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街忆

浅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是公历2023年12月2日,农历十月二十,又是平头村赶集的日子。商业街两侧,卖东西的小摊排起了长龙,大到服装鞋帽,蔬菜水果,小到针头线脑,零嘴小吃,应有尽有。红男绿女,扶老携幼,大包小裹,满载而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寿阳县志》记载,“平头镇,县西北六十里,五十日集。”由此可见,早在明清时期,平头村就有了集市。这个集市,就在今天人们叫做“旧街”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旧街原本是一条长达千米的商业街,今天已经变成了住宅区,仅残存着几套老旧房子,向世人默默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和繁华。三十年前,平头中学的正门就在旧街,所以,我对旧街相当熟悉。那时候,旧街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目测3米宽的街道坑坑洼洼,两旁,老旧铺面一间挨着一间,门窗油漆斑驳,早已看不出当初的颜色。可能因为过去水患严重吧,商铺门前都留有两三级台阶。商铺有的铁将军把门,有的将塌未塌岌岌可危,还有的依然有人居住。走进去,你就会发现,大门其实是过道,大门左右的东西厢房就是铺面,铺面虽然不太大,后院却别有洞天,一般都是二进院或三进院,正房厢房一应俱全,可见房屋主人家大业大,生活够盈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旧街的尽头叫“寺沟渠”,是一个巨大的广场,因为有个什么寺而得名,今天平头小学内依然有正殿留存。寺沟渠是牲口市场,一到集日,牛马驴骡云集,各种叫声此起彼伏,市场人头攒动,买卖双方在“牙子”的撮合下,生意做成,皆大欢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牙子”可不是牙齿,而是一种职业,就是旧时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并从中取得佣金的人,同类的还有“媒婆”,类似现在的“中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头向来人多地少,寸土寸金,加之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光绪年间,就经历了一场惨绝人寰的“丁戊奇荒”,几年没下一滴雨。是以,被逼无奈的平头人,不得不自力更生,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足迹遍布全国。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一曲《走西口》,至今广为传唱,描述的就是走西口之前,青年夫妻村口分别的难舍难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无绝人之路。这些外出谋生的人,通过各种方式,种茶织布卖手艺,喂猪养鸡做豆腐,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并且生意越做越大。他们发迹后,便回原籍买田置产,开办商号,逐渐形成一条商业街,这就是“旧街”的前身。他们不仅自己赚得钵满盆满,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邮局,医院,学校,供销社,人民公社等,都如雨后春笋般在旧街冒出来,这里一度极其繁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的发展,逼仄的旧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各单位纷纷迁址,集市也迁到了国道两旁。每到集日,绫罗绸缎、成衣成鞋、油盐酱醋、木器铁器,刻章作画等,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或大或小的摊位,把307国道挤得水泄不通,严重影响车辆通行,过往司机怨声载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集市又搬到了平头剧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307国道两侧,数十家酒楼饭店商店超市应运而生,满足了方圆数十里群众的基本需求,过年买馒头还需“下(hà)府”的历史从此宣告终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贵为唐明皇李隆基的宠妃,杨贵妃吃个荔枝都得跑死多少快马。可是,2008年,世宇连锁超市落成开业,各种新鲜水果时令蔬菜茶果点心一应俱全,平民百姓过上了比贵妃都舒服的日子。2015年,平头村委为顺应民意,斥巨资开辟了一条商业街,街道两旁,上百栋商住两用小二楼,一直延伸到街道东口外。绿植,人行道,路灯,霓虹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中午,晚上,整条商业街就飘着浓郁的饭菜香气,勾人味蕾,摄人心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