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再聚首-河南行之五(白马寺、龙门石窟一日游2023.10.14)

liuda

<p class="ql-block">  今天早晨,我们从栾川市出发,驱车150公里,去洛阳的白马寺、龙门石窟游览。大约上午十点多,我们来到白马寺。一下大客车,满眼都是人!今天是星期六,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缘故,反正游人如织啊!</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郊,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为供奉去西天取回的佛经、佛像,当时的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为“白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p><p class="ql-block"> 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饱受人们的诟病。因为白马寺始建于东汉,但是东汉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现存的建筑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但是,历史就是历史,这里的香火很旺盛哦!</p> <p class="ql-block">  很快我们来到白马寺入口处,排队进入。</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山门为牌坊式拱券三门洞,中门洞高3.08米,宽2.35米,深3.60米,两侧门洞较小。正面镶嵌“白马寺”匾,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愿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这座白马寺山门系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  山门外有两匹石马,左右相对,石马高1.8米,长2.2米,头戴辔络,身置鞍鞯,性情温顺,雕工精细,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实为北宋太师太保赵匡胤的女婿魏咸信墓前的石马。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德浩法师住持白马寺,将石马迁置于山门前。与白马寺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上面这张照片是实拍的,下面那张照片是从网上下载的。</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来到了天王殿。天王殿为高台歇山式建筑,初建于元代,明代重建,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殿内正中安置着从故宫运来的雕龙贴金佛龛,内供明代“夹纻”大肚弥勒像像、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等。<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夹纻”是用</span>丝、麻制成,每尊重量仅有3到5公斤,至今700多年,仍然色彩如新。</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后又多次修葺,高台歇山式建筑,双下昂六铺作斗拱。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是寺院佛事活动场所,也是僧人早晚课诵的地方。内供释迦佛、文殊、普贤二菩萨,迦叶、阿难二弟子、供养天人、观世音菩萨等塑像。</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后殿,供奉着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  观音菩萨塑像。</p> <p class="ql-block">  大雄殿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为高台悬山式建筑,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内供释迦、阿弥陀、药师“三世佛”,韦驮、韦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23尊元代“夹纻”造像。我当时没有拍<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雄殿,特</span>从网上下载几张,以补缺憾!</p>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以为大雄殿就是“大雄宝殿” ,一字之差,藏有珍宝,而且唯有白马寺才有“大雄殿”。</p><p class="ql-block"> “大雄”是佛主的德号,因为释迦牟尼佛具有三界内的圆绝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门弟子尊称其“大雄”,而一般寺庙主要供奉的就是释迦牟尼,故把院内的正殿称为“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  大雄殿中央,一个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十分醒目,精雕细刻,极为壮观。据了解,佛龛之上,曾藏有大量经书。佛龛之下,为横三世佛,中间是释迦,左边是药师佛,右边是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  大殿两侧共有十八尊罗汉,这十八尊罗汉十分了不得,是中国目前仅存的一套元代“夹纻造像”十八罗汉(也有人质疑是明代所制)。</p> <p class="ql-block">  韦驮天将。</p> <p class="ql-block">  十八罗汉与横三世佛、二天将以及天王殿的弥勒佛,共24尊佛像曾供奉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于1973年调入洛阳白马寺,现为白马寺的镇寺之宝,也是国宝。</p>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来到接引殿。