爱护孩子,用行动潜移默化感化孩子,孩子们对母亲也都十分尊重。在她的熏陶和影响下,我们姐弟6人相处和睦,大家相亲相爱,互帮互助,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从未因什么矛盾吵过嘴,闹过別扭。姐姐们出嫁后,总是惦记着娘亲和弟弟妹妹们,特别是一到农忙,姐姐、姐夫们宁可耽误自家的农活,也要先把我家的活干完,再加上,以至于我家的农忙活常常在邻居们的前面结束。弟弟们也把姐姐们挂在心上,经常打电话问候生活状况或亲自登门看望。直到现在,除了清明节、农历十月一我们都要回老家去扫墓祭奠时姐弟相聚外,还经常在大姐家一起吃饭,一起拉家常、畅谈孩提趣事,回忆与母亲生活时的幸福时光,共叙兄弟姐妹手足情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相继结婚成家,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我有时接母亲来城里住一段时间,但终究老人不习惯城里的生活,总觉得城里不如老家生活方便。在她的意识里认为,老家吃水、吃菜、烧火都不花钱,在城里干什么都要花钱,且那么贵。我知道这些多是母亲的借口,一是因为她节俭惯了,见不得年轻人大手大脚,但更多的是母亲惦记着老屋,惦记着家里的一切事情,惦记着老家左邻右舍谁家快娶妇了,谁家要生孩子了,谁家老人最近身体怎么样了等等,直到晚年,她还总是时时想着他人。后来我搬到了楼房,特别是到了冬天,屋里通了暖气,我都是接母亲来城里过冬,由于我住的楼层高,母亲上下楼十分费力,除非我们搀扶她下楼,她自己是从不下楼的。那些年我们都在上班,孩子们又都在上学,她一人在家该是多么无聊,时间一久,她也总盼着天气暖和好回老家或到姐姐妹妹家住些日子。来城里住,本是让老人来儿子家享福的,但她终是闲不住的,每天不是把地板扫了一遍又一遍,就是把老家捎来的玉米或大豆挑来挑去,或是把破衣物打成一板又一板用来做布鞋或鞋垫的袼褙,或是把拆洗衣服或被褥下来的线缠成一个个线蛋蛋等等,母亲勤快惯了,让她闲下来总觉不自在,自己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活动活动筋骨,身上才感到舒服。</p> <p class="ql-block">  天气稍一转暖,母亲就急着回到老家。那时交通不便,自家还没有汽车,再加工作原因,我回家看望母亲也不是很及时,有时两三周才回家一趟。为了和母亲交流方便,二弟按装了电话,一开始,母亲电话也不会接,后来还慢慢学会了打电话,但极少自己给我打电话,怕打扰我,影响工作,除非有重要的事。母亲没有上过学,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识,甚至阿拉伯数字也对不上号,她就让孩子们把每人的电话号码写下来,贴在电话机旁,确实有事了,她就照着墙上的号码的样子,一一对应拨打电话。有一次,我就亲眼见母亲给小妹打电话,让她来给我做饭吃,原来母亲虽不认识在墙上的名字和电话号码,但她有辨认哪是哪个孩子号码的独特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因工作原因,有时要相隔较长时间才能回家一趟,当我向母亲表达歉意时,她总说:“你有工作,总不能整天往家跑,我身体好好的,有你弟弟在家,不用惦记我”。我知道,娘嘴上虽这样说,但她心里是想儿子盼望儿子经常回家的。后来,为了回家方便,我买了一辆五菱面包车,每次周末回家,我总能看到母亲站在大门口,朝街前的路口张望,那一定是在盼着等着儿子回家来。如果有一周的周末母亲在等待中没有看到大儿子的身影,那该有多么的失落。那时的我却忽略了这个细节,现在想想真是感到自责。</p> <p class="ql-block">  母亲一人把孩子们拉扯大,所受的苦遭的罪,是做儿女的无法想象的。但母亲晚年的生活是幸福的,无论儿女还是孙辈孩子都非常孝顺老人,母亲注重亲情,看重邻里关系,之间走动比较紧密,她手头的钱虽不多,但大家从未因此类事让她做过难,她随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她喜欢的事情,并且母亲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也影响着我们,甚至下一代。母亲晚年时,已很少在老家住,因为大家都争着盼着让母亲到自己家去住,大家都知道有娘在,家就在,就有了避风的港湾;有娘在,自己永远是个孩子,就有了生活的乐趣,依偎的襁褓。母亲的晚年一直劳作不辍,无论在谁家,都坚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能下厨帮忙做饭,从来不用儿女专门伺候。如今儿子已经退休,赋闲在家,如果每天再能陪在母亲身边,回家再喊声娘亲,和娘亲说说话,拉拉呱,好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那该是多么幸福的场景啊,可现在“子欲养而亲不待”,该是何等的伤悲!</p> <p class="ql-block"> 2013年农历10月初八日凌晨,母亲因突发脑硬死经医治无效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母亲去世的那天夜里,我们姐弟六人像往常一样守在床前,定时为母亲翻揉身体,用棉棒沾温清水清洁口腔。母亲生病后,一直没有苏醒过,一直滴水未进,一直微微张口安详地躺在床上,任我们怎样呼喊,讲一些过往,母亲从未有过任何反应。到了凌晨,姐姐发现母亲的眼皮在不停跳动,眼角还流出了两滴泪珠,大家赶紧不停地喊:“娘!