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原名华东政法学院,于2007年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有长宁和松江两个校区。长宁校区原为圣约翰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名声显赫的第一学府,校园的风景充满了那个年代教会学校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走进校园,大道两边的梧桐树高大挺拔,遮天蔽日。黄绿相间的树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给校园带来浓浓的秋意。</p> <p class="ql-block">古朴典雅、中西合璧的校园建筑群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思颜堂于1904年10月1日举行落成典礼,为纪念圣约翰书院创办初期出力甚多的中国牧师颜永京而命名。该楼有三层,呈U字形,砖木结构。左侧三层均为学生宿舍,右侧二楼设有大会堂,600个座位,斜坡地板。因该楼在圣约翰校舍中排列为40,故称40号楼。</p><p class="ql-block">1913年2月1日 ,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应圣约翰大学之邀,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当登上大会堂(现40号楼礼堂)讲台时,师生历久欢呼。</p> <p class="ql-block">韬奋楼,原名怀施堂。1894年1月,圣约翰为扩建校舍,拆除1879年建的四方形一层校舍,在原基地上用原隅石奠基,以示新旧不绝之意。1895年2月10日举行新的两层校舍落成典礼,命名为怀施堂,以纪念美国圣公会中国教区第三任主教、圣约翰书院创始人施约瑟。1951年3月更名为韬奋楼, 以纪念1921年文学院毕业生邹恩润(韬奋)。</p> <p class="ql-block">交谊楼,原名交谊室。圣约翰同学会和校友会在建校40周年时,为纪念圣玛利亚女中首任校长卜舫济已故中国结发夫人黄素娥,发起募捐建楼,历时十年,于1929年12月14日举行揭幕典礼。</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陈毅在1949年5月指挥淞沪战役中,26日凌晨进驻上海的第一宿营地——即为圣约翰大学交谊室。</p> <p class="ql-block">格致楼,原名格致室,又称科学馆。1898年11月20日,圣约翰大学校方立下隅石,举行奠基仪式,兴建新校舍。1899年7月19日新楼落成启用。</p><p class="ql-block">格致室建筑面积2331平方米,三层砖木结构,是当时中国第一座自然科学专用校舍。一二层为物理、化学实验室及课室,神学及医学课室和博物院,三层为学生宿舍,后改为医科课室和解剖室。</p> <p class="ql-block">思孟堂,落成于1909年9月,建筑面积2194平方米,三层砖木结构。取名“思孟”,以纪念圣约翰大学教员孟嘉德牧师。孟氏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于1904年到圣约翰大学任职 ,教授哲学等课程。他被认为是第一个把西方社会学介绍到中国之人。</p> <p class="ql-block">四号楼,原名霍格别墅,因该楼在圣约翰校舍中排列第四,故称四号楼。于1863年始建,是英商兆丰洋行大班勤努•霍格的私人住宅。建筑面积1275平方米,楼顶筑有塔楼,可供凭眺。</p><p class="ql-block">1911年,圣约翰大学购入后充分利用这栋别墅,一楼改为图书馆,二楼为校长住宅, 西北面为函电收发室,设有学生信箱,楼西侧平房辟为学校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六三楼,原名斐蔚堂。1939年,圣约翰大学师生为纪念圣公会上海教区主教郭斐蔚,发起捐款建造。</p><p class="ql-block">1925年5月,沪上爆发“五卅”运动。为悼念死难同胞举行纪念活动,遭到校方阻扰,500多师生声明脱离圣约翰大学 。离校师生在社会各界资助下创办光华大学,并确定6月3日为校庆日。1951年,斐蔚堂更名六三楼,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红楼图书馆。原名罗氏图书馆。1913年12月20日圣约翰举行美籍校长卜舫济任职25周年纪念会时,学生和校友会发起捐款建馆。时任美国纽约市市长、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罗氏与其弟捐助书籍甚多,故在1916年初图书馆落成时,命名罗氏图书馆。为与1984年新建图书馆名称有别,称红楼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纪念坊。1929年12月,曹家渡商界为祝贺圣约翰建校50周年而树立纪念坊。曾于1955年5月被拆除。1992年10月,由圣约翰校友会在该纪念坊原址复建。</p> <p class="ql-block">2022年上海旅游节之际,华东政法大学校园内的苏州河滨河步道全线贯通,成为“时尚风”苏州河岸的标志性景观。一侧是固若金汤的河堤、波澜不惊的河水,一侧是碧瓦朱甍的建筑、精致缓坡的园林,秀丽时尚与历史怀旧无缝交融。</p> <p class="ql-block">华政桥。桥身横跨苏州河两岸,像一条飞虹,是一座华政师生抹不去记忆河流的桥。</p> <p class="ql-block">风格迥异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树人堂,建于1935年,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建筑面积1526平方米,共三层。1952—1956年间,树人堂为华东体育学院办公楼,该学院迁出后,改作华政教研室办公用房,曾改名鲁迅楼,1999年恢复原名树人堂。</p> <p class="ql-block">体育室。为纪念圣约翰体育活动最早组织者之一、已故理科英籍教授顾斐德而建,于1919年11月15日举行落成典礼。二楼系室内篮球、排球场,一楼设有接待室、浴室、更衣室和机房等,楼东设室内游泳池,池顶为玻璃所制。此室内游泳池,当年实为中国前所未有。</p> <p class="ql-block">篮球场的门也造的这么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东风楼,原名西门堂。圣约翰在圣玛利亚女中1923年9月外迁后,拆除了该校的校舍思丁堂。岁末在该堂基地上进行新校舍施工,于1924年12月13日举行落成典礼,因美国公谊会教友西门遗孀捐资5万美金建筑经费而命名西门堂,作圣约翰附中校舍。1967年改名为东风楼。</p> <p class="ql-block">华谊楼。华政在1987年暑假,拆除15号职工宿舍建造留学生楼。1999年取名华谊楼。2015年进行了大修。</p> <p class="ql-block">问渠源楼。“问渠源楼”现为图书馆,由华政于1982年9月在礼拜堂(1884年11月—1981年)的屋基地处施工建造。1984年10月9日举行图书馆及附楼报告厅落成典礼。2021年11月,校友黄润源夫妇在华政捐资设立“问渠源基金”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为纪念和表彰饮水思源、捐资助学的善举,故将此楼命名为“问渠源楼”。</p> <p class="ql-block">同仁楼。圣约翰于1896年成立医学院,在校门内侧设义诊所。同仁医院是圣约翰医学院教学医院,早期设在虹口虬江路上,抗战期间多次搬迁。1947年迁至义诊所处,并扩建医务房舍。1978年外迁。2002年华政与其主管单位予以置换。</p> <p class="ql-block">莘莘学子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p> <p class="ql-block">有拍婚纱照的。</p> <p class="ql-block">自娱自乐也很专业。</p> <p class="ql-block">坚强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