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颜色只从霜后好 不知人世有春风</b></p><p class="ql-block"> 值此金秋时节,我们迎来了《震苑晚晴》创刊十五周年生日。十五年的艰辛耕耘,十五年的艰辛付出,十五年的创新进步,我们有许多值得回味和总结的故事;有许多值得纪念和传唱的赞歌;更有许多令人动容的激情岁月。 </p><p class="ql-block"> 《震苑晚晴》是一座架在老地震人心灵的桥梁,更是相互倾诉的平台,是和年轻地震工作者联系的纽带。</p><p class="ql-block"> 《震苑晚晴》是地震系统广大离退休同志,用心、用情、用动人的笔触凝聚而成。十五年历程,数不清的美文,记录下了地震人的苦与乐,悲与喜、奉献与收获,也承载着当代地震人对未来美好的向往与祝愿。</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十五年仅仅是一瞬间,无情的时光让我们青丝已去,回望过往路使我们唏嘘不已泪流满面。虽然他们退休多年,但他们依旧初心不改,孜孜以求为地震事业奉献余生。他们用淳朴的情感将记忆里那些青葱的画面细细描绘,向我们后来人讲述已经走过的岁月。方寸之间连接了历史、现实和未来,每每捧读总会使人感动。</p><p class="ql-block"><b>萌发创刊</b></p><p class="ql-block"> 2008年9月的一天,预测所离退休办公室的吉安琪到三里河台网中心找到我,说经他提议,局离退办王霞主任原则同意,拟办一个面向全国地震系统离退休同志的杂志。吉安琪找我的意思是先期一起筹划,草拟一个规划预算报告,上报局离退办待局里审批。令人惊喜的是,报告上报没两天竟得主管副局长修济刚同志的支持与赞许。为了争取在2008年底前出创刊号,王霞主任组建了编委会。其中聘请何永年、修济刚为顾问,编委会主任为王霞,副主任为李宣瑚、谭先锋、张连达,编辑部成员则由我、吉安琪、王羽、白渝、唐硕、黄小亮组成。随后,大家各司其职,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p><p class="ql-block"><b>遴选刊名</b></p><p class="ql-block"> 那段时间为了给刊物起一个符合离退休人员又符合地震行业特点的刊名,大家几经斟酌,参考了社会上很多公开发行的老年杂志,翻阅各部委老干部局的刊物,草拟了五个名称上报王霞和李宣瑚(时任地震分会秘书长)遴选,最后经大家商议确定了如今的震苑晚晴。其寓意出自唐·李商隐《晚晴》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之意为傍晚雨后初晴,喻晚年处境优裕之境。在请谁来书写刊名上,由时任局工程中心党委书记张金提议,诚请预测所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深地质学家丁国瑜先生书写,经我联系,丁院士欣然同意,没过几天苍劲有力的《震苑晚晴》四字刊名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令受鼓舞。</p> <p class="ql-block"><b>封面人物</b></p><p class="ql-block"> 当时社会上不同性质的期刊成千上万,能吸引读者眼球的封面装饰,不外乎是人像,或风光封面;而我们杂志是一个带有管理职能的综合性刊物,基于行业考虑,最后经王霞决定采用人物特写更能反映我们地震行业特点,其人像选择范围应是地震战线上有突出贡献的榜样式人物,不论他从事何种工作,担任什么职务,都是我们选择的对象。十五年来,我们已选登了60位老同志登上封面。令人伤感的是,这些榜样人物有的已因病过世,离开我们多年,而他们的光辉事迹,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本刊编辑部召开编前工作会(左起:白渝、唐硕、黄小亮、吉安琪;右起:郭宗福、王霞、王羽)</p> <p class="ql-block"><b>刊物宗旨</b></p><p class="ql-block"> 刊物宗旨在繁花似锦的出版市场,每一份刊物都有一个办刊宗旨,当然我们也不例外,在征得部分专家意见后,确定了现在的模式;即,由中国地震局主管,按北京新闻出版局要求,现改为预测所主办,面向全国地震系统离退休同志的综合性季刊。