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14、南京(上)

Dee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月的扬州极美,游人也极多。为了避开周末的汹涌人潮,我们决定18-19号先去<a href="https://www.meipian.cn/4yjjgwfy" target="_blank">高邮</a>,20号(星期一)再回到<a href="https://www.meipian.cn/4tzozjay" target="_blank">扬州</a>继续游览——自驾游就是这么任性😎😎</p><p class="ql-block"> 朋友问:那扬州之后呢?</p><p class="ql-block"> 哈哈,六朝古都去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2023.3.21~3.22</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 21号动身前往南京。在此之前,我们先去了位于扬州广陵区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79373.59平方米,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领衔设计,主体由博物馆和大运塔两部分组成,整体基调为唐代建筑风格。博物馆采用了巨型船只造型,同时融入风帆元素,就像运河边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巨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运塔塔高百米,可通过馆顶建设的长虹卧波式长廊进入高塔。</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大运塔是按唐塔风格设计。然而每层的玻璃外墙、挑檐的透明格栅也太现代了,满满的冷淡工业风,叫人无语——一座塔如何设计自然是设计师(或者甲方爸爸)说了算,不过现在这个样子,拜托就别披唐塔的皮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由展馆、内庭院、馆前广场、大运塔和今月桥五部分组成,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大运河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展览以“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为总体定位,设有“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两个基本展馆,以及“运河上的舟楫”、“运河湿地寻趣”、“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等9个专题展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屋顶平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远眺运河三湾景区的剪影桥。其设计灵感巧妙地融入了扬州民间剪纸和拉花的特色,主色彩为中国红。</p><p class="ql-block"> 剪影桥为双塔刚性吊杆自锚式悬索桥,该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自锚式悬索桥,其难点是需要用体现剪纸拉花效果的竖向刚性拉杆代替常规结构的柔性竖向拉索,难度远大于常规悬索结构。剪影桥全长168米,其中主桥长120米,宽20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午,在濛濛细雨中抵达南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栖霞寺</b></p><p class="ql-block"> 2019年秋天红叶正好的时候我来过栖霞山,如今雨中重游,感觉亲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栖霞寺又称栖霞古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古称摄山),始建于公元484年,由山东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始称“栖霞精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栖霞寺位于栖霞山西麓,因山就势,坐东朝西,龙虎二山左右怀拥,南象山、北象山拱立寺前,形成了天然门阙。山川形势得天独厚,名胜古迹遍布其间,寺院之中殿阁巍峨,庄严气相之中又不失禅房幽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未成,归途曾驻锡于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栖霞古寺历经千年朝政更迭、战火洗礼、风雨沧桑,屡建屡毁。乾隆南巡,曾在这里修建乾隆行宫,栖霞山与栖霞寺均因帝王驾临而增辉添色。可惜,规模宏大的栖霞寺又毁于咸丰年间的战火之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国八年(1919年),宗仰上人矢志恢复这座六朝古刹,得到孙中山先生支持,并率先捐献1万银元,众人纷纷效仿。宗仰上人圆寂后,其弟子若舜上人继承他的遗志,直到1936年才恢复到今天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栖霞寺是南京现存历史最古老的寺院,经历代高僧主持传灯弘法,如今已是名扬中外,成为中国佛教四大丛林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乾隆御笔匾额。上图拍于2023春雨中,下图拍于2019金秋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彩虹明镜”是乾隆皇帝御赐栖霞十景之一。根据《摄山志》记载,“山上有流泉散漫无归,清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始凿为池。水从桃花涧与中峰涧流下直喷池内,波光粼粼,清澈见底,其间怪石林立,错落崎嵌,中筑壩桥,扶栏以渡。更依山结屋,就水为亭,仿佛明圣湖边风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皇帝临幸此地,赐名“彩虹明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镜湖中竖立的是高达数米的石刻观音菩萨雕像,面对天下众生慈颜微笑。其后九曲石桥形似彩虹,中有六角小亭,丹楹黑瓦,翘角飞檐,上书“彩虹亭”三个大字,是当代高僧茗山法师在1991年题写。</p><p class="ql-block"> 忘记在这个机位按一张了。下图摄于2019年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镜湖,黑天鹅悠然游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散落在园林树丛间的石雕。看出来了吧,具象化的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咦,非礼勿动上哪儿去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行脚僧的队列。