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初冬的寒风掠过波光粼粼的江面,江畔的李渡知味轩内温暖如春,国宝大讲堂第五讲九江文化系列之第四讲《历代名流和白鹿洞书院》,蔡厚淳教授继续开讲。千年学府,呦呦鹿鸣,蔡厚淳教授从另一个角度引领我们走进白鹿洞书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位九江本土的文化学者,又是白鹿洞书院的特聘教授,蔡教授对白鹿洞书院可谓情有独钟,教授开宗名义,告诉我们,白鹿洞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宋代最多时有四千多所书院,最著名的有四所,白鹿洞书院就是四大书院之首。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接着蔡教授从四个大方面介绍了历代名流与白鹿洞书院的发展历史以及他们对白鹿洞书院的兴衰所起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首先是介绍书院的地理位置和书院结构,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内有山林3000余亩,古建筑5千余平方米,山峦环合,一水中通,“有泉石之胜,无市井之喧”,古今皆为静心读书的好处所。</p> <p class="ql-block"> 其二,蔡教授概述历代名人与白鹿洞书院,从帝王到洞主以及历代文人。重点介绍了南唐三主、宋代三帝到清代两位帝王,对白鹿洞书院的兴起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公元940年,南唐先主在此建学置田,创立庐山国学,成为官办高等学府,为白鹿洞书院的办学之始。到公元977年后的宋太宗颁赐诗、书、易、礼记等9部经书给白鹿洞书院,奠定了书院的历史地位,使之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首。</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帝为礼圣殿和朱子祠题写“万世师表“和“学达性天“两块匾额,以表达其对两位先贤的尊崇与敬仰,乾隆帝题写的五言律诗,则对书院极尽溢美之词。</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历代帝王奠定了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地位,1000多年来书院身正为范,学高为师的泰斗级洞主、讲席教授,历朝历代的文化名人,进入书院的无数“乡里秀异“学子,从书院走出的状元和进士,则汇聚成书院永不枯竭的历史长河。</p> <p class="ql-block"> 其三,蔡教授重点介绍了与白鹿书院关系密切的几位名流。</p><p class="ql-block"> 一是人称白鹿先生的唐末著名学者李渤,曾任江洲刺史为书院奠基。</p><p class="ql-block"> 二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废墟上重建书院,兼任洞主,置田建屋,亲临讲课,广邀学者,亲立学规,对书院的兴盛和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三是为书院大门题写白鹿洞书院匾额的明代文坛领袖李梦阳。</p><p class="ql-block"> 四是书先贤书院匾额的明代忠臣良吏及大学者李时达,</p><p class="ql-block"> 五是在开元寺刻石纪功的王阳明,后带领门人到白鹿洞书院讲学并物质资助书院。</p><p class="ql-block"> 六是向白鹿洞书院师生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p><p class="ql-block"> 七是在1927年曾暂避白鹿洞书院御书阁的刘少奇,在解放后庐山会议之后再次探访白鹿洞书院</p><p class="ql-block"> 八是提出“三大趋势”论断的我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他的第二条论断就是白鹿洞书院代表了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p> <p class="ql-block">其四蔡教授对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逐句做了详细的讲解,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集教育目的、教育形式、教育法则于一身的教育方针《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学规》),可以说,没有《揭示》,白鹿洞书院失去了走出平庸的依托,有了《揭示》,才有白鹿洞书院的辉煌。这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第一个纲领性学规,使得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后来《揭示》还传到了日本、朝鲜、东南亚一带,堪称文化走出去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一千多年来,白鹿洞书院历经沧桑,屡兴屡废,又屡废屡兴,它曾是国家最高学府,具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内涵。这里曾汇聚了众多的文人墨客, 他们在此探讨学术, 交流思想,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座书院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博大精深。白鹿洞书院一千多年的文脉,在中国教育和文化史上的辉煌,令人高山仰止,也为我们当代人的求知、做学问提供了明确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先贤的这二句诗又何尝不可以是对书院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最好诠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