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晋祠大名久有耳闻。十多年前,一位交好的老弟邀我到他的工作地——山西太原游玩,放着诸多的名胜古迹不提,独独提到了晋祠,因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到晋祠游玩,才明白晋祠分两部分:晋祠公园和晋祠博物馆。晋祠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晋祠博物馆则需要购票预约才能入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下榻在晋祠宾馆,是开放不久的山西晋祠国宾馆。宾馆内亭台楼阁、风景如画,同时后门直通晋祠公园中心地带,可以很方便的进入公园游玩,加之房价不贵,感觉很是超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晋祠宾馆内的湖畔亭阁,在假山、花树、蓝天、倒影的映衬下,在明媚的晨光中,显得古朴典雅、气度非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宾馆的餐厅宽敞明亮,走廊的橱窗里展示着文物和艺术品,彰显出国宾馆的品味和档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辆清代马车,原藏于山西祁县民间,属典型的清代中晚期两轮马车。硬木车身,拱型车厢,18轮辐车轮,铜活饰件,整体造型质朴大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考证,光绪26年(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途经晋中时,该马车曾被编入皇家车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晋祠公园紧邻晋阳大道,景区道路两侧前有太白亭和乐天亭,后有稻花榭和藕香榭。层层铺垫后,东门牌坊终于登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门牌坊始建于明代,为四柱三楼式建筑。1984年,从太原郝庄乡马庄迁于此,是公园广场和东大门外的主要建筑。正面牌匾“晋祠胜境”由山西省原书记李立功于1984年题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背面匾额“唐晋斯原”,由国学大师、教育家、书法家姚奠中题写,意为古唐和晋国的历史起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游园的当天,恰逢当地的幼儿园组织小朋友游园。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给晋祠公园增添了不少喧闹和欢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园大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三门五开间,中门匾额“晋祠”二字采用唐太宗御笔,中间红章“贞观之宝”;右书:御制御书,左书:贞观廿年正月廿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门前廊柱楹联:临汾川而降址;构仁智以栖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晋祠大门内侧的匾额:宗唐发轫。楹联:赫赫宗周明明哲辅诞灵降德承文继武;天地可极神威靡坠万代千龄芳猷永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说唐太宗父子起兵太原,祷于叔虞,若平定天下,当以唐为号。这就是唐朝国号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园,重建于2007年,单檐歇山顶,东、南、北向有抱厦,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南连半弧廊,北接曲廊。包括飞龙阁、长守厅、流珠楼、望月楼、御井亭等建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园”二字为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所书。门前楹联:风壤瞻唐本;圣祠阅晋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门内楹联:和风朗月天怀畅;虚竹幽兰静气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门楹联:殿前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隐约可见园门后有一砖雕照壁。照壁为2007年重建,高5米,宽8.4米,须弥座上东向有“福、禄、寿”图,西向为“群仙会”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飞龙阁,又名主景阁。重建于2007年,四角攒天顶,二层三檐,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周围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体建筑坐落在假山石洞上,登上主景阁,游人可将唐园内景观尽览眼底,假山石洞下游人又可穿行而过。这是根据北京圆明园画作仿建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飞龙阁上所挂楹联“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最初是由清代文学家朱彝尊所题,后人刻匾悬挂于此。他五次游晋祠,对《晋祠之铭并序》碑赞不绝口,流连忘返,这副楹联既表达了作者对唐太宗李世民文韬武略,贞观之治的仰慕之情,也总结了历代统治者武力夺取天下、文教巩固政权的必然规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守厅,重建于2007年,单檐歇山顶,东向有抱厦,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四狮鼓镜柱础,四周围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守”二字正是唐太宗李世民期望唐室天下千秋永固,永远得到唐叔虞的神恩庇佑。唐王李世民在《晋祠之铭并序》中宣扬唐王朝文治武功和期望政权永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面匾额为“唐宗遗风”。外廊柱楹联为:晋阳自古称嘉丽,高殿歌台奏管弦;内廊柱匾额为:贞观宝翰千秋在,青主遗墨万古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面匾额为“龙兴晋阳”。廊柱楹联为:唐祖虎贲曾业轫,晋阳佳丽境天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兴晋阳青铜雕塑,高6.99米,宽9.5米,重2500公斤。2003年,为纪念太原建城2500周年,由山西省雕塑协会主席张熙玉历时3年设计完成,大连金世家青铜艺术公司制作,是太原市最大的青铜雕塑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间骑马者是唐太宗李世民,左侧为国舅长孙无忌,右侧为李绩,左前站立者是尉迟恭,最右侧站立者,前是魏征,后是马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原古称晋阳,本是古代陶唐氏帝尧的封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设36郡,太原郡治晋阳。先有晋阳,后有大唐,这是唐王朝由晋阳起家的历史结论。龙兴晋阳、辉煌盛唐,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最美华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仙翁阁又称瑞云阁、红阁,因阁上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得名。