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圣迹在碑刻中呈现

郑州张世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提起孔子,在中国是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出生于公元前551年,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终年73岁。为许多人所容易忽视的是,孔子并不姓孔,而是姓子,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父叔梁纥,母颜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孔子之所以被后人记起,除了他的理论及思想外,首先在于他的平民意识,在于他的有教无类。孔子是教育平民化思想和实践的第一人。在春秋时期,教育并不是一种普遍的权力,而是属于贵族子弟的特权,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享受国家的教育,学习诗书礼乐射御等“六艺”,这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而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学在官府的体制崩塌,原来只属于王室的知识分子纷纷流落到民间,出现了文化下移的趋势。孔子顺应了这种趋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私学,秉承有教无类的原则,大量招收来自各国的平民子弟,教他们六艺和君子之学,从而开创了中国私学的先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推广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找寻践行自己思想的实验之地,孔子于五十五周岁起,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生涯。其实在这之前,孔子也曾到过多地。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的,大致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后人为了纪念孔子,便纷纷在孔子所到之处勒碑刻文。历史上究竟刻制过多少这样的碑文?我们已无法统计。就现有的碑刻而言,基本上明晰的记录着孔子的圣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当时卫国的领地,河南长垣就现存一通《杏坛碑》。该碑高171cm,宽74cm。正面镌刻篆书“杏坛”二大字,每字字径40cm左右。款曰:“承安戊午,五十一世孙元哲立石,门生党怀英书。万历三年乙亥春,后学知县事休宁胡宥重修。”从该碑的注释可知,该碑初为金代金章宗承安戊午年(1194)孔子第51代孙孔元哲立石,其门生党怀英书丹。后毁没,明万历三年(1575)长垣知县胡宥重修学堂岗圣庙时,又依初碑原貌重刻,今立于学堂岗圣庙正殿后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至于说长垣境内为何会有这通碑?首先就要整明白长垣学堂岗的来历。《名胜志》载:“昔孔子聘列国,与弟子弦诵于此,故曰学堂岗。”长垣旧志载:“孔子弦诵于此。有庙,建自前代,元季遭兵火无存。明天顺三年(1459),知县刘宏重建,自为记。”由此可知,孔子当年周游列国时,确实曾在长垣小住。学堂岗也正是孔子当年的讲学之地,从而被称为长垣“杏坛”。从这点出发,在这里出现党怀英书写的《杏坛碑》,也就没有什么令人奇怪的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存卫辉比干庙的《宣圣刻字碑》,因上边刻有乾隆皇帝的批注,从而倍加珍贵。许多文献都说它是现存孔子的唯一真迹。我们姑且不论其真伪,但由这通碑可知,孔子是曾经到过殷比干庙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传,孔子曾经到了黄河边上向着晋国了望。但是就在这个时听到了赵氏杀害“晋贤大夫”窦鸣犊、舜华的消息,所以才有了临河不济的感叹:“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史记·孔子世家》)由于形势有变,孔子只好罢去了到晋国一游的决心。如今的山西晋城天井关《孔子回车处碑》,应该就是据此而立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该碑全文《孔子回车之辙碑》,为明万历年间泽州知州、临朐人冯瑗所书。碑总高500厘米,净高340厘米。清时专为此碑修了一座碑楼,楼上有檐,檐下有工艺精美的砖雕,楼深59厘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河南中牟东漳村文庙街西端,也有通《孔子回车处碑》,据说是用来歌颂孔子虚心求教的。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名叫项橐的异常聪慧的孩童。面对项橐的几个提问,孔子有的竟答不上来。最后孔子说:“项橐吾师、神童也。”随后拜别项橐,回车原道而返。后人为了纪念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便在此处建起了孔子回车庙,并用青石刻了《孔子回车处碑》。而现存该县文化馆的《重修孔子回车处碑》,则是乾隆元年(1736)魏士健重修的。遗憾的是,该碑字迹模糊,已很难辨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山东莱芜境内有通明刻《孔子观礼处碑》。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札出使齐国,返回途中其长子亡,葬于嬴博之间。出于对季札的尊重,孔子曾前往观看葬礼。明代穆宗隆庆二年莱芜县知事傅国璧于口镇东南刻立了“孔子观礼处”碑。该碑圆额,高3.03米,宽1.2米,厚0.23米。