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村名溯源 </p><p class="ql-block"> 马辔市村是由原龙栖村、株树山村、马辔市园艺场合并为马辔市村,距离镇区约20公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辔市的地名由来 </p><p class="ql-block"> ——邓承文 </p><p class="ql-block"> 在安化县城以南,柘溪上游高峡平湖中部,有一个风景迷人的地方,叫“马辔市”。四面环山,与南金宝塔山隔江相望,东接柘溪林场,南临天鹅岛,距马路镇区二十公里,此地盛产柑橘,因当地产的柑橘皮薄、汁多、味甜而一度闻名全国。 境内山清水秀,四季鸟语花香,清晨江雾缭绕,时见白鹭横飞,黄昏渔舟唱晚,晚霞倒映……恰似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 然而,在这平静的湖水下却尘封着一段悠久的历史。马辔市因地处资江边岸是当时安化、桃源、沅陵、溆浦、四个县的重要码头。人口宻集,商铺林立,四季商旅往来络绎不绝,一度成为安化后乡的政治中心,贸易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 马辔,顾名思义,即指(驭马的嚼子,和缰绳)相传: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南方武陵郡暴动;威武将军刘尚前去南方征剿,因轻敌深入,深陷敌围在沅水阵亡,全军覆灭。伏波将军“马援”时年六十二岁,请命南征。马援军过江西入湖南;率部乘船沿资江而上途经马辔市“舍舟操辔逾沅”即弃船骑马至沅陵(1993年,安化县志,集镇P.57)。“马辔”之名由此而来。当时正值酷暑,资水水流过急,船只逆水难上,许多士兵染上热瘴疟疾而死于行军途中;马援将军也不慎惹病在马辔市停留,蒙一位谢姓老郎中指点,采山崖水畔巴掌大的茶叶(即大叶茶种)与生姜煎水服之,出奇治好了热瘴疟症,〔三生汤.安化擂茶的前生〕随即在当地采购马嚼子,马鞭,马缰绳等,军队休整后往马路口经奎溪逾沅而去。(奎溪曾建有伏波庙,后被毁) 北宋年间战事多发,战马紧缺,当时西北地区买战马,银两不行,唯有安化黑茶可以换马。而产于“云台山”一带的大叶毛茶具有“甲于诸洲邑,十倍武夷春”的美誉,为茶商争相采购的茶种,一到购茶季节各地马帮纷纷而至;当时朝廷为了茶叶的采购,还专门配备了采购茶叶的军队,称为“茶商军”。故此马辔市往来的茶商与军队纷纷而至。 </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二十四年,安化黑茶定为贡茶后逐渐闻名于世,各地经由马辔市的茶商马帮络绎不绝,专买马辔物件的商铺就占了半条街。曾有墨客诗云:“十里洋场茶马道,除却马辔不是商”可见当时是何等繁华。待至清光绪年间被正式名为“马辔市”(茶马市也)。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区公所设马辔市,时为马辔保,故有后乡四都马辔保之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村级基本概况</p><p class="ql-block"> 村中高山</p><p class="ql-block"> 王家山(海拔635米)将村中龙栖溪与虎啸溪一分为二东西分开。</p><p class="ql-block"> 村中溪流</p><p class="ql-block"> 龙栖溪</p><p class="ql-block"> 龙栖溪发源于平溪界的南麓,流经庙冲、卸甲园、七里弯、在大佛坳注入资水江。全长8.9公里,流域面积10.8平方公里,坡降为41‰,柘溪库区水位至七里弯。</p><p class="ql-block"> 虎啸溪</p><p class="ql-block"> 虎啸溪发源于平溪界南麓,流经大屋场、红砂溪、株树山,于马辔市下街尾处注入资江。全长7.1公里,流域面积9.1公里,坡降为57.6‰。现柘溪库区水位已到株树山土地弯。</p><p class="ql-block"> 村组历来以林木、山竹、茶叶、柑橘、桐油、棕为主要经济来源。</p><p class="ql-block"> 全村行政区划面积 26.95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共有人口1196人,16个村民小组,372户。</p><p class="ql-block"> 耕地面积 680 亩,人均 0.5 亩。其中水田423.16 亩;旱地150亩。茶园 120 亩。</p><p class="ql-block"> 山地面积23001.34亩,人均 15 亩。其中林地1840.1亩;竹子115亩。 全村房屋183 栋,90%的是传统式木屋。</p><p class="ql-block"> 全村共有人口1196人,青壮年765 人,常年外出务工452人,老年人202 人,全村党员 34 人,60以上党员11人。</p><p class="ql-block"> 全村在校学生270人,全日制本科8人,本科学历20人,大专学历60人,初中以下学历350 人,小学以下学历50 人,文盲 20 人。</p><p class="ql-block"> 株树山村历任支书 </p><p class="ql-block">邓必来1950年1月一1954年2月</p><p class="ql-block">李静山1954年2月一1956年4月</p><p class="ql-block">夏兰山1956年4月一1963年1月</p><p class="ql-block">邓长清1963年1月一1967年3月</p><p class="ql-block">—— 1967年3月一1970年12月</p><p class="ql-block">邓孝元1971年1月一1973年2月</p><p class="ql-block">邓中端1973年3月一1979年2月</p><p class="ql-block">朱再盛1979年3月一1983年1月</p><p class="ql-block">夏化生1983年2月一1989年1月</p><p class="ql-block">周贵和1989年2月一1992年12月</p><p class="ql-block">周礼和1993年1月一1994年12月</p><p class="ql-block">周贵和1995年1月一1996年1月</p><p class="ql-block">韩伟兴1996年2月一2008年8月</p><p class="ql-block"> 株树山历任村主任</p><p class="ql-block">韩国兴1961年2月一1966年12月</p><p class="ql-block">谭少吉1967年1月一1969年1月</p><p class="ql-block">邓长清1969年2月一1971年1月</p><p class="ql-block">周贵和1987年1月一1989年12月</p><p class="ql-block">韩伟兴1990年1月一1996年12月</p><p class="ql-block">朱再盛1997年1月一1999年2月</p><p class="ql-block">张本望1999年3月一2002年4月</p><p class="ql-block">朱再盛2002年4月一2005年4月</p><p class="ql-block"> 株树小学历任村文书</p><p class="ql-block">蒋本冬1952年1月一1961年3月</p><p class="ql-block">邓希圣1961年4月一1966年10月</p><p class="ql-block">邓岩山1966年11月一1978年9月</p><p class="ql-block">邓吉中1978年10月一1983年7月</p><p class="ql-block">邓孝清1983年8月一1985年3月</p><p class="ql-block">邓江山1985年4月一1996年2月</p><p class="ql-block">李华岩1999年1月一2002年2月</p><p class="ql-block">周礼和2003年4月一2005年4月</p><p class="ql-block">周贵和2005年4月一2008年6月</p><p class="ql-block"> 龙栖溪历任村支书</p><p class="ql-block">韩瑶全1979年1月一1982年12月</p><p class="ql-block">邓语文1983年1月一1993年11月</p><p class="ql-block">邓电军1993年12月一1994年1月</p><p class="ql-block">邓语文1994年2月一2014年4月</p><p class="ql-block"> 龙栖溪历任村主任</p><p class="ql-block">邓献兵1981年1月一1987年11月</p><p class="ql-block">韩献忠1987年12月一1988年11月</p><p class="ql-block">邓敏军1988年12月一1990年11月</p><p class="ql-block">邓解初1990年12月一1993年11月</p><p class="ql-block">韩烟洲1993年12月一2005年7月</p><p class="ql-block">刘平安2014年4月一2016年12月</p><p class="ql-block"> 龙栖溪历任村文书</p><p class="ql-block">韩永清1972年1月一1978年11月</p><p class="ql-block">邓辉青1978年12月一1993年11月</p><p class="ql-block">韩志星1993年12月一1999年l2月</p><p class="ql-block">邓敏军2000年1月一2002年12月</p><p class="ql-block">邓国辉2002年12月一2008年8月</p><p class="ql-block">邓再要2008年8月一2016年12月</p><p class="ql-block"> 马辔市园艺场历任场长</p><p class="ql-block">邓中端1981年12月一1987年12月</p><p class="ql-block">刘益林1987年12月一1993年12月</p><p class="ql-block">邓胜兵1993年12月一2006年12月</p><p class="ql-block"> 2000年成立党支部</p><p class="ql-block">魏立岩2000年1月一2006年12月</p><p class="ql-block">邓胜兵2006年12月一</p><p class="ql-block"> 园艺场会计</p><p class="ql-block">邓众良1981年12月一1993年12月</p><p class="ql-block">魏登武1994年1月一2000年1月</p><p class="ql-block">魏新岩2000年1月一2006年12月</p><p class="ql-block">2008年并马辔市村</p><p class="ql-block"> 马辔市村支书</p><p class="ql-block">邓胜兵2008年7月—</p><p class="ql-block"> 马辔市村文书</p><p class="ql-block">朱党中2008年7月一2010年12月</p><p class="ql-block">朱亮辉2010年12月一2011年6月</p><p class="ql-block">邓承文2011年6月一2016年12月</p><p class="ql-block">邓再要2016年12月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志愿军</p><p class="ql-block">李如全1950年入伍,1954年退伍</p><p class="ql-block"> 越战退伍军人</p><p class="ql-block">邓语文1976年12月入伍,1982年1月退伍</p><p class="ql-block">邓电军1976年12月入伍,1983年1月退伍</p><p class="ql-block"> 退役军人</p><p class="ql-block">邓军辉1992年12月入伍,1995年12月退伍</p><p class="ql-block">邓余全1969年4月入伍,1973年2月退伍</p><p class="ql-block">韩加桂2003年12月入伍,2005年12月退伍</p><p class="ql-block">邓解初1969年4月入伍,1973年2月退伍</p><p class="ql-block">邓浩东2013年9月入伍,2018年9月退伍</p><p class="ql-block">邓冬生1999年12月入伍,2004年12月退伍</p><p class="ql-block">邓继辉2013年9月入伍,2018年9月退伍</p><p class="ql-block">张朝廷1975年1月入伍,1978年1月退伍</p><p class="ql-block">邓承明2012年12月入伍,2014年12月退伍</p><p class="ql-block">韩 振2015年9月入伍,2017年9月退伍</p><p class="ql-block">邓奋勇2011年12入伍,2013年12月退伍</p><p class="ql-block">程光明1975年1月入伍,1978年2月退伍</p><p class="ql-block">周贵和1976年3月入伍,1980年1月退伍</p><p class="ql-block">曾海堂1983年1月入伍,1987年1月退伍</p><p class="ql-block">朱校丁1983年1月入伍,1987年1月退伍</p><p class="ql-block">刘胜回1983年1月入伍,1987年1月退伍</p><p class="ql-block">邓小庭1983年1月入伍,1988年1月退伍</p><p class="ql-block">邓宗希1965年12月入伍,1973年3月退伍</p><p class="ql-block">谭少安1997年12月入伍,2005年1月退伍</p><p class="ql-block">邓宽兴1987年1月入伍,1991年1月退伍</p><p class="ql-block">邓子乐2019年1月入伍,2021年1月退伍</p><p class="ql-block">张滋生2021年3月入伍</p><p class="ql-block">韩港归</p><p class="ql-block">邓 浩</p><p class="ql-block">邓诗帆</p> <p class="ql-block"> 大事记</p><p class="ql-block"> 宋</p><p class="ql-block"> 熙宁五年(1072年)11月,章惇开梅山,置安化县。