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日(11月15日),太湖国际社区的老年党员主题活动是组织大家沙家浜参观学习,进行革命传统教育。</p><p class="ql-block"> 走出去参观的学习肯定比坐在会议室听听报告、读读文件的效果好。“寓教于乐”,把教育跟娱乐融合为一体,使人在娱乐中受到教育,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提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旅游大巴用时1小时10分钟,来到沙家浜景区,停车用餐。</p> <p class="ql-block"> 在景区入口不远处,有家名字叫《沙水龙酒楼》的饭店,与京剧《沙家浜》中的沙四龙差一字,商家无非想用傍“名人”的方式,来多招揽生意,也说得过去。</p> <p class="ql-block"> 全体党员在景区大门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沙 家 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9年5月,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江南,在阳澄湖畔与沙家浜抗日武装胜利会师,依靠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利用阳澄湖地区万亩芦苇荡作为天然屏障,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开辟了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与日伪匪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深的赞歌。</p> <p class="ql-block"> 沙家浜风景区入口巨幅花岗岩照壁上,镌刻着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重游战地时的题词。</p><p class="ql-block"> “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东 进 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新四军军歌》歌词命名的东进桥,桥长39米,表明新四军东进抗日是在1939年。桥宽 7.7米,意在告诫人们不忘"七七卢沟桥事变",桥上有36块石刻,象征当年有36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瞻仰广场由碑亭、柱雕、主体雕塑、锻铜浮雕等部分组成。广场中央主雕塑,是阿庆嫂、郭建光等戏剧人物形象,象征着军民鱼水情深。庄严肃穆的气氛,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客,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党员同志们走进纪念馆参观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沙家浜为代表的苏南东路抗日斗争史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的经典一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新四军按照“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1939年5月,新四军一部以江南抗日义勇军名义东进抗日,像一把钢刀插入日伪的心,给敌人沉重的打击。</p><p class="ql-block"> 历史告诉我们,正是有了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才能在平原水乡成功创建苏南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才能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抗战精神在苏南东路抗日游击斗争中得到充分体现。</p> <p class="ql-block"> 1940年4月,东路军政委员会成立,江抗部依靠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利用阳澄湖地区万亩芦苇荡作为天然屏障,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开辟了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与日伪匪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江抗部队西撤时,在阳澄湖、昆承湖地区留下数十名伤病员。他们坚定信念,重建武装,坚持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深的赞歌。</p><p class="ql-block"> 沙家浜过去的一切,现在已经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吸引着众多游客,这里没有刻板生硬的说教,而是以一种鲜活生动的方式,让人去体验、感受。</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参观结束,进入景区,便被一面写有“沙家浜”三个字的巨大碑刻吸引,是由叶飞将军题字。</p> <p class="ql-block"> 跟着团队往里走,来到戏台前,记得多年前这里有唱戏表演,节目当然是“智斗”,着装演员的精彩演唱,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景区的横泾剧场每天有节目,现在这里已经不唱了,游客若要登台来一曲,要象卡拉OK一样收费,旁边告示上这样说,是不是有点商业化味道。</p> <p class="ql-block"> 沙家浜纵横交错的河港、茂密茁壮的芦苇,构成了辽阔、狭长、曲折的水上芦苇迷宫。</p><p class="ql-block"> 摇木船荡悠悠,芦苇迷宫转一圈。这次时间紧,没有安排上船。好在上次来时还亲自试了下摇船,体验穿行于芦苇荡的那种感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春 来 茶 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span style="font-size:18px;">春来茶馆是江苏常熟市沙家浜芦荡风景区众多的茶馆之一。当年新四军经常利用茶馆作为掩护,联络接头,传递情报,许多茶馆曾经是我们地下党的交通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智斗”这场戏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阿庆嫂用智慧掩护伤病员,伤愈后上战场,驰骋江南把敌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横 泾 老 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span style="font-size:18px;">常熟本无沙家浜这一地名,今日的沙家浜,当年叫横泾乡。1992年,撤乡建镇时,决策层考虑到沙家浜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影响,就选择当年作为抗日后方医院的横泾乡改名为沙家浜镇。之后,又规划建起沙家浜湿地风景区、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还原后方医院、春来茶馆等历史场景,吸纳了江南小镇精华,重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江南乡间风貌和文化特征,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芦 荡 烽 火》演 出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走过横泾老街,来到剧场,下午2点观看《芦荡烽火》,时长25分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 芦荡人家的横泾剧场,每天定时演出实景剧《芦荡烽火》,为游客展现了一段发生在沙家浜的军民携手抗击日寇的战斗场景。</p><p class="ql-block"> 郭建光在河面转弯处驶来的小船上亮相,传来“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的熟悉旋律,有点创意。</p> <p class="ql-block"> “智斗"场景</p> <p class="ql-block">硝烟四起,有点亲临其境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看场在河这边,有阶梯级座位约 1000个,座无虚席,舞台在河对过,河面还有惊险刺激特技表演,让游客大饱眼福。</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周总理接见现代京剧《沙家浜》全体演职人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9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创作沪剧《芦荡火种》。1964年,北京京剧团将沪剧《芦荡火种》改编成现代京剧,同年7月23日,毛主席观看演出后,提议剧名改为《沙家浜》。</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沙家浜》改编成锡剧后,在无锡及周边地区大行其道。生产大队积极响应,宣传队开始排练锡剧《沙家浜》,当时还在老家农村务农的我,也参加了《沙家浜》的排练和演出活动。</p><p class="ql-block"> 说到拉二胡,那个时候学得也算比较早了。初中读书时,特意去城里二百文具柜台买了把4元的二胡,《怎样拉二胡》是学校图书馆借的,就这样开始自学拉二胡,也就顺利成章地进入了锡剧演出队。</p><p class="ql-block"> 现在需要曲谱很方便,网上下载,复印机一复就好。那时要用铁笔、蜡纸、钢板刻印,然后用油墨印刷机一张一张印出来,很是麻烦。在此还要感谢大队农中的老师们,帮助完成印刷曲谱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年代,农村生活清贫、枯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忙时还要开开夜工)。听说那里有节目演出,肯定会携老带幼去凑个热闹。记得露天戏台上的我们这些小年轻,身上背着“红宝书”,精神状态特别饱满,业余演员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情况下做到真正的“真唱”;戏台下观众看得聚精会神,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每每想起这些,心里总是觉得甜甜的,这些过往也成为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心里正想着美好的往事,不知不觉已经来到景区的出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谢阅读!</p><p class="ql-block"> 2023-12-05</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