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一方》序

韦明铧

<p class="ql-block">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扬州人</p> <p class="ql-block">苏州人</p> <p class="ql-block">五六年前,我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过一本名叫《浊世苍生》的书。内容很杂,包括京油子、卫嘴子、四川袍哥、江阴强盗、凤阳花鼓、山西乐户、上海瘪三、西南蛊人、关东胡子、湖湘兵勇、珠江老举、南洋猪仔、三河老妈、松江娘姨、京师相公、河间太监、丰台花匠、岭南海盗、北国念秧、徽州骆驼、山东响马、江西腊鸡、山陕老西、天津混星子、保定狗腿子、浙江同年嫂、潮州打怨家、高邮黑屁股、广东咸水妹、粤南麻风女、湖北九头鸟、顺德十姊妹、北方走马伎等。我没有办法给它起一个更合适的书名,只觉得这些人处于浊世,都是苍生,故名《浊世苍生》。后来看见出版社的广告把它归于“中国地域人文现象研究”,也还恰当,只是稍微拔高了一点。</p><p class="ql-block">至于我写这些东西的缘由,在那本书的序里都已说了。</p><p class="ql-block">我的主要观点是,因为地分南北,所以人也分南北。山川、气候、物产的不同,给居住在那里的人,带来了体质、性情、风俗的差异。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归根到底,是因为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区别,才使得那里的人文景观呈现出异样的风采。</p><p class="ql-block">我举了许多例子,说明地域差异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学者的学风上。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过,北方学者的毛病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南方学者的毛病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就是典型的例子。说人分南北,只是简言之而已。中国如此之大,何止南北两派!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十方水土呢?必定要养十方人了。其实,就中国而言,应该说“百方水土养百方人”才算差不多适当。</p><p class="ql-block">让人感到诧异的是,千百年来,几乎中国各地的人都有一种或几种奇怪的诨号。这种诨号涵盖于这方人的全体之上,仿佛谁也不能例外。</p><p class="ql-block">早在北宋时,庄绰在《鸡肋编》卷上就写了一段奇特的话,说各地人都有特殊的忌讳:</p><p class="ql-block">天下方俗各有所讳,亦有谓而然。</p><p class="ql-block">渭州潘原讳“赖”。云始太祖微时,往凤翔谒节度使王彦才,得钱数千,遂过原州,卧于田间,而树阴覆之不移,至今犹存,谓之“龙潜木”。至潘原与市人博,大胜,邑人欺其客也,殴而夺之。及即位亡,几欲迁废此县,故以“赖”为耻,然未知以欺为“赖”,其义何见。常州讳“打爷贼”。云有子为伍伯而父犯刑,恐它人挞之楚而自施杖焉。虽有爱心,于礼教则疏矣。楚州讳“乌龟头”。云郡城像龟形,尝被攻,而术者教以击其首而破也。泗州多水患,故讳“靠山子”。真州多回禄,故讳“火柴头”。涟水地褊多荒,人以“食芦根”为讳。苏州人喜盗,讳言“贼”。世云范文正乃平江人,警夜者避不敢言贼,乃曰“看参政乡人”,是可笑也。