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斯道不远复 冯学冯语薪火继——冯学专家陈战国先生莅宛纪行

卧龙档案

<p class="ql-block">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11月26日,纪念冯友兰诞辰128周年学术会议暨《哲学大家冯友兰》发行仪式在南阳举行,冯友兰的弟子北京市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原所长陈战国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同时作主旨报告。</p> <p class="ql-block">陈先生已年近八旬,满头银发精神矍铄,才思敏捷,思路清晰。主旨报告从两幅对联切入,“三史释今古 六书纪贞元”“阐旧邦以辅新面 极高明而道中庸” 第一幅联是冯先生对自己一生成就的概括,第二幅联是对自己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冯先生用毕生的心血写了三部哲学史,从学术上讲,这是开山之功,奠定了他在这个领域的宗师地位。阐旧邦以辅新命,就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研究,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经验,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从另一方面讲,“阐旧邦以辅新命”才是他最根本的关怀和目的。</p> <p class="ql-block">这也告诉我们,他为什么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为《新编》的结尾。</p> <p class="ql-block">极高明而道中庸用冯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总起来说,哲学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锻炼、发展人的理论思维能力,一是丰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p> <p class="ql-block">然而,1949年之后他既失去了出世的精神,也做不出入世的事业。直到1980年代,他在重写《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时候,才又逐渐找回了这种精神和状态。</p> <p class="ql-block">陈先生娓娓道来:第六册《自序》说:“现在这本《新编》第六册没有指出什么真正的哲学问题是这个时代思潮所讨论的中心。这一册《新编》看起来好像是一部政治社会思想史,这种情况是有的,但这不是由于我的作风改变,二是由于时代不同了。</p> <p class="ql-block">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大转变,这个转变比第一次大转变,更剧烈,更迅速,范围也更大,这是一次东西文化全面斗争,其范围涉及到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其结果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所以在这个时候,每一个中国人都投身于思考这个问题,参加这个斗争的实际中。</p> <p class="ql-block">每一个大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个政治社会活动家,他们都是一派政治社会活动的领袖,他们的思想和活动就是这时代思潮的中心。”自从第一次烟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进步的人们,都知道要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长处,已抵制西方。但什么是西方的长处,各派的见解不同,好像瞎子摸象,各执一词,莫衷一是。</p> <p class="ql-block">到了新文化运动,才认识到西方的出处,千头万绪归根到底是民主和科学。认识到底了,话也说到头了,这真是“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新编》第七册第82页)</p> <p class="ql-block">现在不是找什么“西方长技”我们可学,这一问题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可以说基本解决了,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传统中有什么好的东西我们可以继承。冯先生在这里所说的这个“好多东西”就是中国文化中常说“和”。张载说:“有像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篇》)“‘仇必和而解’是客观的辩证法。不管人们的意愿如何,现代的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是照着这个客观辩证法发展的。”(《新编》第209页)</p> <p class="ql-block">陈先生从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新编》序言,简约讲解了《新编》一直七册的哲学精髓,令人深思,回味无穷。在这乍冷还寒的初冬时节,使大家领略的哲学的温度和哲思的暖意。偌大的报告厅座无虚席,大家安静聆听,了然于心。</p> <p class="ql-block">中午简单用过午餐,陈老顾不得休息,和央视《冯友兰》纪录片导演许进安先生相约,去参观瞻仰新布展的唐河冯友兰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古稀之年的陈战国先生,虽感冒有些不舒服,但兴致很高,路上和许导、南阳理工学院的几位老师,深情的回忆几年前和冯友兰众弟子参观冯老故居的往事,回忆到他是1965年入北大成为冯先生学生的,冯先生比他年长四十九岁。他说冯先生的哲学话语很简练,听起来很简单,但真正思想上理解没那么容易,我跟了他老人家几十年,也是慢慢地读着读着才弄懂他每一个观点。他说冯先生就是冯先生 ,不要用别人的思想观点去认识冯先生 ,对冯老敬仰之情溢于言表。陈战国先生国学素养很深厚,路上和同行者探讨人与天地参,为天地立心等先秦诸子的思想语句,出口成章,数典成章,哲学知识渊博令人叹服。</p> <p class="ql-block">说话间看到车行至友兰大道,陈先生高兴的说友兰大道,快到纪念馆了,在冯友兰纪念馆门口,陈先生深情瞩目冯友兰先生塑像,郑重的在纪念馆门口进士照壁前照相留影,怀着崇敬的心情迈入院内,仔细观看院内陈设。</p> <p class="ql-block">陈先生先后在三史厅、六书厅、燕南园三松堂厅驻足参观,认真听布展总设计师许进安老师的详细讲解,关切询问这些照片能存放多久?当看到冯家家谱,陈老问冯家钟字辈的还有多少人在世,看到冯家家族史,当看到冯家祖上的那块“派衍始平”的匾额,以及标志秀才门第的旗杆院落的图片时,陈先生说冯先生家是绅士,文脉传承,名人辈出。</p> <p class="ql-block">在西南联大展区,陈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展前,久久驻足,仔细查看冯先生的撰文的西南联大校歌。当看到三松堂老照片,陈先生深情的说这个看起来很亲切,冯老当时的书房旧貌,看似乱,又不能帮他整理,整理了他就找不到东西了,陈老说着陷入美好回忆里,眼睛闪耀着亮光 仿佛又回到了八十年代那段时光。</p> <p class="ql-block">陈先生一行又津津有味的浏览了冯景兰、冯沅君、宗璞等人物展厅,直到夕阳的余晖渐渐消散,纪念馆就要闭馆,依依不舍走出冯家这座复建院落。</p> <p class="ql-block">一位古稀老人当莅临老师故居,又焕发回了青春少年,是瞻仰,是朝圣,是缅怀,是激励,是追思,更是传承……</p> <p class="ql-block">院内夜色渐浓,斯人已离开我们128年了,岁月流逝,滚滚不尽,家乡的清河水依然流淌,旧时的月光却照不到今日的庭院,哲人留下的足迹,余音不绝,令人长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