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四川眉州洪雅县有一条古老的河,河畔有一个古老的镇。这条河并不叫柳江,周边所有村、村民组也没有一个叫“柳江”的,那么镇为什么要称为柳江镇呢?</p><p class="ql-block"> 这里面就有一段历史故事了。</p><p class="ql-block"> 柳江在南宋时叫明月镇,到清乾隆年间,当地的柳、姜两姓人家共同出资,给镇上修建了一条石板长街,乡亲们称它为“柳姜场”,把感恩埋在习惯里。在岁月里,石板长街慢慢变成了老街,不仅刻上了沧桑,就是后来的柳江也是从这条街面发展起来的。越来越大的镇子沿河而建,人们又临河而居,与“江”结下不解的缘分,于是在1953年间,明月镇正式更名为柳江镇。</p> <p class="ql-block"> 沿着洪雅西环线旅游风景道向西南行驶20多公里到达柳江古镇。</p><p class="ql-block"> 古镇是开放式的,四通八达。从我停车地方下去,走不很远来到河边。河水很宽,波澜不惊,清澈如镜,使得横跨两岸的风雨桥显得不那么起眼。其实,风雨桥不夺目是被上游那些招人喜爱的跳墩桥比下去的。</p> <p class="ql-block"> 河西岸。身边是曾家园的后墙,从南到北数十米长,鹅卵石砌筑的墙上安置了一排长长的美人靠。</p><p class="ql-block"> 美人靠,是一种下设条凳,上连靠栏的木制建筑。修建曾家园时虽已是民国,但由于柳江居西南一隅,还深受着封建思想的荼毒,讲究男人授受不亲,女子足不出户等规训。因此,当时住在曾家园内的女子,只有坐上美人靠才能欣赏外面别致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不知何故,曾家园暂停开放,游人只能目睹美人靠来想象曾家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记载,曾家园占地1172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02平方米,是柳江乡贤曾艺澄为缅怀父亲而建,从空中俯瞰,建筑的布局为“寿”字形状,其匠心可圈可点,其孝心又日月可鉴。整座园子已经不在,但现存的四院三戏台,依然能代表曾家园曾是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p> <p class="ql-block"> 与美人靠相呼应的是曾家园南边的一个景观——黄包车。设计这个景观的人一定很有艺术造诣,一面画墙,几个民国装束的男女和车夫同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人物和黄包车是画的,但黄包车的座椅和轱辘却是真的,给人很立体的感觉,坐上去就跟在民国坐黄包车一样真实。</p><p class="ql-block"> 黄包车已成为历史,但在民国时期它却很时髦。据说这种人力车前身叫“东洋车”,后来车夫们为招揽生意,故意将车身涂上黄漆,以引人注目,这才有了黄包车的叫法。这种人力车具有轻便、快捷、廉价等特点,是上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中产阶级出行的首选。</p> <p class="ql-block"> 柳江古镇人杰地灵,清末民初形成了“曾、张、杨、何”四大家,这四大家各具特色,即“曾家的房子”、“张家的丫头子”、“杨家的顶子”、“何家的谷子”,他们引领当地的风骚。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有老街、百年榕树、吊脚楼等酝酿出的书画文化、乡贤士绅文化,它们一同耐人寻味,有一种让人不觉沉迷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其实,柳江古镇的风景美得更是让人难以释怀。</p> <p class="ql-block"> 别致的重力坝(跳墩桥)在河面上呈S形,平静的河水从50个石墩间流过,瞬间变得湍流,激起浪花朵朵,与河水的青,天空的蓝,还有玉屏山、五凤山在水中的倒影,以及岸边吊脚楼、古树构成一幅天然的画屏,堪比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从大块的石墩上一步一步走着,犹如在与姑娘约会,不知道哪一块石墩突然让你怦然心动,情满柳江。</p> <p class="ql-block"> 在重力坝东头的河沿上,一棵800年的榕树聚集了众多的游人,也吸引了成都传媒学院学生们手中相机的镜头。这棵镇上古树群中最老且最茁壮的榕树,粗大得五六个人都抱不住,树冠像伞一样伸到河面上,在水中映出一片墨绿。它安详、优雅,与身边寂寞的吊脚楼简直就是天生的绝配,再搭上水光山色,袅袅的烟雨,迷蒙如诗一般的跳墩桥,构成了古镇的“江南美景”,成为四川省100个最佳摄影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 沿着步栈道走到古码头,几棵古老的枫杨树默默矗立,似乎在引人去凭吊当年。当年,柳江陆路交通不发达时,经此码头乘船沿河而下,可达洪雅县城,以及乐山、宜宾、重庆、上海等地,古镇曾因它而兴旺繁华,成为川西南小有名气的大场镇。如今,码头凋敝了,只留下有心人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穿过“水井子”就是成为古镇核心的古老街。老街上年龄参差不齐、高低错落有致的老屋,还有石板上一条一条的凹痕,构成人们的古镇印象。在它们中间夹杂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砖房,使得整条老街在古朴中透着明显的历史断痕,断痕里充满该有的不该有的悔恨和反思。</p><p class="ql-block"> 在砖房当中要属柳江供销社引人瞩目。这座有六十余岁的建筑,由前楼、侧楼和后院组成,合拢是四合院风格,自然少不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现在它虽然改成“古乡明月”酒店,但建筑还保持着原貌,成为文革和知青时代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在老街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临河一面有通往河边的巷道,当地人都叫它“水井子”。它是老街建造时特意留下的大手笔,目的是便于人们下河取水、淘米、洗衣,更是便于停泊船筏装卸货物。</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老街上,没有太大众的感觉,它虽然也是一般的商业化,但少有市侩气息,商家都很友好坦诚,不会为掏空你的腰包而假以令色,买与不买随意,且都能一样得到满足。</p><p class="ql-block"> 在老街闲逛到夜色笼罩,正打算找地方品尝当地传统美食,就看到一家名曰“伤心鸭头”的小吃店,立刻被它的对联逗乐了,上联是“不吃伤心鸭头伤心吃不伤心”,下联是“吃伤心鸭头不伤心不吃伤心”。看完后我走也不是,进也不是,犹豫之后还是决定品尝一下这里的特色藤椒鸭,感觉不一般的“舌尖上的味道”,让柳江之行更加完美。</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柳江,是一首写在烟雨里的诗,是风貌最美、景观最具特色的古镇之一,我庆幸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 2023.11.26 于柳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