而京师僧讳“和尚”称曰“大师”。尼讳“师姑”,呼为“女和尚”。南方举子至都讳“蹄子”,谓其为爪,与獠同音也。而秀州又讳“佛种”,以昔有回头和尚以奸败,良家女多为所染故尔。卫卒讳“乾”,医家讳“颠狂”,皆阳盛而然。疑“乾”者谓健也。俗谓神气不足为九百,或以乾为九数,又以成呼之,亦重阳之义耳。蜀人讳“云”,以其近风也。刘宽以客骂奴为“畜产”,恐其被辱而自杀。浙人虽父子朋友,以“畜生”为戏语,而对子孙呼父祖名,为伤毁之极。在龙泉,见村人有刻石而名“蛮”、名“娇”之类,可耻贱者,问之,云欲人难犯,又可怪也。天长县炒米为粉,和以为团,有大数升者,以胭脂染成花草之状,谓之“炒团”。而反以“炒团”为讳,想必有说,特未知耳。&nbsp;</p> <p class="ql-block">绥德汉子</p> <p class="ql-block">沧州拳师</p> <p class="ql-block">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谑语”,写到严嵩因是江西分宜人,从而被讥为“腊鸡头”的趣事:</p><p class="ql-block">嘉靖间,分宜当国,而高新郑为史官,候于私宅。时江西乡兖求谒者旅集,及分宜延客入,皆鞠躬屏气,高因大笑。分宜问故,高对云:“适见君出,而诸君肃谒,忆得韩昌黎《斗鸡行》二句云:‘大鸡昂然来,小鸡悚而待。’”严闻之,亦为破颜,盖俗号江右人为“腊鸡头”也。</p><p class="ql-block">又,新郑与江陵初年,相契如兄弟。偶联镳出朝,而朝暾初上,高戏出一俪语云:“晓日斜熏学士头。”张应声曰:“秋风正贯先生耳。”两人拊掌几坠马。盖楚人例称“干鱼头”,中州人例称“偷驴贼”,俗语有西风贯驴耳也。</p><p class="ql-block">在明清流传的话本《解学士诗话》里,有一首据说是明人解缙写的诗,列举了许多地方人的诨号:</p><p class="ql-block">骂声江西是腊鸡,苏浙盐豆落筲箕。</p><p class="ql-block">云贵两广真蛮子,福建土狗出诗书。</p><p class="ql-block">四川最多尖老鼠,湖广都是臭干鱼。</p><p class="ql-block">河南俱是偷驴汉,侉在山东瓜在西。</p><p class="ql-block">南京金陵挑粪桶,北京奤子吃酥酥。</p><p class="ql-block">民国时大华烈士的《西北东南风》里有一篇“徽号”,记录当时各地方人的诨号是:</p><p class="ql-block">国内各地居民,各有相当之“徽号”。如察哈尔人为“山药蛋”;江西人为“老俵”;四川人为“川老鼠”;湖南人为“湖南骡子”;湖北人为“九头鸟”;山西人为“老西”,又为“醋糟”;陕西人为“老陕”;东北人为“扁脑杓子”,又为“白帽子”;山东人为“老山东”;河北南三府人为“棒子面”;津东人为“老绐”;河南人为“河南侉子”;广东人为“老广”;江北人为“江北佬”,又为“江北猪猡”;苏州人为“苏空头”;杭州人为“杭铁头”;北人称南方人为“蛮子”,又为“臭豆腐”;北京人为“京油子”;天津人为“卫嘴子”;保定人为“狗腿子”。北方俗谚云:“十个京油子,赶不上应该卫嘴子;十个卫嘴子,赶不上一个保定府的狗腿子。”</p><p class="ql-block">近人瞿兑之在《养和室随笔》一书的最后,说各省人都有所谓“地讳”,其实也就是诨号:</p><p class="ql-block">各省皆有地讳,莫知所始。如畿辅曰“响马”;陕西曰“豹”;山西曰“瓜”;山东曰“胯”;河南曰“鲈”;江南曰“水蟹”;浙及徽州曰“盐豆”;浙又曰“呆”;江西曰“腊鸡”;福建曰“癞”;四川曰“鼠”;湖广曰“干鱼”;两广曰“蛇”;云贵曰“象”。</p><p class="ql-block">今人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里,也曾谈到他的家乡江南一带城市的各种诨号:</p><p class="ql-block">近世吾乡惠山泥人有盛名,吾乡语称土偶为“磨磨头”,而自道曰“倷伲”。