上次来好象没看到,不知道是否新添的景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了山门是弥勒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驮着宝瓶的大象仍威风凛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背向而行的两个人很有故事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栖霞寺是佛教“三论宗”的祖庭,是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在佛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毗卢宝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做完晚课的僧人(做晚课时不许拍照)。诵经的声音时缓时疾,难以分辨,另有一种苍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海棠,秋银杏,时光流转中,是谁默默伫立,云淡风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樱花园</b></p><p class="ql-block"> 到了南京,自然要去明孝陵(见<a href="https://www.meipian.cn/4qas4ddv" target="_blank">明初三陵</a>)。而樱花园,就座落在明孝陵景区的石像路北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樱花园于1995年由日本福冈县各界人士捐资建设,2012年在原基础上扩建,现占地60亩,植有樱花3000多株,是南京最大的樱花专类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园内分布有观樱亭、友谊长廊、中心剧场、捐赠者留名碑、进藤一马诗文碑、鸟居、洗手钵、石灯笼和中国螭首等。还植有梅花,梅花与樱花在园中交相辉映,寄寓中日人民世代友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赏樱文化其实古已有之,唐时尤盛,并传入日本,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有诗为证:</p><p class="ql-block">《和裴仆射看樱桃花》唐·张籍</p><p class="ql-block">昨日南园新雨后,</p><p class="ql-block">樱桃花发旧枝柯。</p><p class="ql-block">天明不待人同看,</p><p class="ql-block">绕树重重履迹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英濯紫霞,飞雨流清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烟雨中看樱吹雪,另有一种悠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明故宫遗址公园</b></p><p class="ql-block"> 明故宫,又称南京故宫,是明朝首都应天府(南京)的皇宫,大明王朝初期(1368至1421年)皇权统治的中心所在,由皇城和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占地面积超过101.25万平方米,建造前后历时二十余年,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故宫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宫阙相望,集中国古代都城宫殿建筑之大成,并开一代新制,其建筑形制为北京故宫所继承,是北京故宫的蓝本,也是明清官式建筑的母本,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应天(今南京)即皇帝位,定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南京是明朝的龙兴之地,也是明代开国后的第一都城,洪武、建文及永乐三朝共计53年间均以南京为国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允炆(1377~?),明朝第二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炫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改年号为建文。即位后,他在明皇宫执掌国政,为加强中央集权,对诸位叔父藩王采取“削藩”政策,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被攻陷,建文帝不知所终。一说在宫中自焚而亡;一说自地道逃亡,更换僧装,流亡西南各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燕王,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实行削藩后,朱棣起兵“靖难”,攻入南京皇宫,夺取了皇位。建元永乐。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改南京为留都。朱棣统治期内,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业绩宏伟,史称“永乐盛世”。朱棣也被后人称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命令刘基等占卜地形,在应天府城东部建造宫阙。“新宫”位于钟山“龙脉”之前。由于此地西北部为燕雀湖,朱元璋调动民工将其填平,作为基址。其营建历时约1年。中轴线的主要建筑,包括外朝的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文楼、武楼,内朝的乾清宫、坤宁宫和六宫。墙壁和廊道间书写《大学衍义》等“帝王之学”,以供朱元璋朝夕观览。这次营建虽属初创阶段,但已为之后的南京皇宫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都城选择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明朝初期在都城的选址上徘徊往复。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仿照古代两京之制,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次年九月,又以其家乡临濠(凤阳)为中都,营建中都皇城。南京皇宫的营建也一度进展缓慢。</p><p class="ql-block">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放弃营建中都,加速南京城建设,诏令改建大内(皇宫)宫殿。工程至洪武十年(1377年)告竣,增设新的文华殿、武英殿等,建筑的规模更宏壮,用料更讲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宫城在皇城内偏东部。平面约呈正方形,东西宽790米左右,南北长750~800米。宫城由十多米高的青色砖石城墙和御河围绕。