毛渐任知县,县治伊溪东(今启安坪),隶潭州长沙郡。全县分四乡、五都,马辔市隶四都。</p><p class="ql-block"> 明</p><p class="ql-block"> 嘉靖二十二年(1548)安化县境就有大田、烟溪、湖尾(今探溪)、润溪(今平口)、马辔市、东坪及七星、白召石(今属涟源)等集市。</p><p class="ql-block"> 万历年间、位于马辔市长里坪的“国戚府”,邓学文所建占地约20亩,规模宏大。大门口竖立的石柱大可一围,高在7尺以上。</p><p class="ql-block"> 清</p><p class="ql-block"> 同治二年(1863)座落在马辔市对河烟包山上的宝塔建成,宝塔高7层20余米。第一层面积约2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同治六年(1867)位于马辔市下首,龙栖溪口的大石板桥建成。石板桥长42米,宽3米,5墩4空,全是由2点7丈长、2尺宽、1尺多厚重达数千斤的大石板铺成。</p><p class="ql-block"> 是年,位于马路口西部偏北的云台山顶的真武殿建成。</p><p class="ql-block"> 同治九年(1870)位于马辔市上边,杨陶溪口的永镇桥建成。民国二十一年(1932)复修,此桥有蒋介石、何应饮的题匾。</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p><p class="ql-block"> 民国元年(1912)8月,全县洪水泛滥,资水上涨,马辔市街上有2尺深的水,居民受灾严重,称“壬子大水”。</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年(1914)湖南省废府、州、厅制,改设四道,安化县属湘江道。</p><p class="ql-block"> 是年,马辔市码头工人,要求提高力资,发起罢工获胜。为益阳地区最早的工人罢工。</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年(1921)4~9月,全县久旱无雨,粮食失收。县内领照去长沙、湖北、江苏等地逃荒者3万多人,次年三月报载,出境饥民二十余万人。据原马路公社摸底统计,出外讨米的421户,1530人,死亡在外的136人,死亡在本地的77人,出卖儿女94人,嫁妻的64人,是历史上特大干旱的一年。</p><p class="ql-block"> 是年,位于马辔市后、羊背寨前的乩坛建成。</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一年(1922)1月,湖南省撤消道制,安化直隶于省。</p><p class="ql-block"> 是年,原乡都改为镇,全县设10个镇,84个区,964个团,四都乡改为四都镇。</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三年(1924)7月,资水陡涨3丈,马辔市河岸杂屋被冲走,稻田被淹没,船只被漂没,损失严重。</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五年(1926)1月24日,马辔市100多家商铺遭土匪掳抢,火烧。</p><p class="ql-block"> 7月,资江涨大水,马辔市塘坊街房屋全部被冲走,上街38户,被冲走房屋18户。</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六年(1927)12月24日,马辔市广裕兴烘腊肉起火,正街烧毁13家,横街烧毁25家。</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一年(1932 )3月,镇改为区,区改为乡,全县设10个区,93个乡。四都镇改为四都区,下设云麓、辰峰、襄泉、资润四乡,马辔市属资润乡。</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四年(1935)1月,实行保甲制,着手清查户口,实行“联保联坐”切结。</p><p class="ql-block"> 是年11月25日至12月9日,贺龙、萧克率红二、六军团于长征途中,在安化曾往返转战于湖南坡、马路口、马辔市、东坪、烟溪等地。</p><p class="ql-block"> 11月30日,红16、17师离开马辔市上烟溪、坪口,红六军团机关部与奎溪贺龙部会合,下午4、5点多在株树山红沙溪开会,吃完晚饭后翻越虎足坡,宿营于碧丹溪桥边亁溪口田里,第二天离开碧丹溪去奎溪。</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五年(1936)湖南防空第16监视队(队部设宁乡),在梅城、马辔市设立第6、7两个监视哨。</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七年(1938)9月,全县将43乡、2镇,调整合并为10个区,26个乡、镇,335保。马辔市排名八区,原四乡合并为澄坪、云辰两乡。马辔市属澄坪乡。</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八年(1939),食盐紧缺,价格猛涨,出现了“担谷斤盐”的局面。民国二十九年又先后实行官运官销和政府专卖,不少乡、保长及奸商乘机盗卖,掺假和抬价。</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二年(1943),连续三年,国民政府派征民夫去溆浦桥江修建机场。澄坪、云辰两乡去民夫不少,由于生活苦、卫生差,传染痢疾皆是,因此,死伤甚多。</p><p class="ql-block"> 是年至次年,“天花”流行,特别是金家冲至古楼村一带,很多美男貌女,一个月之后变成了麻脸人。还有不少大人、小孩死于“天花”。</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三年(1944)7月9日,沅陵匪首宋官云率100余人,窜入我镇云台山、马路口、岳溪、澄坪等地抢劫,后被国民军陆军74军一个营、陆军18军特务营、搜索营,联合警察二次围剿宋官云股匪,经激战,毙俘匪百余人。</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四年(1945)是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决定:全国豁免当年田赋税。</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六年(1947)2月27日,县调整乡、保规模,全县由26个乡镇,335保,合并为10乡1镇149保。澄坪、云辰乡合并为四都乡,辖12保。马辔市属四都乡第6保。</p><p class="ql-block"> 是年(1948)秋,匪风四起,人心惶惶,马辔市大湾里邓必茂家、灌麻溪邓必才家、金家湾邓必珍家相继被劫,贺幼龙部通传要来。国民党四都乡乡长邓国签与安化地下党能部安取得联系后,以乡公所的13 条步枪为基础,组织武装起义,逐步扩大到70多人枪,(有一挺轻机枪),并命为“安化地方兵团第六大队”,观国鉴任大队长,邓治寰任副大队长,邓义山任教导员,配合地下党开展秋征、“迎解”工作。1949年10月,改编安化县第七区区中队。</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八年(1949)4月,溆(浦)、辰(溪)、沅(陵)解放挺进纵队武思光部驻马辔市,约300人枪,恰逢国民党白崇禧部一个炮兵营往南逃窜,经马路口到马辔市塘坊上,才知道马辔市驻有军队,不敢冒然进街。隔溪挖战壕,大炮架在金家坳,对准马辔市街中心,气氛十分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后武思光部发觉,即向奎溪、溆浦方向回避。</p><p class="ql-block"> 5月 数日之内,资水暴涨两次,马马辔市街上水深8尺多,街位较高的横街,船只通行无阻。塘坊溪口,被水冲走房屋3栋。满河连根树、屋架子、木排,并有人呼救,沿河街的房屋,岌岌可危。</p><p class="ql-block"> 6月28日 中共安化县工委书记熊邵安率领湘中一支队三团进入县城,宣布安化解放。</p><p class="ql-block"> 9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某部,沿资江而上,路经马辔市去新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九年7月28日 国民军暂编五师1个排,由周兴带领,窜拢湖南坡一带,被安化县地方兵团第六大队歼灭,缴获轻机枪一艇,步枪7支,子弹1000余发,手榴弹10枚。</p><p class="ql-block"> 8月16日 安化地方兵团六大队分队长邓高山率部在湖南坡击溃原沅陵县警察局局长胡广印残部10余人,缴获长短枪14支。</p><p class="ql-block"> 9月2日 中共安化县委、县人民政府同时成立。王俊臣任县委书记,曾广成任县长。</p><p class="ql-block"> 是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全县设八区一镇,马辔市为七区,辖四都乡的范围。</p><p class="ql-block"> 是月,县委、县政府派南下干部宋合法、周心方、孔祥藻、阎信存、解以德、陈泰敬等10多人到马警市。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于10月1日成立安化县第七区人民政府(设中心国民学校),并明确:区政委宋合法、区长周心方、指导员孔祥藻、区中队长唐毅。并安排开展秋征、剿匪等工作。10月2日区人民政府在马辔市召开大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O年春,成立马辔市农民协会,入会会员1172人,其中男会员684人,女会员488人。会后组织开展土地、经济调查。</p><p class="ql-block"> 5月11日,七区人民政府在马辔市召开市民、农民、干部、职工、教师大会,公审、枪决原安化县自卫团二大队副大队长邓宪章(1983年8月9日平反恢复起义人员名誉)、土匪窝户黄华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马辔市第一次枪决人。</p><p class="ql-block"> 6月,进行民主建政,废除保甲,建立乡、村政权组织。七区人民政府将原来的十、十一、十二保划归六区,其余9保成立马辔市、岳溪、奎溪、苍场、马路口、湖南坡、潺溪口等22个乡镇。</p><p class="ql-block"> 10月26日,七区人民政府组织马辔市居民、农民、干部、教师、学生游行示威,抗义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p><p class="ql-block"> 12月5日,县土地改革委员会成立,全区分二批开展土地改革,51年冬结束。</p><p class="ql-block"> 是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规定,全区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一年2月19日,安化县人民政府颁布并贯彻执行湖南省人民政府禁烟禁赌的命令。</p><p class="ql-block"> 9月,安化县城迁往东坪,原县城改称梅城镇。</p><p class="ql-block"> 12月,区人民政府部署土改复查工作,要求52年4月结束。</p><p class="ql-block"> 是年,全县调整为15个区、367个乡、9个镇,原七区改为十三区。所核乡镇未变,从此,马辔市镇上属十三区领导,下管五街;上街、正街、横街、下街、塘坊街。</p><p class="ql-block"> 是年,龙栖溪、虎啸溪、杨陶溪为三溪乡,三溪乡开展土地改革,工作组长钟洪达。辖7个村,841户,3356人,其中农业户617户。</p><p class="ql-block"> 1954年安化县木材公司,云台分工公司在马辔市成立,木材公司至1989年取消。</p><p class="ql-block"> 1956年6月,县撤区并乡,为马辔市乡。</p><p class="ql-block"> 1958年冬马辔市移民马路口,马辔市镇的建制从此消失,属马路人民公社。</p><p class="ql-block"> 1967年修建大兴茶场,梯土茶园36亩,年产红茶20担。梯上栽有许多山椒,曾在王家山野猪冲溪边,搭棚熬制过山椒油。茶场至83年解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70年在株树山程家屋后,修建株树山小学,教室1间,教师1人,班级5个,学校为四角包檐木质结构,占地150m² 。 </p><p class="ql-block"> 1970年至87年龙栖溪分别建卸甲园小学、竹叶湾小学、庙冲小学,姚家溪学生也在就读,学生人数最多时有70多人。 </p><p class="ql-block"> 1971年修建株树山密腊界茶场,茶场修在土地湾,茶园面积50多亩,6年后茶场解散。 </p><p class="ql-block"> 是年,龙栖溪在竹叶湾办茶场,3年后解散。 </p><p class="ql-block"> 1972年,龙栖溪、株树山移民半迁常德西湖农场4分场。 </p><p class="ql-block"> 1973年合并大队部,原属旺兴大队的大屋场4个生产队归属株树山大队,成立合兴大队,邓中端任大队支记。 </p><p class="ql-block"> 1974年修建红沙溪合兴学校并合兴大队部,同时,大队部设有合作社医疗室,大屋场朱生才医师坐疹。</p><p class="ql-block">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举国哀悼。合兴大队全体社员及学生,臂戴青色袖章,在红沙溪大队部举行哀悼仪式,会场一派肃穆,大家痛哭失声。 </p><p class="ql-block"> 1978年岳溪公社组织各大队劳力,在马辔市突击开梯110亩,建立岳溪乡园艺场。 </p><p class="ql-block"> 1980年,有大屋场、鸟儿尖、木留界等地的农户陆续搬迁入户马辔市园艺场。 </p><p class="ql-block"> 1981年人工修建松马(松柏台至马辔市)公路14公里。 </p><p class="ql-block"> 1982年人工修建蛟子溪至大屋场组级公里。 </p><p class="ql-block"> 1983年创办马辔市饭店,拥有45个床位。</p><p class="ql-block"> 是年,扩建狮子山园艺场(二分场,桃子冲为三分场) 主要出产无核蜜桔,1991年生产的宫川温州蜜桔被评为湖南省优质水果。 </p><p class="ql-block"> 1984年公社改乡镇属岳溪乡。 </p><p class="ql-block"> 1984年西湖农场部分移民自发反迁柘溪库区,后经反复工作陆续回西湖农场,有5户反迁定居龙栖溪。 </p><p class="ql-block"> 1986年高压线架成通电。 </p><p class="ql-block"> 1987年人工修建庙冲至马路口公路,历时十多年修通马辔市至马路口公路16公里。</p><p class="ql-block"> 1987年创办马辔市钒厂,88年10月投产,年产五氧化二钒100吨,职工100多人,后因原材料稀少,产品价格下跌,89年停产,导致负债无法偿还,94年破产。</p><p class="ql-block"> 1988年9月9日,山洪暴发,时任云台区副区长,全国人大代表李静山在六步溪视察险情遇难。</p><p class="ql-block"> 1992年,修建马辔市贸易市场,乡儒李佑善撰联:</p><p class="ql-block"> 揽马辔越狮仑,塔顶望龙栖,茶桔美名扬四海。</p><p class="ql-block"> 乘天鹅翔羊背,楼台闻虎啸,锑钒盛誉遍全球。</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马辔市经济当时还是算繁荣的,贸易市场98年结束。</p><p class="ql-block"> 1994年修建马辔市信用社。</p><p class="ql-block"> 1995年撤区并乡,岳溪乡合并马路镇。</p><p class="ql-block"> 1996年株树山、龙栖溪架设程控电话。</p><p class="ql-block"> 2008年,株树山村、龙栖村、马辔市园艺场合并为马辔市村。</p><p class="ql-block"> 2012年马路镇修建移民房,全村有87户300多人陆续搬入移民房。</p><p class="ql-block"> 是年,松柏台至马辔市公路水泥硬化。</p><p class="ql-block"> 2014年村级实施“脱贫攻坚”计划。</p><p class="ql-block"> 2015年至2017年硬化马辔市至马路口公路8公里。</p><p class="ql-block"> 2016年修建马辔市村委办公楼。</p><p class="ql-block"> 2017年扩修蚊子溪至大屋场组级公路并硬化。</p><p class="ql-block"> 2017年至2020年硬化马辔市至马路口村级公路8公里。</p><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8日,国内外发生一场极其恐怖的新冠疫情。春节期间,各地乡镇城区设置关口,严防人员出入以免传播病疫。马辔市村村委干部在蛟子溪垇内和黄栗界茶亭设卡值班,家家闭门自防,路上难见行人车辆,出门戴口罩,吃饭用公筷。</p><p class="ql-block"> 2020年修建大屋场至卸甲园防火通道。</p><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31日,长达三年之久,困扰人们生活的新冠疫情宣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 行政区划</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隶属马辔市四都。</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一年(1922年)隶属四都镇二区江福南团。</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一年(1932)隶属四都区。</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四年(1935)隶属八区资润乡。</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七年(1938)隶属澄坪乡11保。</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年(1947)隶属四都乡第6保。</p><p class="ql-block"> 1949年6月28日~10月隶属第7区。</p><p class="ql-block"> 1950年6月,废除保甲制,建立乡、村政权,杨陶村、龙栖村、株树山村隶属三溪乡。</p><p class="ql-block"> 1951年隶属13区三溪乡。</p><p class="ql-block"> 1953年4月改安化县第十三区人民政府为十三区区公所,隶属之。</p><p class="ql-block"> 1955年7月,改安化县第十三区人民委员会马辔市区公所,隶属之。</p><p class="ql-block"> 1956年5月,撤区并乡,撤销烟溪、平口、马辔市三个区公所。</p><p class="ql-block"> 7月,建立烟溪办事处,驻地烟溪镇。管辖原平口、烟溪、马辔市三个区的12个乡。马辔市区原来的22个乡镇合并为5个乡。即:老屋、杉木塘、三溪、柳杨、潺溪口等5个乡和马辔市镇合并为马市乡;马路、严庄、四房、蒋坪、湖南坡乡合并为马路乡;岳溪、澄坪、碧丹合并为岳溪乡;奎溪、木榴、黄沙、乌寒、角塘乡合并为奎溪乡;苍场、六步、苦坪合并为苍场乡。隶属烟溪镇马市乡。</p><p class="ql-block"> 1958年10月,实现人民公社化,原马辔市区范围建成三个人民公社。即马市、马路、岳溪三个乡合并(马市乡划出原老屋小乡归奎溪人民公社)为安化县马路人民公社;奎溪乡和老屋小乡为安化县奎溪人民公社;苍场乡为安化县苍场人民公社。</p><p class="ql-block"> 12月,撤销苍场人民公社,将苍场、苦坪划归马路人民公社,六步划归奎溪人民公社。隶属安化县马路人民公社。</p><p class="ql-block"> 1960年1月,县政府通知,恢复马路镇建制,从马路人民公社析出所辖的直属大队,建立安化县马路镇。隶属之。</p><p class="ql-block"> 1961年4月,调整人民公社规模,马路人民公社分置为马路、岳溪两个人民公社,原苍场乡的苍场、苦坪并入苍场人民公社。奎溪人民公社划出原苍场乡的六步并入苍场人民公社。</p><p class="ql-block"> 11月,马路公社又划出湖南坡另建湖南坡人民公社。奎溪公社将木榴、乌寒划出,另建木榴人民公社。至此,云台区范围共建立6个人民公社。隶属岳溪人民公社。</p><p class="ql-block"> 1959年2月,县政府将马路公社所辖云台山大队划出,建制为县属云台山茶场。</p><p class="ql-block"> 1962年7月撒销云台山茶场,恢复云台山大队,云台山归属马路公社。</p><p class="ql-block"> 1961年7月,建立安化县云台区公所,管辖马路、岳溪、奎溪、木榴、苍场、湖南坡6个公社和马路镇。隶属云台区岳溪公社管辖。</p><p class="ql-block"> 1970年2月,县将直属柘溪公社划归云台区管辖。</p><p class="ql-block"> 1973年原旺兴大队7、8、9、10组(即现在大屋场的4、5、6、7组)划归株树山合兴大队。</p><p class="ql-block"> 1984年2月,根据县委、县政府指示,所有公社全部改为乡,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合兴大队更名株树山村,隶属岳溪乡管辖。</p><p class="ql-block"> 1986年12月,撤销云台区公所,建立安化县云台办事处,仍为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驻地马路镇。下辖马路、岳溪、奎溪、木榴、苍场、湖南坡、柘溪7个乡和马路镇。</p><p class="ql-block"> 1986年12月,中共安化县委《安党发(1986)第48号文件》通知,将马路乡与马路镇合并为马路镇。</p><p class="ql-block"> 1995年10月,全县撤区并乡,云台区公所被撤除。岳溪、湖南坡两乡与马路镇合并为马路镇,驻地马路口。至此,全镇共52个行政村、5个居民委员会。1个场,386个村民小组。其村、居委名称列后(为便于管理,分四个管区)。</p><p class="ql-block"> 马路管区:易家庄(易家)、潺坪、朝山、云台山、吊藤岩、长提(长田)雷山、辉耀(蒋坪)、双井、四房、小溪(小溪里)、白羊(白羊山)、梓木、靛溪(靛溪湾)、八门(金星)、严生、常房、黄婆(合星)、马隍、洞山村、五居委(长城村)。</p><p class="ql-block"> 岳溪管区:岳溪、黄兴、松柏、桥边(同心)、黄石、欣腾、金家冲(金星)、鸟儿、青云山(青云)、古楼、马路溪、朱冲、澄坪、姚家山(双溪)、大美(大米)、杨陶,旺兴、株树山(合心)、龙栖溪村、园艺场。</p><p class="ql-block"> 湖南坡管区:和平、同意、三门、板溪、同心、南坪、联盟、新屋(团结)、和平溪(和睦)、管坪村。</p><p class="ql-block"> 街道管区:一居委(正兴街)、二居委(石燕街)、三居委(遇万街)、四居委(蔬菜村)和马路、八角村。</p><p class="ql-block"> 2006年,苍场乡并入马路镇。</p><p class="ql-block"> 2008年8月并村,马辔市园艺场、龙栖村、株树山村合并为马辔市村。合并后的马辔市村下设16个村民小组。</p> <p class="ql-block"> 学校</p><p class="ql-block"> 镇区内创办最早的一所学校,系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安化一都禀生李世奎为首创办的“安化四都乡义塾”,地址在马路口九龙山。清光绪三十年(1904)四都杨陶溪创办“储英私塾”一所。民国初年四都乡义塾改为“四都镇第一初等小学”,民国四年(1915)经省批准改为镇立高等小学校。民国16年(1927),镇改区,该校亦随之改称“安化县第八区高等小学”,简称“八高”。学生100余人,校长黄元。办了一至八班以后,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该校迁往马辔市。当时教育稍有发展,高小有两个班,学生39人;初级小学,经过民国十一年的捐田兴学,四都范围内发展到47所,学生600多人。</p><p class="ql-block"> 民国27年(1938),撤区设乡。第八区划为澄平、云辰两乡,区高小则改为云(云辰乡)、澄(澄平乡)联立高等小学,简称云澄联高。民国30年(1941),实行新县制,规定每乡、镇设立一所中心国民学校。云澄联高便分为澄平、云辰两所中心国民学校。澄平乡中心国民学校设马辔市“乩坛”内。云辰乡中心国民学校设马路口邓氏宗祠。民国36年(1947),澄平、云辰两乡合并为四都乡,澄平乡中心国民学校更名为“安化县四都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云辰乡中心国民学校更名为“安化县四都乡第二中心国民学校。</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五年(1946),马辔市成立“澄平乡中心学校”,初小学生127人,高小学生77人,男生156人,女生48人,教师9人,班级6个。马路口成立“云辰乡中心学校”,初小学生62人,高小52人,男生86人,女生28人,教师8人,班级5个。</p><p class="ql-block"> 民国37年(1948),两所中心国民学校共有11个班、学生422人,教职员工18人;四都乡内有初级国民学校57所,59个班级,学生1456人,教职员111人,但办学条件很差,学校多系利用古老宗祠、庙宇及借用私人楼、堂为校舍。</p><p class="ql-block"> 1950年,马辔市“四都乡一中心国民学校”更名为“安化县立第24完全小学”,班级5个,学生167人,教师10人。</p><p class="ql-block"> 1952年株树山成立建国以来的第一所学校,教室1间,教师1人,学生12人,班级1个,占地150m²,学校设在邓德来、邓周林堂屋,教书4年。 </p><p class="ql-block"> 1953年成立马辔市完小,教室8间,班级8个,教职工13人,学生258人。53~54年,校长周席珍。</p><p class="ql-block"> 是年,“安化县立第二十四完全小学”更名为“安化县立马辔市完全小学”。55~56年校长邓新初。</p><p class="ql-block"> 1953年修建红沙溪学校(即现在邓汪山屋场处),学校为轿顶式包檐木质结构,教书10时间,学校后来卖给民村。</p><p class="ql-block"> 1958年冬移民,马辔市完小迁碧丹溪,改名为“碧丹溪完小”。</p><p class="ql-block"> 1960年,龙栖溪成立卸甲园小学,教室2间,教师2人,学生58人,班级2个,学校占地200m²。7、80年代学生多达70多人。</p><p class="ql-block"> 1962年修建大屋场小学,教室1间,教师1人,学生12人,班级1个,占地120m²,学校为轿顶式木质结构。后来学生多达3、40多人。之前2年,学校设在邓日华横屋里。</p><p class="ql-block"> 1968年马辔市成立57中学,70年结束。</p><p class="ql-block"> 1974年修建红沙溪合兴学校,教室1间,学生52人教师1人,班级2个,占地300m²。土地湾邓寸枚老师教课。后来学校遭水患拆掉。小学又分别修桃树凸、株树山两所水泥砖、红砖结构小学。</p><p class="ql-block"> 2000年,株树山小学教室1间,班级1个,教师1人,学生10人,学校面积240m²,校园面积0.5亩。园艺场小学班级1个,教师1人,学生16人,学校面积250m²,校园面积0.9亩。</p><p class="ql-block"> 是年,小学合并碧丹溪完小。</p> <p class="ql-block"> 地方姓氏溯源</p><p class="ql-block"> 邓姓</p><p class="ql-block"> 明朝永乐年间,南唐宣城邓子礼住居马辔市。龙栖溪、株树山邓姓皆为其后裔,居全村人口最多,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邓姓为全村最早迁入的姓氏。