故江南旧噱,呼无锡人为“烂泥磨磨”,亦犹苏州人浑名“空头”、常熟人浑名“汤罐”、宜兴人浑名“夜壶”。</p><p class="ql-block">这些因地域而产生的诨号,林林总总,奇奇怪怪,绝不会无缘无故地形成。在它们的后面,应当隐含着地理、历史、风俗、人文等广泛内容。</p> <p class="ql-block">少林和尚</p> <p class="ql-block">宜兴夜壶</p> <p class="ql-block">我在《浊世苍生》的序里承认,我的书不敢妄称研究,至多只能说是一本读书劄记。闲来读书,偶有所得,辄援笔记之。资料积久渐多,又受到出版社的错爱,稍加董理,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在那篇序里,我特别郑重声明:</p><p class="ql-block">如果书中的一些文字,让某地的朋友读了不大愉快,我预先声明,那绝不是我的本意。我只是根据我能得到的材料说话,我甚至只是想给朋友们提供一点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绝对无意对某地某人有所褒贬。</p><p class="ql-block">我希望读者诸君体谅我的用心。假如承蒙你们垂青,我也许有勇气再写本续集。</p> <p class="ql-block">秦淮八艳</p> <p class="ql-block">大同婆娘</p> <p class="ql-block">诨号仅是一个标识,内涵深藏在它里面。</p><p class="ql-block">“淮瓶子”不是谈器皿,“无锡贼”不是谈小偷,“南京大萝卜”也不是谈蔬菜园圃。我谈的是人。但这一来就不免有些风险,因为凡是人,都是具体地方的人。</p><p class="ql-block">几年来,我一直注意各地人对他们自己的诨号的反应,当然首先是对我写的一系列文章的反应。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也是一件冒险的事情,因为这既可了解某地人的开放程度,而我自己也时刻有挨骂的可能。</p><p class="ql-block">高邮人对“高邮黑屁股”的态度很平常。一位高邮读者对我写的《高邮黑屁股》评论道:“原来是这样来的!我也说嘛,怎么这么叫我们。真是很有意思。”</p><p class="ql-block">杭州人对“杭铁头”这个绰号, 也没有多少反感。一位杭州读者对我写的《杭铁头》这样评道:“扬虚子、苏空头、杭铁头、南京大萝卜……说明某地具有比较广泛的的影响。哈哈!”</p><p class="ql-block">我没有看到大同人对于“大同婆娘”有何评论。只见到香港网友“月生海”在谈到“大同婆娘”和“扬州瘦马”时说:“大家有兴趣可以读一本书,系韦明铧先生所写,书名叫《浊世苍生》,讲得唔算露骨。”为什么说“唔(不)算露骨”?是因为“大同婆娘”和“扬州瘦马”都是娼妓群体,行文容易涉及情色。我在《大同婆娘》中曾提到旧时对“大同婆娘”生理结构的一些传闻,虽然有个女网友抱怨说:“小妹愚笨, 唔明解???”但恕我对此只能点到为止。</p><p class="ql-block">“珠江老举”是旧时广东的一个妓女人群。我之写《珠江老举》一文,意在考证这种被历史风尘湮没的卑微人群的生活状态。此后,有人找出更多的材料,证实“珠江老举”确实存在。如陈徽言《南越游记》云:“近惟珠江水寮诸妓,谓之‘珠娘’,南北岸粉黛成行,佳者殊鲜。”张际亮《南浦秋波录》云:“至若粤东,称伎曰‘珠娘’,曰‘老举’。其宅最盛者曰‘花地’,盖南汉故花田也,舟岸杂处,习俗与闽无别。”读者的新发现,是以为“珠江老举”之名可能与福州土话有关系。福州旧有“诸娘”一词,如陈衍《福州方言志》云:“(福州)女呼‘诸娘’。案:当谓无诸国之娘。”