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陪兵团战友逛中华巴洛克街区,南方客人要去咖啡厅小憩。</p> <p class="ql-block">我忙说晚上请你们吃西餐,南方人讲究的是生活中的小资情调。咱们也是讲究人,在哈尔滨吃西餐,符合他们的口味,再说哈尔滨还是有名的西餐城呢!</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虽说是音乐城,可有名的西餐厅多达上百家,更有西餐城之说。</p> <p class="ql-block">记得吃西餐还有一段儿故事呢。</p> <p class="ql-block">53年我家买了俄侨民房,搬到南岗。可老两口没办好回国手续,只好暂时住在一套房子,先一家一半儿。我那时只有五岁。</p> <p class="ql-block">一天俄侨玛达姆(中老年妇女称谓)找我老妈,说她家的鸡,下的蛋没有了,问是否是我拿了。我感觉很冤枉。</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玛达姆说请我吃饭,大概是错怪我了表示歉意。</p><p class="ql-block"> 桌子上有一碗汤,汤里有有几片西红柿,几片菜叶没啥油腥。汤是淡的,桌子上有盐罐,胡椒粉自己去调理。桌子上的面包是自家烤的。玛达姆把面包抹上黄油递给我,我就开吃了。这是我第一次吃的正宗的西餐。</p> <p class="ql-block">农场返城后,我在一家建筑公司任职。陪甲方在市建委办完事,我说请他们到中央大街华梅吃西餐。落座后大家拿着菜单手足无措。菜单是俄文,底下是小字中文繁体字。</p> <p class="ql-block">客人说西餐吃不惯,起身离座。唉!一顿西餐擦肩而过,深感遗憾。</p> <p class="ql-block"> 我慕名来到了中央大街旁的露西亚餐馆。因新闻多有报导。这是一家俄侨民居,主人去了巴西。室内还保留主人在时的样子。地上有钢琴、咖啡炉、缝纫机、酒柜。墙上挂的鹿角,主人家的照片。还有三、四十年代的哈尔滨图片。</p> <p class="ql-block">厅里只能放四、五个双人餐台。我点一个罐羊,、一个沙拉。不会喝酒,来了瓶格瓦斯。还有一个洋妞服务生,沾了点洋气。</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哈尔滨商场、餐饮店、药店等服务业有很多外国服务生。连一些工厂,科研院校都有外国人的影子。当时的哈尔滨八十万人口,就有二十四万的外侨。</p> <p class="ql-block">去俄罗斯旅游,西餐是少不了的。返回时,半路上司机停车,说是到点下班了。俄导只好每个人发了一百卢布找餐厅吃饭。我见餐台上有饺子大喜过望,直接上了两盘。</p> <p class="ql-block">我咬了一口饺子,觉得不是味儿。仔细一看原来是土豆泥拌的黄油。别说还挺香的,两盘子全造了。出门在外吃饱不饿为原则吧!这俄式西餐不会是中西合璧吧!</p> <p class="ql-block"> 最让人难忘的是一次同学聚会。那凤琴同学安排大家吃的西餐。走进波特曼西餐厅,只见彩灯迷幻,馨音绕耳。厅里装饰浪漫典雅,仿佛置身异国他乡。</p> <p class="ql-block"> 中午外来客人不多,似乎成了同学们的包场。那凤琴同学不愧是大学教授,不但有品位,大概还体察过民情,竟安排的是双人套餐,自由组合。</p> <p class="ql-block"> 我们端坐在餐台前,双膝放上餐布,拿起刀叉。真是女生清纯典雅,男生潇洒绅士。</p> <p class="ql-block">服务生走来,一只手倒酒,一只手弯在背后。毕恭毕敬的样子,真感到了顾客就是上帝。同学们在这优雅的环境里,既有喃喃细语,又有刀叉落盘之声,无不脸上露出快乐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场难忘的同学聚会,这是一次温馨浪漫的午餐。</p> <p class="ql-block"> 是啊!人们现在的日子好过了。吃西餐也算是换换口味,穿洋装也不那么时髦了。过去的苦日子还值得去回味儿吗?</p> <p class="ql-block"> 一生节俭的老一辈子人,奔八十的我们,在孩子们的眼里,是看淡的漠然,还是不可理喻了呢?</p> <p class="ql-block"> 牢记过往,珍惜当下。啥也别说了,还是该吃吃,该喝喝。让我们快快乐乐的安享晚年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