为了使杂志办的贴近生活,更接地气,充分体现老年朋友为国家经济建设和防震减灾事业的奉献精神,反映他们一生以艰苦为荣追求卓越,丰富的经历和对离退休后幸福生活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震苑晚晴》设定有15个栏目,在特定的时间段还会临时增加栏目,比如,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等。时至今日,15年来已出版62期,刊登稿件2000余篇,370余万字,图片5000余张。如此这般成果,都是来自地震系统广大离退休同志的支持与厚爱的结果,实属可敬可赞!</p> <p class="ql-block">《震苑晚晴》编辑部合影(左起:黄小亮、唐硕、刘成海、王霞、郭宗福、吉安琪、王羽)</p> <p class="ql-block"><b>建章立制</b></p><p class="ql-block"> 建章立制世上凡大事小情,总要有个规矩,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杂志未出版前,大家积极建言献策,从杂志的征稿内容,图片艺术要求,字体大小,标题制做及出版流程、编辑责任、组稿、约稿、稿费发放等都有明确规定和要求。总之,凡是能想到的差不多都想到了,这是办事有规矩,行动有章程,做到心知肚明。</p> <p class="ql-block">《震苑晚晴》编辑部合影(左起:张立军、吉安琪、郭宗福、王霞、李宣瑚、王羽、张金、黄小亮)</p> <p class="ql-block"><b>寻找印厂</b></p><p class="ql-block"> 寻找印刷厂不是个难事,但要找一个既要价格便宜又印刷质量好的,就不那么容易了。还好,我在编辑岗位上工作了那么多年,在出版界还算认识几个朋友,经介绍我和王羽(主管杂志的综合处处长),吉安琪(预测所离退办副处长),白渝(原《防灾博览》副编审),到北三环的北京地质研究所下设的大地设计公司进行设计,成稿后又联系河北廊坊一民营印刷厂印刷。因路程偏远,校稿不便,最后在廊坊只印了三期,就改在中国地质大学印刷厂了。因该厂印刷质量上乘、收费合理、服务热情,虽几经改制,变迁厂址,我们紧随其后,不离不弃至今和小宋厂长、蒋水银主管、赵劭果设计成了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所以,15年来一直在该厂印刷,合作顺遂。筹划创刊号万事总是开头难,既然办刊宗旨与栏目已确定,我们首先要确定期刊的规格,版面设计和整体风格,我们本着朴实而不奢华,既大气又不张扬的原则办刊。创刊号封面人物首选的是资深革命老前辈、老红军、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袁维丹同志,当时由我与吉安琪,刘成海前往三里河其家中拍摄,袁局长甚是高兴,还特意穿上浅灰色中山装,带上革命时期的奖章让我拍照,对于已步入耄耋之年老人任凭我们的要求,调整不同角度,楼上楼下地折腾,总是乐哈哈的,弄得我们怪不好意思。现在回忆起来,那段时间我们几个心气都挺高,为了把刊物印好,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我们多次北上昌平南到廊坊筛选,最终选择了地大印刷厂。经过两个月紧锣密鼓的筹备,《震苑晚晴》创刊号最终在2008年10月底成功面世,首印3000册。值得提及的是,当《震苑晚晴》创刊的消息公布后,得到了局党组大力支持和各省局的热烈欢迎。修济刚副局长还专门撰写了祝贺文章,各省局都发了贺电表示祝贺,当时引起了地震系统离退休老同志的关注,并得到北京期刊创刊号收藏爱好者的青睐。在网上偶然发现,居然有人出高价收藏我们的创刊号,让我们感到十分意外。</p> <p class="ql-block">《震苑晚晴》编辑人员与地大彩印有限公司负责人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b>筹划创刊号</b></p><p class="ql-block"> 万事总是开头难,既然办刊宗旨与栏目已确定,我们首先要确定期刊的规格,版面设计和整体风格,我们本着朴实而不奢华,既大气又不张扬的原则办刊。创刊号封面人物首选的是资深革命老前辈、老红军、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袁维丹同志,当时由我与吉安琪,刘成海前往三里河其家中拍摄,袁局长甚是高兴,还特意穿上浅灰色中山装,带上革命时期的奖章让我拍照,对于已步入耄耋之年老人任凭我们的要求,调整不同角度,楼上楼下地折腾,总是乐哈哈的,弄得我们怪不好意思。