叶俊生《闽方言考》云:“‘诸娘’,女子也。任昉《述异记》:‘越俗以珠为上宝,生女谓之珠娘。’一云:闽古为无诸国,故妇曰‘诸娘’。”可是,广东的“珠娘”和福建的“诸娘”是不是一回事,还有待进一步证实。正如郭白阳《竹间续话》所说:“粤东称伎曰‘珠娘’,未闻闽有‘珠娘’之称。”&nbsp;</p><p class="ql-block">使我感到欣慰的是,顺德人对于古代有女子同性恋倾向的“顺德十姊妹”,并无贬评。一位顺德网友对我写的《顺德十姊妹》的读后感是:“听过咯,的确系有咁嘅事。哦,原来是这样啊!”</p><p class="ql-block">与此相映成趣的,是福建人对于古代有男子同性恋倾向的“福建契兄弟”的态度。我写的《福建契兄弟》被贴在福建的网上,一位福建网友看了显然不高兴:“这么说来,合着闽人自古就有龙阳之好、断袖之癖的传统?这倒是教人不好接受。”但另一位福建网友的话让我放下心来:“‘契弟’之说在福州民间倒是有过耳闻,也曾出现在老福州方言里,但是说的人也以为不耻。没想到元明时此风如此之盛,我只当是奇谈,呵呵!”</p><p class="ql-block">江阴人对于“江阴强盗”的诨号,心怀矛盾。大体而言,对此有抱有两种态度。一是加以辩白,如有人说:“这是我听到的关于‘江阴强盗无锡贼’的解释:有个江阴人,是种桃子的,有一天他到无锡去卖桃子,卖不出去。可桃子卖不出去会烂掉,没办法,只好降低价格出售,就叫做‘强卖’,因此他蚀了本。所以他回家对别人说‘江阴强桃无锡蚀’,慢慢地就变成了‘江阴强盗无锡贼’。”二是视为民风,如有人回忆说:“年少时在南京求学,和一女同学相处甚欢。一日,延自家中吃饭,其母包饺子。晚餐时,其父下班回家,问及我,同学代为回答江阴人。其父愣了片刻,忽然大笑曰:‘哎呀,原来是江阴强盗啊!’众人愕然。后方知,其父为江苏作家协会主席,其姥爷曾在江阴打过游击,对江阴民风甚是了解。” 须知,“江阴强盗”是指江阴人的性格,不是说江阴人都是剪径的李鬼。</p> <p class="ql-block">吉水翰林</p> <p class="ql-block">云南马帮</p> <p class="ql-block">各地的人,都有可能获得某种诨号。有朋友告诉我,如果扬虚子、苏空头值得一说,那么约翰牛(英国人)、北极熊(俄国人)、高卢鸡(法国人)、山姆大叔(美国人)、海上马车夫(荷兰人)等也不妨一谈。还有一位自称“愚人”的网友读了我的文章之后说:“不错,还可以更多地发掘。”</p><p class="ql-block">对的,我自当更多地发掘。但我的第一要务是发掘扬虚子、苏空头们,而不是约翰牛、北极熊们。</p><p class="ql-block">我感谢各种批评。这本书的写作,就是批评给了我莫大的勇气。这是因为,假如我们不能正面自己的过去,假如我们以为热爱桑梓就意味着不能批评自己的家乡,假如我们一厢情愿地臆想那些旧时诨号倘若不再被提起就不会有人记得我们曾经的疮疤,那么,那些诨号造成的阴影将还会笼罩在我们的心头,造成那些诨号的社会病毒将还会附着在我们的身上。</p><p class="ql-block">我还要特别感谢《社会学家茶座》和山东人民出版社,是他们一以贯之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才使得本书与读者见面。《社会学家茶座》的王焱主编和王萍女士,山东人民出版社的于宏明编辑和马洁小友,给了我不同程度的帮助,让我感念在心。</p><p class="ql-block">每一个家乡都拥有光明的未来,但我们的眼睛必须向着光明,才能将影子留在身后。</p><p class="ql-block">韦明铧</p><p class="ql-block">2008年7月13日于扬州醒堂</p> <p class="ql-block">福建契兄弟</p> <p class="ql-block">广州十三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