吕洞宾祖籍山西芮城,所以山西很多的名胜古迹都专门修建了供奉吕祖的殿阁庙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仙翁阁创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年一1505年),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修,2007年维修。坐东朝西,底座为砖砌券洞,东西贯通,阁为两层结构,单檐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生寺,创建于北齐天统二年(556),明永乐十四年(1416)重建,坐北朝南,由正殿、东西耳房、配殿等组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殿内塑释迦佛像,东配殿塑文殊菩萨像,西配殿塑普贤菩萨像。院内古柏挺拨,生机盎然。西南隅有鼓楼,与下生寺钟楼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生寺,又称明月寺。创建于明代1621年,历代都有重修,毁于民国,2007年重建。坐北朝南,由正殿、配殿、耳房组成。东南角有钟楼,与上生寺的鼓楼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雨花寺,创建于北齐,明、清都曾有修缮,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坐北朝南,由山门、钟鼓楼、正殿、耳房、配殿等组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门前平台视野开阔,台前小溪流水潺潺,松柏掩映,绿树葱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晋祠公园和博物馆内建有多处寺庙和仙阁,说明这里的风水极佳,深得各路仙佛的青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晋祠公园内古木成林、鸟语花香,亭台水榭遍布、长廊四通八达。徜徉其间,古风仙韵,令人有时空穿越般的美妙体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座座古色古香、装饰精美的亭台楼阁,在别处堪作景物中心,在这里变成了寻常可见,限于篇幅,只好从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六年(1917)至民国十九年(1930),是晋系军阀形成和发展壮大时期,晋系军政要员纷纷购置土地,营造公馆私第,构筑山石池亭。他们在晋祠也修建了几处花园别墅。这些老院古拙精细,历尽沧桑仍能见其本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晋祠公园南侧,台骀泽西南方,一片仿汉高台式建筑群巍然屹立,那就是“晋文公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祠前大道端点的两对“晋文公祠阙”,在彰显重耳历史地位的同时,也确定了晋文公祠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国首任君主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晋祠又称唐叔虞祠。晋祠能够建造规制极高且声名显赫,想来晋文公也是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晋文公祠的主体建筑,由门楼、角楼、连廊、殿堂等形成一个三进的超大围院,全部都建在二层的高台之上。一层则用于文创和商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中央大殿,即为晋文公祠的主殿,悬挂有“晋文公祠”之匾额,内有晋文公和他的几位主要功臣的雕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前636年,经过多年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62岁的晋文公否极泰来,终于坐上晋国国君宝座,开始了自己跻身春秋霸主最辉煌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晋文公一上任,就着手在晋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经济上轻赋薄税,积极鼓励生产;治安上严惩盗贼,保证道路畅通;思想上整肃民风,提倡互帮互爱;政治上选贤任能,功过赏罚分明;军事上君主放手,大卿掌握军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前632年,即位后的第五年,晋文公以周天子的命令召集诸侯,与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侯、郑文公、卫叔武及莒子进行了第一次会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前631年,晋文公与宋、齐、陈、秦等国再次会盟,并谋划讨伐郑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前628年,一代霸主晋文公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提到“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山西”,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比现在的山西大多了。最鼎盛时期,如果以现在的地图来说,包括山西全境,河北中部、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西部、中部,安徽淮河流域、陕西东部和内蒙古部分地区。由此可见晋文公当年的威势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殿为介子推殿,匾额上书“功不言禄”。前后院两侧皆有配殿,四周回廊环绕,连绵不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饮马泉,扩建于2007年,面积20余亩。传东魏高欢(496~547)、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均饮马于此,留有“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诗句,故也称“御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存有直径1米的六角形(里口为圆形)大石圈1个,泉水缓缓从其下的泉眼中涌出,池边有大唐李世民饮马塑像,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光绪二十八年《晋祠志·卷三·亭榭》记载,东园原本是杨氏的住宅。在乾隆年间,杨二酉,也就是题写了晋祠名匾“水镜台”的那位,在院门上写了“东园”二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园位于晋祠公园西南隅,紧邻晋祠公园西门,东西最长约132米,南北最宽约132米,占地面积1.55公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园的东、西、南、北侧各设出入口一处,东园内建有菊馆、醉吟轩、映雪斋、枕流桥等景点,采用东园历史文献记载的名称,同时按照传统的建筑工艺、雕刻技术和空间结构,于2017年8月复建完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爷阁是一座城关式建筑,颇有几分北京颐和园文昌阁城关的神韵。下部城关可以供游人四面穿行,上部二层亭阁据说供奉的是关帝老爷,故称“老爷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晋祠公园中部到晋祠博物馆大门,用水系连接,修建了一条长长的甬道。