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印象 (二)

远足者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篇</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五点半起床.,洗潄整理后走出房门,天色微明,在不远的早点部吃早餐后乘车去云岗石窟。八点40分到达,石窟大门外的广场上,聚满了准备进景区的,一群一群有着不同标识的旅游团队,景区的工作人员己提前开门迎客。人们鱼贯而入。和很多景区一样:景区大门离石窟区域还有一段距离,游客需要购票乘摆渡车过去,上车后没走多远,车停在一个看起来有些偏僻的地方,路边有一石头影壁上刻有石窟的简介。左拐进一小门,里边豁然开阔起来,往前走就是石窟。才见到真面貌。</p> <p class="ql-block">大同云冈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北郊武周山脚下,原名"灵岩寺"、"石佛寺",始建于北魏和平初年(公元460年),距今已1500多年,石窟群东、西绵延约1公里、大小窟龛254个,主体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造像59000余尊,雕刻面积达18000平方米。动.植物花纹不计其数。云冈石窟和其他石窟最不同的特点它是皇家石窟,北魏王朝定都大同期间,用了70年开凿的洞窟,它的佛教艺术形式是犍陀罗艺术,就是今天的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地区,那是当时印度佛教和希腊神学结合以后,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创造的世界顶极的艺术形式。云冈的皇家石窟决定了它的地位和品质。云冈石窟反映的主要是两种洞窟,早期的以北魏皇帝形象制作的昙㬬五窟 ,中期的以弥勒信仰指导下的兜率天宫的开凿,就是把佛经里记载的兜率天宫搬到了地下,告诉北魏的老百姓,经历了130年的黑暗.苦难和死亡的十六国时期结束了,我们迎来了一个美好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高僧昙㬬的塑像。昙㬬是当代很有名的高僧,为了取悦皇帝和传播佛教,把佛像和帝王合二为一体,把北魏的五位皇祖雕凿成顶天立地的石窟巨佛,神圣不可侵犯,这个提议正合帝玊心意,于是云冈石窟作为北魏王朝的国家工程开凿了,成就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以至对后来的石窟修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昙㬬五窟是第十六至二十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过广场后掛满福袋的大树。</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开始见到石窟里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灵岩寺洞 (第三窟)建于公元四七一年至四九四年,云冈最大的洞窟,窟内北壁雕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善菩萨,即《西方三圣》。主尊高十米,倚坐,面部形态圆润丰满,神态超然,两侧菩萨头带宝冠,精美庄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五窟北边有一龙王庙,有上山曲径,因需爬山,费力劳神,故游人很少,小院之内干净整洁,是一幽居静雅之地。</p> <p class="ql-block">大佛洞 (第五窟)公元四七一年至四九四年所建,第五窟和第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前四层木构楼阁为清初顺治八年(1651年)宣大总督佟养量主持修建,因岩结构蔚为壮观,窟门两壁上层各雕一株枝繁叶茂的圣树,二佛侧身树下对坐,神情安祥。下层金刚、力士头带双翼羽冠,身穿甲胄,威风凛凛,窟内北壁坐佛高十七米,是云冈石窟中最高大的佛像,后世包泥彩绘,呈唐代风格,东西两壁各一立佛,西立佛鼻直眉弯,略显笑意,雍容秀典,后壁盘有礼拜道。</p> <p class="ql-block">西来第一佛洞 (第七窟)公元四七一年一一四九四年。第七窟、八窟是云冈最早的双窟。窟具前后室,窟內造像胡风汉韵,交相杂精彩糅,东西文化在这里发生了最绚烂的撞击与交融。第七窟明窗两壁为比丘树下参禅思惟像,北壁上层大龛正中为交脚弥勒,两侧为倚坐佛像。下层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南壁长方形帷幕龛內,六身高发髫供养天半跪相对,端静秀丽。风姿绰约,素有"云冈六美人"之誉是西域造像触入东方元素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第九窟</p><p class="ql-block">公元四七一年至四九四年</p><p class="ql-block">第九~十三窟俗称《五华洞》,因后世施泥彩绘而异常绚丽。这组洞窟营造于北魏孝文皇帝时代窟像汉风转浓,具有明鲜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第九、十窟为一组双窟,前后室结构,汉代殿堂布局,窟门刻楹柱,面各三间,柱雕千佛,柱基承以狮、象,蔚为壮观。第九窟窟门为仿中国传统无殿式建筑,两侧对称布龛,中西合璧,具有浓重的装饰意味。窟内四壁分层布龛,造像题材多出自"法华经"。窟顶格状,格内雕团莲及飞天,八夜叉体魄健壮,力举万钧,单手承托横枋。后室北壁主像雕释迦,东、西两壁各一胁侍菩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九窟、十窟为一组双窟,室内睢刻的内容也是一一对应。</p><p class="ql-block">第九窟被称为佛教艺术的黄金洞窟。