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汉字

任彦钧

<p class="ql-block">【写在前面】2021年10月22日,在延安大学汉字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上,作为该中心客座教授,我发言说:“汉字不仅是汉民族的文化基石、文明载体,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黏合剂和凝聚力,还是中外交流、合作的纽带和桥梁,不仅是属于我们所有炎黄子孙的智慧成果,也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新华社《经济观察报》报道会议时曾引用过这段话。昨晚给杂志赶写了一篇卷首《礼赞汉字》,算是对这段话的补充说明。</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礼赞汉字</span></p><p class="ql-block"> 作者:任 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汉字不仅是汉民族的文化基石、文明载体,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粘合剂和凝聚力,还是中外交流、合作的纽带和桥梁,不仅是属于我们所有炎黄子孙的智慧成果,也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迄今我们发现的最早的汉字,是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一只残破的扁形陶壶上两个用朱沙写的字符,一个酷似“文”,另一个,有人认为是“尧”,也有人认为是“易”。这两个4300年前的汉字,连同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史前最具王城气象的都城,至少可以证明尧舜禹的上古传说,并非空穴来风。</p><p class="ql-block"> 河南安阳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作为商朝晚期的汉字,属于成熟阶段的文字,距今约有3600多年。商朝迷信鬼神,王室和贵族常以龟甲和兽骨占卜吉凶,并在甲骨上刻记所占卜的事情、应验的卜辞等,其中蕴藏着极其丰富多彩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基因。</p><p class="ql-block"> 现藏陕西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周成王时期的铜器何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两个字第一次横空出世。“中”的字形像一根旗杆,上下系有旌旗和飘带,政治上指的是当时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天子之国”。“国”字写作“或”,从字面看,由城池和干戈组成,意味着一个国家,不仅要有自己的城池,而且要有自己的军队。后来在此基础上,外面又加了个“口”表示国界。</p><p class="ql-block"> 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再到汉朝对文字的整理、规范、革新,汉字终于成为汉民族的标配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汉字之所以得名,恰恰是辽、金、元等统治者所赠,为了区别于女真文、契丹文、突厥文、蒙古文,他们才将汉人、汉朝所使用的文字,称之为“汉字”。</p><p class="ql-block"> 大一统的秦汉之后,汉语、汉字逐步成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传播和传承中华文明核心思想体系,塑造和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特性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公元495年,北魏第六位皇帝孝文帝迁都洛阳,其改制的突破口就是语言文字,他要求所有鲜卑贵族一律改用汉语、汉字,易汉服、改汉姓、通汉婚、办汉学、改汉籍,甚至将自己原来的姓名“拓跋宏”改为“元宏”。这个故事,可谓各兄弟民族互鉴、共生的范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伴随着汉字无远弗届的传播,汉唐之际,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也开始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二战后,日本学者西嶋定生提出著名的“东亚世界”论,认为“东亚世界”是以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为基轴形成的世界。该世界的构成要素包括汉字文化、儒教、律令制、佛教,日本、韩国、朝鲜、蒙古、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均属该世界一分子。</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文化圈继续扩展,有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据统计,截至2023年4月,全球共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学,82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30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接近2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汉字是我们祖先最神奇、最独特、最光芒万丈的发明,从现在起,就让我们一同热爱并礼赞汉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