</p><p class="ql-block"> 邓姓派行歌</p><p class="ql-block"> 处之邦焕子,九玉学尚时。</p><p class="ql-block"> 一海如天大,士延万世兴。</p><p class="ql-block"> 必以宗承继,宏开正可期。</p><p class="ql-block"> 春秋传道永,文武象恒熙。</p><p class="ql-block"> 载隆应有兆,长荫福临斯。</p><p class="ql-block"> 后代沾先泽,乾坤毓秀魁。</p><p class="ql-block"> 壮志图谋远,丹青勋业垂。</p><p class="ql-block"> 周姓</p><p class="ql-block"> 蛟子溪周上贞于光绪年间,从五都南金江田躲壮丁到王家山,在王家山打棚子种庄稼,后在枫树山修建三柱木屋一栋,最后搬家到蛟子溪定居,现在发展人口70多人。</p><p class="ql-block"> 韩姓</p><p class="ql-block"> 庙冲韩姓从蒋家坪迁入,株树山韩德恒于民国年间从庙冲迁入。全村韩姓人口100多人。</p><p class="ql-block"> 刘姓</p><p class="ql-block"> 株树山刘华秋,于民国年间从大美溪刘家迁入。</p><p class="ql-block"> 下庙冲彭城刘姓,200多年前刘光汉从邵阳迁姚家溪吉家湾,刘光汉之孙刘显林迁庙冲,已11代人了,现在10多户,人口100多人。</p><p class="ql-block"> 夏姓</p><p class="ql-block"> 株树山夏姓始迁祖夏纪络,于清朝乾隆年间从南金莫思溪迁入,72年移西湖农场30多人,株树山现有20多人。</p><p class="ql-block"> 程姓</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南金柳杨溪程金山好打牌赌博,其妻邓氏携子回娘家定居蛟子溪,现发展20多人。</p><p class="ql-block"> 李姓</p><p class="ql-block"> 李姓始迁祖李佑盛,200多年前从柘溪口迁入株树山已有9代,现有人口30多人。</p><p class="ql-block"> 朱姓</p><p class="ql-block"> 大屋场朱家凸始迁祖朱大葵,于乾隆年间从大坪陈岩塘来大屋场看牛做长工,邓天秀之子大乾见其勤劳,并以女为室,赠送山河田土定居而繁衍生息,后葬朱家口李家冲莫家坡山顶,至今发展人口90多人。</p><p class="ql-block"> 曾姓</p><p class="ql-block"> 虎啸坡(苦竹坡)曾姓于明朝万历年间从新化迁入,相传是虎啸溪最早居住的姓氏,人口发展不多,400年来仅有人口20多人,其中曾会堂一户于上世纪90年代迁移常德西湖柳林咀。</p><p class="ql-block"> 姓氏排列不分先后,全村还有其他的姓氏,如蒋、谭、魏、张、陈姓等没有一一收集资料,致歉!</p> <p class="ql-block"> 地名由来</p><p class="ql-block"> 卸甲园</p><p class="ql-block"> 相传,公元48年,汉代著名的军事家,东汉开国元勋马援将军(前14一公元49年)主动请命入湘征讨五溪蛮,兵发下隽,经益阳,入资水,溯流而上途经马辔市,遂弃舟登陆入沅。大军行至龙栖溪的一个地方,天色将晚,因前有平溪界、黄栗界大山挡道,马援遂下令将士们卸甲埋锅做饭,就地宿营。从此以后,这里就叫“卸甲园”。 卸甲园是马路口、桃源、沅陵通往马辔市的必经之路。民国时期,曾有三家歇伙铺。</p><p class="ql-block"> 羊背寨</p><p class="ql-block"> 柘溪水库上游资水的马辔市,与天鹅岛交界之处,有一座高耸的石峰,此峰背倚群山、下临资水,三面都是悬崖峭壁,峰顶怪石嶙峋,古木苍梧,侧面有一个深不可测的天然石洞,唯南端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以攀上石峰,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之险。攀上石峰极目远眺,资水滔滔远去,马辔市、宝塔山、狮子山、天鹅岛等地尽收眼底。傍晚时分,夕阳西照,渔舟晚唱,船只往来穿梭,一片美景怡然。当地人都叫这座石峰“羊背寨”,也有人叫“土匪窝”。 </p><p class="ql-block"> 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揭杆起义战乱不休,湘楚大地民不聊生。一伙以张姓武夫(名字不详)为首的几十个人来到马辔市,在侧面这座石峰上建营立寨当起了土匪山大王。因马辔市地处资江北岸,为桃源、溆浦、沅陵、安化四个县的一个重要水运码头。当时,这里也是商业贸易中心,很多的货物与黑茶都是从这里码头上,装船顺资江而下,运往各地。这群土匪专靠打劫过往的商船为生,他们虽凶狠慓悍,却很讲江湖义气,对当地百姓秋毫无犯。而一些奸诈商人的货船经常被劫,此举反让很多人暗自叫好。时值战乱,当时元朝江山摇摇欲坠,官府也力不从心,无暇顾及,一度让过往商船胆颤心惊。为此,以一群富啇为首的头人,出资招聘了一百多名勇士上山剿匪,结果此寨无处可上,易守难攻,死伤无数勇士无功而返。传言,寨中有一会法术的道士,能隔空搬物,所以后来无人敢去招惹。直到明朝建立,洪武六年,朱元璋手下大将李文忠,派麾下亲信来安化采购黑茶,用于军需。是以商船装扮,行至资水江畔,遭遇了此山寨土匪抢劫,李文忠的亲信也受伤。为此,李将军大发雷霆,为了保护万里茶道的安全,当即调动官兵并派一名副将前来剿匪破寨。据说,此仗打了三天三夜,却未能登上山寨,官兵一到山腰便有滚木、巨石、自山顶抛空而下,剿军人员伤亡无数。后来主将看到山险难攻,就采用围困的方式,心想,那么多土匪,粮食和水源不够就会饿死或失去战斗力的,到时再一攻而上拿下此寨,应该胜券在握。此后,围近半个月,估计山寨粮草已尽,便下令攻山,谁知土匪的滚木石头依然如雨而下,有人还发现石头中夹杂着几十斤的活鲤鱼,也被丢下山来砸人。当时,剿匪将士一下就蒙了,山上怎么会有活鱼呢?加上之前的传闻,为此怀疑土匪寨中真有“五鬼搬运”茅山法术,将山下江水与鱼搬上了山寨?心想,这仗难以打赢。于是立马撤军,傍晚时分,军队行至大福坳,将军回头远望羊背寨,突见山体震动,摇摇晃晃,一会又恢复平静。将军心中大喜,暗道:山动是寨破之兆!于是就地安营,是夜苦思一计,连夜到乡民家中征收几百只山羊,天亮之前悄悄来到山寨下,这天凌晨、大雾迷茫、视力难见五尺。官军将羊赶在前面,军卒悄悄背后跟随,土匪发现山下遍地羊叫并不见人,心想正好粮草已尽,这不是送来的美食么?所以放松了警惕。谁知山羊至寨,大军随之而来,近百个土匪全部被杀无一生还。当地百姓非常钦佩张姓匪首的侠义之举,几个胆大的人悄悄上山,将他与那位道人就地埋葬。如今山顶尚有两座坟墓,此寨因羊背藏兵而破,从此以后,这里就叫“羊背寨”了。</p><p class="ql-block"> 大屋场</p><p class="ql-block"> 清朝康熙年间,碧丹溪桥边邓如意次子邓天绣(字重壁号乐山,生于康熙四年乙巳岁十一月二十四日,殁于乾隆十六年辛未岁三月十四日,安葬在龙栖溪梅子岗。</p><p class="ql-block"> 邓天绣在虎啸溪开荒种玉米,当年玉米丰收,就在玉米地里搭了一个棚子,把收获的玉米屯积在棚子里。</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邓天绣家的一头母猪失踪不见了,找遍了整个碧丹溪也没找到。过了几个月,天绣公到虎啸溪去担玉米,发现棚子里有头大母猪带着十多头小猪仔,正在棚子里啃玉米。原来天绣公家的那头母猪,不知是什么原因,居然走坡脚里,翻过虎啸坡,再到虎啸溪,翻山越岭二十来里,来到这里产下了一窝小猪仔,猪仔饿了就吃棚子里的玉米。天绣公走近一看大喜,正是前些日子自家走失的那头母猪,难道这是天意?心想这里一定是发祥之地,遂从碧丹溪桥边迁居虎啸溪。其兄邓天璋见弟弟一人独居山野溪边甚为孤单,见虎啸溪尽头的半山腰有一块大坪地(邓家凸),遂从碧丹溪桥边搬到山腰大坪安居,大屋场地名溯源于此。</p><p class="ql-block"> 株树山</p><p class="ql-block"> 株树山原名叫“猪形山”,因株树山石桥边的山势地形极象“金猪拱沙”,金猪额头伸至溪边,惟妙惟肖,因“猪形山”地名不雅,民国年间,当地人依其偕音改名“株树山”。</p><p class="ql-block"> 七里湾</p><p class="ql-block"> 龙栖溪的七里湾,是因为马辔市老街青石板桥边,至龙栖溪七里湾刚好七里路,所以叫“七里湾”。</p><p class="ql-block"> 庵冲</p><p class="ql-block"> 株树山有一条山冲,原来叫油榨冲,山里面原来有李姓人居住,因冲口改溪异道有损风水,导致李姓人丁不旺,后李姓搬到株树山李家凸。山上原来有个庵堂,据说是云台山的脚庵子,庵子里供奉的是北方真武祖师玄天大帝。至今,庵冲庵堂坪附近有一块石碑,石碑刻有“大明居士”字样,庵堂不知毁于何时,无从考证,庵冲地名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王家山</p><p class="ql-block"> 马辔市村境内有一座王家山,海拔约600多米,横亘于龙栖溪与虎啸溪之间。山腰及山下沿溪有许多稻田,半山还有多个明显的古老屋场。近代,有人开荒挖出了些许瓦片,证明原来这里确实有人家居住过。</p><p class="ql-block"> 现在,山上有多个小地名,如肖家屋场、王家屋场、景家屋场、谢家屋场,还有蒋家屋场等。既然有这么多姓氏在这山上住过,不知那些人家的子孙又搬迁到哪里去了,或瘟疫、或举家逃荒未归,这个就无从考证。</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期,有人见山上简陋的棚屋里,曾经饿死一名黄花闺女,原因是全家外出逃荒讨米,只有这个少女觉得讨米害羞,死活不随家人外出逃荒,这样就饿死在家里,见者遂掩埋了少女。原来这条山冲王姓人家最多,后来这里就叫王家山。</p><p class="ql-block"> 苦竹坡</p><p class="ql-block"> 虎啸溪上有一山坡叫虎啸坡,亦曰虎足坡,因其地形如虎脚。虎啸坡是溆浦、奎溪、桃源、沅陵至马辔市的要道。由于山高路陡,行路很是费力,后来,人们不知从何时叫成“苦竹坡”了。</p><p class="ql-block"> 地方传闻</p><p class="ql-block"> 株树山蜜腊界有个叫王家屋场的地方,山上有王姓坟地,现在,密腊界并无王姓人家居住,其原因无从考查。</p><p class="ql-block"> 株树山现无谢姓人家,而李家山有一块坟碑,碑上刻有“谢门王氏”字样,证明原来这里曾经有谢姓人居住过。</p><p class="ql-block"> 相传大屋场邓固明家的屋场处,很久以前,这里出生了一个皇母娘娘。</p><p class="ql-block"> 蛟子溪有个谢家屋场,以前有婆媳吵架,婆婆打死了一个媳妇,媳妇是庙冲人,后来打人命官司案,娘家人把媳妇安葬在谢家堂屋中央。</p> <p class="ql-block"> 红色经典</p><p class="ql-block"> 红军长征在马辔市</p><p class="ql-block"> 1935年11月,由贺龙,肖克所率领的红二,六军团进行长征,于25日进入安化,肖克所率红六军团的十七师先头部队于25日,由碧丹溪翻过苦足坡,经株树山进驻马辔市。下午虎啸溪一带的群众见到了一支这样的部队,服装并不是那么整齐,头上戴着有几个角的军帽,中间一个五角星,象是用红布缝上去的,身后背着一个背包,背包上挂着一个斗笠,前面是都是扛着枪,后面牵着很多马匹驼着子弹箱和大包小包,虽有点零乱但又不失整齐。(据现年93岁的抗战老兵李如全所描述) 部队约800余人,并没有立即进入马辔市,而是在郊外虎啸溪两侧就地休息,仅一小队人悄悄摸向马辔市区公所,马辔市的群众对这支部队的到来有点惊慌,都关上家门不敢出来大气都不敢出。随着一阵枪响,国民党第八区的区公所被攻占了,缴获了区公所义勇队歩枪十余支,队长王汉镇,区长邓宪章趁乱而逃不知所踪,随即部队进入了马辔市,向群众喊话道“老乡们,你们不用怕,我们是贺龙的红军,工农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部队,我们不会伤害你们”。随即,在马辔市横街,正街上生火做饭,水都是用桶在资江河里取的。傍晚其中一队人马沿资水向上而去。 </p><p class="ql-block"> 红军所到之处始终把政治宣传放到首位,晚上到处向群众宣传革命的思想,大街小巷用墨汁,也有木炭灰写满了标语,“红军是人民的子弟兵”,“打土豪,分田地”“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时候马辔市的群众才知道什么是叫作红军,什么才是纪律严明的部队。群众从家里拿出来的腊肉,大米,茶叶都被红军拒绝了。</p><p class="ql-block"> “老乡们,我们不能拿群众的东西,我们有革命的纪律,你们自己回去做饭吃吧”,大家听到的都是这样的话。 </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也就是26日凌晨,街上全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杂乱的痕迹。下午肖克第六军团十六师十七师主力,分两路自龙栖溪和资江下游而,聚集在马辔市。据当地口传,路上的部队人马走了三天三夜没断人流,其实是先头部队与主力部队经过所造成的效果。十七师先头部队在主力到达后,于下午进驻烟溪,坪口,镇压了平口恶霸饶益山。 </p><p class="ql-block"> 肖克主力部队在马辔市宣传革命方针与政策,对当地的群众秋毫无范。而且将区公所及当地的土豪富绅铲除,将所得来的布匹,粮食,腊肉分发给周边群众,当地群众开始不敢要,在红军再三的思想宣传下才敢接。 </p><p class="ql-block"> 27日下午,红军分三路向新化方向开进,留下十六师一个营的部队在马辔市处理后续事务,部队临行前将宿营地打扫得干干净净,马辔市的所有群众与商家老板排成长长的队伍,放着鞕炮响铳欢送红军远去。而革命的思想种子深深的埋在群众的心里,当时有十几个青少年同随而去。 </p><p class="ql-block"> 肖克所率部队顺虎啸溪而上经过株树山,其中一匹马因受伤已不宜行军,当时赠送给了为红军提供茶水的株树山群众夏东山堂客,(其老婆怕招来麻烦,偷偷牵到屋对面芭蕉溪,不巧被同村人邓向林遇见当无主之马牵了回来,夏邓两家因此产生了争执,最终还是归了夏东山。</p><p class="ql-block"> 部队行到红沙溪,因天色已晚就在溪边生火煮糯米饭。红沙溪蒋本冬,时年11岁与几个同伴搭着吃了两碗,炊事员问他想不想当红军,蒋本冬说:“我想啊!可是还小了”,红军说:“不小呢”,指着马背上的小红军说:“你看骑在马上的都是和你年纪差不多的”。蒋本冬最终还是没有同红军而去。