甬道随山势越来越高,给人以登高怀古的崇敬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甬道在晋祠博物馆前扩建成了一个城郭型的广场,四周仿护城河修建水系,东西各以三座石拱桥、南北各以一座石拱桥连接;广场上栽种四排共40棵高大的银杏树,金秋时节,金叶灿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场“护城河”外侧四角修建了四座古色古香的亭子,分别称作:晋水亭、宝墨亭、清华亭和枕泉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位于广场西南角的晋水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位于广场东南角的清华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座亭子的不同方向,都用不同字体撰写了不同的楹联,内含典故和哲理,意境深远、趣味悠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公元七世纪至十二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晋祠是祭祀西周晋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创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可见晋祠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已具相当规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晋祠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100余座,各种雕塑100余尊,碑碣 400余通,上千年古树20余株。在一处文化遗产中保存有如此众多的文物精品,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北宋时期的代表作;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甚为罕见的宋代建筑鱼沼飞梁;稳如大殿,巧似凉亭的金代建筑献殿,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国雕塑史上艺术高超的罕见精品。此外,周柏、唐太宗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碑等也尤为珍贵,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晋祠难老泉水昼夜涌流,声响如玉,更为祠区增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造园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实例,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最珍贵的遗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晋祠博物馆大门正中的“晋祠”匾额,为1959年陈毅元帅参观晋祠时所题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 ;2009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镜台是明清戏台,台上东部为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台上西部为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镜台”横匾是晋祠著名的三匾额之一。“水镜”二字,取于《前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镜中昭然若揭,显现原形,故曰“水镜”。《三国演义》中的水镜先生,神龙见首不见尾,洞悉天地、明察秋毫,令人记忆深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水镜台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而“水镜台”则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杨府即在晋祠公园内的“东园”。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戏台分前后两部分。从建筑形制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撑卷棚式屋顶,后台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后台之间设上下场门,中以木板隔开,上悬“水镜台”横匾。台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观时惊叹于水镜台建筑的精美,在台下四周都拍了照。忘了是因为台阶前放置了“游客止步”,还是因为台上没人所以也没上去,因此错失了晋祠名匾“水镜台”的拍摄,有点遗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碑(复制碑)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称“晋词之铭并序”碑。为唐贞观二十年(646)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归来,途经晋祠时亲撰御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上唐高祖、唐太宗父子曾在起兵反隋前夜,前来晋祠祈愿。此碑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国的史迹,宣扬了唐王朝文治武功,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碑,是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于一体的国宝碑刻(2012年复制,原碑存于贞观宝翰亭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胜瀛楼,创建年代不详,位于水镜台西南侧,唐碑的东北侧,占地面积216.2平方米,楼高17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层东面悬挂“胜瀛”匾额,西面悬挂“栖云”匾额。夏至之时,四面受光,誉称“胜瀛四照”,为晋祠内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人台又称莲花台,是琉璃制成的小阁,高达丈许,为明代遗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台四隅各有金人一尊,关于金人解说各异。每尊高两米有余。其中西南隅的一尊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经历九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迄今明亮不锈,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在北宋时所达到的高度冶炼和铸造水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金人的历史有五种解释版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晋祠志》:“铁本是金,熔铁铸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则水旺。”于是善男信女集资铸造,祈求“风调雨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村民为预防水患,祈求村庄平安,立此金神用于镇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护祠金人”或称祠庙守护神,“献上昭济圣母,永充供养”。