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影《彝寨天使》的美术工作

李兴洲

<p class="ql-block">  故事片《彝寨天使》是取材于生活原型、感动乐山十大模范人物韦琼英的事迹改编的剧本,是首部表现四川小凉山彝族风情的励志电影。剧中表现了一个汉族姑娘从卫校毕业后放弃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在偏远山区的卫生院工作了十八年,和彝族同胞建立了纯朴的感情。剧本把笔墨重点放在了女医生如何融入彝寨的过程,情节紧凑,环环相扣。影片导演王一岩追求一种纪实风格,美术设计也力求在场景设计上做到真实、自然、流畅。</p><p class="ql-block"> 这部影片整个拍摄环境分成两大块,小凉山彝族民居和城市环境形成一种反差。剧中九十年代初旧卫生院的戏占全片的三分之一,而现实生活中医院的环境大同小异。时下的乡卫生院和剧中城市大医院的戏从视觉上区分不开。而且当年的旧卫生院早已不存在,只能结合实景改造搭建,重新营造一个彝寨卫生院。</p><p class="ql-block"> 既然搭景,我想旧卫生院的环境、色调尽可能往小凉山彝族民居上靠。于是这个主场景的选择就是影片美术环境造型的重点。</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大凉山不大,小凉山不小。小凉山山势陡峭,很难找到一块开阔的坝子,村落大多数分布在大山之间,拍全景画面很堵,我们看了几个村子都不理想,最后驱车跑到杨河乡最高处的牟家村,这里的村寨民居依山就势,阶梯分布,中间是一个平缓的土坡平台,群山环绕,可见蓝天白云、云雾出岫。经过反复比较,我们最终确定利用莫根村长家的新房搭景。将村长家客厅布置成诊所和简易手术室,新搭建的病房和医生宿舍为半木质结构,外观形成了一个建筑整体,内景又有木屋的特色。在返回驻地的路上我们沿途又考察了公路状况,最小曲半径只有8米,7米长的箱车、发电车可以勉强通过。</p><p class="ql-block"> 主场景确定之后,我们就近选景,又在村中找到了几处彝族人居住的传统木屋,但是这种木屋拍外景还好,屋内的戏不好拍。彝族人的生活习惯是在堂屋内烧烤,阁楼下房顶太矮,只有二米二高,墙面黑如木炭,非常“吃光”,何况没有灯位,不好布光,而且主人的卧室,生人是不可以进入的,摄影机位也受到限制。</p><p class="ql-block">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在毛坪镇汉区找到了一处无人居住的老木屋,高大通透,将内景加工成彝家风格,这样移花接木,两次改景,一下子解决了三家戏份较多的室内戏。房东老兰很支持在他家排戏,我和置景师中午在老兰家吃饭,腊肉、豆花非常美味。</p><p class="ql-block"> 这种置景方法,美术师要注意内外景的衔接,使内外景从视觉上做到自然流畅。</p><p class="ql-block"> 运用电影美术的置景手段,我们将杂乱的实景环境做了“减法”,使之形成本片的典型环境,为塑造主要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的时间跨度是二十年,从旧卫生院到新卫生院,中间还要表现出变化层次,我们将最初卫生院的简易木牌换上了灯箱,导演王一岩特意为演员安排了一场装灯箱的戏,使环境的变化参与到演员表演之中。</p><p class="ql-block"> 整个主创班子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一个平实、质朴的摄制方法。美术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利用小凉山的自然条件和电影美术造型手段营造出一种艺术真实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这部戏选景只用了两天,主场景搭景的改造和道具陈设仅用了七天,彝族人家内景戏置景用了三天,中间改景两天,其他内外景均为选择实景布置拍摄。尽管是走马观花的选景,我们仍然找到了一些理想的外景,如古树、村道、渡口等,很有地域特征。这些景是彝族人民生存的客观环境,是大自然的造化“白给的”美景,选景时稍纵即逝,全凭一种艺术感觉。有些场景在剧本中编剧往往只是一种提示,如:街口、村路等,究竞选择什么样的街?什么样的路?哪个环境适合拍哪场戏?美术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电影生产体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数字电影常常是低成本投入,前期半个多月拍完,摄制过程和前期筹备控制在有限的资金和时间分配上,这无形中加大了美术创作的难度,美术师要应对摄制进度和美术造型的全面质量掌控,把有限的资金和时间做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保证按时交景和质量保证。</p><p class="ql-block"> 好在有四川乐山市委组织部和峨边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摄制组提供了很多方便条件。和纯朴的牟家村彝族同胞一块儿相处一个多月,心灵受到了净化,由此可知故事原型韦琼英十八年来坚持在偏远的大山之中为彝族同胞诊病、接生的原因,她是快乐的白衣天使。</p><p class="ql-block"> 在当下大量低成本数字电影的生产模式下,美术师只能忙于应付,很难创作出具有视觉美感和视觉新鲜感的作品。从高标准来看,该片总体气氛还不够细腻,在环境的生动与变化上还缺少新意。一部电影制作的好坏,除了剧本和演员的因素外,从职员的角度来说,主要看有多少原创性的因素,即设计观念的提出,技术手</p><p class="ql-block">段的新奇,艺术形式的突破,不同的设计思路能取得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 这部影片的导演王一岩,刚刚结束了纪录电影大型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摄制任务,就受命接手这部故事片的导演工作。在这之前因种种原因,已经错过了小凉山最好的拍摄季节。时间紧迫,她同时参与剧本修改、搭建主创班子和选演员,打前站等大量事务工作,直到开机之前三天才开始案头工作。好在剧组主创人员团结一致,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心中大致有数。前期拍摄了23天,只有头三天是晴天,后20天几乎没见过太阳,尽管天公不作美,剧组一天也没有停机,有惊无险的完成了拍摄。</p> <p class="ql-block">牟根村长家原貌</p> <p class="ql-block">置景设计草图</p> <p class="ql-block">卫生院夜景效果</p> <p class="ql-block">村口小学校外景</p> <p class="ql-block">彜寨村道</p> <p class="ql-block">渡口小码头</p> <p class="ql-block">老兰家外景</p> <p class="ql-block">内景拍摄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内景拍摄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