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了解背景故事,我们真得读懂《背影》了吗</p><p class="ql-block">《背影》为何能成为经典,短短一千多字,埋藏太多没有阅历无法读懂的东西。</p><p class="ql-block">《背影》的故事发生在1917年,而朱自清写作却在1925年,中间间隔了八年,为什么隔八年才动笔写了《背影》。</p><p class="ql-block">重点在朱自清与朱鸿钧的关系,他们父子之间一直存在矛盾,父亲总是用旧式观点教育自己,受过新式教育的朱自清,自然不满父亲封建家长式的做派,面对压抑的氛围,便一气下离家出走了。</p><p class="ql-block">面对儿子的忤逆,父亲真是气得没话说。这就是《背影》中提到的“我与⽗亲不相见已⼆年余了,”这里不相见,不是两人不愿相见,都觉得彼此做的太过分。</p><p class="ql-block">而《背影》故事发生的1917年,发生了一些事情,父亲又纳新的姨太太,这一下就点燃了潘氏火药桶,正是这个姨太太祸祸,导致不仅父亲丢了官,还落下亏空,因为正因为此事气得奶奶病倒去世了。</p><p class="ql-block">此时父子又添了新矛盾,要是朱自清在1917写《背影》,那肯定是另一种风格,要不是父亲管不住自己,也不会弄出这些事情,朱自清肯定气得牙根痒痒的,此时也无法体会父亲的背影下的心酸苦楚。</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今天读到《背影》,只能感到是浓浓的父子真情,答案就在文章结尾,那就是父亲寄来了一封信,信中提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p><p class="ql-block">当收到父亲这封信时,朱自清那是五味杂陈,虽然他记恨父亲过去的做法,但是突然听到父亲快不行的消息后,内心的恨就是冰山一下子融化掉了,带着心情再去回忆1917年,父亲在火车相送的情景,那么此朱自清对于父亲就是同情和理解,再去看父亲的背影时就只能是心酸了。</p><p class="ql-block">通过上面关于《背影》的创作背景,我们再去看背影就会很不一样。就比如第四段出现的两句“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为什么要写这两句极为相似的话,第一句写的是1917年“我”的心理活动,当时我对父亲的行为是一种瞧不上的态度,觉得他就是旧社会的人,怎么会理解新社会的规矩,就是他老了跟不上时代,那时“我很聪明。”</p><p class="ql-block">第二句是1925年对我自认聪明的心理活动,这里“聪明”就是打引号了,“我”不聪明,而是傻,为何没有看出父亲关怀体贴,而是去讥讽父亲做的不对,为何会和父亲成为敌对关系,难道在和父亲的矛盾,过错都在父亲吗?“我”不是太聪明了,而太傻了。</p><p class="ql-block">我也明白像父亲这样官场老油条,会比我的社会经验少,那父亲为什么还要放低姿态去求别人,就是怕我吃亏上当,当时我还觉得自己聪明,实在是太愚蠢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