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并行,一目三千年

跑车阿姨(请勿送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过风雨和沧桑,淌过远古和现代,脚踩五尺道,一目三千年,这里就是“川滇门户” — — 盐津豆沙关,古称石门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尺道,是秦国时代修筑的一条连接中原、四川、云南的通道,因路宽五尺,故称“五尺道”。</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三世纪,秦国占据巴蜀后,秦蜀守李冰采用了积薪烧岩之法,修筑了从僰道县(今天宜宾)经石门关,到千倾池(昭通)的第一条内地入滇通道 — 五尺僰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尺道又称滇僰古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现豆沙关景区内五尺道长约350米,宽1.7米,是迄今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长、最完好、马蹄印记最多(243个)的古驿道遗迹。</p><p class="ql-block"> 滔滔江畔,削壁千仞,箐深路险。循着崖壁,崎岖五尺道蜿蜒起伏,成为内地入滇的大通路,也成为后来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部分。川滇两地的马帮络绎不绝地往返于这条古道上,马蹄声、吆喝声不绝于耳;中原文化、蜀地文化、夜郎文化、古滇文化随之汇集相融,衍生出了昭通朱提文化。</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门关是五尺道上“锁钥南滇,扼守西蜀”的重要关隘,古道就从关楼门洞中穿过。以前有一尺二厚的两扇门,门一关,门杠一顶,边疆和中原两面就隔绝了。石门关上便战争不往、纷扰不至,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唐朝时天宝年间战争爆发,南诏叛唐后,石门关就关闭了,且一关就是40多年。</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年间,这条繁华的五尺道开始设关收税,石门关附近至今还保留有当时被用作收税卡口的两根门柱和一个门栓凹槽,类似今天的高速公路收费站。当时,五尺道的年关税收入占云南关税收入的1/3以上。</p> <div><br></div><div> 时间越过千年,五尺道上每级石阶宽窄高低不一,磨得乌黑发亮,石道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马蹄坑印,有的深达3、4寸。要在硬石上踩成这样的蹄印,非千年万次难成,不知有多少马蹄的磨蚀,才留下了这深重的历史印记。<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茬又一茬马帮成百上千年行进于此留下的印记,是一段段刻进年轮里的故事。站在这里仿佛穿越:商贾往来,马帮行走,吆喝声、马蹄声,在峡谷中回荡......</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目三千年,五路过雄关。</p><p class="ql-block"> 五道并行交通奇观指的是从古至今在石门关先后修建的五条道路。站在石门关前,可以看见古今五道并行的画面,秦五尺道、关河水道、昆水公路、内昆铁路和水麻高速公路五条道路高低错落、并排齐驱,穿越豆沙古镇延伸至远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千年风雨,五道并行:秦代五尺道、乾隆年间通航的关河水道、上世纪70年代中期修筑的昆水公路、2003年竣工的内昆铁路,以及2008年通车的水麻高速公路都跨越时空千载在此聚集。五条道路,三千年的变化,在这里尽收眼底,成为独一无二的交通景致,见证着中国西南大山里的交通巨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古驿道早已失去了它的交通功能,但“四道”却川流不息:船舟横渡,汽车疾驰,火车轰鸣。五尺道就这样与现代化的铁路、公路相约对接,如同五线谱镶嵌于石门关的万仞断壁上,形成奇观。</p><p class="ql-block"> 当地人说,我们石门关地处重要关隘,“五道并行”是国内绝无仅有的交通奇观,不该嘚瑟一下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