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一期我们将参观游览沈阳故宫中路建筑群的西所和后宫的御花园。</p><p class="ql-block">这是崇政殿右翊门西侧西所的琉璃宫门。西所俗称西宫,位于崇政殿至清宁宫一路建筑的西侧,为东巡皇帝后妃驻跸之行宫。其主要建筑格局,与东所相同。西所由四进院落组成。沿轴线方向依次是琉璃宫门,垂花门,并与东西两厢之值房组成第一进封闭、小巧、宜人、简洁、空间气氛沉静的四合院落。第一院落两侧各有值房三间。</p> <p class="ql-block">沿轴线方向依次是琉璃宫门,垂花门,并与东西两厢之值房组成第一进院,一进院是一个封闭、小巧、宜人、简洁、空间气氛沉静的四合院落。院落两侧的值房均为三间。</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值房三间,为清代皇子教育场所。</p> <p class="ql-block">东值房现被沈阳故宫辟为“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展”,“文修武备,爱国家风”。</p> <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皇太极虽然是驰骋疆场的马上皇帝,却都对发展本民族文化有过重要贡献。他们不仅是满文的创制和改进者、八旗学堂的创建和推广者,同时也开创了清代皇子全方位教育的先例。清太宗皇太极虽已意识到儒家文化的重要作用,但清初连绵战事和权力争夺,使得皇子教育制度仅仅处于草创阶段。康熙以后,随着政局的逐渐稳定,清代皇子教育制度逐渐完善。若言修文,"四书五经"为皇子蒙学的主要内容,康熙朝以降,历代皇帝严格遵循家法,挑选饱学大儒充任上书房的师傅,教皇子读儒家经典,让其明白安身立命之本、为人处世之道;若言习武,清太宗皇太极定"国语骑射"为祖宗家法,教育子孙后代勿忘本民族传统,勿忘根本。有清一代,文武兼修、融合满汉文化的皇子教育,不仅保证了清代皇脉的素质,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皇子教育课程表,他们上课学习为什么起早不贪黑呢?</p> <p class="ql-block">儒学教育</p> <p class="ql-block">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设内弘文院,由大学士"劝讲御前,侍讲皇子,并教诸亲王";并下令诸贝勒、大臣子弟8岁以上15岁以下者,入宗学读书,使之习于学问,讲明义理,忠君亲上。</p> <p class="ql-block">皇子学习科目和考试内容。</p> <p class="ql-block">《庭训格言》</p><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诸皇子自幼读书,才学风雅不逊汉族文士,成年后却拉帮结派争斗不息,以致扰民乱政。鉴于此,雍正皇帝继位后,御题"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置于上书房,意在告诫皇子读书应以正身立德为本。</p> <p class="ql-block">康熙,奕詝(咸丰),奕訢写字读书像</p> <p class="ql-block">清代皇子教育中还有很重要的一项,便是人格的艺术熏陶,其主要内容是书法与绘画的学习。清代诸帝中书法佼佼者不乏其人,皇族子弟中雅好丹青、精于绘画者也不少。</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御笔紫气东来金漆赶珠龙纹匾</p><p class="ql-block">*清成亲王永理行书</p><p class="ql-block">*清质亲王永瑢墨笔冰姿劲节图</p><p class="ql-block">*清弘历行书对雨诗卷</p> <p class="ql-block">国语骑射</p> <p class="ql-block">顺治皇帝明文规定八旗子弟必须自幼习骑射之功。康熙、乾隆两位皇帝身体力行,每次木兰行围,都要率领皇子、皇孙一起同行,一路风餐露宿,沿途射杀野兽猎物。每年的木兰秋称,既是对骑射教学的检验,同时也为培养皇子们吃苦耐劳的作风。</p><p class="ql-block">*清•仗马鞍</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帝御用牛角桦皮小弓</p> <p class="ql-block">满族从白山黑水走向全国,建立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发展出灿烂的民族文化,与清代兼容并包、融合满汉的皇子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东巡沈阳,均携带皇子皇孙同行,既是为瞻仰桥山,以申孝思,也是告诫子孙不忘初心,牢记民族传统。以史为鉴,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p><p class="ql-block">*衬图为清帝东巡时阿哥房遗址(位于东所第一进院)</p> <p class="ql-block">这是西值房,同东值房一样,为清代皇子教育场所。</p> <p class="ql-block">现在被沈阳故宫辟为“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展”,“富国强兵,边疆永固”。