现在回忆起来,那段时间我们几个心气都挺高,为了把刊物印好,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我们多次北上昌平南到廊坊筛选,最终选择了地大印刷厂。经过两个月紧锣密鼓的筹备,《震苑晚晴》创刊号最终在2008年10月底成功面世,首印3000册。值得提及的是,当《震苑晚晴》创刊的消息公布后,得到了局党组大力支持和各省局的热烈欢迎。修济刚副局长还专门撰写了祝贺文章,各省局都发了贺电表示祝贺,当时引起了地震系统离退休老同志的关注,并得到北京期刊创刊号收藏爱好者的青睐。在网上偶然发现,居然有人出高价收藏我们的创刊号,让我们感到十分意外。</p> <p class="ql-block"><b>培训与组稿</b></p><p class="ql-block"> 培训通讯员为的是培养刊物的供稿人,也是杂志源泉所在。为此,创刊初期在全国各省局离退休干部管理处工作部门遴选了70余名通讯员,并于2009年6月和2011年8月分别在山东青岛和宁夏银川举办了两期学习班,聘请了当地资深媒体人,就如何选写稿、如何摄影、如何后期制作,如何做好编辑等业务进行培训,从而使大家的写作和编辑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做为一个刊物的立身之本就是办出自己的风格,之所以《震苑晚晴》受到老同志的喜爱,能够打动读者心灵,不是文章华丽的辞藻,而是有烟火气的生活素材。加上文章用词、能够渗透给读者一种欣喜与满足,这才是正道,是基本功。</p> <p class="ql-block">打包邮寄杂志(右起:唐硕、王羽、李国舟)</p> <p class="ql-block"> 《震苑晚晴》的创刊,在全国地震系统离退休老同志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他们纷纷来信来搞,抒发自己的情怀,述说自己不平凡的故事和对未来的幢幜。创办这种杂志虽说是我们的短板,但也是挑战,更是机遇,何况当时个别人并不看好我们。使我们感到更有底气的是,我们有庞大的读者群,他们是我国地震工作的亲历者,他们不仅仅是读者而且还是稿件供给者。为了加强和作者的紧密互动,编辑部于2010年起先后赴河北局、天津局、辽宁局、内蒙局、四川局、座谈组稿,通过与老同志的交流与沟通,使我们更加了解他们退休后所思所想,也给了我们向老一辈地震人学习的良好机会,同时也给杂志带来了活力。现在回忆起来,我们这个小团队,当时个个都很兴奋。虽说不是废寝忘食吧,但当时根本没有什么时间概念,为了找一家理想的设计公司,吉安琪开着私家车拉着我和王羽在北京城满世界转悠,一家不行过两天再找一家,直至找到合适的一家才肯罢休,既便是三年疫情,也没有影响我们出刊。一路前行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瞬间,十五年就这样在我们身边悄声无息地流走。</p> <p class="ql-block">左起 吉安琪 王蕊 郭宗福</p> <p class="ql-block"> 经王霞主任创办,后又经过王蕊和刘宗坚主任不断改进创新,又得到牛之俊、阴朝民副局长有力支持,《震苑晚晴》 的声誉逐日提高。使我们感到欣慰的是,通过我们笨拙的手有幸编辑整理老同志一篇篇弥足珍贵的美文,是我们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也在尘封的历史中为我们展现出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事,他们是地震事业的开创者,是国家的栋梁和功臣,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左起 吉安琪 王羽 刘铁胜 刘宗坚 郭宗福 张立军</p> <p class="ql-block"> 《震苑晚晴》是反映他们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的一个平台,是他们不畏艰险永攀高峰精神的传播载体。</p><p class="ql-block"> 愿《震苑晚晴》一路高歌,一路前行!</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郭宗福,男,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现任《震苑晚晴》执行主编,已退休。美篇制作:吉安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