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青峰散文集《无穷的远方》发布会纪实

浪子

2023年11月27日,由天津市散文研究会主办的薛青峰新书《无穷的远方》发布会在津举行。薛青峰曾任宁夏文艺评论家理事、石嘴山市作协副主席、石嘴山市文艺评论协会主席。他的散文集《无穷的远方》近日由天津市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br> 天津市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张泽峰、天津市河西区作家协会秘书长王军强出席会议。天津市散文研究会李锡文会长致辞并与《无穷的远方》作者薛青峰先生共同为新书揭幕。 天津市散文研究会李锡文会长致辞 薛青峰的在津同学到会。 石嘴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强祖宣读宁夏石嘴山市、作协、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贺信。 天津市散文研究会李锡文会长与《无穷的远方》作者薛青峰先生共同为新书揭幕。 天津市大港医院退休干部张景山代表代表同学校友祝贺。 宁夏同学刘迎红女士宣读宁夏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青年评论家王丹的书评《洞照文思的感应物》。 吕秀芳女士深情朗诵薛老师作品《入烟》。 徐桂兰名誉副会长就出版事宜做了介绍。 薛青峰先生向天津市散文研究会代表贾旭副会长、与会代表谷晓梅和在津同学代表刘迎红赠书。 薛青峰先生向天津市散文研究会代表贾旭副会长、与会代表谷晓梅和在津同学代表刘迎红赠书。 薛青峰先生向天津市散文研究会代表贾旭副会长、与会代表谷晓梅和在津同学代表刘迎红赠书。 薛青峰先生发表感言《致敬之书》。(后附全文) 在津的天津同学合影留念 在津的天津同学及天津市散文研究会的部分人员共进午餐,共祝新书发布会圆满成功。<div><br></div><div>附薛青峰先生《致敬之书》大会上的感言:</div><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致敬之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薛青峰在新书《无穷的远方》分享会上的感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薛青峰</div>朋友们,我发言的题目是致敬之书。<br> 首先,向生活致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书,都是一部异样之书;每个人对生活的认知都是一部书,都是一部感悟之书;每个人的性情都是一部书,都是一部个性之书。向生活致敬,个人出现在散文写作中,就呈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强烈到散文是一种危险的书写,强烈到写作是一种永不安宁的自我审视。现实生活裸露着,坦诚地面对写作者,写作者也要坦诚地面对现实生活,尤其是写散文,真诚最重要,不戴面具,是一个不断抛弃自我的辛苦活儿。<br> 写作者也是普通人,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就是不甘寂寞,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个性化的感悟写出来并融化在岁月中。实际上,不写作的人,他们更伟大,他们沉默着过完一生,对世界的看法,比写作者更清楚,更高明。<br> 写作犹如吃饭,对五谷杂粮的品尝,每个人的口味不同,笔下的情景与气象都不一样。有什么样的生命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字。生活是盐,咸淡适中,饭香飘出碗沿,让生命的情感落在纸页上,完成个人化的语言探寻。这种探寻抓不住,也带不走,只是一个人的心灵呼唤,也是我对生活的致敬。致敬的触角必须探寻生活的内部,避开表层的跟风,避开大众化、避开新闻和表扬。因为写表层的文字,好懂,但往往容易随风而去,成为过眼烟云,而触及灵魂深处的生活体验,触及人性奥秘,揭示生命的本质,难懂,但有可能像种下一棵树苗,会不断生长,直到根深叶茂。这是我对写作视角的理解,也是我的散文观。<br> 其次,向梦想致敬。《无穷的远方》这本散文集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让我深切地感到梦想就是一种缘分。所以,这是一本致敬之书,是对陌生人信任的致敬。6月13日,我去农行汇书号费用,银行工作人员问我,你认识收款人吗?<br> 我说,不认识。<br> 他说,见过面吗?<br> 我说,没有。<br> 他叮咛我,小心上当受骗。<br> 我说,我们有合同。<br> 他说,现在的假合同也在大行其道。<br> 我没有再吱声。我明白,银行工作人员善意的提醒,对客户负责,是他们的责任。但我相信天津散文研究会,相信徐老师。<br> 天津是我心灵的远方。<br> 遥望远方,缘于少年时代,我的同学多数是天津人,可以称为“天津之班”。我们这届同学有着特殊的情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这来自“三线建设”。“三线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1969年,我们的父辈响应祖国的号召,到西北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来自全国各地的钢铁、冶金、建筑、医疗、教育的建设大军开赴大西北。