</p> <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亲政后,对清朝"根本之地"的东北地区十分重视。为了谒陵祭祖、查阅边防,玄烨分别于康熙十年(1671)、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三十七年(1698)三次东巡沈阳。其中,富国强兵,巩固发展东北边疆不仅是清帝东巡的主题,也为清朝早、中期抵御外侵,维护领土主权完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对百姓的安抚政策</p> <p class="ql-block">雅克萨之战,为了和平解决中,俄双方的边界争端,玄烨多次遣使赴前线交涉,均未有结果。最终,清廷决定使用武力,驱逐沙俄势力。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月,清军约3000人在彭春统率下,携战舰、火炮和刀矛、盾牌等兵器,从理珲出发,分水、陆两路向雅克萨开进,沙俄军队伤亡甚重,最终遣使求和(第一次雅克萨之战)。</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雅克萨之战</p><p class="ql-block">康照二十五年(1686),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再次出兵雅克萨,清军在雅克萨城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面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提,俄军被困城数月,亡者甚多,沙俄政府被迫向清廷请求撤围,并造使议定边界,雅克萨之战结束。</p><p class="ql-block">雅克萨之战(油画)清军围攻雅克萨(清代绘画)</p> <p class="ql-block">《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直至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前,近170年间,东北边疆地区局势基本保持稳定。</p><p class="ql-block">17世纪的尼布楚(俄国绘画)《尼布楚条约》俄文本影印件。</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康熙皇帝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证明,在面临外来侵略、领土遭受侵犯之时,国富、兵强才是真正的应对之道。前事不远,稽古鉴今。中华民族不容亵渎,领土主权不容侵犯,富国强兵,历史犹有教益。</p> <p class="ql-block">由垂花仪门进入第二进院落,主体建筑是迪光殿。</p><p class="ql-block">这是西所垂花仪门</p> <p class="ql-block">迪光殿是皇帝在此处理朝政、接见、受拜。乾隆四十三年(1778),又于东、西各建配殿三间,是皇帝东巡在盛京驻跸期间扈从官员办理公务之所,其实就是一套临时政府运行班底。</p> <p class="ql-block">迪光殿</p> <p class="ql-block">第三进院落为保极宫,它是皇帝的寝宫,其东西两侧有抄手游廊与前进院落的迪光殿后檐廊相连,中间有供皇帝行走,并高于院落地坪的御路;与游廊及宫殿建筑的前后檐廊地面取平。这个院落是整个盛京宫殿中极具特色的院落之一,尤其是两侧的抄手游廊依墙而建,把原本单调生硬的墙体边缘空间软化,光影的作用在院落的东西两侧增加了空间的进深感。</p> <p class="ql-block">保极宫</p> <p class="ql-block">保极宫院落雪景</p> <p class="ql-block">保极宫院落雪景</p> <p class="ql-block">保极宫</p> <p class="ql-block">继思斋(四进院)这是位于西所的继思斋,建于1746—1748年,是清帝东巡在沈阳驻跸时随驾妃嫔居住之处。继思斋名字的来历在皇帝钦定的《盛京通志》(卷二十)中可以找到,其中特别标明:“继思斋斋中正北壁上恭悬御书:每以念功崇继序,益惟图易凛思艰;正南壁上恭悬:谟烈远垂钦善继,治安长守凛深思。”乾隆这两幅楹联中都巧妙地把“继思”二字嵌入其中,既表达了仰慕先皇功绩,也表达出清帝对国家长治久安的一种政治追求。</p> <p class="ql-block">继思斋</p> <p class="ql-block">正南壁上恭悬:谟烈远垂钦善继,治安长守凛深思。.</p> <p class="ql-block">继思斋没开放,透过窗户拍照的,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崇谟阁是西所最后的一座建筑,因为没有独立的围墙,所以它的外观呈开放状态。它在继思斋的后面,可以算是一个院落。</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面阔五间的二层歇山式黄琉璃瓦顶楼阁,是乾隆首次东巡(1743年)确定建设的项目,并于乾隆十三年,即公元1748年完工。不过,这当中还有个插曲。乾隆帝首次东巡时说了,沈阳是大清朝的发祥地,历朝的《实录》都应该抄写满、汉文各一部送到这里尊藏。但是抄完之后《实录》放在沈阳故宫什么地方,乾隆没有明说,这让下边办事的官员犯了难。最后,礼部官员说,在北京有皇史宬尊藏《实录》,在奉天,他们看崇政殿后面的凤凰楼既高大又漂亮,可以担当尊藏《实录》重任,所以请皇帝下旨让人办理。