宋绍圣五年题记载:“倚灵感于永老,获恩德于长年”,乃侍卫圣母并祈求保佑之意(西北隅铁人胸前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晋阳为中国北疆边陲重镇,常受外族侵犯。宋毁晋阳后不久,太原为金人所陷,金虏徽钦二帝北去,北宋到此结束。似乎晋祠铁人也是出自百姓对赵宋王朝的怨恨,加之宋帝软弱无能,于是将武装保卫故乡的愿望寄托于神灵武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传说金人台是金兵占领太原并虏去宋朝二帝时筑此台歌舞庆贺胜利,于是得名“金人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越坊在晋祠景区中轴线上的金人台西,建于万历四年(1576年),造型优美,结构壮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中“对越在天”一句。此匾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题,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宛如游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传,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后在吕祖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着“添砖加瓦”,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缺少牌坊,所以便选择在金人台西造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钟、鼓二楼,位于对越坊南北两侧,明万历三十年(1602)创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长5.75米,宽5.75米,檐高5.6米,面积33平方米,两楼形制相同,分别坐于3米高的石台基上。西面设台阶,台基上有12根廊柱,柱间置木栅栏,楼顶为重檐十字歇山顶,顶饰琉璃瓦,恰似牌坊的两翼。</p><p class="ql-block"> 钟、鼓为古代报时的工具,有“晨钟暮鼓”之说。钟楼内悬挂大钟一口,名为“九九钟”。鼓楼内摆放大鼓一面,鼓身近2米,鼓面直径1米有余,祭祀时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献殿位于对越坊之西,是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1955年依原样翻修,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梁思成先生在1934年《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评价道:“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栿上放一层干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献殿当心间前后辟门,四周设低矮槛墙,门扇为直棂栅栏门,其余各间在敦厚的槛墙上安直棂栅栏,为《营造法式》卷八小木作制度中的实例。献殿造型,体量确为殿堂,但外观又好似一座凉亭,玲珑而稳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鱼沼飞梁西依圣母殿,东邻献殿,是介于两座殿宇之间的桥梁,位于鱼沼之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鱼沼,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且水中多鱼,故名,是晋水三泉之一。沼上十字形桥梁为“飞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鱼沼中的小八角形石柱和柱础保留了北朝风格,现存桥梁为宋代遗物。根据1953年翻修鱼沼飞梁时发现圣母殿下的水洞与鱼沼西岸唇齿密接的情况判断,鱼沼飞梁是在北宋时与圣母殿同一时期修建,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往今来,桥梁多为“一”字形,唯有此桥连通沼岸,四面结成“十”字形,可谓独具匠心。梁思成先生评价道:“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圣母殿是全祠的主殿,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殿周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前廊中的八根木雕盘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殿采用了宋《营造法式》的“柱升起”、“柱侧角”,增强了大殿的曲线美和稳固性。因此,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建筑发展的重要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显灵昭济圣母”,长4.2米,宽3米,是晋祠内体量最大的匾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圣母殿原名“女郎祠”,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补塑2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坐,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圣母殿的左右两庑有40多位侍者。在圣母殿内尚存的43尊彩绘塑像中,除圣母像两侧的小像是后来增补的外,其余都是宋初原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木雕盘龙是晋祠古建三绝之二,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皆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柏是周代种植的柏树,位于圣母殿北侧,因与晋祠齐年,故名“齐年柏”。原本有两株,如今只剩这一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齐年柏,也名卧龙柏。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呈45度,头枕撑天柏,形若游龙侧卧。从周朝至今,历经数千年,虽然老态龙钟,依然体魄健壮,成为中华古老文明的化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检测,周柏树龄在2600——2990年之间,为国家一级珍稀古树。树高17.44米,树围5.58米,主干直径1.77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来讴歌它;清代著名书画家傅山,曾以“晋源之柏第一章”来赞颂它。“古柏齐年”与难老泉、宋塑侍女像合称为“晋祠三绝”,同时也是晋祠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难老泉,泉在梳妆楼下,寒流出岩,湍湍急下,为晋祠三绝之一;同时,“难老泉声”为晋祠八景第一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海经》曾记载:“悬瓮之水,晋水出焉”。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取名“难老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代诗人李白曾赞叹:“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泉眼之上的难老泉亭中匾额甚多,有刘汇写的“晋阳第一泉”,有清代宁鹏年为泉亭作“昼夜不舍,天地同流”的楹联。