天津第四医院整建制迁移到宁夏石嘴山市,支援宁夏的煤炭事业,天津同学随父母来到一个叫大武口的地方,那时,我们才七八岁,上小学、读中学,下乡插队,在这块土地上,天津同学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各地移民的孩子共同度过了青春时代。就拥有了这份特殊的同学情。我们与我们的父辈一起为宁夏的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贡献,才有了天津与宁夏两地之间这种特殊的同学情。<br> 遥望远方,也缘于对文学的爱好,初学写作,曾给天津日报副刊投过稿,因为喜欢孙犁的文字,孙犁是副刊编辑。后来,在百花文艺出版的《散文》杂志上发表第一篇作品,就心系天津。再后来,坚持写,就想,能在百花文艺出版出一本散文集,就算这辈子没有白爱好文学。<br> 眺望远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目光。为了理想而写作,为了寻找活着的意义而写作。写了这么多年,直到此时此刻,我知道,我的散文写的并不好,也就是学会了“我手写我心”的说话方式,也就是一个凡夫俗子笔端流淌出的忧郁而平庸的感受罢了。但我有到达远方的梦想。这是命运与求索之梦。在人世间,实现梦想,不是权力,就是金钱,但这都不是我的梦,我的梦就是平平安安走完一生,用文字记录生命的刻度。所以,落在纸上的思绪往往是我个人的孤芳自赏。多年前,我出版第一本书时,一个大学同学对我说,自费出书是一件奢侈的事,也是一件虚无的事,一点都不实用,花这么多钱你也舍得。我知道,出书的这些钱够我很长时间的生活花销,够我买许多名牌衣服,还够我吃无数次大餐,但这些都随着退休,成为过眼云烟,我都可以割舍,唯有写作没有退休年龄。<br> 学书法的人都晓得,人字好写,只有简单的一撇一捺,但人字又难写,难在人活得很复杂,复杂在人性时时被冷热、悲喜、烦恼、颠簸、坎坷、得失、算计、忧乐牵绊着。这简单的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看着我们走完漫长的岁月。我觉得,人一生的一撇一捺实际上是两笔帐,一笔是肉体的,一笔是灵魂的。记清这两笔账是有难度的。有的企业为了逃税,就记两笔账,一笔对内,一笔对外。灵魂这笔帐,是人的命根,是人活下去的支撑。少了这一捺的支撑,肉身的那一撇就会放纵起来,无法收敛。然而,肉身与灵魂都离不开金钱的滋养。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贫困年代,幸亏晚年遇见了商品经济,可以享受金钱的魅力。金钱的诱惑力是无穷的,在于金钱的两个面,人在抉择的时候,都会拿出一枚硬币抛向空中,让上天来替自己选择命运。敬畏金钱是活着的根本。金钱的这一捺有力地支撑着人生的那一撇。读书与写作,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灵魂,而金钱帮助我实现了灵魂的记录,所以,我也要把自己的致敬献给金钱。<br> 凡是自费出书的文友都会想:人实际上不是简单而本能的生存在这个世上。<br> 人努力赚钱,是为了活得舒服。钱能为生存创造条件,也要为精神生活服务。时下,喜欢旅游的人很多,人们把人民币给了美丽的风景和锦绣山河。写作是我的精神旅游,所以,我就把钱献给理想的册页。正如我的老师陈继明所言,青峰的写作一直没有得到喝彩,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就是因为有理想的支撑。为此,我在这本书的结尾写下了《写作这件事,越写笔越颤栗》。在出版这本书的时间里,我在读《切·格瓦达语录》,每天读几页。格瓦达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觉得,不是专业作家,写作就像格瓦达进行的游击战,在于坚持。对了,就是坚持。<br> 最后,向真诚致敬。我一直把真诚作为写作的核心,也把真诚作为交朋友的核心。到此,这本书写了什么内容,写得怎么样,已经不重要了,交给读者去评判吧。重要的是我表达了心中的真诚,文字抵达了远方,抵达了我的内心。所以,来天津,应该把这本真诚之书献给徐老师。2021年春天,我加入天津散文研究会,填表的那天,我就想,我的梦想很快就能实现了。我与徐老师并没有谋面,只因为我加入了天津散文研究会。我先后出过7本散文集,只有《无穷的远方》是让我最心仪最满意的一本书。整个出版过程都很顺畅,都是徐老师在操作,我只是粗放式地大致问问一些事情,具体细节都是徐老师在操心。我没见过徐老师,徐老师后来给我说,她也没见过出版公司的梁鸿星老师,所以,我说,这是一本致敬之书。整个出书的过程,都体现了契约精神和真诚的信誉。我很感激。<br> 我收到样书以后,就特意向天津散文研究会申请,在天津为我召开新书发布会,李锡文会长欣然同意,这是我的殊荣。<br>今天,我的天津同学也参加了新书发布会,我感到万分亲切。我把个人自费出书的商业行为变为一次文学活动,变成一次同学聚会,我不远千里,来搞这么一个民间文学活动,如果这是犯傻的话,还真有点傻劲,但是,要做好一件事,往往需要这股傻劲,才能成功,只有这样,才是我写作历程中有纪念意味的活动。我觉得自己傻的可爱的。小时候,我长得老气横秋,暮气沉沉,同学就送我老头这个绰号。我一直对这个绰号耿耿于怀。这个外号恰到好处地描述了我的外貌与性格特征,的确体现了发明者的天赋与洞察力,这不就是文学性的生活化吗?现在,我和我的同学们是真的老了,实至名归了,但我的心态还年轻。这就是岁月的情怀。我觉得我现在成为一个可爱的傻老头了!<br> 人们不是把作协称为作者的家吗?我是天津散文研究会的会员,散文研究会也应该是我的家,今天我回家了!在遥远的宁夏,在微信上说“谢谢”两个字,实在太轻飘了,不能表达出我的感激之情,现在,我要当着诸位家人的面,说一声“谢谢”。<br> 谢谢天津散文研究会,谢谢李锡文会长,谢谢各位文友们在百忙之中来参加我的新书发布会!谢谢我的同学们!这就是我的感言。<br> <br> 2023年10月30日修改于宁夏理工学院校史馆<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