接引殿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硬山式,面阔3间,进深2间。殿内须弥座上,供奉着三尊立像。正中主尊阿弥陀佛,为梵文音译,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像高3.4米。他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众生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左侧为其胁侍观世音菩萨,手持净瓶;右侧为其胁侍大势至菩萨,手托莲花。这里的一佛二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造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接引殿正前方,有一块外形酷似桃子的石头,被称为“寿桃”,据说是东汉时期从佛塔上掉下来的塔尖,当地人流传:摸摸“寿桃”,福气满满。也有人认为:摸摸寿桃,可以医治百病。游客到此,争先恐后地摸“寿桃”,希望健康长寿,把福气带回家呦!现在这块“寿桃”已经被人们摸得包浆满满。</span></p> <p class="ql-block">  清凉台系白马寺古建区的最后一部位,一座砖砌的高台,东西长42.80米,南北宽32.40米,高约6米,雄浑古朴,蔚为壮观。传说,<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里是汉明帝小时候避暑纳凉和读书的地方,后来改为天竺两位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下塌和译经之处。中国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在此翻译的。</span></p> <p class="ql-block">  导游说:上了清凉台就有一股凉飕飕的感觉。可能有些道理,登高空气流通好啊!</p> <p class="ql-block">  毗卢阁高耸于清凉台,系明代重建,是白马寺最后的一座大殿,面阔5间,进深4间,长17.03米,宽11.7米,高约15.5米,殿顶为重檐歇山式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毗卢阁正中置木雕佛龛,龛内供奉佛像三尊。正中为毗卢遮那佛,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侧为普贤菩萨。一佛二菩萨皆为清代泥塑像。</p><p class="ql-block"> 在毗卢佛两侧是木雕的千佛壁龛,可供佛像均以香灰等原料塑造而成,共计五千零五十六尊。</p> <p class="ql-block">  法宝阁与藏经阁分别位于清凉台的东、西两侧。法宝阁内供奉着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像,并收藏有数十种“法宝”。藏经阁内正中供奉有泰国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藏经阁还收藏有《龙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正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十余种藏经,是白马寺僧人阅藏修学的地方。说白了,就是白马寺的图书馆啊!</p> <p class="ql-block">  断文碑,右边为清朝时期所刻,左边是北宋时期翰林学士苏以简所撰写。年久风化,上面的文字已无法辨认。</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白马寺清凉台西侧,有一尊空海大师的塑像。</span>1997年,日本佛教界友好人士向中国洛阳白马寺捐赠一尊空海大师塑像,以示纪念。空海大师是日本佛教僧侣,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曾于公元804年到达中国,遍访名寺,曾到洛阳白马寺参访学习。806年回国,创立佛教真言宗(又称“东密”)。著有《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等书,保存了不少中国文学和语言学资料。由空海编纂的《篆隶万像名义》,则是日本第一部汉文辞典,对唐朝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另一部重要著作《文镜秘府论》,不仅促进了日本对唐朝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是了解汉唐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集中国、泰国、缅甸、印度等四国佛苑为一体,这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是闻所未闻。</p><p class="ql-block"> 进入国际佛殿苑,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泰国佛殿苑,其位于白马寺古建区西侧,印度佛殿苑之北,由泰国出资建设,浓缩了以曼谷大皇宫、金山寺为代表的的泰式建筑精华。1992年,泰国善信瓦塔纳先生诣白马寺朝拜向其敬赠了一尊镀金大佛及三重檐泰国佛殿,1995年竣工。2010年泰国出资对其翻修扩建,修起围墙、大门,辟建舍利塔、藏经阁、钟鼓楼等,扩建后长宽各108米,占地11664平方米,<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国际佛殿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span></p> <p class="ql-block">  泰国佛殿苑的大门面向东,而在围墙偏北方向。大门由三<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个</span>并排的方形门组成,中间正门宽5米,两侧偏门各宽1.5米。正门和侧门上方均有尖顶装饰,其中,正门上方还立有镏金的泰国风格山门佛。正门前方两侧,各立有一匹高约2米的镏金马,<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span>门上所有的饰品、佛像、马造像,都是在泰国制成后运至佛殿安装的。</p> <p class="ql-block">  竺法兰殿,有不少女孩衣着华丽的汉服,搭配精美的头饰,前来打卡,仿佛时空穿越到汉朝。有网友调侃“请问不穿汉服还能进洛阳”?“真好啊!让人有一种梦回东京的感觉”!在大唐天宝年间,洛阳被称为东京。不少女孩在旅游点附近的小店,花点钱租一套汉服,化一下妆,这也是当下一种时髦呦!