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髙中的孙子文科成绩不好,一是作文不行,二是文言文拉胯。怎么办呢?我这“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爷爷,是义不容辞的应该给些建议的。经过思考,我决定让他读梁启超写的散文——“少年中国说”。我告诉他说,如果能彻底弄懂文中每个词句的含义,并且从头至尾熟读上十遍,我保证他的语文成绩能提高10分。如果能全篇背涌下来,提高的分会更多。我打了保票。</p><p class="ql-block"> 我为什么这样推荐呢?是有针对性的,一是因为梁启超的文章写的实在好,汪洋恣肆,气满神足,有人评价他这篇文章为中华近百年散文作品的巅峰;二是这篇文章是用文言文写的。正好解决小孙子作文思路打不开,且文言文基础差的二处弱点。</p><p class="ql-block"> 历史对梁启超这个人是这样盖棺定论的,称之为“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戊戍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九岁能缀千文,十七岁中举”。就是这样的一个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一般来说,单纯文学家写出的文章,往往缺乏一些哲理的深度和厚度,而单纯的思想家,政治家写出的文章往往又缺乏一些形象思维和激情澎湃的热情。而梁启超先生却在文、史、哲、政治多方面均出类拔萃,均被冠以大家。这样的人物写出的文章能不优秀,能不成为经典吗!易经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所以选就选一个最好的样版,所以我选择了“少年中国说”!</p><p class="ql-block"> 孙子写作文第一个问题是思路打不开,写不了几句就没词了。比照“少年中国说”的写法,孙子缺少的是形象思维,首先是不会运用比喻的方法。当时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他们说中国是“老大帝国”,“一盘散沙”,需要外国人来帮助治理。梁启超反驳他们,说正在觉醒的中国是“少年中国”而不是“老大帝国”。他用老年人和少年人来比喻中国。看梁启超是如何用比喻的,他这样写道,“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礁;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一连串的比喻,气势如虹,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当然,他为突出少年,对老年的比喻可能是有些稍欠妥当。其中“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被人引用较多,非常有内涵,非常精彩。比喻是写文章最基本的一个方法,孙子如果能清楚理解並认真运用的话,文章自然就不会干巴巴,无话可说了。因此,首先要学会用比喻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文章还运用了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方法,且多为四字一句,简洁明快,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p><p class="ql-block"> 文中还多处引经据典,以史为鉴,提出了新的观点。比如他认为中国几千年始终是一个封建王朝,並不是真正属于人民的国家,“且我中国畴昔,岂偿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上既数几千年,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只有朝廷而无国家。</p><p class="ql-block"> 于是,梁启超先生在1902年就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说法,新中国使用了梁启超这种提法,进而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新中国应由中华大地上56个民族共同构成,而不是1912年国民政府提出的“汉、满、回、蒙、藏”五族共和的国家。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贡献,足可青史留名。要求中学生能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实际上很难做到,但这是个努力的方向,一旦达到,文章水平就实实在在上了一个台阶,达到了一个新境界。</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写于1900年,时代还在清朝末年,白话文在中国还未兴起。梁启超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语言文字是我们交流和表达思想观点的工具,我们现在的工具是白话文,文言文很少用到,甚至几乎不用了。因而要掌握文言文,除了多读,多练,多思考外,並无捷径可走。</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代表,是中国文化的最鲜明的符号,但我认为中国古代的散文,也同样的精典优秀,读起来同样的有如饮纯醪,如沐春风。唐诗宋词最鲜明的特点是合仄押韵,节奏明快,言近旨远,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意韵无穷。我认为,优秀的散文除了在格式上不受规定的字句,平仄的限制外,其它诗词的突出特点,古散文都传承下来了,由于不受格式的限制,就可以发挥“文以载道”的功能,写人叙事,记述历史,宣传主張等,这些方面是诗词所不能达到的。唐宋八大家,均是能散文,善诗词的髙手。散文中一些语句,独立出来就是标准的诗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一共長天一色”,“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就是诗句。“少年中国说”文章结尾段这样写的“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全用四字句,且都压韵合仄,分明就是一篇四言诗。行文词量丰富,极尽夸张,使人感觉到作者之磅礴大气,如黄钟大吕,如大江东去!至此,作者的才气,作者的格局,作者的激情,使文章有了极强的感染力。虽然语句多重复,由于文章主题的宏大,论点的鲜明,描述的精彩,气韵的充沛,所以我们不感到这种重复是冗余的。全文风格是统一的。</p><p class="ql-block"> “少年中国说”全文3805个字,文中多处用典,冷字句很多,不熟悉的话,读上一遍都费劲,我要求孙子在理解字句含义的基础上读十遍,因为能顺畅的读上读十遍,文章基本上就理解和掌握了。我這量化了的要求,小孙子应该能完成,效果差不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