龟座长l.4米, 宽1.04米, 高0.25米。碑阳有“孔子观礼处”五个楷书大字,“莱芜县知县傅国璧立”。边有缠枝花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孔子的祖籍在豫东的夏邑,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自然是要回到这里看一看的。史载,公元前680年,宋国宫廷发生内乱,孔子曾祖孔防叔为避乱而奔鲁。孔子成人以后知晓夏邑王公楼村为自己的祖籍所在地,曾多次回祖籍祭祖省亲。孔子还乡祠始建于唐初,其形制仿文庙,坐北朝南,有一壁、一坛、两殿、四门及碑林等。宋真宗时,孔子四十五代孙孔良辅、孔彦辅由曲阜到此定居,对孔子还乡祠进行了修复扩建。金代立《杏坛碑》于大成殿前。清道光元年,增建了崇圣祠。当然了,这都已成为过去。现在的还乡祠除了几通残缺不全的古碑之外,已经找不到一丝一毫的历史的痕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关于孔子是否到过洛阳的问题?史书没有给予过确切的答案。现存洛阳华林路与东关大街交叉口处的一通碑,则明确的告诉我们,前人坚持认为孔子曾经到过这里。它就是《孔子问周礼处碑》。全文“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碑,为清代雍正五年(1727)夏,由河南府尹张汉书丹、洛阳县令郭朝鼎刻立。它原来在洛阳东关大街文庙旧址处,后迁于此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刻制时间上讲,南京夫子庙现存的《孔子问礼刻石》,应该是碑刻中最早的孔子画像了。该石刻长68厘米,高43厘米,刻制于南朝齐永明二年(484),描述了春秋末年,孔子从家乡曲阜去周都洛邑(洛阳)问礼于老子的场景。石刻所表现的是孔子驾车而来,老子等人在大门前迎接的场面。左上端刻有“永明二年,孔在鲁入周问礼周流”的字样。此石刻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但图文仍清晰可辨,人物形象浑朴敦实。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通碑是从洛阳文庙被人转至南京夫子庙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现在全国范围内有多处“孔子使子路问津地”,从而遗存了多通刻制于不同时期的《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碑》。比如武汉新洲、山东鱼台桀溺里、河南柘城县刘家沟、河南叶县子路问津处、河南新蔡观津乡等地,都说自己是正宗的。究竟哪个是确切的?千人千嘴,难辨真伪。依据孔子周游列国的行程,向南没有超出河南范围的结论,我们认为现存河南境内的《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碑》,应该是靠谱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该碑是现存河南新蔡关津乡的《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碑》。《河南文物》上说:子路问津处碑位于关津乡集市南。清代刻。碑高2.00米,宽0.60米,厚0.16米。清乾隆五年(1740年)立。据载此处原有问津台,是为纪念春秋时期孔子自楚及蔡,使子路问津之事而建,明末毁于兵燹。清乾隆年间知县王大吕于故址撰立碑记一通,上书“子路问津处”5字。碑今存完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江苏赣榆班庄镇与山东临沭玉山镇交界处的夹谷山,则刻有一通《孔子相鲁会齐候处碑》,碑文落款为“万历丙子岁仲春吉旦”。相传春秋鲁定公元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相鲁会齐侯于夹谷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的山东泰山玉皇阁处有一通《孔子小天下处碑》。据说这里是孔子当年俯瞰天下之地的所在,由明朝山东御史颜继祖根据孟子的话“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雕刻而成,现已成为了泰山的著名景点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河南永城有一处著名的景点叫芒砀山,这里有许多历史遗存与孔子的名字是紧密相连的。比如位于芒砀山主峰西的夫子山,就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孔夫子命名的山峰。春秋末年,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学说,率众弟子“去曹适宋”,途径芒砀山群避雨讲学,当地群众为纪念孔子,将孔子避雨讲学的山崖称为夫子崖,把此山峰称为夫子山,并设文庙世代永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夫子避雨处。传说春秋末年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去曹适宋,途径芒砀山,天降大雨,孔子师徒在此避雨。为纪念孔子,后人雕孔子石像一尊置于石室内,石像面南拱手屈膝盘坐,现面部已残。现石室东侧仅存明代残碑二通,碑文字迹模糊,为明万历年间所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春秋时期的永城和夏邑都属于宋国,也正因为如此,如今的人们都说“永夏一家亲”。可事实上,早在明朝中期,就有人认定孔子的祖籍属于如今的永城龙岗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了,由于我们掌握的资料有限,所写内容肯定有不完备的地方。借此,我们衷心的希望读者予以补充和指正。需要特别申明的是,这里所涉及的碑刻都是建国之前刻立的。建国后刻立的不在此列举范围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