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轰然倒塌

王晖

<p class="ql-block">  优秀黄梅戏曲电影《六尺巷》在2011年第14届电影华表奖中获得“优秀戏曲故事片”提名奖。六尺巷的故事家喻户晓,戏曲《六尺巷》有电影版,也有舞台版,剧情大致相同。</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县张家与吴家因宅地纠纷发生官司,张家主人是当朝宰相张英,吴家是当地巨富。一场官司立即变得错综复杂。县官如何判案?百姓拭目以待。据《清史稿》记载:“英性和易,不务表”,张英一直秉持对自己严谨、对他人宽容的态度,指出切勿“饭不嚼便咽,路不看便走,话不想便说,事不思便做”。这位身居一人之下的宰相怎么可能与家乡邻居打官司呢?于是张英以一封家书回复:</p> <p class="ql-block"> 一纸书来只为墙,</p><p class="ql-block"> 让他三尺又何妨。</p><p class="ql-block"> 长城万里今犹在,</p><p class="ql-block"> 不见当年秦始皇。</p> <p class="ql-block"> 这一封家书戏曲中由张英弟子带回家乡,并任县令处理这桩邻里纠纷。结果也是众人皆知,张家、吴家各让三尺,形成六尺巷。这段千古佳话弘扬了“谦、和、礼、让”的和谐精神。故事先后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和安庆市黄梅戏剧团创作两个版本的《六尺巷》,并投拍高清数字黄梅戏电影《六尺巷》,在“CCTV空中剧院”中播出。人的生活态度会由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原在家乡,对黄梅戏并不是那么热爱,尽管也能哼唱几句,有一次新方志论坛在湖南衡阳市召开,晚宴上被朋友推上台,与河北一位专业学声乐的女士对唱了一曲,不知道是视觉疲劳还是什么原因,对家乡戏熟视无睹,毫无兴趣。谁知离开家乡来到京城之后,乡音乡曲都是那么亲切悦耳,而且在国家大剧院看了一场黄梅戏艺术家韩再芬出演的《徽州女人》,也在央视戏曲频道里看了韩再芬出演的《六尺巷》。当时觉得剧作者缺乏历史常识,曾告诉了家乡老同学,这件事已经淡忘了。最近家乡举办“2023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再次看了一场《六尺巷》,按捺不住要对此剧说三道四了。</p> <p class="ql-block">  本次看的《六尺巷》,剧情一开场就是新任桐城县令扮演地保唱道“恩师令我回桐城”,即自白张英宰相派弟子回到桐城为官,并携张英四句诗处理邻里纠纷。新知县扮演地保了解纠纷详情,无意被真地保张三喊出县太爷,露出真实身份。乡亲们不相信,怎么县太爷说桐城话?这时知县就不再演地保了,说自己就是本地人,家住“桐城老母猪街茶火炉子隔壁”,受张英之令回乡任知县,并展出张英“四句诗”,纠纷随即释然而解。</p> <p class="ql-block"> 这剧情严重违背历史常识,清代以前的官员任职是500里内不为官,县官必须避省籍,民国时期县官避县籍,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几十年不避籍,实行公务员法之后,县官及要害部门都需要避籍。</p><p class="ql-block"> 写历史剧必须懂得历史常识,古代真文人都是文史不分家的,史以文粲然,文以史立命,失去历史根基的作品终究不能成为历史。只有当代文人很多不重视历史,胡编乱造历史作品往往经不起历史推敲。用历史的尺子来衡量《六尺巷》,张英“恩师令我回桐城”是胡诌的,“老母猪街茶火炉子隔壁”出了个桐城县令是杜撰的,在古代铨叙法则面前,两个版本的《六尺巷》都将轰然倒塌。</p>