现年96岁的蒋本冬带着遗憾的口气述说。 </p><p class="ql-block"> 肖克所率部队在红沙溪动员私塾先生张汉青加入革命地下党,在马辔市一带协助宣传红色思想政权,让其利用教书先生的身份收集相关情报,并留下一封组织介绍信,是夜在红沙溪交叉路口召开临时会议,部队连夜上苦足坡,下坡脚里,向碧丹溪方向挺进。(注:张汉青因病30余岁去逝,其所留物件其后人在解放后分四类运动中起了关键作用,现被其孙儿张用军所珍藏) </p><p class="ql-block"> 30日,十六师后续部队在马辔市虎啸溪口(今木材公司下面口上)召开群众大会,处决了保长龚高兴,原保长张福山,沅陵县铲共大队长王木柏后,经株树山翻苦足坡向溆浦方向开进,自此红色政权思想在马辔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p><p class="ql-block"> 远去了金戈铁马,留下了光辉史册,缅怀革命先辈们的辛酸历史,不忘红色共产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 马辔市自一九五八年柘溪电站修建蓄水后,昔日繁华已被泱泱平湖所淹没,当地群众纷纷迁往马路口,西湖,四季红等地,时隔85年,红军经过马辔市所留下的记忆,却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 </p><p class="ql-block"> 邓承文收集整理 </p><p class="ql-block"> 2020年5月20日午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把红军砍刀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邓宽兴</p><p class="ql-block"> 1935年11月,萧克率领红二军团的16师,在马辔市街口石桥下镇压了沅陵铲共大队长王木柏、湖南坡三门保长龚高兴、马辔市劣绅张福山。当天,红16师分两部分队伍开拔;一部分沿资水而上,经烟溪、十八渡、云马溪、抵达溆浦低庄。11月27日,另一部分红军反回株树山,在红沙溪召开了红军会议。红军在红沙溪动员并发展了一名叫张汉清的私塾教书先生为地下党员。张汉清也参加了红军会议,会议结束后,张汉清拿着萧克的手,舍不得红军离开。当时,萧克便询问张汉清道:“同志!你是否对我党地下工作有些什么顾虑?有什么想法和困难请讲出来我听听”,张汉清说:“老总,你们走后,我们这里难免经常遭到马辔市羊背寨的匪患,请求你们给我一把军刀以防土匪,我心里也壮胆些。再说,我从事地下工作,今后革命胜利了,又有谁来证明我是共产党的人呀,你们给我一把红军刀,作为一种信物,证明我是共产党红军的人了”。萧克觉得张汉清说的很有道理,便给了他一把红军大砍刀。同时,留下了一封组织介绍信。 红军在红沙溪开完会议走后,张汉清利用其私塾教师身份,在马辔市一带暗中从事地下工作。可惜天不假年,张汉清三十多岁就英年早逝了。 </p><p class="ql-block"> 后来,张汉清全家在文革中,曾遭到了不白之冤,他儿子张国兵便拿出了当年萧克给父亲张汉清留下的那封组织介绍信和红军砍刀才开脱嫌疑之窘。 </p><p class="ql-block"> 如今,那把红军大砍刀收藏在马路镇云台山书画文学社。</p> <p class="ql-block"> 历史人物传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邓老虎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袁艺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半个多世纪以前,在美丽神秘的云台山地区,风景如画的资江岸边,曾经有一个商贾云集、闻名遐迩的神秘古镇——马辔市。今天,它依然牵动着无数游子的思乡梦。</p><p class="ql-block"> 邓老虎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打澡盆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邓老虎生于清朝中晚期,他家是马辔市首屈一指的大财主,加上其本人生得膀大腰圆,性情彪悍,为人行事又在黑白两道、亦正亦邪之间,人们都称之为“邓老虎”。</p><p class="ql-block"> 一年夏天,马辔市的木匠们不约而同的得到了一个消息:邓老虎要请人打澡盆。他的管家发出话来:如果谁打的澡盆,让他家老爷满意了,必将重重有赏。</p><p class="ql-block"> 不就打个澡盆吗?再怎么好,也不过是木材贵重点,工艺精细点,莫非还有古怪不成?那些鲁班弟子们个个跃跃欲试,报名者多达数十人。管家从中挑选了九个人,想看看到底谁的澡盆打得最好、最让老爷满意。</p><p class="ql-block"> 这九个木匠进府之后,一个个使出浑身解数,都想在这场竞技中拔得头筹。从选材、下料,到刨、箍、上油,无不精益求精,把一个个澡盆打造得严丝合缝、滴水不漏,还有的在澡盆上雕龙镌凤,题诗作画,真是匠心独运、别出心裁。</p><p class="ql-block"> 几天后,其中八个木匠都将精心打造的澡盆,献宝似的捧到了大厅上,请邓老虎亲自验货。他们既忐忑不安,又万分期待,都希望自己的杰作能得到老爷的青睐。唯独有个年轻木匠,因为闹肚子耽误了时间,他的澡盆还没有完工。</p><p class="ql-block">邓老虎眯起眼睛看着那八个澡盆,那张大方脸上阴晴不定,几颗大麻子时红时黑。突然,他怒目圆睁,大吼一声:“打”。只见十几个家丁蜂拥而上,将那八个木匠拖下去各打二十大板。木匠们被打得皮开肉绽,扔进了资江河。好在这些人从小在资江边上长大,水性极佳,才没有葬身鱼腹。</p><p class="ql-block"> 却说那个年轻木匠,其实并非真的闹肚子。只因为他心里另有盘算:这些木匠都是行家里手,自己要想脱颖而出,必须智取。关键要搞清楚邓老虎的喜好,再投其所好。他灵机一动,谎称自己闹肚子,趁人不备的时候,偷偷溜进邓府后院,去找他的亲姑母——邓老虎的三姨太。</p><p class="ql-block"> 三姨太名叫翠莲,曾经是马辔市最漂亮的姑娘,因为家里穷,才嫁给邓老虎当小老婆,好在邓老虎待她不薄,她的日子也算过得安稳。那天,翠莲一见到小木匠,立即吓得花容失色,迭声叫苦,责怪他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逞能进府来。经不住侄儿的苦苦哀求,她将心一横,终于想出一个办法。而她的这个办法,不说则已,一说则把小木匠听得瞠目结舌,连吸几口冷气。姑侄俩低声商量了半日,直到天快黑时,小木匠才拿定主意,回到自己屋里,夜以继日的干起活来。</p><p class="ql-block"> 第三天晚上,小木匠终于将澡盆打好了,而且还打了两个。他用黑布将两个澡盆罩起来,规规矩矩的摆在房间里,然后,他换上三姨太送来的下人衣服,趁着浓浓的夜色,悄悄的逃出了邓府,从此隐姓埋名,远走他乡。</p><p class="ql-block"> 那个小木匠逃走后不久,翠莲就暴病身亡了。马辔市的人都觉得这两件事有些蹊跷,二者之间一定关联,但谁也说不清。很多年以后,马辔市来了一个福建的客商,他讲了一个故事:</p><p class="ql-block">那年,翠莲告诉小木匠:为什么邓老虎对所有的澡盆都不满意?因为邓老虎有一个难言之隐——他是黑虎精转世,现在屁股后面还拖着一条一米多长的尾巴。那条尾巴有手指粗细,像一条肉做的软辫,可以自由摆动。这件事连他大老婆都不知道,翠莲也是一次无意中发现的。邓老虎对此并不知情,否则她也不可能活到今日了。</p><p class="ql-block"> 邓老虎平时将尾巴绑在腰背上,只有洗澡的时候才将它放下来。为了能装下他那条长长的尾巴,他需要打一个长长的、像猪腰子形状的大澡盆。木匠们就是再精明,又岂能猜得透他的心思?况且,他这个秘密是绝对不允许别人知道的,越是窥破他心思的人,越是死路一条。因此,澡盆打得好与坏,那些木匠横竖都不会有好结果。</p><p class="ql-block"> 自从那个小木匠为邓老虎打了两个澡盆以后,邓老虎一辈子都没有再请人为自己打澡盆,也许两个澡盆已经够用一辈子了吧?也因为这样,马辔市的那些木匠们才得以幸免于难。了解内情的人,心里由衷的感激美丽善良的翠莲姑娘和那个小木匠,是他们牺牲自己,保全了他人。人们常去翠莲的坟上祭奠,那个地方翠竹青青,大家叫它“翠竹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金凤娘娘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邓老虎四十四岁那年冬天,马辔市的天气寒冷得出奇。自入冬以来,雪一直没停过,宝塔山像一个层层包裹的雪粽子,就连平日滔滔不绝的资江河,也被老天爷施魔法冻住了,只剩下白茫茫一片。</p><p class="ql-block"> 一天傍晚,邓老虎站在自家门前,向河对岸眺望,只见天地间一片苍茫,分不清东南西北。他自觉无趣,正准备转身回屋,不远处突然闪现一道红光,渐渐红透了半边天空。</p><p class="ql-block"> 邓老虎琢磨,那里是自家油榨坊的位置,这冰天雪地的天气,油榨坊已经停工多日,怎会突然起火呢?这红光不掺带半点儿烟熏火燎之气,更说不出半点的温暖祥和,难道是天降祥瑞?他心里一动,立即叫上管家,急忙向油榨坊赶去。</p><p class="ql-block"> 当他们深一脚浅一脚的赶到油榨坊时,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在冰天雪地里久久回荡。就在刚才,不知哪里来的一个叫花婆(乞丐),独自在油榨坊产下一名女婴。叫花婆的脸对着墙,正一个劲的抽泣。那婴儿包裹在一块破麻袋中,躺在地上手舞足蹈。</p><p class="ql-block"> 邓老虎心想,这女婴可能有些来历,不如自己带回去养活。征得叫花婆同意后,他让管家拿一块银子给她,并在附近找了一些米糠给她充饥,就抱着女婴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邓老虎的老婆们一共为他生了七个儿子,硬是没有一个闺女。现在捡来这个女儿,邓老虎高兴之余,为她取名“金凤”。</p><p class="ql-block"> 这金凤不但没有长成一只凤凰,还貌比无盐:头上稀稀拉拉的长着几根干枯的黄毛,脸色焦黑,不知到底有没有长眉毛,眼睛小得分不清是睁是闭。朝天鼻孔挂着两条黄鼻涕,不时的一缩一出。马辔市的人私底下都笑那是两条“黄龙”。邓老虎夫妻为此忧心重重,唯有金凤整天傻乐,浑然不觉。</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水逝,转眼金凤已经十六岁了。这年初夏的一个上午,金色的阳光照耀在波光粼粼的资江河上,空气中弥漫着栀子花的香味。金凤与往常一样,敏捷的游过资江河,坐在江中心的一块大石头上嬉戏。她惬意地解开缠得生痛的裹脚布,将一双大脚伸进清凉的江水里,一边欢快的拍打着江水,一边哼起了山歌。过了一会,金凤索性将两条裹脚布抛进江中,一只手拿起一条挥舞起来,忽上忽下,时急时缓。长长的裹脚布在她手中像两条飞动的水蛇,又在阳光的照耀下变成了金色。</p><p class="ql-block"> 正在此时,江对岸的马路上,一队人马缓缓而来。一色的高头大马,蟒带紫袍。走在前面的那人指着江中心大声喊道:各位大人,你们看,娘娘找到了。只见江中金波闪闪,两条金龙时而潜入水底,时而腾空飞翔。一个少女头顶太阳翩翩起舞。这些人急忙滚下马来,面向江中心齐刷刷跪下,高呼“娘娘”。</p><p class="ql-block"> 几个月前,远在京城的皇帝老子作了一个梦:一个白袍神仙告诉他,要他迎娶一位民间娘娘,方可保国泰民安,江山永固。老神仙还说这位娘娘有两条金龙护体,并说出了她出现的时间方位。这一队人马是奉旨出京寻访民间娘娘的。他们所见的正是金凤,所谓的金龙就是她手中的两条裹脚布。</p><p class="ql-block"> 那些人对着金凤一路高呼,还准备跨进江中来。金凤哪里见过这种仗势?还以为自己闯了大祸。她急忙潜入江水中,迅速游到江对岸。慌乱之中,她把裹脚布也丢在了江里,只好光着脚跑回去。跑到家门口的石阶上,她重重的摔了一跤,只觉得两眼一黑,脸上火烧火燎。她哪里顾得上这些?只顾一阵风似的穿过厅堂,跑进闺房躲起来。</p><p class="ql-block"> 不多时,那一对人马来到邓老虎家,急唤主人前来接旨。邓老虎虽然见多识广,但也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神惶神恐的跪下来接旨。待听完宣旨,他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如果要交钱交粮,对他倒不难,但他哪里交得出什么娘娘啊?可这抗旨不遵,是要灭九族的呀!可无论他如何解释,那些人就是不信,执意说娘娘就在这屋里。</p><p class="ql-block"> 邓老虎心念一动,刚才只有金凤慌里慌张的跑回来了,莫非他们说的是她?这怎么可能呀?凭金凤那副模样,只要是个男人都避之唯恐不及,更何况是皇上?也罢,今天是死是活,也只好先将金凤叫出来看看了,也好叫这些人死了心吧。</p><p class="ql-block"> 于是,邓老虎命夫人去叫金凤。金凤此刻正躲在房中,一双手捧着脸,身子瑟瑟发抖。她娘连哄带拖,硬是把她给拉了出来了。没想到,她刚一来到堂上,那些官员就一齐跪下,连声高呼“娘娘”。</p><p class="ql-block"> 邓老虎夫妻面面相觑,他们偷偷一望,眼前的金凤完全变了模样,只见她:面如新荔,鼻若悬胆,眉似远山,目含秋水,朱唇贝齿,巧笑嫣然。她袅袅婷婷的站在那里,活脱脱一只光彩照人的金凤凰。</p><p class="ql-block"> 原来,金凤刚才在台阶上摔的那一跤,竟然将她从娘肚子里带来的,一直粘附在她脸上的,那一层又丑又脏的外壳摔破了,这才露出了她的绝世美颜。邓老虎一家人转悲为喜,赶紧将金凤装扮起来,一路吹吹打打送进京去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马辔市的人把金凤洗裹脚布的那个地方叫作“卧龙潭”;江中心的那块大石头叫作“困娘岩”;经常玩耍嬉戏的那座小山叫作“娘娘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青石板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邓老虎晚年的时候,性情平和了许多,他也像许多老年人一样,开始思考人生。后悔年轻气盛时干的一些缺德事。他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马辔市做一件大好事。</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番思量,邓老虎决定在马辔市修建四通八达的青石板路。