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浑源县悬空寺<br> 8月31日一大早我们就出发,前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的悬空寺。中巴车在太行山间盘旋,时而山石陡峭如刀削斧劈,外面罩一层金属纱网;时而杂草丛生灌木凌乱,从石缝里迸发着勃勃生机;时而油松林立挺拔笔直,阳光在树干间勾勒出色彩分明的五线谱。偶尔有溪流在山下的乱石间流淌,牛羊悠闲的甩着尾巴,吃草饮水,为寂静的山林增添一丝灵动。中午时分,来到浑源县恒山脚下,远远望去,之见崇山峻岭间矗立着一块黑色大理石碑,上书“悬空寺圣境”,旁边的山崖上,分别刻着“禅”、“和”、“佛”三个大字,想必是各有其意境。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陡峭的山崖上,一排三层的红色寺庙建筑横空出世,崖下有一块巨石,上面“壮观”两个大字遒劲有力,是诗仙李白在公元735年游览了悬空寺后,在岩壁上留下的墨宝。<br><br> (悬空寺) (悬空寺下) 我们沿着曲折的石梯,攀上悬空寺,在狭窄的木制廊道上观赏一间间禅房、佛堂、观音殿,鲜活灵动的彩塑、精美绝伦的木质檐口,精雕细刻的走廊栏板,色彩斑澜的琉璃瓦屋顶,无一不显示着古人的工匠精神。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末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群,可是在我看来,它的建筑意义远胜于宗教意义,可是,为什么古人会在崇山峻岭间的悬崖峭壁上建这样一座寺院呢?是为了彰显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么?是为了标新立异么?我看未必。便查百度,不得其解,我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在古人心目中,佛是高高在上的,应该身居高位;二是经济,依山建庙,只需要在山体里打一些锚杆,省去了院落,省去了基础,省去了一半的围墙,只是费些人力,安全系数低,可是在那个民不聊生的年代,下层百姓的劳动力和生命无疑都是最廉价的,因此,在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里面,还有血汗和生命。 (悬空寺入口) (登悬空寺) (悬空寺里的彩塑) (悬空寺里的彩塑) (悬空寺“公输天巧”,“公输”指鲁班) (悬空寺里面近乎垂直的狭窄楼梯) (悬空寺美丽的屋面结构) (悬空寺美丽的檐口、窗口) 8月31日晚,我们就入住在浑源县城州署驿馆,这个小小的县城和驿馆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一是驿馆有文化,我们站在驿馆过道里,等候金团长办入住手续,只见每一个院落的门口都有一个名牌,上面写有名称,有雅号,比如接待大堂,又称“内宅院”,雅号“清风徐来”,比如餐饮院,雅号“伯伦不归”,我想了半天没有搞懂,我一般把自己不懂的东西,都归结为有文化的范畴,经百度解锁才知晓“伯伦不归”与“流连忘返”“乐不思蜀”近意,我们住的客房,古色古香,很有特点,连马桶上的手纸,也叠成花扇的样子,让你不忍心撕下来用,还有一个既是优点又是缺点的地方,院子里有一群流浪猫,这让人想起北京的故宫,仿佛自己也是住在皇宫里,说它们是流浪猫,因为它们不像脑满肠肥的宠物猫,三餐无忧,见人待搭不理,这群猫,一见有客人入住,便蜂拥而至,不关紧门窗,不强力驱赶,绝对会“蹬鼻子上脸”、“蹬锅台上炕”。二是这个县城的夜景,绝对不亚于国际大都市,那一天,适逢农历十六,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日子,当头一轮明月,明月下面,是金光闪闪的宝塔,是色彩斑斓的亭阁,是流光溢彩的街头闹市,是闹中取静的驿馆院落。