</p> <p class="ql-block">  认真聆听导游讲解。游览名胜古迹,不同于游山玩水。洛阳是我国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十分悠久,如果事先没有做功课,且无导游讲解,则收效甚微啊!</p> <p class="ql-block">  普同塔</p> <p class="ql-block">  熊道龙夫妇在此留影。</p> <p class="ql-block">  出了泰国佛殿苑,我们进入了缅甸佛塔苑,其位于白马寺院古建区西侧,与泰国佛殿苑相邻。<span style="font-size: 18px;">缅甸佛塔苑</span>由缅甸政府出资修建,是缅甸政府在境外捐建的第一个项目。2012年工程奠基,2014年6月竣工。其四道主门及围墙完全按照曼德勒皇宫样式直接移植到白马寺,南北长108米,东西宽65米,总面积702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主体建筑缅甸大金塔,按照缅甸国家象征仰光大金塔规制缩小而建,高32.92米。为保持缅甸建筑的原汁原味,佛殿的规划、设计、材料、造像等全部由缅方完成。</p> <p class="ql-block">  大金塔内供奉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  印度佛殿苑位于白马寺古建区西侧、泰国佛殿苑之南,由印度政府出资设计。该项目由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于2003年发起,2006年开工建设。印度政府选择桑奇大塔作为印度佛教建筑的代表,在白马寺按1∶1的比例进行仿建,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45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大佛殿、回廊、牌楼等,成为中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征。2010年佛殿完工,成为印度政府在世界上捐建的第一座佛殿。</p> <p class="ql-block">  桑奇大塔是印度著名的古迹,印度早期王朝时代的佛塔位于中央邦首府博帕尔附近的桑奇村。</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皈依佛门之后,在印度大力弘扬佛教,桑奇从那时候就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个佛教中心。</p> <p class="ql-block">  桑奇大塔有四座塔门,在塔门和列柱上,密密麻麻地雕刻着有关佛传故事和佛礼场面。</p> <p class="ql-block">  列柱上雕刻着菩提树。据说在佛陀时代,舍卫城内,信众在雨季佛陀外出行脚之后,必须忍受九个月思念佛陀之苦。一次,阿难代大众向佛陀请求,希望能留下一件纪念物,以解思念之苦。佛陀答应了阿难的请求,允许将来自菩提迦耶的菩提树苗种植在衹树孤独园内,作为人们礼敬和供养的对象。</p> <p class="ql-block">  况俊峰在桑奇大塔前留念。</p> <p class="ql-block">  在桑奇大塔内留影。</p> <p class="ql-block">  在白马寺山门前与丁俊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三姐妹在此合影留念,左起:张学英、丁俊英、刘昆。</p> <p class="ql-block">  姐妹们在此留念,左起:丁俊英、叶春霞、刘昆、丁坤云。</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商品一条街的牌坊,古香古色,只是上面的天线有煞风景。</p> <p class="ql-block">  从白马寺出来,我们来到洛阳建坤水席宫,据说这家餐厅在当地小有名气。中午在此就餐,品尝了洛阳特色美食水席,共有24道菜。</p> <p class="ql-block">战友在此留念。</p> <p class="ql-block">  饭后,我们坐车没有多长时间就来到了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四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大多已褪色。</p> <p class="ql-block">  在龙门石窟入口处留影。</p> <p class="ql-block">  张学英与李巧荣在龙门石窟入口处留念。龙门石窟入口处拱券式大门也是横跨伊河,龙门大桥的桥墩,上面可以行车呦!</p> <p class="ql-block">  在龙门石窟碑刻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与黄玉兰在此留念。</p> <p class="ql-block">  进入龙门石窟,在崖壁上我看到了一个石碑。此碑为五代北宋时期著名隐士<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陈抟手书墨宝的攀刻。碑文:“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意思是:要像开天辟地奔赴天边的神马,要像老子一样与众不同成为人中之龙。书写潇洒飘逸,自由奔放,恰如陈抟一样非同寻常,个性不羁。</span></p> <p class="ql-block">  被盗走佛头的佛像,在龙门石窟比比皆是,看着令人气愤!除了经受自然界的雨侵风蚀,更多的是人为的破坏。中国被盗文物,不少流入海外,使人痛心!自古以来,世界上流行着“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掠夺。我们国家要做一个经济、科技、军事的强国,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大国,振兴中华,我辈当自强!</p> <p class="ql-block">  佛龛。</p> <p class="ql-block">  人流如潮啊!</p> <p class="ql-block">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宣武帝为他的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到了802366个,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p><p class="ql-block"> 宾阳中洞造像完整,构图精美,纹饰多变,被誉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最具代表性的汉化典型洞窟。