自古以来,修路铺桥就是积德行善、功在千秋的大好事。邓老虎的想法公开之后,马辔市的乡亲们纷纷响应,主动请求邓老虎的派遣。远在京城的金凤娘娘闻迅后,也专门派人送来金银细软,作为家乡修路的资费。</p><p class="ql-block"> 一番运筹之后,邓老虎首先派精壮劳力赴深山开采青石,再请来技艺精湛的石匠设计施工。见本地的青石开采得差不多了,他又想出了一个主意:所有商船一旦停靠马辔市的码头,每名客商必须送一块青石板作为“见面礼”。那些客商都乐意遵守这个规矩,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一个习惯流传下来了。当时,还有一艘不愿意留下姓名的福建商船,送来了满满的一船青石板。这引起了人们的猜测。有人说,那是当年逃走的小木匠派来的。唯有邓老虎站在一旁,拈须不语。</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马辔市的大街小巷全部铺上了油光可鉴、大小一致的青石板。人们走在青石板路上,发出一阵阵悠扬清远的回音,似钟、似磬,似乎诉说着马辔市的自信与繁华。由于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清末民初时期,马辔市发展成了商贾云集、闻名遐迩的大集市。 </p><p class="ql-block"> 邓老虎八十九岁那年,知道自己来日不多了。他找人算了一卦,算准数十年后,马辔市将发生一场毁灭性的大洪灾。解救的办法只有一个:邓老虎是黑虎精转世,只有他下葬时,面朝下、背朝上,才能压住龙头,使马辔市免受洪灾。</p><p class="ql-block"> 临终之际,邓老虎将七个儿子叫到床前。知子莫若父,他知道七个儿子中,小儿子最强势,兄长们平时都听他的。小儿子行事素来总是反其道而行之,又习惯于与父亲唱对台戏。于是,邓老虎拉着小儿子的手反复交待:他的后事一切全由他们兄弟做主。只有一条必须记住:下葬时一定要将他的头面朝上,千万不要搞反了。他故意这样反着说,因为他算准了小儿子不会听他的话,肯定要将他的头面朝下,倒着埋。</p><p class="ql-block"> 可是,老谋深算的邓老虎这次失算了。小儿子眼见父亲死了,竟良心唤醒,自责以前经常违逆父亲。父亲这最后一件事,一定要好好遵行他老人家的意愿。于是,他按照邓老虎的遗言,将父亲的头面朝上,端端正正的下了葬。倘若邓老虎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正因为邓老虎死后没有倒着下葬,才没有压住龙头,几十年后,马辔市果然葬身水底。其实,这些仅仅是民间传说,是没有科学根据的。</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国家在资江河上修建柘溪水电站,位于资水上游的马辔市变成了水库。昔日热闹繁华的马辔市古镇,从此淹灭在深深的水底。原来马辔市的居民移民到了沅江、常德及云台山脚下的马路口等地。马辔市古镇完成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虽然长眠于水底,但永远不会被遗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地方人文</p><p class="ql-block"> 李静山</p><p class="ql-block"> 李静山,1931年出生,株树山村人,中共党员,先后担任过村长、乡农会主席、乡长、中共岳溪公社党委副书记、苍场公社(乡)党委书记、云台区副区长。1983年4月,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p><p class="ql-block"> 60年代起,李静山到交通闭塞、生产落后的苍场公社工作,一蹲十八年。在公社(乡)党委集体领导下,他率领群众修砌溪坎,改土开田,改革耕作制度,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使全社人均口粮由150公斤增至435公斤。利用山区资源优势,抓好育林护林和茶叶生产,大大增加集体积累和农民收入。发动群众集资850万元,投工54万个,修建近百公里盘山公路。开发山涧水利,建成四座小电站。《湖南日报》以“扎根苍场十八年,为民解决四大难”为题发表专题报导。</p><p class="ql-block"> 1983年冬,李静山调任云台区副区长,分管乡镇企业。他与乡镇干部、技术人员一道,攀悬崖,钻山洞,探明全区6个锑矿区,24个大小矿体及其储量分布。为开矿建厂,他多方联系,引进200多万元资金,聘请1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购置数十台机械设备。住在工棚,现场指挥。并通宵达旦看管建材设备,及担负水泥构件的养护工作。只用56天,建成一座日产2.5吨的岳溪(大美溪)硫化锑冶炼厂,当年评为益阳地区先进企业。几年功夫,全区乡镇企业挤入全县先进行列。</p><p class="ql-block"> 1988年9月9日,云台区暴雨成灾。李静山清晨即驱车前往频频告急的木榴乡,顶风冒雨指挥群众抢救河堤。下午两点,又不顾个人安危,驱车去苍场乡抢救乡办厂子。至婆婆溪大湾处,因车路被洪水冲刷突然崩塌,连车带人被山洪吞噬。直至次日8时山洪稍退后,才找到遗体。四面八方闻讯赶来的干部和群众无不悲泣。中共安化县委顾问龙梅修为撰挽联云:</p><p class="ql-block"> 热爱山区,建设山区,造福山区,三十多年如一日 </p><p class="ql-block"> 联系群众,代表群众,服务群众,四方百姓失亲人</p><p class="ql-block"> 优秀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公仆李静山同志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邓久台,株树人蛟子溪人,广州军区营级转业,曾任柘溪水电站保卫科科长,柘溪硅铁厂党委书记,安化县老干部工作局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李如全(1927年~)现年96岁,抗美援朝志愿军。</p><p class="ql-block"> 邓语文,龙栖溪竹叶湾人,越战退伍军人,原龙栖村老支书。</p><p class="ql-block"> 邓电军,龙栖溪人,越战退伍军人。</p><p class="ql-block"> 邓君良,马辔市园艺场人,湖南财经学院毕业,后又在北京法律学院毕业,曾任北京兴瑞丰电子公司总经理。</p><p class="ql-block"> 蒋建成,株树山红沙溪人,益阳市政协委员,现在云南办硅厂创业,年产1个多亿。</p><p class="ql-block"> 袁润琨,原马辔市下街人,湖南大学毕业,甘肃光学仪器总厂高级工程师副经理。</p><p class="ql-block"> 邓宝岩(1928~)原马辔市横街人,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河南信阳豫南制药厂技术科高级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尹菊生(1930~)原马辔市人,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曾任江西九江市教育局工会主席。</p><p class="ql-block"> 邓福文,原马辔市卫街人,毕业于湖南农学院,云南曲清水电部14局高级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袁润章(1933~)原马辔市下街人,毕业于湖南大学,武汉工业大学教授、校长。</p><p class="ql-block"> 李白秋(1949~)原马辔市人,安化县政协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邓以全(1937~)原马辔市下街人,毕业于湖南农学院,西洞庭农场农艺师、副场长。</p><p class="ql-block"> 邓宗耀(1932~)原马辔市横街人,部队转业,益阳湖南工具厂副厂长。</p> <p class="ql-block"> 浅谈马辔市“齐天大圣” </p><p class="ql-block"> ——邓承文 </p><p class="ql-block"> 安化县马辔市村位于旧安化县城(梅城)西100公里,地处资江北岸,明清至民国时期相当繁华,人口密集,商贾云集,四季商船往来络绎不绝,为旧时安化、桃源、沅陵、溆浦、四个县货物流通的重要口岸。 </p><p class="ql-block"> “马辔”顾名思义,即指(驭马的嚼子,和缰绳)。相传,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南方武陵郡暴动,伏波将军“马援”时年六十二岁,请命南征,军队进入湖南,马援率部乘船沿资江而上,途经此地“舍舟操辔逾沅”即弃船骑马至沅陵“,”马辔”之名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马辔市曾经是安化后乡的政治、贸易中心。其间为宣城邓氏家族聚集地,大部分居民为邓姓。由于修建柘溪电站,六十年代蓄水淹没,后依然将原址岸边仅剩的一码头称为马辔市。 </p><p class="ql-block"> 昔日,该地最著名的莫过于茶叶市场与骡马牲口交易,以及当时马帮所需的各类车牛骡马配件交易而享誉四方。</p><p class="ql-block"> 马辔市东北方有烟包山,西南方有一山香炉凸。马辔市几乎每三年就会发生一次火灾,民间传说为山名不吉之故。而实则多为牲口交易频繁,集镇牛栏马厩众多,草料随处堆积,还有茶商日夜烘制茶叶,加之店铺商号茶行遍布,木质房屋众多,稍有不慎既遭受回禄之灾。 </p><p class="ql-block"> 因火灾频发,故经常需要烦劳周边乡镇参与救援,长此以往,每次既救,救而不及,以至大家渐生烦怨,再来呼救也就不再愿意去救火了。于是当地还流行起一句“火烧马辔市,关我虾屁事”的。民间的谚语。这说明火灾确实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于是马辔市就成立了当时最早的消防队。 某日,一位远方风水先生云游至此,与当地百姓闲谈中闻知此件怪事,便四处察看了地形与居住分布的情况后,口出一偈云:“香炉凸、烟包山,何须三年烟自燃”,认为应该建造一座寺院,民间祀之以绝火灾。于是,风水大师指点当地人们,在马辔市下首东北边香炉凸右侧的楼台山顶上建造了得月庵,庵中供奉“齐天大圣”的神像,用以镇压火魔。座像大圣穿着四海龙王送给他的衣冠,身穿黄金锁子甲,头顶凤翅紫金冠 ,脚踏藕丝步云履,外披杏黄袍,威风凛凛,神态庄严。 </p><p class="ql-block"> 根据目前遗址殿基推测,得月庵分正殿、侧殿而建,另外还有僧尼居住的禅房,庵的正殿两旁有厢房,前有山门,虽然称不上气势恢宏,但其规制还是相当完整的。</p><p class="ql-block"> 据《马路镇镇志》记载,其正殿有联: </p><p class="ql-block"> 西域求经,越险从师钦勇大 </p><p class="ql-block"> 南方显圣,消灾解厄感恩多</p><p class="ql-block"> 另有一联更妙:</p><p class="ql-block"> 楼上静参禅,得奥入微,齐建大功成一己。 </p><p class="ql-block"> 台前虔奉佛,月祈岁祷,天生圣德惠诸生。</p><p class="ql-block"> 联中嵌入"楼台得月、齐天大圣“八字。</p><p class="ql-block"> 侧殿有联曰: </p><p class="ql-block"> 楼后齐天,何须半个筋斗。</p><p class="ql-block"> 台上大圣,应享万世香烟。 </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考证,得月庵初建于明代,直至民国年间,常有6、7个尼姑主持,可见历年香火之旺盛。</p><p class="ql-block"> 另据《马路镇镇志》记载:清光绪年间,滔溪禀生李世奎和湖南坡邓万模,在马路口九龙寺创办安化县四都义塾(现在的马路书院),后停迁马辔市楼台山庵。此庵就是指的得月庵。</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在土改与除四害运动中,此庵没有幸免,残址划分给马辔市现居村民张远来为责任山,后复耕时仍有厚达两尺的土墙,四处散落着残垣片瓦,侧面原有一尼姑墓与碑被挖平。殿堂地面坚硬如石,挖之相当费力,业主如今用作父母的坟地了。</p><p class="ql-block"> 得月庵遗扯如今杂草丛生,难以联想到昔日的佛门圣地,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p><p class="ql-block"> 关于齐天大圣崇拜,也许是传统习俗的传承,一般在南方沿海地区福建福州、顺昌、永泰等地,广东、浙江等地都建有齐天大圣庙,崇拜齐天大圣的人不少。福建顺昌民间齐天大圣崇拜习俗,从明代洪武年间就有记载,有关传说故事及遗存相当丰富。实际考察当中,在福建省顺昌县的宝山上发现了孙悟空的古墓,这样的一个事情曾经轰动全国。从出土墓碑上面的雕饰以及墓志铭来看,齐天大圣的墓碑上尚有着“宝峰”的地名,因为这些神话小说中的人物,竟然有古墓存在?简直是不可思议。 </p><p class="ql-block"> 根据习俗,中国古代养马一般要在马厩里放养一只猴子。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畏,辟恶,消百病也。”明代著名大医药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马厩畜母猴辟马瘟疫”,都说明了民间有畜猴于马厩用来避马瘟疫的习惯。因此,玉皇大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就是“避马瘟”的谐音 ,其实是非常知人善任有道理的。 </p><p class="ql-block">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马辔市这个地方,这么一个大的马匹市场,茶行林立,除了预防火灾,防止牲口大面积传染病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供奉齐天大圣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总之,在民间,不会随意敬神拜圣。敬观音,是因为他为百姓送子送福救苦救难,敬妈祖,是为了祈求保佑远航的人们顺风与安全。