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云南散记之五 <p class="ql-block">寺庙很奇特,无论多心烦意乱,只要踏进这片净土,心就得到了清净和安宁。中国人的寺庙讲的不只是人和佛的故事,更多的是在讲述人和天的故事。“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寺庙这片神圣的净土,蕴含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的寺庙在建造时,刻意模糊了内外空间的界限,把建筑本身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工匠们就像造梦师那样,凭着对心目中的净土的理解,打造一场让我们内心安定的梦。从秦朝的阿房宫到明清的故宫,从西安的大雁塔到大理的三塔崇圣寺,时间穿越了几千年,地域跨越了近千公里,但依然可以从中找到类似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恢弘的皇家大殿、遗落在山顶的小庙、清幽的深山老寺、闹市里香火鼎盛的寺庙、或者是人烟稀少的绝境中的修佛道场,都十分讲究拉近天地和人心的距离、自然和人的关系。在大理古城北郊,苍山东坡山麓藏着一座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皇家寺院,集大乘佛教、大理阿吒力佛教、藏传佛教于一身,被誉为“妙香佛国”,它就是崇圣寺。作为大理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南诏时期的崇圣寺三塔在苍山洱海之间屹立千年,浸润风花雪月,见证兴衰沉浮,向世人述说古老的南诏故事。</p> <p class="ql-block">大理素有“妙香佛国”之称,自南诏以来,从皇家至百姓,均信奉佛教。苍洱之间佛寺林立,最多的时候有小寺三千,大寺八百。元朝时期西台御史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记载:“此邦之人,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到南诏国第10代国王劝丰佑时期(公元824—859年),信教之风极盛,于是兴建崇圣寺,并在寺中建千寻塔,后来又建南北小塔。据古籍记载,修建崇圣寺及千寻塔时,役工匠770万,耗4万余金,历时8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张胜温梵像卷》,宋代大理国画工张胜温及其弟子们创作的绘画长卷,创作时间大约在大理国国王段智兴当政的1172至1175年间。画卷全长1636.5厘米、高30.4厘米,描绘了628个佛像和世俗人物。画卷原作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i></p> <p class="ql-block">“南中梵刹之胜在苍山洱水,苍山洱水之胜在崇圣寺”。崇圣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鼎盛于宋代,原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建成后的崇圣寺规模达方圆七里,有三阁七楼九殿,房屋八百九十多间,有佛一万一千四百尊。崇圣寺以“三塔、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五大重器闻名于世。是云南古代佛教密宗的灌顶道场,也是大理国王室的内道场,所崇之圣是密教的圣观音,曾为东南亚、南亚崇尚,享有"佛都"之美誉,为南诏、大理国著名的王家寺院。南诏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曾铸鸿钟,钟极大,径可余丈,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钟震佛都”曾是大理著名的十六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明代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地震,千寻塔“裂二尺许,形如破竹”,后“旬日复合”。然而千百年来,由于战火和自然灾害,“大钟、雨铜观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四件宝物均已不存,崇圣寺也因地震被毁于清咸同年间。唯有崇圣寺三塔,在苍洱之间独立千年。</p> <p class="ql-block">三塔平面布局主塔居前,两小塔居后,呈鼎足之势。主塔又名千寻塔,全称为“法界通灵明道乘塔”,塔高69.13米,为十六级密檐式方形空心砖塔。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大鹏等,塔身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底部镶嵌“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此为沐英后裔明代黔国公孙世阶所书。南北小塔高42.19米,为十级密檐式八角形空心砖塔。外观装饰成阁楼式,每角有柱,每级设平座,第4、6级有斗棋,顶端有镏金塔刹宝顶。每层出檐,角往上翘,玲珑可爱。建崇圣寺三塔,</p><p class="ql-block">在三塔之中,千寻塔左右两边的小塔并不是垂直的,只因在400多年前的地震让两边的小塔倾斜,但很神奇地是,两边小塔倾斜的方向竟是倾向千寻塔,而且倾斜后还能保持对称,稳如泰山,屹立百年不倒。</p><p class="ql-block">除了宣扬佛法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镇伏水患。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据清代学者王昶所著的《金石萃编》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建筑高达60多米,布局成鼎足之势,与远处的苍山、洱海相互辉映,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和智慧。不论是从三塔的整体布局看,还是从塔身的细节看,都能感受到极致对称的美。每层出檐,角往上翘,不用梁柱斗拱等,以轮廓线取得艺术效果。三塔高耸入云,好似玉柱擎天,在蓝天白云映照下,造型和谐、浑然一体,也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据传说,这三座塔是由唐代的工匠龚涛和易慧在大理设计和建造的。从修建至今,除经历上千年风吹雨打和日晒之外。还经历过30余次强地震的考验。其中,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如破竹,可10天后竟奇迹般自行复合如初,1925年大地震,城乡民房倒塌达99%,可千寻塔只震落了顶上的宝刹。这对于没有石基而直接在土基上修建的三塔来说无疑是一个奇迹。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技艺,也反映了中原人民与云南边疆各族人民之间密切的文化联系。</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还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天龙寺的原型,历史上有九位大理国皇帝在此出家,高僧殿中供奉的这九位皇帝,其中就包括第十五世皇帝段正淳(段誉之父)和第十六世皇帝段正严(段誉)。大理除了苍山洱海间风花雪月的浪漫,还有金庸笔下段氏王朝、六脉神剑的江湖。</p><p class="ql-block">崇圣寺的神秘,不仅是和皇家的千丝万缕,还有台阶的奇数和偶数的差异;还有三塔千年不倒的秘密,以及从塔底出土的南诏国文物,无一不说明这里的与众不同,或许每个地方都有如此神圣的地方,但是崇圣寺三塔被人熟知,却从武侠小说走出去,然后再返回来,带给人几多感慨。</p> <p class="ql-block">“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让大家知道了那个神秘的国度——大理。武侠小说中那个玉面青衫、凌波微步纵横江湖的翩翩少年虽然是虚构的,但国宝“银鎏金镶珠金翅鸟”却真实印证了那段历史。1978年,对崇圣寺三塔整理维修期间,在千寻塔内发现了一只银质的大鹏金翅鸟,它昂首展翅,仿佛引颈长鸣,站立于莲花座上,似乎俯瞰万顷洱海,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艺术极品。</p> <p class="ql-block">金翅鸟梵名“迦楼罗”,被尊为大理的保护神,是佛教护法中的“天龙八部”。传说金翅鸟原来是一种很凶的大鸟,可慑服诸龙,体积很大,展翅时可达336万里,以龙为食,使龙族苦不堪言。后来金翅鸟皈依佛法,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大鹏金翅鸟也是大理历史的见证,传说大理原来是个泽国,洱海原来叫“龙池”,但是后来毒龙作怪,周边的百姓因为水灾苦不堪言。为了震慑住这几条毒龙,人们就把以龙为食的金翅鸟请了过来,把它置于崇圣寺三塔的塔顶,震慑住了毒龙,保佑大理国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大理崇圣寺三塔是大理市“文献名邦”的象征,是大理历史文化的见证!在崇圣寺三塔的背面有一个水池,名为聚影池。池水清澈透明,如一面大镜子。当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三塔倒影在池中,清晰美丽。这里是拍摄三塔的最佳场所,历来被人们所称颂,留有“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的美谈。而今塔影依旧,鸿钟难觅,“钟震佛都”今已不见,但三塔见证了大理的千年兴衰,傲然屹立至今。</p><p class="ql-block">去到一个地方,发现一段故事。或许,这才是旅行真正的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