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画家禹之鼎画作欣赏

28福

<p class="ql-block">禹之鼎(1647年—1716年),清代画家。字尚吉,一作上吉或尚基,号慎斋,江苏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一作江苏兴化人。有《骑牛南还图》《放鹇图》《王原祁艺菊图》等传世。</p> <p class="ql-block">禹之鼎工人物。幼师蓝氏,后出入宋元诸家,遂成一家法。有《王会图》一卷传世。其写真多白描,不袭公麟之旧,而用吴生兰叶法。两颧微用脂赭晕之,娟媚古雅。禹之鼎的山水、花鸟、人物兼善,取法不分南北二宗,在技术上精勾细染,设色研艳,界画功力亦极深。</p> <p class="ql-block">禹之鼎是清代康熙年间著名画家,擅长人物,尤以肖像著称。入京供奉内廷后,誉满京师,“一时名人小像皆出其手”。</p> <p class="ql-block">禹之鼎出使琉球,是他一生中最显赫的事迹,他的肖像画誉满京城,也与此次出使有密切关系。</p> <p class="ql-block">禹之鼎的肖像画虽独步画坛,但从学者并不多。清初画坛,以山水画最为流行,名家辈出,流派纷呈。</p> <p class="ql-block">禹之鼎虽以肖像画著称,但艺术根底比较深厚,他广泛涉猎绘画领域,兼长人物、仕女、山水、花鸟各科;先后出入蓝瑛及宋元诸家,转益多师:擅长工笔重彩、水墨写意、白描、淡彩、没骨等多种画法;肖像画也兼取墨骨法、白描法和江南画法等诸多技艺。通过广采博取和融会贯通,不仅使其肖像画达到得心应手、形神兼备的程度,而且形成多种风格面貌,与专宗一科一派的肖像画家相比,自然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他的本色肖像画则是融会贯通,穿插并用,墨骨和色晕并重,既有淡墨渲染的坚实结构起伏,又有重色晕罩的明润肌肤色泽,作品形貌逼肖,立体感强,又容光焕发,神采奕奕,达到了形神兼备臻境。存世代表作品有《王士祯放鹇图》卷、《王原祁艺菊图》卷、《乔莱濯足图》轴等。这些图中的主人公肖像,与其他同一主角的肖像画相比较,如《王士祯幽篁坐啸图》卷、《王原祁像》轴、《乔莱观画像》轴(南京博物院藏),体貌都毫无二致,可以看出禹氏写真技艺之高超。这种将白描、墨骨、色晕诸法融为一体的画风,既是对传统的集成,也成为一种新格。</p> <p class="ql-block">禹之鼎的肖像画,还很少无背景的单身立、坐像,正襟危坐,一味端肃,而往往把人物置于特定的情节、环境之中,展现主人公其时的具体活动和生活环境,力求如实地反映他们的行动举止和思绪心态,因此,作品富有真实性和亲切感,而少人为雕琢或理想化、概念化的痕迹。如《月波吹笛图》卷中的思归心绪、《饷乌图》轴中的哀亲情思、《西郊寻梅图》轴中的咏梅词意,都表现得真切自然,动人心弦。这种用背景烘托人物的传统手法,禹氏运用得娴熟自如,得心应手,远胜他人一筹。</p> <p class="ql-block">禹之鼎的肖像画,在当时盛行文人山水、花鸟的社会风气下,虽未能蔚成一派,但杰出的艺术成就还是得到了世人的公认,画史谓其“工善写照,一时称绝”(《图绘宝鉴续纂》)</p> <p class="ql-block">禹之鼎不仅人物画精妙, 而且山水、花鸟兼善,功力深厚,技巧纯熟,是清代画家史上较有地位的画家。不仅如此,解读禹之鼎的作品,不但可以探究其画风技法的艺术价值,并且能够透过其画中描绘的人物形象、社会内容更深入地了解清初的社会情境,体察当时的市井炎凉、浮生众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