第二天醒来,迫不及待地跑出房间,只见这座夜晚像国际大都市一样壮观的县城,清晨是满满的人间烟火气,驿馆外面的小广场上,跳绳踢键子的大叔,跳广场舞的大妈怡然自得,不远处热闹的集市,齐腰的摊位上,有内衣内裤袜子,用马车拉的是桃子、西红柿、马铃薯,地上摆的是各种青菜,品相都不怎么好,一看就是自然生长的,远不像沈阳的菜市,各种新鲜的果蔬像画出来的一般,水盆子里的鱼虾也如同打了鸡血欢腾跳跃,不管内里品味如何,起码品相先声夺人。 (州署驿馆客房) (连卫生纸都叠成花扇) (有文化的铭牌) (驿馆的猫) (明月下金光闪闪的宝塔) (月下亭阁) (月下驿馆) (浑源县夜景) (浑源县夜景) (清晨的早市) 9月1日上午,我们就在浑源县城闲逛,先后去了永安寺、圆觉寺、文庙,县城州署。查了百度才知道,这个小县城只有23.77万人口,总面积1968平方公里,2020年才摘掉贫困县帽子,可是这里竟有不可移动文物488处,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国家级7处、省级8处、市级5处、县级9处),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3项(省级8项、市级4项、县级11项),1992年,浑源县被山西省评为历史文化名城。顶着这些桂冠,却依然贫穷,巷子深处不乏难以维系安全状态的民宅,难怪余秋雨在他的第一部旅行散文《文化苦旅》中,就写了“抱愧山西”,确实让人很是惭愧,我一直觉得物质的积累可以转化成精神,可是想把精神的积累转化成物质咋那么难? (浑源街头) (浑源街头) (同样是浑源街头) (浑源街头) (抱愧浑源) 7、浑源县永安寺<br> 我们首先游览县城的永安寺,这座始建于金代,因火毁,重建于元代(1315年)的木结构寺庙,凸显了木结构建筑的弱点,防火性能差。这也是现代古建多用钢筋混凝土建材,只能称作“仿古建筑”的原因之一。永安寺是一座中规中矩的寺庙建筑群,坐北朝南,三进五跨,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和传法正宗殿,两侧东西配殿有观音殿、伽蓝殿、达摩殿、雷神殿及关帝殿,屋脊飞檐斗拱,屋面彩色琉璃瓦,彩色藻井,殿前单数台阶,殿内供奉各种菩萨、观音,墙上多为壁画彩塑,墙角钟、鼓楼隔院相望,让人联想起深山古刹中的晨钟暮鼓,联想起“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估计这是寺庙建筑的传统做法,我虽然从事的是建筑行业里的结构专业,可是这一路寺庙走下来,闭着眼睛也能摆出大致的建筑总图了。永安寺各殿的墙面上都有色彩缤纷的壁画,虽写着“禁止拍照”,却也没人管理,因为庙里实在游人寥寥,从旁边的现代文字说明看,我相信这些壁画是仿制品。<br> (永安寺大门) (永安寺传法正宗之殿) (永安寺钟楼) (永安寺壁画) (从这张壁画疑似仿制品) (永安寺美丽的藻井) 永安寺美丽的藻井) (永安寺鼓楼) 8、浑源县圆觉寺<br> 圆觉寺就在永安寺的斜对面,推开虚掩的大门,里面空无一人,一位老妇人从角屋里走出来,热心地告诉我们,要顺时沿塔转三圈,我正要感谢她的热心指点时,她伸出手来,跟我和先生要了4元钱。圆觉寺正是以这座释迦舍利砖塔而著名,这座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的九层八角形砖塔,密檐飞拱,威武雄壮,砖塔顶端有一个可以预知气象的候风鸟,历经成百上千年依然可以随风旋转,是我们国家目前仅存的最为精美完整的古代风向标装置。圆觉寺里的寺庙不多,也很低矮,但是钟、鼓楼依然在暖阳中挺立对望。<br> (圆觉寺大门) (圆觉寺塔) (圆觉寺塔座) (圆觉寺院落) 9、浑源州署<br> 浑源州署就在我们住宿的州署驿馆前院,是我们国家现存不多的、最完整的州衙,始建于金代,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建筑特点依然是飞檐翘角、斗拱木雕石雕。里面有理政议事的办公区域:六部房,相当于现代的各委办局,房间里有真人大小的塑像,展示当年公务员的办公状态;有执法办案区域:公堂,悬挂着“清慎勤”、“牧爱堂”、“退思堂”等理政方针的门楣,相当于现代的检察院、法院吧;还有监狱牢房刑具房,以及内眷的宅院。