娘!”,激动地盼望母亲睁开眼晴,看看她的孩子们,可是任我们怎么呼喊,母亲再没有反应,呼吸变得越来越弱,脉博也逐渐摸不到了。就这样母亲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大家悲痛欲绝,泪如雨下,哭声喊声划破了老宅的夜空。</p><p class="ql-block"> 我们赶紧喊人给母亲穿寿衣,这时才发现,外面不知什么时候已大雨倾盆,足足下了一个多小时。这么大的雨,在入冬时节是很少出现的,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感动了上天,他在为失去这样一位宽厚、仁慈、善良的老人而惋惜流泪。天已放亮,雨过天晴,整个街道仿佛专门净水泼街一样,并且在母亲停灵、出殡的几天里,一直是晴空万里。</p> <p class="ql-block">  母亲病故的噩耗一出,一大早院子里就站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凭吊、慰问的乡亲们,还有听到消息从外地专门赶回来的,赶不回来的就打来电话表示对老人去世的悲痛。在母亲停灵的日子里,前来吊唁的父老乡亲、亲戚朋友络绎不绝,人们失声痛哭,赞美之声不绝入耳。记得几位奶奶拉着我的手,边哭边对我说:“辰立啊,你娘是个大好人啊,十里八乡都难找,大家都念着她的好,我们还没有和她亲够呢,就这么走了……”从奶奶们声泪俱下的话语,可以看出她们的悲痛伤心,也看出母亲在乡亲们的心目中占有多么高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停灵期间,为母亲跪棚守灵的人跪满了整个院落,按风俗灵棚内跪棚的应是本族没有出五服的晚辈,但为母亲跪棚守灵的除了我们兄弟二人及两个孙子外,其余全是并不沾亲带故的异姓异族左邻右舍的爷们兄弟,并且家家户户都为母亲准备了丰厚的祭礼,这在我们这里是破天荒的绝无仅有的 。</p><p class="ql-block"> 母亲出殡那天,院里院外、大街上站满了来为母亲送行的乡亲们,灵柩走过,大家声泪俱下,悲痛欲绝,无论老幼,紧紧跟在灵柩后面,浩浩荡荡的人群,一直把母亲送到坟地,看到安葬完毕,大伙才默默含泪离去。这么隆重的送葬场景,有谁会想到这是乡亲们在送别一位独门异姓的善良老人,更不会有人想到为她披麻戴孝的大多数人竟是与她并不沾亲带故的异姓乡亲!一个目不识丁体弱矮小的普通农家老人,为什么会受到乡亲们的如此尊敬?我想,这大概就是母亲的人格魅力吧!!</p> <p class="ql-block">  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她走得那样平静、安详。母亲一生辛苦操劳,关爱亲朋,善待众邻,受到乡亲的尊重爱戴;母亲尊老爱幼,宽厚仁慈,言传身教,让儿女如您一样善良、正直、厚道,受到父老的称赞!母亲前半生受尽磨难,晚年苦尽甘来,儿孙绕膝温暖幸福,没有遗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母亲虽然离开我们十年了,但我时常沉浸在对母亲无尽怀念的遐思中,时常在幻想中感受到母亲还存在的幸福,总觉得老娘就在我们身旁。我知道这种愿望再也无法实现,但如果有来世,我们还要做您的儿女,再聆听您的教诲,再感受您伟大母爱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娘啊,十年啦,您老在天堂生活可好?那里现在是否也山清水秀,衣食无忧?您老是否再也不用为他人操劳?寒冬来临,那里有没有暖气,是否有人为您生起了炉火驱赶寒冷?</p><p class="ql-block"> 愿母亲在天堂里快乐!健康!幸福!安心!</p><p class="ql-block"> 娘啊,您老在天堂能否听到儿呼喊您的声音!娘,儿想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后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母亲去世的十年间,多次想把自己的思念融入笔尖,可惜始终没有付出行动落笔成文,一是因为忙些事务或杂事,没有专门抽出时间把母亲日常生活的一些场景加以整理,这不过是个借口罢了,深感自责;二是每每浮现母亲生活场景,就会触景伤情,潸然泪下不能自已,也就无从下笔。今年农历十月初八,值母亲去世十周年祭,亲戚朋友齐聚一堂,烧香焚纸,把酒祭母,往事浮眼前,思念涌心头,感情终于无法抑制地决堤,遂拾母亲生活点滴,撰写此文,缅怀母亲,寄托哀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家自祖辈来房那里村,独姓独户,但全村父老乡亲如视己出,关爱有加,余万分感谢!前街同在一队的街坊四邻老少爷们,奶奶婶婶更是把我们当做一家人,互帮互助,互敬互爱,平时相互走动自不必说,母亲住院期间,家家户户一次又一次前往医院探望慰问,给了母亲及全家莫大的安慰。母亲病危在老家的日子里,来家里看望的人更是络驿不绝,有的每天都要来问问病情,然后才放心去干活;有的一天来好几次,那怕在院子里转转,在门口看看,也不厌其烦;有的平时干活脱不开身,趁吃饭时端着碗也要来问问情况;还有的晚上守到半夜才肯回家休息。乡亲们对母亲,对我家的厚爱,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终生不会忘记!感激不尽!</span></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