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半个月的时间,我读完了李娟的巜冬牧场》,说实话,喜欢得不得了。它填满了我生活的闲碎时光,带走了疲乏,带走了烦忧。</p><p class="ql-block"> 巜冬牧场》是一本纪实散文,是作者李娟在深冬季节随一户牧民深入到乌伦古河以南的戈壁深处,共同放牧,共同劳动生活了三个月的所见所感所思的文字集合。</p><p class="ql-block"> 我自小生活在农耕文明的土地上,李娟的文字向我打开了一扇窗,透过窗户,我了解到了一种陌生又新奇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艰辛又孤独的原始劳作,这也是一首坚毅又顽强的生命赞歌。</p><p class="ql-block"> 不断迁徙动荡的生活,使得牧人们远离社会,远离文明。他们在草滩风雪中谋生活,在照顾牛羊的吃喝拉撒中度日月。 “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但他们依然年复一年追逐着雪线,在驱赶牛羊的路途上生儿育女,在颠沛流离中坚韧顽强地活着。 </p><p class="ql-block"> 巜冬牧场》带给人活着的力量。每每觉得生活繁忙沉重时,想想居麻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里要不吃不喝连续放牧七八个小时,就会觉得自己轻松多了。每当觉得饭菜缺少滋味时,想想居麻一家人一个冬天就吃了两棵白菜和几十个土豆的日子,心中也就知足多了。如果对自己居住的地方有所不满,想想居麻那个用羊粪块堆砌起来的地窝子吧,一阵风吹过,那羊粪蛋子、羊粪沫子就掉进了锅里碗里······凡是生活中感觉不顺心了,想想冬牧场里的种种,就会觉得正在经历的一切都不那么苦了,从而重拾信心,从容地活下去。再想想那个体重只有八十几斤的作者李娟,不是每天都要背上二三十几斤的雪走几里的路吗?她一个汉族姑娘,都能在这极端的天气里,好好地劳动生活了三个月,我们又为什么不能呢?</p><p class="ql-block"> 巜冬牧场》让我看到了人可以摒弃一切杂念,只为活着而活着。没有名利之争,没有爱恨之忧,只是简简单单地活着。心无杂念地放羊、起羊粪、背雪、烧茶、做饭、洗衣、绣花,包括逗狗逗猫,与人无争,与世无夸,只做好手中的活。远离社会的生活是孤寂的,却也是自在踏实的。</p><p class="ql-block"> 巜冬牧场》让我知道了羊群不是逐草而迁,而是逐雪而迁。有雪,牧民才有水可用,牲畜才有水可饮,雪一化,就得走,即便枯草还未吃尽。</p><p class="ql-block"> 巜冬牧场》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牧人的首饰都那么鲜艳夸张。单调、空旷、沉寂、艰辛的荒野需要鲜艳夸张的首饰来点缀,这让牧人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和荣耀。李娟戴着加玛送给她的一枚假金戒指,在赶着小牛向荒野深处走去时,总是忍不住不时用右手去抚摸左手的手指,这唯一修饰她的东西,给了她极大的安慰,她触摸到的是希望与热情,温暖与踏实。</p><p class="ql-block"> 巜冬牧场》让我了解了哈萨克民族一些特殊的风俗,比如他们不吃没有经过祈祷而冻死的牛羊,再比如长孙过继为幼子。</p><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李娟用文字表达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李娟是勇敢的,她敢于走向零下三十几度的冬窝子;她敢于生活在陌生又语言不通的牧民家庭;她敢于以自然深刻又轻松幽默的笔调把一种陌生的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尽管她自己说,她并没有触摸到哈萨克民族的主动脉。</p><p class="ql-block"> 李娟的幽默是那种天真无邪的幽默。</p><p class="ql-block"> 她写选择牧民家庭时,“既然是年轻夫妇,肯定很恩爱了。万一人家晚上要过夫妻生活,岂不······岂不影响我休息?”这两个反问词“岂不”中间隔上省略号,将自己预设的尴尬处境轻松诙谐的表达出来,让人忍俊不禁。</p><p class="ql-block"> 她写初生的小牛,“它无动于衷地生着闷气。卧在天窗下的干粪土上,干瞪着眼睛,下巴颏平搁在地上,鼻子挤得皱皱的。发不完的呆”。用拟人手法,活现了初生牛犊的神情姿态,真是趣味横生。</p><p class="ql-block"> 她写两家小狗争夺地盘,“领地有外狗入侵,熊猫狗当然理直气壮了,卫国战争嘛”。“卫国”二字大词小用,不由你不笑。</p><p class="ql-block"> 如此种种,数不胜数,李娟的幽默让孤清冷寂的地窝子,让艰苦枯燥的放牧生活显得趣味无穷。这或许也是众多读者喜爱她文字的一个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勇敢如李娟,幽默如李娟,感谢李娟!</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