真是一个完整的“一府两院”,外带家属楼了。<br> (州署大门) (“公务员”在议事) (退思堂,是不是退堂以后再思索一下,断案是否公道?) (办公室) 10、浑源县文庙<br> 文庙始建于辽代,与其他供奉佛主菩萨的寺庙不同,文庙供奉的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孟之道,因此里面的殿堂名称“大成坊”、“明伦堂”、“敬一阁”等也别具一格,里面列举了这块风水宝地先后考取的22名进士名单,以及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版块,每年的9月28日孔子诞辰日,这里也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逢年过节,还举行民间庆典。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变成了教学单位,先后有完小、中学、工读学校等,直到2008年学校整体搬迁,文庙划归县文物局管理。其实我很羡慕那些孩子们,能和供奉的大思想家们同堂共读,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br> (文庙碑) (孔子) (孟子) (曾子) 沿着文庙的中轴线一直走到后院,看到一条横幅,上书“浑源县第二届‘清廉浑源’廉洁文化书画作品展”,让我有些见笑,在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反腐倡廉的当下,难道连文化书画作品也要分出廉洁和腐败的类别吗?于是欣然前往,在满墙、满案的书画展品中,我一眼看中了一幅题为“硕果”的画作:一只古朴的草篮,盛满熟透的葡萄,几只蜜蜂环绕其上。寥寥数笔,简洁干脆,画风灵动,落款是“县画家协会主席张新民”,我果然还是小有眼光。我极尽老年大学有限的绘画知识,对其大加评论,虽然有限,毕竟学过一点,先生一天没学过,硬是把西画、中画,徐悲鸿、张大千一通狂喷,结果“喷出”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男士,原来他就是作者张新民,一番攀谈,他是与我们同年同届的艺术生,退休前,就职于大同大学艺术系教国画,他的作品曾在北京日本参展,多次被中外有识之士收藏,我问他这幅“硕果”卖多少钱?回说“800”,我当时是真想拿下,可是竟没有说出口,空留遗憾在心头。 (廉洁文化是个新提法) (看中了这幅“硕果”) 这位张新民对我们相当友好,还介绍我们走近路去参观“麻家大院”,告诉我们无论是不让进还是让买票,都说是“张老师”介绍来的。等我们走到麻家大院的时候,果然有几个人在装饰门脸,说是私人藏馆不对外开放,我们提了张老师,就长驱直入了。麻家在当地是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三进两跨的院落,一看就家学渊源,不仅有众多的艺术收藏,更出了很多进士举人一品官员,一张“麻家将名录”贴在显赫的位置上。 (装修门脸的人不让进,一提张老师就好使了) (麻家大院) (麻家果然人才辈出) (麻家有很多收藏) 11、灵丘县觉山寺<br> 按照约定,我们10:30集合,前往灵丘县觉山寺。一路山高水长,车窗外不时掠过古寺庙宇,盘山栈道,个个飞檐斗拱,古朴典雅;动辄金代辽代,历经千年,让人感觉,我们是在进行着一场与古人穿越时空的邂逅之旅。在一片群山环绕的山坳里,觉山寺到了。<br> 觉山寺是一座皇家寺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7年(483),距今1500多年。觉山寺又名普照寺,全称“大灵光普照觉山寺”,这是一个直白的名字,因为周围的山,是太行山脉唐河峡谷的觉山,被大灵光普照,是多么吉祥!与其他寺庙相同,觉山寺也分三轴三进,前殿中殿东殿大雄宝殿天王殿金刚殿罗汉殿弥勒殿钟鼓楼等等一应俱全,与其他寺庙不同,觉山寺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13层密檐式砖塔,比圆觉寺的砖塔多了4层,塔高43.54米,年代也更加久远,塔座周围有精美的佛像动物歌舞伎砖雕,是辽代砖雕艺术精品,有些已经破损。