四方各设一门,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宫城内遵循“前朝后寝”的制度,以乾清门为分界,由前廷与后宫组成。前廷,也称外朝、外廷、前朝,是皇帝处理政务和举行朝会的场所,核心建筑是奉天门、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后宫,也称内朝、内廷、后寝,为皇帝及皇后、贵妃生活的场所,核心建筑是乾清、坤宁两宫,嫔妃们则居住在围绕两宫所建的东西六宫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一宫”“两进”“三殿”三个时期。"“一宫”即只有一进的宫殿院落,流行于西周以前;“两进”即包含前朝与后寝的宫殿建筑,西周出现,一直沿用至唐代;“三殿”即在中轴线上建设三组宫殿,分别供大朝、常朝、日朝使用,唐高宗时期出现。朱元璋在建设明故宫时力主恢复汉制,在三殿基础上加以创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元年(1367年)十二月,朱元璋在文武群臣再三“劝进”之后,亲临“新宫”举行祭告仪式,把要做皇帝的国政祭告于上帝皇祗。为表皇权神授,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日(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的郊坛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京明皇宫建筑群,以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建筑规模、屋顶形式、色彩、装饰及命名与尺寸的象征,彰显出恭奉天命而治天下的神圣功能,并为国家政治活动的举行提供了具有国家精神意义的空间场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奉天殿始建于吴元年(1367)九月癸卯,洪武八年(1375)九月辛酉改建,洪武十年十月建成。奉天殿位于奉天门之正北,为宫城中的核心建筑,也是皇帝登基并接受文武百官朝贺大典之所在,俗称“金銮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故宫的琉璃龙纹瓦当。明初龙纹带有元代特点,细颈粗身差别明显,团形五爪指尖锋利,辅以云纹为主,整体呈威猛潇洒之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盖殿位于奉天殿正北,为亭式方殿,四面出檐,渗金圆顶,为皇帝前往奉天殿前小憩的地方。每逢春节、冬至及皇帝寿诞,均要在此先接受内阁大臣和宫廷执事人员的参拜,再去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嘉靖四十一年(1562)九月壬午朔,更名为中极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二章纹。又称十二章、十二文章,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p><p class="ql-block"> 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分别为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有时候分花和鸟两个章)、宗彝(南宋以前就是一只老虎一只猴子)、藻、火、粉米(晋朝以前是粉和米两个章)、黼、黻等,通称“十二章”,实际上“十六章”。绘绣有龙纹的九章礼服称为“衮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谨身殿位于华盖殿之正北,建筑形式与规模仅次于金銮殿,是一座双重飞檐大殿。定名谨身,取皇帝昭示天下强调自身修养,兢兢业业勤政为民之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雕角螭。螭为龙子。螭首是古建筑上的一种装饰构件。明代,螭首为皇家建筑专用,显示帝王权,一些螭首也有排水保护台基、平衡承重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石柱础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系明皇宫宫殿的基本建筑构件,是安放在柱子下面的、承受屋柱压力的柱顶石。在中国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承重和防潮对防止建筑物塌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朝都城中最重要的礼制建筑,即是“左祖右社”中的祖庙与社稷坛。祖庙可说是皇帝的家庙,明清时又称太庙,是都城中最重要的礼制建筑。太庙的建筑位置自周代就已经确立,位于皇宫正门之外的左侧,是皇帝家族的祖庙,为祭祀帝的先祖而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初,南京作为首都,是对外交流的策源地和管理中心。皇宫则是永乐皇帝召见和赐宴“入贡”的外国使者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留都,依然保留着与北京相对应的六部衙门和各级政府部门,在全国的政治格局中依然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和文化依然繁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作为留都宫殿的明故宫却命运多舛,在灾害与战乱中几经损毁,殿宇楼阁化为尘土,宫阙仅余断壁残垣。此后直到明亡的两百多年间,由于天灾和失修,大部分宫殿建筑都已不存。清代到民国,经历多次战争和改建后,明故宫地面遗迹几乎毁坏殆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平天国攻陷南京后,没有使用明故宫作为宫殿基址,而是在城中另择新址营建距宫。此间拆取明故宫大量石料和砖瓦。至太乎天国灭亡时,明故宫的宫殿和观境已基本无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年,明故宫尚有部分宫墙残存。随着1915年前后清驻防城城垣的完全拆除,及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开展的城市建设,明故宫地区面貌较之此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千秋功业,都随了风吹雨打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姐和杨哥今天要乘坐晚上的高铁回北京了,感谢一路同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缺月姐和我住进了位于陵园路的南京军区东苑宾馆,等着嘉木姐从成都飞过来与我们会合,继续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篇预告</b>:</p><p class="ql-block">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还有很多宝藏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欲知前情后事,请点击作品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