乾隆皇帝也许事太多,就把他当初建“敬典”“崇谟”二楼搞“金匮石室之藏”的打算给忘得一干二净,居然同意了礼部的建议。下边的官员遵旨照办,他们把凤凰楼进行了改造,将“凤凰楼原楼梯挪改,楼中面上下开门,东北安窗”。乾隆十五年十一月,乾隆还到皇史宬出席了“恭送五朝《实录》尊藏盛京”的仪式。从此,也就是从公元1750年开始,沈阳故宫凤凰楼开始尊藏清朝历代皇帝的《实录》。这样一来,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崇谟阁在建成之日起就闲置了,崇谟阁一空就是30年。</p> <p class="ql-block">幸运的是,乾隆又想起崇谟阁了。乾隆四十三年,即公元1778年,乾隆找来军机大臣说,在奉天留都的正殿后面建了敬典、崇谟两个楼阁,我问下头人了,告诉说崇谟阁现在还空闲着呢,这跟当初建这个阁的想法不相称啊!怎么办?乾隆对大臣们讲,你们告诉盛京将军弘晌,派人到崇谟阁里去量一下,如果那里足够宽大,能够放得下书橱,就把五朝实录搬到那里去尊藏吧。弘晌回复得飞快,因为本来那里就是等着搞“金匮石室之藏”的,当初就已经把金龙大柜也一并打造好了。就这样,《实录》进入了崇谟阁。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佟悦说,实录简单地说就是一部手写的史书,《清实录》就是一部以清朝皇帝家庭为主线的国史。从实录的编修情况可以看出,实录编修与清玉牒编修有很大不同,玉牒是每10年编修一次,实录是每换一个皇帝才编修一次,所以整个清代十二帝有十一位编写了实录,而自从崇谟阁开始启用后,总共才有6次增加尊藏的事件,这本身就决定了崇谟阁要比它的姊妹建筑安静得多。在《清实录》中多次提到“金匮石室之藏”,金匮石室按字面讲,是指用金属封缄的柜子,用石头修筑的房子,这个提法从秦汉就开始使用,是指古代国家秘藏重要文书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讲,后人将敬典阁和崇谟阁称为清朝在沈阳故宫的皇家档案馆是名副其实的。</p> <p class="ql-block">从崇谟阁出来便是沈阳故宫中路的第五院落——御花园。作为提供御膳的后勤内院。也叫“后苑”后来才改为御花园。</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影壁,是御花园的西门,影璧上的图案是两只仙鹤。走过影壁向北便是故宫的御花园。</p> <p class="ql-block">这是御花园的寿山、凤凰亭。</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御花园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园内有众多精美的园林建筑,花园不大,一眼就能看到头,不过假山、凉亭、鱼池、小桥流水等,该有的都有。</p> <p class="ql-block">这是后花园东边的假山,由几块奇石所建,很小的一个假山,上面刻了一个金色的福字,这也叫假山,够简单的。</p><p class="ql-block">西面的假山是依西墙而建,由无数的奇石堆积而成,东面的假山连着一个小池塘,池塘上有迷你小拱桥,池塘里面种的荷花,亭子上有瀑布流淌下来,雾化后笼罩着盛开的荷花荷叶,如梦如幻,仙境一般,是游客的必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御花园小溪上精致的小桥</p> <p class="ql-block">石刻,御花园</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的御花园面积很小,宽不过五丈,长不过百米,据说这里是天下太平时期由故宫的后厨改建而成。刚刚建都的时候,努尔哈赤忙于征战天下,无暇休闲赏景,御花园根本就不在考虑范围内。</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的冷饮店</p> <p class="ql-block">御花园长廊</p> <p class="ql-block">雪后的沈阳故宫后花园,平添了美色,引得无数游人前来打卡拍照,很出片的呦!</p> <p class="ql-block">御花园石雕</p> <p class="ql-block">御花园石雕</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后宰门(红墙外面拍照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御花园中的磨房和碾房。在满族入关前,沈阳皇宫里还保留着磨房和碾房。而北京皇宫内务府是在宫外加工面粉和谷物。沈阳故宫在宫内设碾房、磨房,主要是与满族人的游牧生活习惯有关。由于他们进入宫中时间不长,原来很多生活习惯还保留着。当时,沈阳皇宫里的苏拉(满语,意为勤务人员),会在碾房、磨房中加工出皇帝和后宫喜欢吃的秫米水饭、酸汤子、豆面卷子、萨其马等。</p> <p class="ql-block">碾房</p> <p class="ql-block">这是御花园东边的“影璧”,是进出御花园东门的大“屏风”,沈阳故宫里面影璧上的图案都是仙鹤(御花园西边影璧上的图案同样是两只仙鹤)。故官仙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兽,寓意着长寿、吉祥和美好的愿望。</p><p class="ql-block">本文就介绍到此!下期将介绍沈阳故宫西路建筑群,下期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