宾阳中洞是由无数能工巧匠共同建造与雕凿的浩大工程,为后人留下了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  宾阳南洞系北魏宣武帝为文昭皇太后发愿开凿,北魏时期仅完成洞窟的外立面、内部空间结构及窟顶莲花藻井雕刻,未及造像即辍工。洞内正壁一铺五尊佛像是唐太宗李世民四子魏王李泰为亡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造,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完工。</p> <p class="ql-block">  丁俊英在宾阳南洞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宾阳北洞正壁主尊阿弥陀佛像的手印,恰似卖萌可爱的“剪刀手”,经网络传播后迅速蹿红。很多游客都知道龙门石窟有个卖萌的“剪刀手佛像”。</p><p class="ql-block"> 宾阳北洞正壁主尊佛像的特殊手势就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这种手印或与唐代密宗修行有关系。结合双手的姿势来看,高举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拇指、无名指与小指屈起,其他二指伸直,左手掌心向下,屈无名指及小指,伸直其他指,这是一种颇能传达强烈意志的手印,右手姿势与大家习惯摆出的剪刀手类似,实为历史的巧合。</p> <p class="ql-block">  洛阳牡丹石,又名牡丹玉,墨绿色的石体上嵌有天然形成以白色、青色为主的牡丹花形图案而得名。其花形逼真、花姿百态,图案清晰淡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p><p class="ql-block"> 陈科在此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万佛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万佛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p> <p class="ql-block">  万佛洞藻井,环刻“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它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p> <p class="ql-block">  万佛洞洞口南侧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她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以其婀娜的身姿、高贵的气质被誉为龙门石窟最美观世音。中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p> <p class="ql-block">  佛龛内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  莲花洞是公元525—527年所造,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得名。莲花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莲花洞拥有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莲花洞藻井,据说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根据此莲花设计的。</p> <p class="ql-block">  卢舍那佛龛共有九尊佛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其右侧为大弟子迦叶,左侧为小弟子阿难,继而为普贤菩萨(左)、文殊菩萨(右),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p> <p class="ql-block">  卢舍那佛龛是在唐高宗初开凿,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完成,长宽各30余米。主佛:卢舍那是报身佛,意为光明遍照。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宛若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p> <p class="ql-block">  在卢舍那大佛前留念。</p> <p class="ql-block">  杨立厚在卢舍那大佛前留念。</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视频。</p> <p class="ql-block">  西山(龙门)石窟与东山(香山)石窟相隔一条伊河。</p> <p class="ql-block">  远景为龙门大桥,与陶同翠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李一龙在此留影,河对面为卢舍那大佛。</p> <p class="ql-block">  三位战友和军嫂在此合影,左起:李永富、王晓菊、张学英、李巧荣、李金阳、陈科。</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示意图。我们今天走马观花,重点看了西山石窟的宾阳三洞、万佛洞、莲花洞和卢舍那大佛。因为时间的原故 ,我们没有看东山石窟、香山寺等,还有白居易墓园。下午4:30分收队,还要赶往焦作云台山。遗憾总会有的,等下次再来弥补吧!</p> <p class="ql-block">  我们行驶200多公里,来到云台山脚下,天已擦黑。入住“优客民宿酒店”,条件不错,是一座四层小楼。服务台有一位胖呼呼的小伙子,略显憨厚,但工作很负责任。我们住的那间客房,浴室花洒不太好用。吃饭前跟他说了一下,饭后回到宾馆,花洒已修好,效率很高。</p><p class="ql-block"> 晚饭在饮食一条街就餐。没有想到,这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整个一座不夜城啊!晚上九点多我们才返回酒店,今天的旅游就此结束。</p> <p class="ql-block">  以上部分照片和视频选自陆院一中队同学会,在此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