拱门左侧的立柱显然是古希腊的三大柱式之一"爱奥尼亚柱式"而右边大胡子拿的是一把三叉戟,俨然是希腊神话中的海神,说明佛教艺术与古希腊艺术也有着相互的影响、相互借鉴的关系,这也许与亚力山大大帝东征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第十窟前室北壁的拱门和明窗之间,套雕出经过艺术变形的佛教圣山一一须弥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接引佛洞 (第十一窟)</p><p class="ql-block">公元四七一年至四九四年</p><p class="ql-block">第十一 、十二、十三窟为一组,第十一窟內中心塔柱上下两层,样式朴拙简约,下层四面均为一立佛,正面立佛两侧胁侍菩萨,细头瘦腰,神态温雅,为辽代補凿,西壁屋形大龛内七立佛,波状发式,面型丰润,形体高大,华衣飘逸。东壁上层太和七年(483)造像题铭,全文共337字,是云冈石窟现存时间最早、文字最多的题记,书体端朴高古,奇巧于拙,是平城魏碑书法的精品,窟内四壁龛制纷杂,无统一规制,约系北魏民间集资续凿。</p> <p class="ql-block">第十七窟 (弥勒三尊洞)</p><p class="ql-block">主像是菩萨装的交脚弥勒,高15.6米,头戴宝冠,胸配蛇饰及璎珞,臂着钏,斜披络腋,束腰收腿,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西壁立佛面庞浑圆,造型古朴壮美。东壁立佛双肩齐挺,服饰线条流畅,刀法娴熟。窟内四壁以千佛雕刻为主,雕像清简劲直,纯直朴质,反映了云冈早期造像的艺术特点。西壁佛像背光外缘共养天,单腿半跪,双手捧莲,神情恬静,造型优美。明窗东壁太和十三年(487)造像龛,是云冈石窟分期断代的重要标尺。</p> <p class="ql-block">十八窟 (立三佛洞)第十八、十九、二十窟为一祖,第十九窟是中心窟,开凿时间最早,第十八窟设计严谨,布局完整,北壁主佛高15.5米,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身披千佛袈沙,两侧分别配置胁侍佛,胁侍菩萨及十大弟子像。左胁佛头顶华盖,面庞浑圆,体魄伟岸。左协侍菩萨头戴花冠,秀丽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具为西城人特征,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鬼斧神工,令人叹绝。</p> <p class="ql-block">宝生佛洞 (第十九窟)</p><p class="ql-block">主佛像结跏趺坐,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举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撑。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袈裟边饰折带纹。南壁罗x罗因缘是云冈最早的佛教故事图像。窟外东、西各开一耳洞,内一倚坐佛像,这种分窟安置的三世佛的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显庄严,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创举。</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窟 (白佛爷洞)</p><p class="ql-block">窟前立壁与窟顶早年崩塌,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形成露天造像,主佛高13.7米,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有八字髭,手结禅定印,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挺拨健硕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突出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与象征,也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大佛两侧各一立佛与胁侍菩萨,西像惜毁。</p> <p class="ql-block">到这里云冈皇家造像工程宣告结束,再往西行便是民间百姓开凿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塔窑洞 (第三十九窟)</p><p class="ql-block">公元四九四年至五二五年</p><p class="ql-block">塔庙窑,圆拱形窟门,楣内饰忍东纹,窟内上方两明窗,窟内四壁雕刻千佛,中央置五级方塔,高6米,每层四面开龛,各层均出密檐,瓦垅,檐下施一门三升与人字形拱,至今保存完整。该窟为云冈晚期规模最大的洞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过灵严寺前的七孔桥,便可见到寺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面的千佛殿和后面的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寺院里方形的造像塔,此塔高达5层,每层有主佛像四面12尊,连同塔座和周边的小佛像数以百计,堪称是同类石雕中的极品。</p> <p class="ql-block">一千五百余年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严重,也曾遭到人为的破坏,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竞达到1400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存。建图后国家对云冈石窟多次进行了大规模地维修工程,使古老的艺术宝库得到了妥善的保护。1961年3月4日云冈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图片拍摄:远足者</p><p class="ql-block"> 编辑制作:远足者</p><p class="ql-block"> 谢谢浏览</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4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