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专栏||《我与父辈》读后感

半夏&微凉

<p class="ql-block">作者阎连科在《我与父辈》的自序里写道:“有些人永远生活在村落、城巷和房子里;有的人永远生活在村落、城巷和房子里;还有一些人,注定是一生都来回行走、徘徊在村落、城巷和房子的里边和外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完全文,似乎切身体会和印证了作者当时写这段的深层含义。无论是早年“面朝黄土、背朝天”耕耘在那一隅土上而最终因操劳过度,在年仅五十八岁便离开人世的父亲。还是在寒冬肃杀的冬季,去往村庄十几公里外装运石头为子女盖房子,因而瘫痪十年却因添柴火猝死的大伯。亦或是被村里人看作“城市人”,被城市人看作“农村人”,最后晚年因喝醉酒而摔死的四叔。</p> <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他们三个都是60、70年代一个个活生生在贫瘠的黄土地上讨生活的“农民缩影”。翻开这厚重的书,让我可以回溯和瞥见那一段我不曾经历的苦难“生活”或者是“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在农村,长在土地上,也就意味着将来需要承受地各种责任已经很明确了。赚钱养孩子,不让孩子忍冻挨饿,挣钱供孩子读书,让孩子有机会进入城市寻求所谓的“体面工作”或者可以穿上“的确良”衣服。拿钱给孩子盖房子,让孩子能顾在合适的娶得婆娘,结婚生子。做好这些事情已经耗费了三分之二的生命时间,甚至还以自己的身体作为代价,超额消费!</p> <p class="ql-block">等到老来,疾病缠身,只能独自坐在老街或者老房子的巷道旁,一天又一天细数着日子,等待死亡的来临。子女孝顺的话,还有时间陪你聊聊天、唠唠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死前,还要安排布置婚丧。这样下来,似乎觉得自己活着要做的功课才算圆满,生存的意义才能得以彰显,以才觉得不枉一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以朴实的笔调描绘了一副最普通的农村生活画面,当然作者自己也处身其中,作为其中的一员被历史的洪流所裹挟前进。能够用笔记录下来,何其幸运!</p> <p class="ql-block">每个年代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要面对时代的“症候”和“新的课题”,但你的人生基座是什么?你的出发点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完之后,依旧有了更多不一样的见解,也同样增加了很多困惑?有待去慢慢梳理。</p><p class="ql-block">— —作者后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