同理,在马辔市这个地方敬齐天大的马匹市场,茶行林立,除了预防火灾,防止牲口大面积传染病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供奉齐天大圣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总之,在民间,不会随意敬神拜圣。敬观音,是因为他为百姓送子送福救苦救难,敬妈祖,是为了祈求保佑远航的人们顺风与安全。同理,在马辔市这个地方敬齐天大圣孙悟空,也是因为他能为人间降妖除魔,让百姓安享盛世生活。 </p><p class="ql-block"> 再就是马辔市所在的安化县正好处于狭义的古梅山核心区域,据传是越王勾践后裔族人易姓为梅,再后来汉代大将梅鋗为“台侯”时占据了现在安化、新化、桃源这一区域,地以人名,渐渐地人们便把这片地界称为“梅山”。这里恰巧又牵扯出来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就是《封神演义》里的梅山七怪,其首为白猿化身的老大袁洪,他本是通臂猿猴,习得八九玄功,具有四废星的神位,手持镔铁大棍 ,不但也有地煞七十二变法,而且也有七十二颗头颅,这不仅使我们联想到了后来的齐天大圣,到底梅山七怪里的袁洪是不是《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原型呢?梅山七怪传说是如何与梅山产生了联系,以及他们的那个梅山到底是不是史实中的、现实中的我们这个梅山,还需要继续考证并揭秘。 当然,孙悟空后来被誉为“斗战胜佛”、被列入神仙圣贤得到祭祀崇拜,反映了在百姓心中战天斗地、威武不屈的英雄形象。同时反映了百姓嫉恶如仇、明辨是非、热爱生活的乐观的精神,更反映了百姓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真诚愿望。</p> <p class="ql-block"> 消失的古迹</p><p class="ql-block"> 1958年柘溪库区蓄水,马辔市古镇水淹。同时,消失的古迹有青石板桥、国戚府,邓氏宗祠、齐天大圣庙、乩坛、义渡亭、宝塔等。</p><p class="ql-block"> 永镇桥</p><p class="ql-block"> 镇东桥位于杨陶溪溪口,当地人称花桥,原名“万年桥”,同治九年(1870)修。民国15年遭水毁,民国17年(1928)秋重建,主修是马辔市人邓楚善,石墩上部为木质结构鹊亭桥,共有桥棚24扇。桥西建有桥亭,解放初期有一王姓人家,人称“七嫂子”的老太婆在守桥亭,供行人茶水。桥柱有嵌“永镇”联: </p><p class="ql-block"> 永朝常有人题柱 </p><p class="ql-block"> 镇座应无客望梅 </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曾题匾“同登彼岸”,何应钦曾题匾“济物利人”,黄凤歧曾题匾“中流砥柱”。匾均长6尺许,高3尺许,皆为木刻金字。这些题匾的名流大人物,皆为魏有猛所请,魏有猛係杨陶溪五羊社魏家院子人,魏有猛名世瀚字如泉(1905~1932)黄埔军校毕业生,民国十八年(1929)因病回家休养,时任中央党部中校执行委员,第二年,任国民军八十九师少校营长,继任八十九师上校参谋,因其猛勇过人,深得蒋介石器重而取名“有猛”。民国二十一年(1932)剿匪黄安而成仁取义。永镇桥匾为蒋、何器重而题。</p><p class="ql-block"> 永镇桥现淹没于资水中</p><p class="ql-block"> 大石板桥</p><p class="ql-block"> 大石板桥,位于马辔市下首东北边的龙栖溪口,同治六年(1867)7月建,主修邓兴德。桥长42米,宽3米,5墩4空。其中三空每空长8米。以8.5米长、70公分宽、30公分厚有余的、重达数千斤一块的大石板四块搭成一空,三块的搭三空。那时没有机械怎么办呢?在秋冬季把桥墩修好,然后在大水季节用船从邵阳把大石板运来马辔市,待水涨平桥墩时,把船开过去,将大石板搁置到桥墩上而成。此桥式样古朴,是附近载重量大的桥。经无数次的洪水冲击,安然无恙。现淹没于柘溪库区中。</p><p class="ql-block"> 宝塔</p><p class="ql-block"> 宝塔山上的宝塔,座落在马辔市资江河对面的烟包山上,清代同治二年(1867)建,7层,高20余米,第一层面积约20平方米。相传,马辔市东北边有一座楼台山,俗称炉筒山,对河有一座烟包山,因此,不隔多年,就起一次火,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损失。于是他们就在楼台山修了一座庵堂镇火,一段时间后,火灾仍未杜绝。他们就在烟包山上修一宝塔,镇住火灾。邓兴德主修。柘溪大坝蓄水后,由于宝塔脚被水浸,于1974年倒塌。</p><p class="ql-block"> 乩坛</p><p class="ql-block"> 乩坛位于马辔市后,羊背寨前。昔为“扶乩”之所。又曰“深仁堂”,后改为“慈善堂”。民国十年(1921)秋建。此楼分两进,鸾阁飞檐,雄伟壮丽。改慈善堂后,专事茶亭,义渡,施舍棺材、衣、被,埋葬遗尸等义举。</p><p class="ql-block"> 义渡亭</p><p class="ql-block"> 义渡亭位于马辔市对河岸,建于清末。亭上下数里无人烟,故建此亭待渡以避风雨。两厢有一联云:</p><p class="ql-block"> 野渡横流,当不随波上下</p><p class="ql-block"> 长亭独立,岂能与世浮沉</p><p class="ql-block"> 国戚府</p><p class="ql-block"> 国戚府位于马辔市上首长里坪,明万历年间邓学文(邓老虎)建,占地约20亩,规模宏大。柘溪水库蓄水前,尚有残基。大门口竖立的石柱,大可抱围,高约7尺,虽历数百年,残垣未倒。</p><p class="ql-block"> 相传:“邓学文夜见空中一巨星降于龙栖溪口,即派人去查看,见一女丐刚产一女婴于桥下。邓学文即收养于家,认做己女,取名宝庆。幼时,头生癞痢,貌奇丑。稍大,忽大病一场,外肤脱去,青丝玉肌,俨然一美貌女郎,容光鉴人。适值朝廷选美,当朝廷访美者路过,偶见河水霞光万道,拭目而观,见一女郎,正在河里洗裹脚布,其光由此而发。观其容,惊为绝色,即选送至京,后为嘉靖皇妃,于是邓学文即成为国戚。邓学文死后,葬于马辔市对河老虎弯(原名白溪冲口凤形山),其陵地广一亩,墓前有一巨碑,刻有“国戚邓学文之墓”字样。周围2亩许,古木参天。</p><p class="ql-block"> 得月庵</p><p class="ql-block"> 得月庵位于马辔市下首东北边的楼台山顶,明代建。当时马辔市人民为了防止火灾,故修此庵,供奉“齐天大圣”。庵的正殿两旁有厢房,前有山门。民国年间,常有6~7个尼姑住持,香火旺盛。正殿有联:</p><p class="ql-block"> 西域求经,越险从师钦勇大</p><p class="ql-block"> 南方显圣,消灾解厄感恩多</p><p class="ql-block"> 楼上静参禅,得奥入微,齐建大功成一己</p><p class="ql-block"> 台前虔奉佛,月祈岁祷,天生圣德惠诸生</p><p class="ql-block"> (嵌楼台、得月、齐天大圣八字)</p><p class="ql-block"> 还有:</p><p class="ql-block"> 楼中玉笛由仙弄</p><p class="ql-block"> 台上金莲古佛居</p><p class="ql-block"> 楼后齐天,何须半个筋斗</p><p class="ql-block"> 台上大圣,应享万世香烟</p><p class="ql-block"> 邓氏宗祠</p><p class="ql-block"> 马辔市“邓氏宗祠”,座落在兴隆街。前面是资江,后靠澄坪乡中心国民小学,左临正街,上接上街。康熙56年(1717年)建,有前后两个天井,分内、正、外三堂。正堂有陶澍亲笔题写“壹经永垂”金字大木匾额。其门联云:</p><p class="ql-block"> 邓林材,枝枝挺秀</p><p class="ql-block"> 桃溪派,滚滚朝宗</p><p class="ql-block"> 堂联云:</p><p class="ql-block"> 阀阅漫夸高密侯,须知木本水源,溯自南唐以后</p><p class="ql-block"> 箕裘还羡武陵地,且看宏图燕翼,开于北宋之先</p><p class="ql-block"> (邓氏一世祖饱义,由乡荐官湖南常德府武陵郡守)</p><p class="ql-block"> 现淹于马辔市水下。 </p><p class="ql-block"> 虎啸溪花桥</p><p class="ql-block"> 虎啸溪溪口的丝茅坡(现在的新码头)有一座桥亭,是虎啸溪通往马辔市的必经的一座桥亭。当地人叫花桥,桥亭为6棚重檐木质结构。1935年11月25日,萧克率领红六军团16师,从碧丹溪至虎啸溪,袭击马辔市第八区工所经过此桥。 1958年10月,柘溪库区蓄水被淹。</p><p class="ql-block"> 留余亭</p><p class="ql-block"> 株树山留余亭原名叫“新化留余亭”。听说是新化人出资修建的,留余亭为四棚木屋,外墙是用青砖砌成。留余亭曾经是生产队的仓库,也作过油榨房、学校等,1980年拆除。</p><p class="ql-block"> 株树山石拱桥</p><p class="ql-block"> 株树山石拱桥,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据说是苍场一位叫张志贤的乡贤捐修的。1981年修建松马公路时,顺桥筑路,原貌已失。</p><p class="ql-block"> 消失的古迹还有虎啸坡茶亭和黄栗界茶亭,两座茶亭皆为五柱四棚木屋。</p><p class="ql-block"> 现存的古迹</p><p class="ql-block"> 龙栖溪两座明清时期建造的石拱桥。</p><p class="ql-block"> 挂牌的古树</p><p class="ql-block"> 株树山庙山边的两棵古松树。</p><p class="ql-block"> 红沙溪冲里的岩栎树(青冈栎)。</p><p class="ql-block"> 大屋场邓家冲的一棵岩栎树(青冈栎)。</p><p class="ql-block"> 未挂牌的古树</p><p class="ql-block"> 龙栖溪竹叶湾河边的一棵女贞子树和一棵岩栎树。</p><p class="ql-block"> 龙栖溪七里湾的三棵枫树。</p><p class="ql-block"> 水淹消失的地名</p><p class="ql-block"> 马辔市至龙栖溪一带:大福湾、金家湾、墙院内、月形山、列家坡、程家坪、黄家坳。</p><p class="ql-block"> 马辔市至虎啸溪一带:油榨内、丝茅坡、金鸡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民俗文化</p><p class="ql-block"> 正月春节:庆新春、拜新年、舞龙耍狮、闹元宵 ,吃元宵坨子 。</p><p class="ql-block"> 二月十五花朝节:煮地菜鸡蛋,戴耳环、穿牛鼻 、挂春社。</p><p class="ql-block"> 三月清明节: 扫墓挂青、祭祖、喝谷雨茶。</p><p class="ql-block"> 四月插田开秧门,做秧粑子。</p><p class="ql-block"> 五月初五端阳粽子香。</p><p class="ql-block"> 六月赶庙会、酬香愿,朝祖师、拜观音。</p><p class="ql-block"> 七月中元节:家祭祖先烧包钱。</p><p class="ql-block"> 八月中秋节: 吃月饼。</p><p class="ql-block"> 九月重阳节:庆丰收。</p><p class="ql-block"> 婚俗</p><p class="ql-block"> 1、媒人牵红线,相亲会面。</p><p class="ql-block"> 2、拿“八字”合庚帖。</p><p class="ql-block"> 3、押“八字”定终身。</p><p class="ql-block"> 4、报日、择佳期。</p><p class="ql-block"> 5、启大媒、赠聘礼。</p><p class="ql-block"> 6、接亲(送亲)坐男女花园、摆路筵酒。</p><p class="ql-block"> 7、拜堂成亲。</p><p class="ql-block"> 8、打茶与交亲。</p><p class="ql-block"> 9、送上亲回程。</p><p class="ql-block"> 10、三天后新婚人回门。</p><p class="ql-block"> 打三朝</p><p class="ql-block"> 1、捉鸡上岳家报喜(生男捉公鸡,生女捉母鸡)。</p><p class="ql-block"> 2、酬大媒。</p><p class="ql-block"> 3、三朝洗儿抱外孙。</p><p class="ql-block"> 丧葬</p><p class="ql-block"> 1、鸣锣取水净尸骸、给亡人穿寿服。</p><p class="ql-block"> 2、土地堂送灯、报丧。</p><p class="ql-block"> 3、请师公超度亡灵、封殡。</p><p class="ql-block"> 4、择日安葬。</p><p class="ql-block"> 5、葬后三天磊坟堆。</p><p class="ql-block"> 建房</p><p class="ql-block"> 1、择日架马或放线。</p><p class="ql-block"> 2、排㮼祭鲁班、上樑斩鸡回神煞。</p><p class="ql-block"> 3、择日进新居。</p> <p class="ql-block"> 业余文化</p><p class="ql-block"> 1984年,大屋场邓国清发动成立一所地方私塾,聘请朱绍松先生授课《琼林幼学》、《古今观止》、《增广贤文》、《三字经》、《杂字文》等国学文化。收纳地方初中及高中辍学生,一年分两期,每期学生10多人。岳溪公社文化站命名“合兴村业余文化补习班”。</p><p class="ql-block"> 同年,魏以柏先生亦私塾于庙冲,教授国学文化。业余文化补习班为辍学学生提供了第二次学习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地方整体文化素养。</p><p class="ql-block"> 株树山曾有两支唢呐(俗称喳子)队伍,专门为乡村红白喜事服务,一支是大屋场邓日华、邓正华、邓宗耀、邓江山等成员组成;另一支是株树山邓发林、夏化生、周礼和等成员组成。乐器有:唢呐(喳子)、铜䥽、边鼓、包锣等。曲名有“离娘女”、“娘哭女”、“六步根”、“老六步根”、“高峰包”、“耍马游街”、“大团圆”、“小团圆”、“马过竹桥”、“孝引槁”、“梁山伯”、“祝英台”、“苏母娘”、“周氏拜月”等。其中“马过竹桥”、“孝引槁”、“梁山伯”、“祝英台”在红喜事中不能吹。