其中傅山所写的“难老”立匾,与“对越”“水镜台”并称为晋祠“三大名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善利泉亭是北齐天保年间创建,明正德初废毁,到嘉靖时才又重建。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就是命名“善利”的喻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叔虞祠是一座独立的两进院落,高大宏伟,祠门外台阶高耸,祠门悬挂贴金篆书“唐叔祠”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叔祠坐北向南,西倚静怡园,东临昊天神祠,祠前有八角莲池,与钟、鼓楼遥相呼应,为祭祀周初晋国开国诸侯、武王之子、成王胞弟叔虞而建。叔虞被封到古唐国做诸侯,勤政治国,国泰民安。其子继位后改国号“唐”为“晋”,建立祠堂有“晋王祠”一称,简称“晋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院碑廊四绕,古木参天,优雅清静。两廊内嵌有石碣40余块,为宋、金、元、明、清历代名人学者题咏,是有关晋祠历史、建筑、风光的珍贵史料。这些石碑无论真、草、隶、行,均为书法艺术的佳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院中设过殿,单檐卷棚顶,面宽三间,进深三间,陈列一组元代乐伎塑像。14位乐伎分两边排列,各持不同乐器,如此完备的乐队在元代壁画中偶见,而实物全国仅此独有,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叔虞祠在《水经注》《魏书》《史记·晋世家》等史籍中都有记载。现存的建筑不在古籍所记载的位置,原建筑毁于何时,无从可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存大殿为元至元四年(1267)创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修,虽经明、清屡次重修,但从结构和材料看,仍保留了元代风格。大殿单檐歇山顶,前部抱厦,正面望去,大有重檐殿宇之势。殿身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高12.4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殿神龛内塑有唐叔虞像,端坐正中,身穿蟒袍,手执玉圭,神采奕奕,相貌堂堂,虽为明、清后世重装,仍保留了元代塑像的特征。其神龛前两柱上各盘绕泥塑蟠龙一条,活灵活现,张牙舞爪,形态生动,粗壮有力,气势凶猛,有腾云驾雾之势。在明清时期等级制度特别严格,只有皇宫里才能见到五爪龙,民间禁用,所以唐叔虞祠的这对龙为四爪金龙。神龛内左右各有一侍童,神台下文臣武将相对而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昊天神祠由关帝祠、三清洞、玉皇阁组成,是晋祠内最大的一组道教院落。因祠内原以供玉皇大帝为主,而玉皇大帝全称是“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故而称为昊天神祠。现存建筑是清朝乾隆年间扩建而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昊天神祠分前后两院,前院是关帝祠。出了关帝祠,迎面一座名为“钧天乐台”的戏台,是给关帝演戏专用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钧天”取自于《列子•周穆王传》“钧天广乐,帝之所居”。前部为三面开敞的元宝箍头顶建筑,后部为单檐歇山顶,结构简练,雕绘精细,清乾隆年间建,为祠内清代建筑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览晋祠必要游洞,自古有十洞九仙之说。在晋祠有朝阳洞、老君洞、云陶洞、财神洞、吕仙阁,最为著名的是云陶洞,因傅山先生在此隐居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陶洞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取自唐代崔曙的名诗“三晋云山皆北向,陶然共醉菊花杯”;一说是“陶”字在此应读作“窑”,取《诗经·绵》:“陶复陶穴,未有家室”,“云陶洞”就是形容一个高居于云中的窑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因傅山待友时必煮茶,所以云陶洞亦称“茶烟洞”。茶香氤氲,余香袅袅,这也是晋祠内八景“石洞茶烟”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洞的门楣上方有“云陶”二字,是傅山先生亲自书写的墨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待凤轩,位于开源洞(财神洞)北,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六间,硬山顶,梁柱结构简洁,前檐出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创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晋祠人杨二酉题“待凤轩”横匾一面,并题楹联一幅“桐叶自当年剪得,凤凰于何日飞来”,笔力遒劲洒脱,似龙飞凤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人牛丛有诗日“洞名独占朝阳号,应有梧桐待凤栖”,待凤轩命名可能就是取其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相传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往西安时路过太原,山西巡抚毓贤在晋祠内修缮待凤轩,备做“驻跸行宫”。1982年,重建待凤轩,并向西扩一米多,加以油饰彩绘,遂成现在格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仙阁梯云,称为晋祠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仙阁,指祭祀吕洞宾的吕祖阁,梯云形容高峻陡峭。沿阶而上,立于吕祖阁可观晋祠全景。</p> <p class="ql-block"> 王琼祠,建于明嘉靖十二年。王琼曾任户部、吏部、兵部尚书,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重臣,晋祠也因此被称为“世界王氏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晋溪书院人称“王家祠堂”,主体建筑为“子乔祠”。初名晋溪园,始建于明嘉庆四年(1525),为明代重臣王琼的私人别墅。王琼去世后,他的长子改“晋溪园”为“晋溪书院”,成为王氏子弟学习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2年6月至1993年6月,在王琼祠东侧,仿明清建筑风格复建晋溪书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晋祠公园及博物馆拥有“中国著名祠祀建筑群”、“中国早期唐宋园林”、“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世界王氏发祥地”等等诸多美誉。虽然用两整天时间盘桓其间,仍然顾此失彼、难以窥其全貌,对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政治、建筑、文化、宗教等知识更是百不获一。感谢“晋祠博物馆”网站和众多网络文章,让我在编写游记的同时,学到了不少晋祠的历史和文化,加深了对晋祠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晋祠,精美的建筑,珍贵的文物,悠久的历史,优美的园林,有机会一定重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