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的 7级地震,距灵丘县城不过20公里,唯有这座辽代砖塔安然无恙,巍然屹立,此后的数次地震,也没能撼动这座砖塔,不能不说是大灵光普照的结果。<br> (觉山寺塔碑) (觉山寺) (觉山寺远景,多么漂亮!) (觉山寺塔近照) (精美的塔座) 觉山寺的寺门也别具一格,青砖材质的尖顶拱门上,是龙飞凤舞的砖雕装饰,凸凹有致,线条流畅,脉络清晰,古朴中彰显着低调的奢华。寺院里有一座小亭子,亭子里是一方古井,古井的辘轳上,缠着一条鲜艳的红丝绸,丝绸盘成一朵大红花,一看便知这是有来路的井,原来这井是创寺时开凿的井,北魏年间的千年遗存。在位于寺西南侧约百米处的山丘上,还有一座5米多高的小白砖塔,远远望去,这塔与井与觉山齐平,被称为“塔井山齐”,也是觉山寺一景。 (觉山寺入口) (精美的大门砖雕) (觉山寺里“有来路”的井) (觉山寺内院) (觉山寺内院) (美丽的檐口) 从觉山寺出来,不见了大队人马,我就和老孙在门卫的误导下,去后山寻他们,在那崎岖的山间小径上,一路圆木铺地,经幡开道,我们竟然攀上了另一个悬空寺,上面依然有菩萨顶,依然是那么美丽的檐口,那么细致的雕梁,每一个庙宇里面也有壁画彩塑佛主雕像,只是空无一人,它像无意争春的腊梅,兀自开放,留得暗香。 (觉山寺上面的又一悬空寺) (觉山寺上面的又一悬空寺) (上面也有一个菩萨顶) (依然美丽的檐口) (也有佛主) 12、广灵县圣泉寺<br> 游览完觉山寺,我们沿着幽深的峡谷,前往广灵县圣泉寺。崎岖的乡村小路,一侧是连绵起伏的太行山,一侧是见缝插针的农田,沉甸甸的谷穗摇摇欲坠,大家打趣说,深耕山西,名不虚传,耕到谷子地了。<br> 圣泉寺是一座佛教寺庙,坐落在深山老林中,位于广灵县城南13公里的北岳恒山山脉天王岭的山腰,其实是又一座悬空寺,只因它身处悬崖的石窟里,上承峻岭,下临深谷,谷中有一泉眼,泉水涌而不溢,用之不竭,人称圣泉,其上的寺院自然也就成了圣泉寺。<br> (圣泉寺) 圣泉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与觉山寺年龄相仿。登圣泉寺也比登悬空寺更有攀登的感觉,因为那就是钻山洞,洞边有铁锁链做为扶手。寺院的飞檐斗拱也更加漂亮和亲民,因为伸手就可以抚摸一下龙头造型的檐口,润泽而滑腻。走廊里的廊柱有些斑驳,但色彩艳丽的壁画仍清晰可见,精美的木制连梁雕刻出柔美的线条。寺院共有五个石窟,每个石窟里面都有很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泥塑,因每个石窟的光线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的泥塑上面仿佛有一层釉面,光滑而艳丽。每一尊泥塑都线条流畅灵动,喜气洋洋,因为无人禁止拍照,我们一顿狂拍,很是尽兴,也都喜气洋洋。 (登圣泉寺就是钻山洞,洞边的铁锁链做扶手) (伸手就可以摸到美丽的檐口) (走廊里的廊柱有些斑驳,但色彩艳丽的壁画仍清晰可见) (走廊里的壁画) (每个石窟里面都有很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泥塑) (每个石窟里面都有很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泥塑) (圣泉寺下面的院落) (圣泉寺大门) 下山后巧遇一位独走天下的背包客,小伙子已经出来半年了,下一站去应县木塔,然后内蒙,问他是哪的人,竟是先生的湖北黄石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亮光光,又是帮我们拍照,又同先生合影。<br><br> (老乡给拍的合影) (老乡见老乡,两眼亮光光) 晚上入住大同美晶精品酒店,且连住3晚,开启大同市内之旅。(待续)<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