共有200段曲调,他们只会40多段曲调。如今,年轻人都在外地打工,老班子大多离开了人世,唢呐无法传承下去,即将失传。</p> <p class="ql-block"> 马辔市老街印象</p><p class="ql-block"> ——邓宽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马辔市位于安化县(东坪)西南部,资水北岸。</p><p class="ql-block"> 1958年柘溪口修建电坝蓄水后,马辔市集镇被水淹。从此,老街静静地沉睡在碧波荡漾的资水之中,俨然成了泽国龙宫。同时,马辔市老街也完成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 如今波光粼粼,山清水秀的马辔市偏隅一方,昔日繁华的古镇,虽然沉浸在水底,但永远不会被马辔市的人们遗忘。</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我在马辔市戴家大苑,遇见了一位名叫戴金元的老人。闲谈中得知戴老原来是马辔市横街上的居民,后来他一直在外省工作。戴金元是一位很有家乡情结的老人,在外地工作了一辈子的他,经常魂牵梦绕地想念家乡马辔市,所以退休后,他义无反顾地携老伴回到家乡马辔市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 现龄78岁的戴老十分健谈,而且记忆力非常超好,马辔市水淹时,老人刚满12岁。我向他打听昔日马辔市老街的情景时,戴老顿时来劲了,只见他眉飞色舞,手势并用,滔滔不绝地向我描述马辔市老街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戴老的外婆家是龙栖溪竹叶湾的,他的话题也就从龙栖溪讲起了。</p><p class="ql-block"> 从龙栖溪至马辔市,首先必须经过是溪口边的石板桥。石板桥修建于同治六年(1867)。石板桥全长42米,宽3米,5墩4空,全是由2.7丈长、2尺宽、1尺多厚重达数千斤重的大石板铺成。过了石板桥便是马辔市街口,走进街口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些木屋店铺,河边上有一排吊脚楼,街道两边是一些铁匠、手工业店铺,街后都是一片稻田,河边有一个沙滩。1935年11月27日,红军十六师曾在这个沙洲上召开了群众大会。沙滩过去几个田坎后,便是一个耍马戏团的大广场,往前走便是虎啸溪溪口,溪口呈喇叭形,这里俗称马辔市下街(永宁街),下街有个宽丈许,长20多米的麻石岩水运码头。码头上方有一道拱门,门拱上写有“马辔市码头”字样,拱门两侧有一对石狮子。码头隔河对岸是宝塔山,古老的七层宝塔矗立在资水河畔,巍峨挺拨雄镇江岸。</p><p class="ql-block"> 过了马辔市下街向上走80多米处,有一道石拱门(防火墙),拱门两边是木屋,靠河边的全是吊脚楼,过二十来米便是横街(福德街)。</p><p class="ql-block"> 横街第一间是中药铺,二十多米处是马辔市财主广裕兴谭世仁家。民国十六年(1927)12月24日,广裕兴烘腊肉起火,正街烧毁周进文等13家,横街烧毁谭胜保等25家。横街直通河边下面又是一个大码头,码头两边房屋间距只有两米多。当时,码头属龙栖溪人管理,货物全由龙栖溪人包揽。</p><p class="ql-block"> 横街是马辔市最热闹的地方,向右进里面便是皮子社,皮子社过去是储金行,储金行往里便是乩坛,乩坛又叫“深仁堂”,后改为“慈善堂”。乩坛建于民国十年(1921)秋。此楼分两进,鸾阁飞檐,雄伟壮丽。改“慈善堂”后,专事茶亭、义渡、施舍棺材、衣、被、埋葬遗尸等义举。乩坛曾经也做过学校,旁边是一口水井,中间有一个地坪,右边是庵堂凸。</p><p class="ql-block"> 横街再往外走十多米处又是一道防火墙,防火墙两边是谢家屠宰铺,再走40多米,又是一道防火墙拱门,过了拱门,两边都是一些做生意的店铺,外边全是吊脚楼,里边是一些糖食小店,中间有一道弄口,是通往河边的小巷。转过横街几步是一个山坵,山坵上面是学校和球场,球场两边柳树成行。学校旁边是陈家美术馆,球场过去30多米便是区政府,区政府大门前有一对大石狮子,区政府是三层六角的大楼。区政府后面是坟山,坟山建粮仓时,墓穴里曾挖出许多瓷器碗具一类的随葬器皿。</p><p class="ql-block"> 横街上去100多米的街尾是一栋两层木楼饭店,饭店旁边是一道防火墙,向左拐几步直向前方便是正街(太平街)。正街左边是吊脚楼店铺,有几家豆腐店。“三多福”中药铺就在这里,同时还有乃仁、回生春、壶中春等私人中药铺都在横街上,有邓稳石、谢春丰、邓锡康等医师坐疹凭方抓药。由于经常缺医少药,各种流行疾病,如天花、麻疹、痢疾、疟疾等时有发生,年发病率占总人口的70‰,死亡率占发病的50‰。1948年天花流行,仅马辔市镇区,不到两个月就死亡30余人。药铺下面是一口太平井,太平井是街坊防火用的一口水井。水井上去60多米处没有房子,然后是一家制鞭炮的店铺。</p><p class="ql-block"> 横街向上走,右拐几步第一间是一家药铺。上走二十多米便是上街(兴隆街),街上有邓氏宗祠,邓氏宗祠建于康熙56年(1717),有前后两个天井,分内、正、外三堂,正堂有陶澍亲笔题写的“壹经永垂”金字大木匾。祠堂左傍正街,右接上街,前临资水,后靠澄平乡中心国民小学。祠堂前面河边有一个大地坪,是每年看龙舟赛最好的一个地方。上街右边是福音堂(亦曰复顺堂),福音堂实际上是一家西药铺,堂铺面积不大。福音堂向上走约50米是应家桥,应家桥右走是杨陶溪,左前方是长城社,长城社是马辔市的蔬菜队,长城社右边高处是天鹅抱蛋,这里又叫五世山,五世山是坟山。再往上走叫“会馆内”,“会馆内”实际上就是魏氏宗祠,宗祠同时也是学校。魏氏祠堂右后方便是杨陶溪入资江溪口的镇东桥。</p><p class="ql-block"> 镇东桥,当地人称花桥,原名“万年桥”,同治九年(1870)修。民国15年遭水毁,民国17年(1928)秋重建,主修是马辔市人邓楚善,石墩上部为木质结构鹊亭桥,共有桥棚24扇。桥西建有桥亭,解放初期有一王姓人家,人称“七嫂子”的老太婆在守桥亭,供行人茶水。桥柱有嵌“永镇”联:</p><p class="ql-block"> 永朝常有人题柱 </p><p class="ql-block"> 镇座应无客望梅 </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曾题匾“同登彼岸”,何应钦曾题匾“济物利人”,黄凤歧曾题匾“中流砥柱”。匾均长6尺许,高3尺许,皆为木刻金字。这些题匾的名流大人物,皆为魏有猛所请,魏有猛係杨陶溪五羊社魏家院子人,魏有猛名世瀚字如泉(1905~1932)黄埔军校毕业生,民国十八年(1929)因病回家休养,时任中央党部中校执行委员,第二年,任国民军八十九师少校营长,继任八十九师上校参谋,因其猛勇过人,深得蒋介石器重而取名“有猛”。民国二十一年(1932)剿匪黄安而成仁取义。永镇桥匾为蒋、何器重而题。</p><p class="ql-block"> 原马辔市区辖“三溪口”即:龙栖溪、虎啸溪、杨陶溪。有“四街道”即:兴隆街(上街)、太平街(正街)、永宁街(下街)、福德街(横街)。还有“四郊区”即:长里坪、纸马铺、搅油坡、塘坊上。上至杨陶溪口的永镇桥,下到大福坳,南抵资江,北靠羊背寨。面积约1平方公里,人口3000左右。</p><p class="ql-block"> 马辔市是原四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陆路东通东坪,南靠资江,西至新化、溆浦、沅陵,北抵桃源;水路有资江,可供船只航行,上达新化、邵阳、洞口,下通桃江、益阳、汉口等。有店铺200多家,店铺间设有四道隔火门墙。四都以及溆浦、沅陵、桃源等地山区运出的木材、桐油、茶叶、药材等土特产和运进的大米、食盐、布匹等日常生活用品都在马辔市集散,因此市场繁荣。特别是清乾隆时期,四都和溆、沅、桃盛产桐油,最盛时期马辔市有桐油行48家,年收购桐油4000~5000担。五十年代初,年收购桐油亦在2000~3000担。故有“桐油街”之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马辔市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黄本安 </p><p class="ql-block"> 马辔市是安化境内资江北岸的一个小集镇,隔东坪、平口各30公里,也是临河一条街,与小淹、江南、唐家观、东坪等集镇大同小异,吊脚楼、石板路,狭窄的街道两边商铺林立,但与众不同的是叫“市”,所谓“市”,指人口集中、商业繁荣、文化发达的地方,所以马辔市便不可等闲视之。</p><p class="ql-block"> 据说,此地原来确实为商贸极盛之处,处一江三溪交汇处,为北往南来、西连东接之交通枢纽。“一江三溪”中的“一江”是资江,“三溪”中有一溪为“黄沙溪”。大概是1954年,我从东坪沿江而上到马辔市,曾经在周隽文同学家住宿过一晚,第二天在黄沙溪入河口处沿溪而上,跋山涉水到达奎溪。看到当时的渣滓溪锑矿的产品就是由民工挑到马辔市,然后用船装对外销售。我现在的印象中,马辔市人烟稠密,两岸青山耸立,河水悠悠澄碧,对岸有沃土良田,风景十分秀丽。</p><p class="ql-block"> 可惜,1961年柘溪库区蓄水,除了浮财带走,人口迁移大通湖农场和四季红一带,整个街道的房屋都淹没在水下,成了水府龙宫。如今的马辔市已成了历史的记忆,年龄60岁以下的人,除了能从前辈人口中听到外,其余都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幻境。但是关于马辔市的有关传说却口口相传,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传说,马辔市原来不叫马辔市,叫“团鱼塘”。自古有“鼍梁”一词,“鼍”即“鼍龟”,一种和猪婆龙相似的乌龟。它硕大无朋,在水里可以做桥梁使用;唐僧取经回来,第81难就是过通天河,乘坐的工具就是一只大乌龟。</p><p class="ql-block"> 传说古时候马辔市下面是一口深不见底的塘,用七根箩筐索接起来,一端系上石头丢下去也探不到底。塘里有一只大团鱼,团鱼属龟类,叫鳖。这只团鱼经常浮在码头边,与人和平共处。它的四只脚像四根木头柱子,撑船或驾排的到马辔市投宿,可以用绳子把船和排系在团鱼脚上。它的甲壳有几十平方米,河水浑浊时,妇女可以坐在团鱼背上洗衣服;甚至常常有人到团鱼背上各坐一方,打牌赌博。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就称这个地方为“团鱼塘”。</p><p class="ql-block"> 至于后来改称为“马辔市”那是跟马援有关。</p><p class="ql-block"> 马援是东汉光武帝时候的名将,因屡立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新息侯。东汉时期交阯(今越南)是汉朝的附属国,公元40年,徵则、徵贰姐妹聚众造反,占据六十余城自立为王,马援率1万余名兵卒,经过一年多奋战,全歼徵则、徵贰,交阯平定。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武陵蛮相单程聚众谋反,朝廷先后派刘尚、李嵩前往平叛,前者全军覆灭,后者连吃败仗。此时马援已有62岁,年事已高,竟然学廉颇披挂上马主动请缨,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因此得到了光武帝的赞赏,令他率4万兵士平蛮。</p><p class="ql-block"> 马援率军溯沅江而上,选择有利地形,驻扎于沅陵的壶头山,因山高滩险,道路崎岖,大军困于山下,当时天气炎热,士卒多病死,马援令部下凿石为室避暑,相传共建四十八室,后人有“壶头夜月映丹心”的诗句,歌颂马援对汉室的忠心。后来马援平定了武陵蛮,但也身患重病在壶头山下去世。</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说,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率军4万余人,溯资水而上,征讨五溪蛮(实指武陵蛮)。安化陶澍的《茱萸江竹枝词》第二首曾这样表述:“山从马辔望壶头,帆转随山挂复收。买得鳊鱼长一尺,泊船先赛伏波侯。”第一句中的“马辔”就是指马辔市;“壶头”就是指壶头山;“伏波侯”就是指马援,当年曾在马辔市安营。陶澍乘船投宿马辔市,写下此诗,表达了对马援将军的敬仰与怀念。</p><p class="ql-block"> 安化县的云台地区与沅陵毗邻,与壶头山并不遥远。当年马援将军率领部队在方圆数百里的地域鏖战,到过资水流域的云台马路等地区是必然的,而且他足迹所到的地方都留下了美丽的传说,奎溪有伏波庙,这是对马援将军的怀念,说明马援到过奎溪;团鱼塘改名为马辔市就也是其中的一例。</p><p class="ql-block"> 马辔的本意是指马笼头,它是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没有这个马辔,叫野马无缰,马就为所欲为。传说有一天马援追剿蛮兵,来到马辔市安营扎寨。因沿途打仗,行色匆忙,兵丁和军马都疲惫不堪,粮草军需均一时难以筹措,供给不足。“饥荒起盗心”,少数士兵难免有违纪行为。</p><p class="ql-block"> 是日,马援步出军营,在几位卫兵的保护下,沿河漫步。他转过几处山崖,忽然看见一片田地里的稻子有被马践踏和啃食的痕迹。又听到山凹处有一位老妇人和一个小孩子在啼哭。马援上前询问,老妇人看见是一个将军模样的人,扭头就跑。马援拦住,老妇不敢言语,倒是童言无忌,泼口大骂马援。马援不恼反笑,仔细询问方才知悉详情。原来有士卒因马饥饿,故意放马啃噬禾稻,又入室抢劫老妇人家的粮食。马援回头看看田地里的情景,对证老妇人的话,人证物证俱在,勃然大怒。</p><p class="ql-block"> 马援治军一贯很严,一向要求士兵要做到秋毫无犯,从不姑息那些违法乱纪的行为。他立即回营,经过查实,将犯事兵丁捆绑问罪。问斩的那一天,他在刑场竖立了一根木杆,挂了一具马辔,开头他说了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指着马辔对兵士们说:马无辔则乱食村民庄稼,军队无辔则与土匪无异。今日本将军欲借这几个违反军纪的人头,以儆效尤,既要为每一匹战马戴上马辔,更要为我们这支军队戴上马辔!</p><p class="ql-block"> 这天,有许多老百姓参与,听了马援将军的话,觉得事属特殊,纷纷为几个士兵取保。但马援不容分说,果断地将他们斩首,以正军法。此后,当地民众大为感佩,便将团鱼塘改称为马辔市,表示对马援将军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马辔市饭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