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微信号《阅读教练苏小爪》</p><p class="ql-block">庐州二哥</p> 1971年7月9日至11日,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1972年2月,基辛格再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会谈结束,毛主席 指着 基辛格 重复说道:“<strong>只争朝夕,只争朝夕</strong>”。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基辛格后来在《论中国》里写了这样一段话——领导人不可能创造出时代背景,他们的独特贡献在于能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把自己的才干发挥到极致。 时代造英雄。<strong>能力决定下限,机会决定上限,时代给了你机会,你就要“只争朝夕”,把能力发挥到极致。</strong>主席的8个字,基辛格是听进去了。从1971年到现在,基辛格前前后后来中国超过100次,被称为是<strong>中国人民的老朋友</strong>。《人民日报》曾经做过统计,从1949年到2010年,共有601人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当然,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一生忙碌都在服务于美国的利益。用他的话来说:<strong>美国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只有利益。</strong>你见过多少百岁老人还在飞来飞去做大国间的工作的? <strong>从他的辛劳中可以学到一点:</strong><strong>每个人能等来的机会不多,抓住了就做到极致。</strong>那么,没机会之前呢? <strong>1 没机会时,要等待。等待时要做什么?</strong>等待机会时,要做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的事。基辛格在这一点上卷到绝大多数人——当年他在哈佛大学读书,写的本科毕业论文,创了篇幅纪录:<strong>基辛格的本科论文《历史的真义》,写了377页,厚度惊人且内容高质量,他的导师只看了前100页,就给出了最优的评价。</strong>哈佛大学还为此制定了一条规则——基辛格规则:<strong>本科生的论文,篇幅不能超过基辛格论文长度的三分之一。</strong><h3>在哈佛,基辛格一路过关斩将,拿下了政治学博士学位。</h3></br><h3> 板凳一坐十年冷,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笨办法”。基辛格保持着一天工作15小时的习惯。在他100岁生日之前,还接受了英国、美国媒体的采访,最长一次采访时间超过了8小时。我确实坐不到8小时保持思路清晰地对外沟通,非常耗能。 2020年后,基辛格还写了两本书。读基辛格的书,能读到两点收获:①中国的地缘思想②中国的兵法思维 <strong>2 向外耕耘,而不是向外征服</strong>在基辛格看来,中国的地缘思想是:<strong>向外开垦和耕耘,而不是对外征服。</strong><strong>有什么样的地理格局,就催发什么样的对外态度。</strong>比如,旁边岛国的卷,因为国小资源有限,上蹿下跳就那么一条地理分布,所以就卷。但是,我们是有大内陆的国家,世世代代都和土地打交道,毛主席在分析说中国力量超过九成是农民。所以,我们有就养成了一种思维方式:想着怎么耕耘。哪怕是看向大海,也是想着海的那边有没有可以耕耘的地。学历史的时候,谈到西方一些国家的发家史,都是“大航海”+“殖民”。就是开舰队出去,抢。 对比而言,中国就没这个思想,没这个动力。我给孩子写过一本绘本,其中讲到:在宋朝,我国的航海技术就是世界第一了,当时的舰队完全是有能力去扩张,但我们没干这事。根源上就在于——中国的地缘思想是:<strong>向外开垦和耕耘,而不是对外征服。</strong> <strong>3 强大自己,强大到没对手</strong>在基辛格看来,中国是有兵法思维的——<strong>先胜后战,甚至不战而胜。</strong>在他的书里,有这么两段话,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兵法思维的了解:胜利不仅仅是军队打胜仗,而是实现发动战争时设定的目标。上策不是在战场上与敌人硬拼,而是折其士气,或是调动敌人,使其陷入不利境地,以断其退路。战争复杂残酷,因而知己至关重要。这段话其实是对《孙子兵法》里这句话的理解:<strong>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strong> 另一段是讲“不战”:最理想的情况是指挥官拥有绝对优势,从而完全可以避免交战。其次是深思熟虑,并在后勤、外交和心理上作了充分准备后,给敌人致命一击。 这段话其实是对《孙子兵法》里这句话的理解:<strong>不战而屈人之兵。</strong>孙子兵法不是战法,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是不战而胜之法;不是战而后胜之法,是先胜而后战之法。在基辛格看来:<strong>中国追求的都不是短期击败对手,而是长期的自我强大。</strong><strong>你强大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没有对手。</strong> <strong>最后的话</strong>基辛格确实是一个特别喜欢思考,又了解中国的外交家。可惜…… <p class="ql-block">“只争朝夕,只争朝夕”。基辛格这位奉行均衡博弈、懂得中式战略的美国外交家,最终也没让美国清醒。他的凋零,在美国看来可能不太重要,但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我们觉得他有点重要,因为——这最后一位清醒的人走后,<b>美国政坛</b>里就不知道剩下<b>什么东西</b>了。</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hmJSFaN3TH51xlPCzzLRH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p class="ql-block">2023.12.1合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